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的语法化
- 格式:doc
- 大小:256.50 KB
- 文档页数:6
语法化问题浅谈作者:陶立军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11期语法化问题是近年来汉语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引起了汉语史学者和现代汉语语法学者的浓厚兴趣。
其标志之一是从2001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的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前两届会议的论文集。
现就国内“语法化”研究作以简单回顾,对“语法化”研究特点作简要分析,以明确自己对“语法化”问题的认识。
一、什么是语法化“语法化”在中国传统语言学中称为“实词虚化”,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中国人于13世纪提出来的,西方学者也承认这一观点。
元朝的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说:“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
”最先使用“语法化”这一术语的却是法国语家Meillet(1912),他指出,“语法化”指语言中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
并且认为研究“语法化”的目的就是研究“自主词向语法成分作用的演变”。
沈家煊认为:“语法化”一词偏重于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的产生和形成。
例如主语与宾语这样的语法范畴以及主格和宾格标记这样的语法成分是如何产生的?因此“语法化”的范围似乎比虚化广。
马清华(2003)指出,“语法化”还包括语法意义的再生现象,即词在虚义水平上的意义演变活动,一方面可以从不太虚向更虚义转化,如副词转化为连词;另一方面,演化前后的意义差不多处在同等虚灵的层次上,主要见于多义连词,语气词。
由此看来,“语法化”其实是词汇“语法化”的简略说法,实词可以“语法化”,虚词也可以“语法化”。
我们所说的实词虚化也只是词汇“语法化”的一种形态。
Hyman(1984)曾把“语法化”限定为语用法,经过约定俗成变为语法的过程。
也有人把“语法化”的范围扩大,如Levinson(1983)的定义是“在语言的词汇,词法/句法,语音等方面用编码来区分语义”,但这样的定义并不通行。
二、语法化的特征1.语法化的单向性特征语法化体现着一个基本的特征,即坚持走由实到虚,而不是相反的进程,这是一个单向性的特征或者说一维性和不可逆性特征。
《当代语言学》(试刊)1998年第3期47-48页,北京《语法化》简介文 旭 北京师范大学“语法化”(g rammaticalization)在中国传统语言学中称为“实词虚化”,这个概念最早是中国人于13世纪提出来的,西方学者也承认这一观点。
元朝的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就说:“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
不过,最先使用“语法化”这一术语的却是法国语言学家A.Meillet。
他认为,研究语法化的目的就是研究“自主词向语法成分之作用的演变”(1912:133)。
近年来,语法化的研究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浓厚兴趣,专著层出不穷,如Heine和Reh的《语法化与非洲语言的再分析》(1984);Heine等的《语法化:一个概念框架》(1991),以及Traugott 和Heine著的《语法化分析方法》(1991)等。
这些著作对于我们了解语言的演变、演变的途径与理据以及语法标记的来源都大有裨益。
P.J.Hopper和E.C.Traug ott著的《语法化》(Gramm aticaliz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是这一研究领域中的一本导读书,也是剑桥大学语言学系列教材之一。
全书x xi+256页,共八章,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有关语法化当前研究状况的综观。
作者认为,普通的词和结构在某些上下文中会发展出语法功能的作用,并且一旦语法化,会继续发展新的语法功能。
例如名词和动词可能变成像格标记、连接词、助词这样的语法成分。
这种变化过程就叫“语法化”。
书中大量实例说明,语言范畴往往是非离散的(non_dis-crete),即连续的,并认为历时解释最能说明这一问题。
换句话说,共时变异(synchronic varia-tion)从历时的角度能得到最好的解释;语言变异的规律用语法化的观点能得到很好的说明。
语法化的研究打破了索绪尔以来结构主义语言学中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长期分离的局面,把两者又重新给合起来。
语法化研究综述国内语言学家也对语法化的定义进行了探讨:1.沈家煊给语法化的定义是: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
2.刘坚等的定义如下:通常是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在语句中只具有某种语法意义,变成了虚词。
3.马壮寰认为,语法演化是单向的,即从实词向虚词、向语法形式和结构进展,而不是相反。
语法形式的演进是从语法化程度较低的变为程度较高的,从开放类变为封闭类,从具体变为抽象。
