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四年级品社《8、说说家乡的故事》的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说说家乡的故事教学目标:情感与态度:知道家乡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名人故事,了解这些令人崇敬的先辈是家乡的骄傲,探寻家乡的文物古迹或名胜,以及美丽的传说故事,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热爱家乡的责任感。
知识与技能:知道家乡有那些名人,了解家乡的名人,向他们学习。
知道一些家乡的传说故事,有哪些文物古迹或名胜。
行为与习惯:学生可以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历史及文化,树立保护古文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1对家乡名人的了解和其生平简介。
2家乡名人对祖国和世界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
3学生自制的“寻访记录”。
4、湖北有哪些文物古迹或名胜的图片。
教师准备:一些图片及影像教材。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寻访家乡的历史名人师:同学们,通过前几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家乡湖北是一个有山有水、美丽富饶的好地方。
那么想不想了解家乡杰出先辈的人物故事呢板书课题:说说家乡的故事。
师:引导学生阅读“令人崇敬的先辈”说说“唯楚有才”是什么意思生:从上节中,我知道“楚”是指湖北,意思是只有湖北是人才辈出的好地方。
师:湖北有哪些令人崇敬的先辈呢谁能说说生:曲原、陆羽、孟浩然、米芾、李时珍、闻一多、李四光、杨洪胜【谷城】、张宇【庙滩】……师:知道他们的详细资料吗他们为祖国做出了哪些贡献生:我们组查找了陆羽的有关资料。
陆羽【733----804】湖北天门人,茶圣、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着。
生:我们组查找了孟浩然的有关资料。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
生:我们组了解了米芾的有关资料。
米芾【】湖北襄阳人,北宋书画家,人称米南宫。
生:我们组了解了闻一多有关资料。
闻一多【】湖北浠水县人,本名家骅,着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生:我们组了解了李时珍的有关资料。
李时珍【】湖北蕲春人,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博物学家、着有医学巨典《本草纲目》。
生:我们组了解了李四光的有关资料。
李四光【】湖北黄冈人,现代地质学家,着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湖北民间传说神农架,因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在此架木为梯,采尝百草,救民疾夭,教民稼穑而得名。
1970年5月,国务院批准将房县、兴山、巴东的24个公社和2个药材场、1个农场划为神农架林区的行政区划,是我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省辖行政区。
1971年划归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管辖,1972年3月复归省辖,1976年5月划归郧阳地区革命委员会管辖,1983年8月又复归省辖。
1980年11月,省政府批准成立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撤销神农架林区革命委员会,1985年巴东代管的下谷坪、石磨、板桥河3乡移交神农架林区。
老君山,古名景室山。
传说春秋末年,作为周朝守藏史官的老子,看到周王朝日渐衰落,内乱迭起,遂辞官归隐,来到八百里伏牛山的腹地景室山修道炼丹。
后来老子被尊为道教的教主,封号“太上老君”,景室山易名老君山。
老子的一生散发着谜一样的气息,老君山也因之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有“因山”、“因仙”两种说法。
“因仙”一说曾有仙人驾鹤经此,遂以得名。
一说是曾有道士在此地辛氏酒店的墙上画一只会跳舞的黄鹤,店家生意因此大为兴隆。
十年后道士重来,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建楼。
这些神话传说很有趣,也很动人,但都不是黄鹤楼楼名真正的由来。
历代的考证都认为,黄鹤楼的名字是因为它建在黄鹄山上而取的。
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
因山得名的说法为黄鹤楼得名奠定了地理学基石,因仙得名的说法却令赏楼者插上了纵横八极的想象翅膀,满足了人们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
两种说法各具功能,以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今后必将彼此映照,共存于永久。
一曲高山流水,使士大夫俞伯牙与樵夫钟子期结为知己。
在汉阳也留下了许多与此有关的地名。
钟子期葬于新农集左边的马鞍山下,附近有个上集贤村和下集贤村。
传说,钟子期原是楚国贵族,他不愿为官,与好友隐居山里,结草为庐,以打鱼、砍柴为生。
由于他们都是有才的贤士,后人便将他们住过的这一片都称为“集贤村”。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说说家乡的故事》教学设计(含五篇)第一篇:鄂教版品德与社会《说说家乡的故事》教学设计鄂教版品德与社会《说说家乡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说说家乡的故事》。
学情分析小学中年级学生社会生活领域不断扩大,学生在学习社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家乡从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很有必要的。
中年级学生已经会进行简单的课前资料收集的工作,但对本课中的“寻访”还有些疑惑,对寻访的目标、方式、记录还不熟悉。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家乡的名人,向他们学习。
知道一些家乡的传说故事,了解家乡历史及文化。
教学难点是:学会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寻访活动。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科书的潜在语是很丰富的,教师要读懂教科书,用好教科书。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寻访活动有疑惑,必要时可以通过范例告诉学生去了解、查找些什么。
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查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充分参与寻访活动,做好寻访记录。
在了解家乡名人故事,家乡历史及文化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设计思路1.引导学生根据教科书的提示自由组成小组,确定自己寻访的目标和方式。
2.品德与社会课重视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身边的资源。
课前应让学生有足够的体验和材料来参与学习的过程。
3. 课前对学生的指导要充分,这是对品德与社会课学习方法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开展活动,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家乡的名人,向他们学习,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能力目标:学会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寻访活动。
知识目标:知道一些家乡的传说故事,了解家乡历史及文化。
教学重点1了解家乡的名人,向他们学习。
知道一些家乡的传说故事,了解家乡历史及文化。
教学难点学会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寻访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家乡名人故事、历史、文化的影音资料。
鄂教版品社四上《说说家乡的故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说说家乡的故事》是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让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插图精美,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家乡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民间传说和特色美食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家乡有一定的了解和感情。
