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要不_的语法化_语用机制及相关的形式变化
- 格式:pdf
- 大小:383.67 KB
- 文档页数:8
口语“要不要……”强调构式形成机制与动因雷四维【摘要】“要不要……”强调构式具有强调、表达说话者主观态度的功能.在实际口语交际中,其疑问功能几乎完全消失且整个结构已经由最初的常规[要[不要]]的结构关系转化为[要不要]整体.根据Goldberg的经典构式理论,可将其定义为构式,语法化理论则能够合理解释其形成机制与动因.对“要不要……”强调构式形成机制与动因的研究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构式形成的普遍机制与动因.【期刊名称】《重庆与世界(学术版)》【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5页(P85-89)【关键词】“要不要……”;构式;语法化【作者】雷四维【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语言是变化中的语言,其发展历程即为语言形式、语义、功能不断变化的过程。
语言的变化过程大多是渐进的,但也有例外。
Matisoff就曾指出语法化现象在我们所选的任何语言中会在我们眼前迅速出现[1]。
因此,对一些短期内产生的语言结构或功能进行研究能够为整个语言的历时研究带来一定的启示。
本文拟从“要不要……”强调构式这种较为新颖的结构入手,分析其形成过程和机制,以期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语言构式的普遍形成机制。
本文首先运用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对“要不要……”强调结构的构式身份进行鉴定,然后结合Hopper和Traugott的语法化理论对该构式的形成机制以及动因进行讨论,并对其形成条件提出自己的假设。
文章所采用的语料分别来自北大语料库、网络,以及部分自拟语料。
一、正反疑问句与常规“要不要”结构(一)正反疑问句正反疑问句,又称反复疑问句,作为汉语疑问句中的一个子类,不管在其形式还是语义功能上都存在特殊性,因此在以往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从形式上,这类疑问句的基本结构是将谓语或者其他成分的肯定与否定形式并置,并以“X不X”的结构呈现。
这里的“X”是一个变量,除了最常见的动词和动词短语外,还可以是形容词、介词甚至名词等多种语法成分。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一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语法化是指语言中原本非语法化、非规范化的表达方式逐渐变为语法化和规范化的过程。
形态句法是语言中用来表达句子结构的形态成分,即词类、时态、语气等的变化和组合方式。
形态句法的发展也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中,形态句法的发展受到多种动因和机制的影响。
形态句法在汉语中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汉语时期。
古汉语的形态构词比较简单,语法规则相对较为灵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汉语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形态句法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动因的影响。
第一,语言接触和借用。
汉语历史上与其他语言的接触和借用对形态句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尤其是与阿拉伯语、蒙古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使得汉语形态句法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和变体。
例如,借用自阿拉伯语的“啊拉”、“穆斯林”等词语的出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形态句法功能。
第二,社会文化变迁。
社会文化的变迁和语言使用环境的改变也对形态句法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制度的改革等,汉语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专业术语和词汇,形态句法不断发展和演变。
同时,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和行为方式的出现也推动了汉语形态句法的发展,例如网络词汇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使形态句法的变化更加快速和多样化。
第三,语言内部的逻辑演变。
形态句法的发展也受到语言内部逻辑演变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原本没有明确词性的词汇逐渐被赋予了特定的词类,并出现不同的形态变化规则。
例如,汉语中的副词“很”在古汉语中没有词性,但在现代汉语中被归类为副词,并出现了形容词短语“很好”、“很高兴”等形态的变化。
形态句法发展的机制主要包括语音变化、语义变化和句法规则的调整。
首先,语音变化是形态句法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语音系统发生了变化,这对形态句法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古汉语中的兼容性标记“而”逐渐变为现代汉语中的虚词“的”。
其次,语义变化也是形态句法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第22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2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367文章编号:1008-8717(2013)02-0067-03论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凌 剑 春(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6)摘 要:语法化是指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 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的演变过程。
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观化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法化的动因和语用推理密切相关。