4.杨成虎的定义更为简洁,即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成分的一种现象,是实词虚化为语法标记的过程。
一般说来,语法化现象至少应包括以下三种情况:实词虚化、句法化现象、词汇化现象。
实词虚化三种情况中,实词虚化是最基本的、最常见的,因而有被误解为语法化概念本身的倾向。
实词虚化的实质就是某个词新的词类语法功能的获得,或者说从一个语义域的成员化为另一个语义域的成员。
句法化句法化现象即章法成分向句法成分的转变,语用因素规约后向语法因素过渡以及词序在实际使用中被凝固化,从而表达某一具体语法功能等转变过程。
词汇化词汇化现象指的是引起词语表达(lexiclexpression)失去其直接性和透明度,进而演化成不能从字面意思推测出其真正意义的词组。
国内外关于语法化所达成的共识国内外关于语法化,已达成四点共识:一是语法化的主体是句法化(尤其是实词虚化)、形态化;二是语法化大多是有理据的,有动因、有机制,语言的经济性、像似性、明晰性以及说话者的目的、语用推理等,都是影响语法化的重要因素;三是语法化是渐变的过程;四是语法化是单向性为主的(从实到虚,从比较虚到更虚),语法化体现着一个基本的特征,即坚持走由实到虚,而不是相反的进程,这是一个单向性的特征或者说一维性和不可逆性特征。
“尽是”与“净是”作者:高再兰来源:《语文建设》2011年第06期“尽”与“净”是多義词,但都有“全、都”的意義。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相关解释为:净:圃表示范围,说明除此以外没有别的。
……b)表示事物的范围,相当于“都”陟我们车间~是小伙子满院子~是树叶。
尽:富完全;都》屋里~是烟应有~有。
可以看出,“净”与“尽”作为全量范围副词表示“全、都”意義时在句法上一般要修饰“是”构成“净是”与“尽是”,“净是”与“尽是”也是同義结构,表示“全是”“都是”。
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人们对二者的差别并不敏感。
如我们把“尽是错别字”与“净是错别字”输八电脑搜索,结果发现两者都有大量的使用。
两者的区别在哪里?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运用这两个词,我们对一些语料进行了考察,以期发现二者的差异。
一、“尽是”多用于书面语,“净是”多用于口语。
通过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两者的最大差异是语体差异:“尽是”多用于书面语,“净是”多用于口语。
首先我们对—定字数的1995年的《人民日报》进行了搜索,共检索到符合条件的例句26例。
其中“净是”2例,“尽是”24例。
仅有的两例“净是”出现在对话中:(1)没搞开发以前,地里的庄稼就这么高(祁文才比画着约1尺左右),常给旱死;天又寒冷,庄稼也不成熟,净是秕的,磨出面粉蒸出来的馍又酸又黏,不好吃。
(2)梁叔笑着对我说:“现如今相亲,看的是年轻人有话说对脾气。
路远怕啥,村里村外净是柏油路,出门咱自己有摩托车,公家有长途车。
再说,有啥事拔个电话不就成了。
”接着,我们对王朔的小说进行了搜索,共检索到符合条件的例句15例,其中“净是”11例,“尽是”4例。
我们来看这4例“尽是”:(3)“这个嘛,”我梗着脖子斜着眼儿说,“据我所知,所谓诸多良策也尽是些治标不治本的损招儿……”(4)“什么都会很快过去的。
”他说,“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5)人生不过如此嘛!大难临头哭都来不及,谁又顾得了谁?你对别人爱也好恨也好又能持续几日?到头来还不尽是一笔勾销?(6)现在各刊物的记者都抢着呢,尤其是对女歌星之类的特敏感。
“简直”的语法化吴德新【摘要】“简”和“直”最初是各自独立的单音节词,由于高频共现,逐渐凝固成双音节形容词.后来由于“简直”经常充当并列谓语,在重新分析机制的作用下逐渐虚化成表示动作方式或者性状程度的副词,最终在主观化机制作用下虚化成表示主观评价的语气副词.“简直”的语法化是句法、语义协同作用的结果,语法化动因在于认知上的象似性原则和语境调控机制.【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49)003【总页数】9页(P122-130)【关键词】简直;语法化;重新分析;主观化【作者】吴德新【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吉林延吉13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目前,学界一致公认“简直”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语气副词之一,几乎每一部现代汉语虚词工具书均将“简直”作为语气副词的典型案例予以收录,如吕叔湘[1],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2],侯学超[3],张斌[4]。
虽然学界已有很多学者对“简直”的意义和用法从各种角度进行过一些讨论,如张明莹[5]、吴德新[6]、李泉[7],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讨论“简直”的句法表现、句法功能或语法意义的描写上,目前尚未有人对其语法化过程及其语法化的机制和动因进行全面系统的详细分析。
本文将从历时视角考察“简直”的语法化,详细描写其语法化的具体过程,分析其语法化的条件和机制,最后提出其语法化的动因。
“简直”是一个双音节复合词,“简直”也曾有“剪直”、“箭直”等写法* 在方言中“简直”还有“箭直”、“拣直”等写法,文中如无特殊说明,直接写作“简直”。
[8]从来源上看,“简直”最初是一个各自独立的单音节词,后来逐步凝固成形容词,进而重新分化为副词,最后主观化为语气副词。
(一)独立的单音节词“简”和“直”众所周知,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为主,现代汉语的许多双音词都是从古代汉语的单音词经由双音化机制演变来的。