但学生在表达家乡特色和传统文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表达方法,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描述的家乡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和弘扬家乡的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新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中长句子的朗读和翻译。
3.学生运用正确的表达方法描述家乡的特色和传统文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
2.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课文打印稿、生字卡片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感情,从而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边听边看,感受家乡的美丽和特色。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述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教课资料范本《介绍》鄂教版道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全册教课方案编辑: __________________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1.《学会集作》2.《当建议不一致时》3.《诚实是金》4.《我是学习的主人》5.《随和书交朋友》6.《我的家乡在哪里》7.《长江两岸是家乡》8.《谈谈家乡的故事》9.家乡的变化真大呀10.我的发现与担忧1.《学会集作》教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道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学会集作》。
学情剖析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特别需要人们拥有合作精神和蔼于合作的能力。
从孩子的心理特色和认知程度上剖析,此刻的孩子都是独生儿女,自想法识强,合作看法弱,四年级学生有过与人合作的经历,也有与人合作的梦想,但缺乏合作意识与正确方法的指导,在与他人交往中常表现出喜爱以自我为中心。
设计思路针对学生心理特色,从学生兴趣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又能表现出合作重要性的游戏活动, 经过“活动”这个有效的载体,充足调换学生参加学习的踊跃性,使他们在感情和态度上有踊跃的体验,逐渐明确合作的重要性,再经过议论概括,再体验、再感悟,以此促使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教课目的知识目标:认识合作的含义及合作在社会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
能力目标:锻炼和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巧。
教课要点体验在集体活动中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在风趣的活动中体验合作成功的愉悦,从而初步学会集作的方法。
教课难点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巧教课准备教师准备:准备相应的课件。
学生准备:1、学生在课前准备短小的文艺节目。
2、采集有关团联合作的故事、生活中的例子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达成教材P2- P5 页内容,话题为“生活中到处有合作”和“合作才能成功”。
第二课时达成教材P6-P8 页内容,话题为“做集体中的合作者”。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什么是合作1.师:孩子们,你们喜爱听歌吗?一会儿边听边看,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告诉我们,好吗?(播放《大家划桨开大船》配以雅典奥运皮划艇比赛,运动员比赛、得奖的场面。
鄂教版品社四上《长江两岸是家乡》说课稿东津新区王河小学马毕勤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长江两岸是家乡》的第一板块家乡的水。
一、说教材《家乡的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家乡》的第二课《长江两岸是家乡》第一个活动。
本单元由三个主题构成,即《我的家乡在哪里》、《长江两岸是家乡》、《说说家乡的故事》。
全面展示了家乡的可爱、可亲与可喜,激发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
《家乡的水》作为第二课《长江两岸是家乡》的第一个板块。
通过了解家乡的水,知道“千湖之省”的由来,从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保护家乡环境和水资源的意识。
同时它也渗透着想念家乡、热爱家乡等多层面的教育。
2、说教学目标学情分析:中年级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正处于一个范围急剧扩大的阶段,他们对外界充满了探究的欲望,但面对大量的信息又不知如何选取。
对于他们来说,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是基本的至关重要的“看家本领”。
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习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的生活,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家乡的水,从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保护家乡环境和水资源的意识。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继续培养学生认识地图图例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家乡自然环境及“千湖之省”的由来,体会水资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千湖之省”的由来,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难点:提高学生的观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法和学法《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新课程倡导孩子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本节课我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力求寻找教材与生活的链接点切入教学,采用方法是:1、直观演示,吸引学生。
鄂教版四年级品社《8、说说家乡的故事》的资料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时人谓之李东壁。
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汉族,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
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
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
《全唐文》有《陆羽自传》。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
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
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
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
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长春地质学院教务长兼地矿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