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关键词:语法化;机制;动因;认知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语法化是一种语言演变现象,指的是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 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的演变过程。
[1,2]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化是规律化最强的语义演变类型。
语法化的研究是从语言历时变化来看语言共时现象,从语言演变的规律来解释语法规则,寻找语言认知动因和语言变化对现代语言形成的作用,这对于研究语言与认知的关系非常重要。
[3]语言演变是在人们日常语言使用中发生的,这表明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跟语言以外的诸多因素如人的认知方式密不可分。
本文主要讨论语法化的机制及动因。
提出语法化的机制除了重新分析和类推以外,主观化也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法化的动因和语用推理密切相关。
目的是为了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2. 语法化的机制 2.1重新分析和类推语法化是怎么进行的,有什么规律,这是研究语法化机制所关心的问题。
Hopper & Traugott 认为语法化主要是通过重新分析和类推来实现的。
重新分析发生在语言结构的“组合”轴上,指一个词语或一类词语表层形式没有明显变化而内部的结构关系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
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王寅;严辰松
【期刊名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28)4
【摘要】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当代语言学(包括认知语言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语法化的过程是: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演变.这一过程呈现单向、有序、抽象化和专门化等特征.高频率重复和惯常化是语法化的必要条件,它的动因包括语言接触、创新用法、误解和误用及语用因素.通常认为,语法化的机制是类推和重新分析,演变的方式有隐喻、转喻和主观化等.
【总页数】6页(P1-5,68)
【作者】王寅;严辰松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重庆,400031;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洛阳,47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4
【相关文献】
1.国外语法化理论探究——语法化的过程、本质特征和机制 [J], 赵学德;王晴
2.功能主义与形式主义的语法化研究评述——语法化的本质特征、机制及动因探讨[J], 孙悠夏
3.浅析训诂学在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中的作用——以"在"的语法化为例 [J], 王颖
4.汉语“中”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J], 周翔宇
5.汉语"中"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J], 周翔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272021年第4期(2021年4月)No.4 2021现代汉语中的“不过”主要功能是作为连词表示转折或补充上文对立的意思[1],但从语用功能来看,“不过”还可以用作反预期标记和话语标记。
当前学界对连词“不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过”的历史演变过程[2],以及同其他转折连词的区别[3]上,对其语用功能研究则较少。
笔者拟根据口语语料探讨“不过”的反预期标记和话语标记功能,并分析二者演变的过程和机制。
一、反预期标记“不过”(一)“不过”的反预期标记特征一般来说,在预期信息、反预期信息和中性信息中,反预期信息的信息量最大,所以所用的语言形式多,而这种语言形式就是反预期标记[4]。
对于反预期标记的特点,一些学者[5]认为,反预期标记语音上一般不重读,句法上以副词、连词为主,且多出现在句首或句中位置,语义上一般不具有或很少有概念意义,只具有程序意义。
其语用功能是标示话语中某一信息与言者或听者的预期相反。
凡符合以上特点的就是反预期标记。
口语中有大量的“不过”用法符合反预期标记的性质特征,如:例(1)我们今天的战术和配合都比较成功,不过成绩一般,因为我个人的马拉松成绩是2小时26分左右。
《新华社2004年4月新闻报道》例(2)我是从北京来的,我比你更惨,你坐牢十年,我十一年,不过,比你早放出来几个月。
《一百个人的十年》例(1)的“不过”是反预期标记,从语音上来说,重音在“成绩一般”,“不过”在自然语流中轻读。
从句法特征来说,其来源于动词,位于后半句的开头,这符合反预期标记的句法特征。
从语义上来看,“不过”的存在并不影响句子的真值,只要 “我们今天的战术和配合都比较成功”和“成绩一般”这两件事为真,句子即为真。
最重要的是,“不过”后面的句子和前句的预期信息相反,“战术和配合都比较成功”,却“成绩一般”。
例(2)从常识上来看,“我”比你惨,因为“我”坐牢十一年,比你多一年,预期上应该是“我”后放出来,但是“我”却比你先放出来了,“不过”是反预期标记。
语用法的语法化语用法:让大家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在人际交往中,语言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而语用法则是语言使用中的重要原则,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
本文将从语法和使用场景两个角度来探讨语用法。
一、语用法的语法化语法是语言的基础,它规定了语言的结构和规则。
在语用法中,语法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语用法的语法化。
1、连接词使用连接词是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词语、短语或句子的词语。
通过使用连接词,我们可以表达不同的关系,例如并列、转折、因果等。
例如:连接且: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去公园。
(“并且”连接了两个动作)连接否:他不想吃冰淇淋,他选择了喝饮料。