语言学的语法化名词解释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产生、发展和运用的学科,它旨在理解语言的结构和功能。
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语法,它探讨语言中的句法规则和词汇的组织方式。
在语法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语法化”,它指的是一种语言现象或词汇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词汇或语法变得越来越像语法的一部分。
1. 句法化:句法化是一种语言变化的过程,表达手段从词汇演化为语法形式。
在句法化过程中,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功能词的衍生。
例如,在英语中,副词“out”经过句法化演变成了一个前缀,表达“超过”或“结束”的意义。
这种功能词的句法化使得语言表达更加简洁和灵活。
2. 语义化:语义化是指语言中的词汇演变为具有更加具体意义的表达方式。
在语义化过程中,词汇获得了更为明确和具体的含义。
例如,在英语中,动词“get”在语义化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变化,如“get up”表示“起床”、“get out”表示“出去”等。
这些变化使得词汇更具信息量,帮助人们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 像化:像化是指语言中的词汇或表达方式通过模仿、拟声或拟态的方式来表示特定对象或动作的过程。
这种语法化现象使得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例如,在汉语中,有许多词汇通过模仿声音的方式来表达特定对象,如“咕咕”表示鸡叫声、“喵喵”表示猫叫声。
这种象化现象使得词汇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4. 词性转化:词性转化是指一个词的词性在语法化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现象。
在词性转化中,原本具有特定词性的词汇被转化为其他词性的词汇,同时保留原来的词义。
例如,在汉语中,“快乐”作为形容词表示开心的意思,经过词性转化后,可以演变为名词“快乐”表示一种情感状态。
这种词性转化丰富了词汇的用法,增加了语言的多样性。
5. 借用:借用是指一种语言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词汇或表达方式的过程。
在借用过程中,词汇或表达方式被引入到目标语言中,并逐渐融入语言的日常使用。
例如,在中文中,“coffee”一词被借用为“咖啡”,“pizza”一词被借用为“比萨”。
“语法化”研究综观一、本文概述“语法化”研究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关注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结构性变化,特别是词汇和短语如何逐渐获得语法功能,以及语法形式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
本文旨在综观“语法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梳理,揭示语法化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以期对语言演变和语言习得的理解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文章将首先介绍语法化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然后概述语法化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接着分析语法化研究的实证方法和研究成果,最后探讨语法化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对“语法化”研究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深入研究语言演变和语言规律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语法化理论的发展历程“语法化”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就一直是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其发展历程可谓源远流长。
早期的语法化研究,多侧重于语言现象的描述和分类,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
然而,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语法化理论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并经历了从描述性到解释性的转变。
在20世纪中期,一些学者开始尝试用语法化理论来解释语言现象背后的规律,如语言的演变、词汇的扩展等。
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语言现象的认识,也为后来的语法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进入20世纪后期,语法化研究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一方面,一些学者从历时角度探讨了语法化的过程和机制,揭示了语法化现象的动态性和渐进性;另一方面,也有学者从共时角度分析了语法化现象的特点和规律,强调了语法化现象的普遍性和系统性。
