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性队列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86.14 KB
- 文档页数:3
前瞻性队列研究2008-11-13 8:21【大中小】前瞻性队列研究首先根据研究对象在加入研究时的暴露情况分组,以后通过直接观察或其他信息渠道确定其中在某段时间内(对慢性病通常为10年至二三十年)发生的病例或死亡,最后比较各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1、研究队列的选择(1)特别暴露组:因为队列研究通常用于验证经过病例对照研究建立起来的假设,已有关于可疑病因的足够知识供选择暴露组之用。
可选择超额暴露于可疑病因或生活习惯或职业可能与所研究疾病有关的人,建立暴露组。
另外设一个未暴露组(对照组),用于估计暴露组尚未暴露于该因素时可能的发病或死亡水平。
有时可不设对照组,而是把暴露组的率与全人群的率作比较,因为对特殊暴露(例如职业、医药)而言,暴露者在人群内总是少数或极少数,所以可把全人群的率视作未暴露者的率。
(2)某人群的一个样本:某个人群(例如工厂)内的成员对可疑病因的暴露状况不同时,可分作不同的组并互相比较(又称内部比较)。
不论哪种队列,都应选择暴露情况易查明,便于随访又较稳定的人群。
如果从全人群(例如某地)抽取样本建立队列,应限于从暴露者比例高的范围内(例如某年龄段)或严重暴露者(即高危人群)之中抽样,这样可使所需样本较小,随访期较短。
2、基线资料的收集:首先,暴露必须有明确定义。
其次,根据资料或特别检查结果,评定队列成员的暴露状况,剔除其中已患或疑似已患所研究疾病的人和对之不易感的人。
原则是只能以受危者,即有可能患这种病但并未患这种病的人,作为观察对象。
除所研究的暴露之外,还要收集与患病危险度有关系的其他暴露的资料。
资料来源有医疗记录、劳动记录、劳保资料、访问、医疗检查、环境测定等。
职业暴露的测定是个复杂问题。
最好有实测个人暴露量数据。
如没有,可以工种(工作岗位或车间)作为暴露指标,再加暴露时间(工龄),作为暴露剂量的间接粗略估计。
暴露剂量的测定为研究剂量反应关系所必需。
剂量反应关系在此是指暴露剂量和一个人群中发生某一标准反应(如发病、死亡等)的人数的关系。
关于前瞻性队列研究基本特征的叙述,下列哪项最恰当?()A. 调查者必须在研究人群发病或死亡发生前就开始研究,同时确定暴露状况B. 调查者必须根据疾病或死亡发生前就已存在暴露因素对研究人群加以分组,并能发现该人群中的新发病例或死亡C. 调查者必须在研究开始时就分清人群队列D. 调查者必须选择病例和对照,并测量暴露E. 调查者必须比较队列中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答案:A.调查者必须在研究人群发病或死亡发生前就开始研究,同时确定暴露状况。
前瞻性队列研究是一项纵向队列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跟踪一组在某些研究因素方面存在差异的相似个体(队列),以确定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特定结果的发生率。
例如,可以跟踪一组吸烟习惯不同的中年卡车司机,以检验20 年肺癌发病率在重度吸烟者中最高的假设,其次是中度吸烟者,然后是非吸烟者。
前瞻性研究对于疾病和病症的病因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显着特征是,在研究人员开始招募受试者并收集基线暴露信息时,没有一个受试者出现任何感兴趣的结果。
收集基线信息后,然后“纵向”跟踪前瞻性队列研究中的受试者,即在一段时间内,通常为数年,以确定他们是否以及何时患病,以及他们的暴露状态是否会改变结果。
通过这种方式,研究人员最终可以使用这些数据来回答许多关于“风险因素”与疾病结果之间关联的问题。
例如,可以在基线识别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并比较他们随后发展为心脏病的发病率。
或者,可以根据受试者的体重指数(BMI) 对受试者进行分组,并比较他们患心脏病或癌症的风险。
前瞻性队列研究在证据等级中的排名通常高于回顾性队列研究[3]并且可能比病例对照研究更昂贵。
前瞻性队列研究的优点之一是它们可以帮助确定感染新疾病的风险因素,因为它们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的纵向观察,并且结果的收集是定期的,因此召回错误被最小化。
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类型在流行病学中,研究设计是确定研究问题并回答该问题的方法。
不同类型的研究设计可以帮助研究者收集合适的数据来解决他们的研究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类型。
1. 横断面研究横断面研究是最简单的研究设计类型之一。
它通过一次性的调查来了解人群的特征和某一时间点上的暴露情况。
研究者可以在调查中收集患病率、风险因素和其他因素。
然而,横断面研究只能提供在某一特定时间点上的信息,不能确定因果关系。
2. 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回顾性研究设计,通过比较患病者和非患者之间的暴露情况来评估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该设计通常从已知的患病者中选择一组病例,并与未患病者进行对照。
然后,研究者会回顾他们过去的暴露情况并进行分析。
3. 前瞻性队列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也被称为追踪研究或观察性研究。
该研究设计选取一组暴露和非暴露的个体,随访并记录他们的暴露情况和疾病发生情况。
这种研究设计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某种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并计算相对风险或患病率。
