人琴俱亡精品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972.00 KB
- 文档页数:24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人琴俱亡》课件一、教学内容《第13课人琴俱亡》选自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主要讲述了晋代琴师俞伯牙与听众钟子期的深厚友谊。
详细内容包括:伯牙鼓琴,子期听之,高山流水,人琴俱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成语、典故。
2. 领悟伯牙与子期之间深厚的友谊,体会知音难觅的主题。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人物情感,体会知音难觅的主题。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学习成语“高山流水”的用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含课文原文、生词、图片等)2. 黑板、粉笔3. 学生用书、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现实生活中的知音故事,引发学生对知音难觅主题的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词。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析生词、成语、典故。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分析人物情感,理解知音难觅的主题。
5.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人琴俱亡2. 生词、成语、典故3. 课文结构:伯牙鼓琴→子期听之→高山流水→人琴俱亡4. 知音难觅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成语“高山流水”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伯牙与子期的故事。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情感,谈谈你对知音难觅的理解。
答案:(1)成语“高山流水”形容乐曲高妙,也比喻知音难觅。
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晋代琴师伯牙鼓琴,听众钟子期领悟其意境,二人结为知音。
后子期去世,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2)课文中,伯牙与子期因音乐结缘,相互欣赏,成为知音。
但在现实生活中,知音难觅,人们往往难以遇到真正理解自己的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十三人琴俱亡教学目标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2、有感情的诵读古文,体会子猷对弟弟独特的悼念方式,感受子猷对弟弟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点:感情诵读文章,学习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感受子猷对弟弟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体会子猷对弟弟独特的悼念方式。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初读课文,自主学习:1、导入:以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高山流水”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的学习。
幻灯片1-32、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4(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2)有感情的诵读古文,体会文中表达的深厚的兄弟情谊。
幻灯片33、热身抢答:幻灯片5(1)课文选自哪一本书?(2)文中兄弟俩是谁?(3)他们的父亲是谁?4、作品简介:幻灯片6《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刘义庆撰。
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较为集中的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
5、自主学习,疏通词句:幻灯片7(1)找出你认为读音需注意的字词。
(2)找出你认为翻译需注意的字词。
(3)把你没弄懂有疑问的词句画出来。
6、自学检查:幻灯片8(1)读准下列黑色字字音(2)朗读课文:找生读;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3)逐句检查翻译,并检查重点词的词意:幻灯片9—13二、研读课文,小组探究:幻灯片14—16(1)用简洁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情深?试找出来并说说你的理由。
三、知识巩固,当堂检测:幻灯片17(一)解释加横线的词(8分)1、……俱病笃()2、子敬问左右()3、何以都不闻消息?()4、语时了不悲()5、便索舆来奔丧()6、子敬素好琴()7、弦既不调()8、因恸绝良久()(二)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幻灯片18四、疑难解答,知识拓展:幻灯片18—201、学了本文你还有什么疑问?说出来大家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