进入21世纪,随着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等新兴语言学理论的兴起,语法化研究也开始与这些理论相结合,形成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视角。
这些新兴理论不仅为语法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也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法化现象提供了可能。
语法化理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描述性到解释性、从单一视角到多元化视角的转变。
未来,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语法化研究必将继续拓展其研究领域和方法,为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语言现象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从历时性角度看语法化“共时性”和“历时性”是语言学的重要区别性概念,共时的描写取特定的时刻作为观察点,大多数语法描述就是这种性质的。
历时语言学是在语言的历时烟花中研究语言。
我认为这两者在研究语言现象的时候是密不可分,是语言研究的两个平面,它俩是相互启迪启发的。
下面着重从历时角度看语法化的发展。
“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 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
例如:go在 it’s going to rain中的意义,词缀-ful;-less;-ship;-ly 等……一开始是自由词素,渐渐失去其词汇意义而带有更抽象的意义,形式上也简略了些。
既然语法化,是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的成分,是一个“渐渐失去其词汇意义的”过程,那么语法化肯定是一个变化发展的概念,其历时性特征是比较明显的。
从历时性的角度看语法化,要了解语法化产生的原因,其发展的过程,和每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及特征。
先来看语法化产生的原因。
至于语法化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尝试解释。
有人从语言交流信息所要满足的条件出发来寻找语法化的原因,,有人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寻找原因, 比如说, 人的认知规律就是从具体到抽象;我认为语法化产生的原因肯定不是单一的,必定是多种原因的综合作用。
像词缀的产生,既是满足语言productivity的表现,因为与词缀想结合可以再创造出许许多多新词,它也是满足语言交流需要经济性的表现,因为人们不用再去创造新的单词,可以大大的减少记忆量。
沈家煊说“研究虚化能够揭示人的语言心理, 虚化研究也必须跟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心理结合起来。
”按照沈家煊的观点,虚化的机制有五种:( 1) 隐喻, ( 2) 推理, ( 3) 泛化, ( 4) 和谐, ( 5) 吸收。
除了举出这五种机制,他还着重强调不同的虚化机制并不都发生在虚化的全过程, 而是发生在虚化的不同阶段,隐喻机制只在虚化的早期阶段起作用, 也就是发生在实词变为较虚实词的阶段; 推理机制贯穿虚化的全过程; 泛化基本上也贯穿始终, 但是语素变得越虚就越不易再继续泛化; 和谐和吸收两种机制只在虚化的晚期起作用, 也就是发生在虚词变为更虚成分的阶段。
汉语研究语法化理论综述 语法化理论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理论研究和语法现象的研究上,对语法化的概念、研究动向、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少有成就的学者在这个领域结合汉语的特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标签:语法化 动因 机制 综述 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随着语法化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中国语言学界对语法化理论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理论研究和语法现象的研究上,对语法化的概念、研究动向、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少有成就的学者在这个领域结合汉语的特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就语法化理论的特点作一简单综述。
一、语法化的概念 沈家煊(1994)指出,语法化研究是当前语言学发展的一个趋向。但国内语言学界有关语法化的概念不一。几家有代表性的解释有: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沈家煊,1994)刘坚、马壮寰等也有过这样的表述,即一般称之为“实词虚化”。语法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短语或词组逐渐凝结为一个单位的过程,可分别简化为词汇的虚化和短语的词汇化。(江蓝生,2001)语法化是实词或者松散的篇章结构变为稳固的语法手段的历时,其结果是新的语法标记或者句法结构。(石毓智,2003)上述语法化的概念,都有其合理性。因为“语法化”是一个新创的学科术语,汉语“语法化”一词来源于英语的grammaticaliation,结合汉语的特点,国内语言学家自然对语法化有不同的理解,但其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的范围上。