4. 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是一种实验性研究设计,旨在评估特定干预措施或治疗方法的效果。
在这种设计中,研究者会随机将参与者分配到不同的干预组和对照组,然后观察两组之间的差异。
这种设计可以提供更强的因果推断。
5. 生态学研究生态学研究是考察群体或群体层面上的关系的一种研究设计。
这种设计通常涉及到分析群体级别的暴露因素和疾病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生态学研究的结果可以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总结: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类型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随机对照试验和生态学研究。
每种设计类型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研究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和资源的可用性来选择适合的研究设计。
临床试验设计的五种类型简介临床试验是评估医疗干预措施(如药物、治疗方法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一种科学方法。
临床试验设计是指为了回答特定的研究问题,采取的数据收集方式和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和安排。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的性质,临床试验设计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 前瞻性队列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前瞻性队列研究是一种长期的观察性研究设计,旨在评估暴露与结果之间的关联性。
研究开始时,研究对象被纳入研究中,并按照暴露和未暴露两组进行分组。
随后,观察并记录暴露组和未暴露组在研究期间的发病率或发生率。
这种设计可以确定暴露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优点:•能够确定因果关系•可以研究多种结果缺点:•需要很长时间进行观察•受到随访率和观察偏倚的影响2.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随机对照试验是一种被认为是证据层次最高、最可靠的研究设计,用于评估新药物和治疗方法的疗效。
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接受新干预措施的实验组或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的控制组。
研究人员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通过对两组进行比较来评估新干预措施的疗效和安全性。
优点:•可以确定因果关系•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缺点:•代表性有限•受到实践偏差的影响3. 随机截断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ith Truncation)随机截断试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随机对照试验,旨在评估预防措施的效果。
这种设计要求参与者在研究开始时根据某个因素进行分组,然后在特定事件发生后被截断。
通过比较两组参与者在特定事件发生之前和之后的结果,评估预防措施的效果。
优点:•易于进行•结果可靠缺点:•不能确定因果关系•结果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4. 回顾性队列研究(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回顾性队列研究是一种观察性研究设计,用于评估暴露与结果之间的关联性。
4个贫困县农村5岁以下儿童定期普服维生素A干预营养不良的效果前瞻性队列研究一、确定研究因素探讨定期普服维生素A (V A)对营养不良的干预效果二、确定研究结局采用《WHO 0~6岁儿童身高、体重参考值与评价标准》对结局进行评价。
本研究确定的结局是补充维生素A降低了营养不良的患病率。
三、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一)研究现场根据云南地理气候存在多态性立体型对疾病的影响程度,将其分成3层:高寒层、中暖层、低热层。
各民族经济、文化、地理环境、饮食习惯不尽相同,国际上将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U5MR)在50‰以上的作为国家和地区存在V A缺乏(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为干预监测点。
为保证抽样的随机性,每个县为一整体,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分乡(镇),每个乡(镇)抽3~4个行政村,适当考虑交通方便,以满足样本数为准。
本次研究每位研究对象的家属及其保护人均经过知情同意,并有当地政府官员到现场参加体检,进行基线调查及随访。
(二)研究人群1、暴露人群的选择暴露人群被抽中的乡(镇)村5岁以下全部儿童为定期普服V A。
2、对照人群的选择对照人群为内对照及服V A前后对照。
内对照在同一人群中没有服V A的儿童。
四、确定样本量4个县共抽取15个乡镇,103个自然村。
总人口104·32万,抽样覆盖人口33·37万。
基线入选5岁以下儿童4 234例。