最早提到语法化的语言学家是法国学者Meillet(梅耶),他在《语法形式的演变》(1912)一书中使用了grammaticaliation一词,用来描写一个词汇形式如何演化成一个语法标记。他把语法化解释为一个词语演变为附着语素,一个附着语素演变为词缀,以至于一个词缀演变为另一个不能进行分析的语素的过程,并提出三个观点:1.由虚化产生的新的语法形式会引起语法系统的变化;2.语法化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虽然也可以分出阶段来;3.虚化的程度跟使用频率成正比。
语法化理论与近年汉语语法化研究进展语法化理论是对语言演变现象的研究,语法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语义、语用变化。
语法化的研究对象从最初的词向句子、篇章拓展,同时,语法化机制主要包括语义演变机制和句法演变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化研究在四个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即历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语法化与语言类型学研究相结合,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化研究相结合的思路以及语义地图模型的运用,但是,汉语语法化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系统性不强和理论研究滞后等问题仍值得关注。
[关键词]语法化;语法化机制;类型学曹爽(1977-),女,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
(河南焦作454000)语法化研究是当前国内外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
语法化是从西方引进的一个概念,“语法化”一词是1912年由法国语言学家梅耶最早提出的,但中国传统语言学在此之前已有了语法化研究的传统,元代的周伯琦在《六书正藕》中说“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体现了朴素的语法化思想。
沈家煊的《“语法化”研究纵观》开始将语法化理论引入中国,此后,刘坚、文旭等相继发表文章介绍国外语法化理论的相关成果。
随着语法化理论的引进和发展,近年来,语法化及相关问题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总结语法化研究的成就和经验,分析现有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将进一步推动汉语语法化研究发展。
本文选取和汉语语法化研究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梳理。
一、语法化的本质和研究对象(一)什么是语法化最早提出“语法化”術语的梅耶指出:“语法化指语言中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
他将语法化看成是一个历时的过程或现象,后来的许多关于语法化的讨论都是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展开的。
如Kurylowicz提出:“语法化指词汇语素演变为语法语素,或从较低的语法地位跃进到较高的语法地位(即从派生构词成分变为屈折构形成分)的过程。
在分析语中,主要指实词/语素虚化以及虚词/语素变得更虚。
第43卷第2期2021年3月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V〇1.43No.2Mar.2021量词“丝”“缕”的语法化及动因探析吕敏(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摘要:唐五代,“丝”“缕”出现量词用法。
至宋元时期,“丝”“缕”称量对象逐渐增多,量词用法快速发展明清时期,量 词“丝”“缕”发展成熟,称量范围不断扩大。
民国以来,量词“丝”“缕”发展完备。
量词“丝”“缕”语法化的途径是语义泛 化,语法化加强的表现是搭配对象由实到虚。
量词“丝”“缕”的产生动因是构式压制作用下的重新分析,其中,词汇双 音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量词“丝”;量词“缕”;语法化;重新分析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5744(2021)02-0051-07有关“丝”“缕”量词用法的产生,前辈学者已有相关论述。
关于量词“丝”的产生,缑瑞隆指出,量词“丝”由名词“丝”发展而来。
洪琳I2i认为,迄今为止,“丝”还处在从名词到量词的演化过程中。
李建平31、王绍新4认为“丝”是隋唐五代新兴的个体量词。
陈虞巧5认为“丝”的量词用法在两汉魏晋时期出现。
关于量词“缕”的产生,刘世儒6认为“缕”在南北朝时期出现量词用法,并称其为“综合称量法”。
王绍新7也指出“缕”在南北朝时期始见个体量词用法。
李建平8指出南北朝时期“缕”不是典型的量词,其名词意味还很浓。
鉴于以上论述,本文旨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梳理量词“丝”“缕”的语法化过程,并分析其量词用法形成的动因。
-量词“丝”“缕”的语法化过程(一)“丝”的语法化过程“丝”本义是蚕丝。
《说文•糸部》:“丝,蚕所吐也。
从二糸。
”《说文•糸部》:“糸,细丝也,象束丝之 形。
”先秦文献中,“丝”的主要义项有蚕丝、丝织品、乐弦等。
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关系一、语法化和词汇化的概念。
1. 语法化。
- 词性:“语法化”是名词(míng cí)。
2. 词汇化。
- 定义:词汇化(cí huì huà)是指短语或跨层结构等非词单位逐渐凝固或变得紧凑而形成单词的过程。
例如,“国家”最初是由“国”和“家”两个词组成的短语,表示“国”和“家”的概念,后来词汇化为一个表示特定政治实体的单词。
- 词性:“词汇化”是名词(míng cí)。
1. 区别。
- 语义方面。
- 语法化往往伴随着语义的虚化(xūhuà),从有实在语义向语法意义转变。
例如“把”字,原本有“握持”等实在意义,在“把书拿来”中,“把”已经语法化为一个介词,主要表示处置意义,语义变得很虚。
而词汇化更多的是从组合义向单一的词汇意义转变,如“火车”,原本是“火”和“车”组合起来表示靠火力运行的车,词汇化后就是一个表示特定交通工具的固定词汇意义。
- 结构方面。
2. 联系。
- 相互影响。
- 语法化和词汇化有时会相互影响。
一方面,语法化可能为词汇化创造条件。
例如,一些虚词的产生(chǎn shēng)和语法功能的固定化,可能促使一些原本松散的结构词汇化。
比如“而已”,“而”和“已”最初是两个虚词,它们的语法化过程使得“而已”逐渐词汇化为一个表示限止的词。
另一方面,词汇化也可能对语法化有反作用。
当一个新的词汇形成后,可能会影响到整个语法系统的平衡,促使语法进行调整。
例如,一些新兴词汇的出现可能会改变原有的词类系统或句法结构,从而影响语法化的进程。
- 共同的演变基础。
- 它们都基于语言的使用(shǐyòng)和演变(yǎn biàn)规律。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为了表达的需要,不断地对语言进行调整。
无论是语法化还是词汇化,都是语言使用者在长期的语言交际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语言现象,都受到语言经济性(jīng jì xìng)、表达明晰性(míng xīxìng)等原则的制约。
黟语言本体研究 “冶’’ 话菘化 口金双平 摘要: “治”在申古非常活跃,经常置于动词后面充当词缀。 “治”的意义由实而虚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隐喻 和类推使得“治”的所指过于宽泛,因而“治”在其他动词后面充当配角;词汇的双音化加快了‘‘治”的语法化进程。 关键词:治词缀语法化
治, 《汉语大词典》设有26个义项, 《汉语大字典》 设有21个义项。近读《四分律》,发现“治”字还另有一 种用法,即用作动词词缀,如:补治、填治、捣治、浣 治、浣染治、缝治、摩治、泥治、平治、鞣治、梳治、拭 治、晒治、辗治、修治、压(押)治、熨治。 补治,即补,修衣服使之完整。《四分律》卷4l: “时诸比丘衣坏。佛言: ‘听补治。’彼不知云何补治。 佛言: ‘听著纳衣,重铤编边,随孔大小方圆补。” 的反复次数多以及动作行为程度的减弱这两种语法意义; 它在句中主要充当谓语,也可以充当状语。能进入“V记V 记”式的动词一般都是单音节的自主动词,而且以可反复 进行的弱持续性动词为主,可以是动作强度较大的动词, 也可以是强度较小的动词。 注释: ④在 方言丛稿》中写作“A记A记”。 ②湖州话中“V记V记”式多用于描述小孩子的动作行为,有时也可 用于描述成人反复、轻微的动作。 ③傅国通在《方言丛稿 (北京:中华书局,201 0)第34页列举了 吴语中“V{gV ̄”的6个用例“看记看记、摸记摸记、弄记弄 记、跳记跳记、拉记拉记、踢记踢记”,这些用例中的前后两 个“V”都是同一个动词,而且都是单音节动词。 ④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第81 3页将“亮”解 释为:团发光。 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第li32页将“闪”解 释为:团闪耀。 ⑥马庆株在 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 社,I 992)的《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一文中将动词分为自 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并指出: “广义的动词可以包括形容 2015.08 (22/0863/a)其中的“治”,富本无,可见其作用不太 重要,不表实义;而且该例前用“补治”后用“补”,亦 能看出补治即补义。又如卷5O:“若褥小,应张缝着床 四边;若褥缘破裂,应补治。”(22/0937/b)《汉语 大词典》收有“补治”,释为“修补整治”。这一释义 有望文生训之嫌,如上两例只有“修补”义而看不出“整 治”义。 填治,即“填,填塞”义。《四分律》卷31:“时弥
语法化的动因及机制语法化是近年来语法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对汉语语法化机制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将研究汉语共时语言现象与历史语法化过程相结合,从共时层面(篇章、词汇、语言接触)解释语言历时语法化的机制(语境语法化、典型确认、词汇结构变化、词义变化等)。
标签:语法化发展机制狭义语法化机制指语法化方式,广义语法化机制包括诱因和方式。
笔者主张结合历时与共时这两个层面,辩证完整的分析语法化的动机,从共时层面(篇章、词汇、语言接触)解释语言历时语法化的机制。
一、篇章结构的语法化①(1)语境语法化由客观情境(不是狭义的上下文语境)而起的常规含义在语言中发生固化,可导致语法化的产生。