考虑到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等原因造成的失访问题,预先估计随访率定为87%左右。
样本大小计算方法为:n=2pq (Uα+Uβ) / (P1-P0)2。
抽样结果得高寒层-香格里拉县(藏族),中暖层-建水县(预试验) (汉族),低热层-双柏县(彝族)、新平县(花腰傣族)。
暴露组与对照组总样本量为4 000例左右。
五、资料的收集与随访1、服药方法对抽样人群5岁以下儿童口服维生素A大剂量突击法1年内口服V A两次(双剂量),每次10~20万IU,间隔6个月,在此期间不应再投入其他V A;V A剂型及剂量:小于6个月婴儿,由厦门鱼肝油厂生产星鲨牌3∶1 AD滴剂(每克V A 9 000 IU,VD23 000IU),带回家每天分服,每次5 gtt/d;6~12个月,每次服V A10万IU,大于12个月的幼儿每次服20万IU的V A。
前瞻性队列研究
2008-11-13 8:21【大中小】
前瞻性队列研究首先根据研究对象在加入研究时的暴露情况分组,以后通过直接观察或其他信息渠道确定其中在某段时间内(对慢性病通常为10年至二三十年)发生的病例或死亡,最后比较各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1、研究队列的选择
(1)特别暴露组:
因为队列研究通常用于验证经过病例对照研究建立起来的假设,已有关于可疑病因的足够知识供选择暴露组之用。
可选择超额暴露于可疑病因或生活习惯或职业可能与所研究疾病有关的人,建立暴露组。
另外设一个未暴露组(对照组),用于估计暴露组尚未暴露于该因素时可能的发病或死亡水平。
有时可不设对照组,而是把暴露组的率与全人群的率作比较,因为对特殊暴露(例如职业、医药)而言,暴露者在人群内总是少数或极少数,所以可把全人群的率视作未暴露者的率。
(2)某人群的一个样本:
某个人群(例如工厂)内的成员对可疑病因的暴露状况不同时,可分作不同的组并互相比较(又称内部比较)。
不论哪种队列,都应选择暴露情况易查明,便于随访又较稳定的人群。
如果从全人群(例如某地)抽取样本建立队列,应限于从暴露者比例高的范围内(例如某年龄段)或严重暴露者(即高危人群)之中抽样,这样可使所需样本较小,随访期较短。
2、基线资料的收集:
首先,暴露必须有明确定义。
其次,根据资料或特别检查结果,评定队列成员的暴露状况,剔除其中已患或疑似已患所研究疾病的人和对之不易感的人。
原则是只能以受危者,即有可能患这种病但并未患这种病的人,作为观察对象。
除所研究的暴露之外,还要收集与患病危险度有关系的其他暴露的资料。
资料来源有医疗记录、劳动记录、劳保资料、访问、医疗检查、环境测定等。
职业暴露的测定是个复杂问题。
最好有实测个人暴露量数据。
如没有,可以工种(工作岗位或车间)作为暴露指标,再加暴露时间(工龄),作为暴露剂量的间接粗略估计。
暴露剂量的测定为研究剂量反应关系所必需。
剂量反应关系在此是指暴露剂量和一个人群中发生某一标准反应(如发病、死亡等)的人数的关系。
有的因子除职业环境暴露外,还有来自家庭环境、局部环境和区域环境的暴露,评价个人或人群暴露量时都应包括在内。
与个人生活习惯或性格有关的因子,如吸烟、膳食、体力活动等,须通过访问调查和填表加以定量测定。
研究因子属于生理、生化指标的,须检查测定。
3、随访:
应进行尽可能完全的随访,以确定各成员的结局。
所谓结局是预定的观察终点,通常是死亡或发病。
如以其他健康效应作为终点,则其确定更复杂。
随访的方法有直接的,如函调、面谈、定期体检,有间接的如医院病历,死亡登记、疾病报告卡、人事档案、劳保资料、保险档案等,须根据结局的性质选用。
随访的目的主要有二:①确定哪些人尚在观察之中,哪些已死亡,哪些已无法追踪,即弄清楚率的分母的信息;②确定终点事件的发生,即确定关于率的分子的信息。
关于分子的信息,必须尽可能地正确;关于分母的信息,如果无法掌握每一成员的动态,则不得已时也可用抽样、用寿命表法计算预期数等方法估计。
失访及其处理:由于随访对象多、时间长,不可避免会有中途不知下落的成员,也可能有拒绝继续受观察的人,这就产生了失访。
如果暴露组与未暴露组的失访率相似,失访者与未失访者的结局发生率也相似,则失访将不会产生偏倚。
所以应尽可能取得失访者结局的信息,或从失访者中抽取样本调查其结局。
如果有健全的生命统计制度和完善的的社会福利制度,要检索队列中某一成员的死亡日期和死因,可以利用多种便利的信息来源,所以即使对失访者也有可能知道其结局。
比较现实可行的方法是把失访者与未失访者的基线资料中的一些特征加以比较,如差别不大,则可假定结局发生率的差别可能也不大。
否则,对选择偏倚可能产生的影响应有充分估计。
因为失访产生的问题不易圆满解决,所以一方面要尽可能减少失访,另一方面要认识可能由此产生的偏倚并设法估计其影响。
随访率可作为衡量研究
质量的一个标准。
如无把握保持近于完全的随访率,则不应贸然进行队列研究。
失访问题主要是在封闭队列(固定人群)发生的问题。
4、偏倚:
队列一般是全人群的一个有高度选择性的亚群,所以队列研究的结论不能无条件地推及全人群,但这并不影响其真实性。
如果随访工作做得好,一般不会发生选择偏倚。
疾病或死亡信息(即终点的判定)的收集,要保证各组间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而且不受研究对象暴露状态的影响,以免发生信息偏倚。
回忆导致的信息偏倚是影响病例对照研究真实性的一大问题,但对队列研究影响不大。
混淆因素最普通的是年龄与吸烟,其他混淆因素视暴露种类而异,应收集资料,以便在分析时控制其作用。
5、结果分析:
队列研究是发生率的研究,包括疾病发生率与死亡发生率。
以死亡作终点的队列研究比以发病作终点的为多,这是因为死亡的确定比发病的确定容易。
队列研究的结果,可以用来计算所研究疾病在随访期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及各种专率。
通过对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率或不同剂量的暴露组的率的比较,或暴露组的率与全人群的率比较,便可检验病因假设;对可疑病因的暴露与疾病(死亡)是否存在联系;联系强度如何;是否是因果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