也就是指客观现实对交际语句的意义起到了限制作用,使它的意义精确化,并排除歧义。
比如“你打他,他打你”通常分析为并列关系,但特殊情境可适当搬用并列标记外形来表达假设(意为“如果你打他,那么他打你”)和因果(意为“因为你打他,所以他打你”)。
(2)典型确认人们在语言使用时,常常出于经济性需要,将语言中的有特征现象即非典型范畴与典型范畴用形式标记区别出来,这就使得某些语言现象中产生了零形式的语法化现象。
当然,这有个前提,对于这种典型与非典型,人们需要一个提前的对客观世界的确认和体验。
凡是典型的范畴即是我们平常所熟知、所默认的常态,也就是说无需特别说明就已经会有一个常用意义。
相反,则用有标记形式,比如英语中的一般现在时,往往是没有标记的,只要没有使用特殊的标记,也就是说按一贯的认知表示一般现在时。
二、词汇语法化(1)词汇结构形式的变化不改变结构表层形式而改变它内部切分:(AB) C →A (BC),也就是说在句子表层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认知角度的变化,内部切分从(AB)C 变成A (BC)。
就比如“长于X、困于X、勇于X”这些词组,由于人们在朗读的时候注重音节的协调与顺口,分割并组成为新的形式“A 于/ X”,从而使双音节“A 于”词产生了,与此同时也使“于”这个词语法化了。
“净”的语法化作者:张彩琪沈莉娜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以现代汉语中的范围副词“净”为研究对象,从其义项的变化中描述“净”由实词向范围副词演变的过程。
语法化研究是当前语言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语用过程中,认知、主观化成为了语法化的动因,认知上的主观性因素促进了功能语法化。
关键词:“净” 虚化动因一、引言实词的虚化,是汉语语法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是为适应语法不断向精密化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虚化的结果,不仅使虚词的数量不断地增多,用法日益精密,同时也使语法形式越来越丰富。
古代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等,大多数是从实词虚化而来的。
实词的虚化,有的虚化为半实词,是比实词意义稍虚而又具有实词某些语法功能的词,如副词;有的没有完全虚化,本来是不定位语素,而今趋向于定位语素(词缀),成为一种中间现象,在词汇和语法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例如“净”充当范围副词时完全虚化为虚词,没有具体的词汇意义而只具有语法功能。
二、“净”的义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净,正鲁北城门池也,从水争声,土耕切,又才性切。
”其本义是春秋时鲁国北城门“争门”的护城河。
按,北城之门曰净门,当因池水明净而得名。
公羊传所谓鹿门、争门、吏门,盖以争为之。
在古时有“净”“瀞”“浄”三个字。
“(构造)形声兼会意字。
金文和篆文从水,静声。
水静则清亮,故静也兼表意。
隶变后楷书写作瀞。
俗省作淨、浄、凈,皆为异体。
”(谷衍奎,2003)“净”,本义“冷也”。
清代段玉裁《说文·水部》:“此今之净字也。
古瀞今浄,是之谓古今字。
”《说文解字》:瀞,无垢秽也(即今天“干净”之意),从水静声,疾正切。
由于“瀞”笔划繁多,古人便简化成“浄”字在社会上通行。
因为“净”字的本义在社会上早已消亡,所以《汉字简化方案》就把三点水的“浄”字简化成两点水的“净”字,意即清洁,洁净,明净。
亦用于形容抽象事物。
可见,“净”的本义“冷”早已消亡,其意义“清洁,洁净,明净”来自于古“瀞”字。
例如:(1)风烟俱净。
(吴均《与朱元思书》)(2)亭亭净植。
(宋·周敦颐《爱莲说》)(3)北累既除,表里俱净。
(萧子良《开物归信门》)现代汉语中,“净”的义项已发生了许多变化,具体如下:综观“净”的字典词典释义,我们将其六个义项比较、归纳为四个,这使“净”的义项更加简洁明了,同时也显示出虽然“净”的动词、形容词用法都比较简单,但其副词义项“光,只,全”的用法仍有一些疑难点。
《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以下简称为《八百词》和《例释》)也都有对副词“净”的解释、说明。
《八百词》中的副词“净”有三个义项:光、只;总是、老是;全、都。
但《例释》将此三个义项合并为两类,一类“表示动作范围,有‘总’的意思”;另一类“表示事物的范围”,《八百词》中的“都、全”义与“光、只”义都归入此类。
此外,《八百词》认为表“光、只”义时,“净”后可接动词短语;而《例释》中认为还可接“代词+数量短语”。
事实上,当“净”表“光/只”义时不仅指事物,还可指动作性质的单一、无他。
当“净”表示“都/全”义时,也可指一定范围内事物性质的单一、无他。
当这种“性质的单一、无他”用于经常性的或某一段时间内的行为时,“净”又有了“总是/老是”的意思。
例如:(4)别净吃米,多吃些菜啊。
(5)这桔子净酸的。
(6)他这人净认错人。
例(4)中的“净吃米”并不是说只吃米不吃别的,而是有意夸大其事实来说明吃菜吃得太少了。
例(5)也是以夸张的形式来说明这些桔子味道酸的多,但也有个别是甜的。
例(6)中的“他”可能认错过几次人,用“净”字只是显示他认错人的频率要比别人高一些,是相对而言的。
这说明了一个规律:当事物性质的单一、相同用于经常性的或某一段时间内的行为时,“净”就有了“总是/老是”之义。
例(6)也就可以理解为“他总是认错人”。
综上可知,《例释》的归类还不够严密,因为“净”的意义可随强调侧重点的不同而不同,强调“相同性”时用于事物,意近“都/全”;强调“唯一性、排他性”时,则不管用于事物还是动作行为,都可解释为“只/光”。
(王红,2000)三、“净”的虚化及其动因由以上分析可知,“净”有一个虚化的过程。
但它表示某一范围内的事物或动作的单一、无他的基本意义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我们认为,这与“净”作为形容词的词性是相联系的。
“净”为形容词时,意为“洁净、干净”。
而“洁净、干净”有无杂物、无他物的意思,由此义虚化,“净”就有了“性质单一、无他”的意义了。
“净”又是一个口语性很强的词,一般都认为它是一个范围副词。
不过,从“净”现在的义项可知,其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词性,并且前三种词性的用法并没有消失,这说明“净”还没有完全虚化。
一般而言,词的虚化都是有其原因和条件的,比如:语用、心理认知、语言内部结构的制约、语言间的接触和社会因素等。
副词“净”也不例外。
“净”虚化的引发和实现,实际上是语言的使用环境和使用者的认知心理影响了词义的变化。
总体来说,“净”的虚化动因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认知变化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用一个具体概念来理解一个抽象概念的认知方式。
如“净”就是由表“洁净、干净”进一步虚化为“性质单一、无他”的意义。
这种隐喻的特点是在两个域中投射和在突变中完成,在这个阶段,实词只是变为比较虚一点的实词,还没有变为真正的虚词或语法成分。
Heine(1991)将语法化看作若干认知域之间的转移过程,他们把各个基本的认知域排成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等级:人>物>事>空间>时间>性质(沈家煊,1994)由人到空间是实词到虚词的过程,由空间到性质是虚词进一步虚化的过程。
最初“净”的本义是“冷”(此义早已消失),是指人和物的,后来被赋予“清洁,洁净”之义,并同时具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几种词性。
而“洁净、干净”义项有“无杂物、无他物”的意思,由此义虚化,就有了作为副词的“性质单一、无他”的意义了。
“净”的虚化就是经历了由人到性质的具体的认知过程,即由实词虚化到虚词,再由虚词进一步虚化到性质这一等级的历程。
(二)语用推理沈家煊(1994)认为,推理是虚化最重要的机制。
推理是指语用推理,说话人同听话人之间有一种紧张关系:一方想说得详细,另一方又想尽量听得详细。
解决的方法就是依靠语境从有限的话语中推导出没有说出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或叫“隐含义”)。
例如:(7)一到晚上他总是看电视。
(8)一到晚上他净看电视。
从语用上说,例(7)中的“净”通常表达说话人一种不满或责备的语气,而“总是(老是)”只是陈说一种正常的习惯而不带有说话人的任何主观色彩,这时“总是(老是)”就不能用“净”替换。
如果是一种不好的习惯,用“总是(老是)”虽然也带有不满的语气,但换成“净”则会使这种语气更加突显。
而且,根据交际经济原则,说话人把强调的含义赋予了“净”,如果话语中包含着比较项,那么就会很容易听出说话人的比较项,而当没有比较项时,说话人为了让听话人知道强调的重心,就会重读“净”,而且“净”后常常会省去“是”字。
吕叔湘先生在讨论“净+是+NP”结构时说:“在口语里,‘是’字常常省去不说。
”在讨论“是”字用法时说:“有‘净’时,‘是’可省略。
”(吕叔湘,1980)这样“净”就被语境赋予了一种限定的作用。
因此可以说,范围副词“净”正因为适合交际的简约原则才产生出“范围限定”的语法意义,如果一种话语形式经常传递某种隐含义,这种隐含义就逐渐“固化”,最后成为那种形式固有的意义。
(三)主观化虚化被认为是一个共时平面上的心理语言学问题。
它的研究是要考察一个词在某一共时平面的各种具体用法。
人们在交际时,总是追求最好、最简洁地传达信息,除了一些必要规则外,有时人们会根据表达需要而改变词义。
因此可以说,主观性也是语法化和虚化的一种动因。
事实上,关于“净”使用中的主观化与认知、语用推理是密切相关的。
对客观事理必然性的推论就会衍生出强调主观意愿的用法,在这种新用法的基础上又促成了格式的语法化和虚化,如“净+是+NP”格式。
因此,主观性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词的语法化和虚化。
以上从认知、语用、主观化方面对“净”的虚化动因做了一些简略的阐述,这些都是汉语语法发展的重要规律。
而且,对“净”以及其他词的虚化及虚化动因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汉语语法及词汇的发展变化。
本文只是以“净”为例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但想要更好地进一步研究,还有待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4]刘墉.新华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5]王红.副词“净”浅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1).[6]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Z].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汉语大字典(普及本)[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4.[8]张道俊.“净+[是]+NP”结构的句法机制和语义关系[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8).(张彩琪沈莉娜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