(“也不”表示否定)2、句子结构句子结构是语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语用法中,正确的句子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例如:简单句:猫坐在沙发上。
(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复合句:我喜欢吃巧克力,但是我的朋友不喜欢。
(两个主语和两个谓语)3、时态和语态时态和语态是语法中的重要概念。
在语用法中,正确使用时态和语态可以更好地表达动作或状态的时间和方式。
例如:一般现在时:我每天早上喝咖啡。
(描述习惯性动作)过去完成时:在我出生之前,我的父母已经结婚了。
(描述过去的过去)被动语态:这个项目已经被完成了。
(强调动作的承受者)二、使用场景对语用法的影响除了语法之外,使用场景也是影响语用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不同的场景下,人们使用的语言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1、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在正式场合下,人们使用较为严谨、规范的语体,例如官方文件、演讲等。
而在非正式场合下,人们则更倾向于使用随意的、轻松的语体,例如口头交谈、短信等。
2、不同年龄和性别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使用的语言也有所不同。
例如,年轻人更倾向于使用网络流行语、缩写等,而年长者则更偏爱使用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
同时,男性与女性在语言表达上也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女性更倾向于使用情感丰富的词语和语气。
“语法化”研究综观一、本文概述“语法化”研究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关注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结构性变化,特别是词汇和短语如何逐渐获得语法功能,以及语法形式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
本文旨在综观“语法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梳理,揭示语法化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以期对语言演变和语言习得的理解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文章将首先介绍语法化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然后概述语法化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接着分析语法化研究的实证方法和研究成果,最后探讨语法化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对“语法化”研究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深入研究语言演变和语言规律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语法化理论的发展历程“语法化”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就一直是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其发展历程可谓源远流长。
早期的语法化研究,多侧重于语言现象的描述和分类,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
然而,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语法化理论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并经历了从描述性到解释性的转变。
在20世纪中期,一些学者开始尝试用语法化理论来解释语言现象背后的规律,如语言的演变、词汇的扩展等。
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语言现象的认识,也为后来的语法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进入20世纪后期,语法化研究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一方面,一些学者从历时角度探讨了语法化的过程和机制,揭示了语法化现象的动态性和渐进性;另一方面,也有学者从共时角度分析了语法化现象的特点和规律,强调了语法化现象的普遍性和系统性。
进入21世纪,随着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等新兴语言学理论的兴起,语法化研究也开始与这些理论相结合,形成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视角。
这些新兴理论不仅为语法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也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法化现象提供了可能。
语法化理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描述性到解释性、从单一视角到多元化视角的转变。
未来,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语法化研究必将继续拓展其研究领域和方法,为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语言现象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不得”的语法化研究齐春红(华中师范大学博士,云南师范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教师,昆明,650092)摘要:语法化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想通过“不得”的语法化历程来解释在共时平面上“不得”语用变异的深层原因及运作规律。
本文逐一揭示了“不得”的“不能”义、“不许”义、“必须”义及和“不得”相关的一些词组虚化的具体过程,对深入理解现代汉语中“不得”的语用变异具有很强的解释性。
关键词:语法化、不能、不许、必须、焦点The Study of G rammaticalization about “ Bude”Qi Chun-hong(Doctor of Central China University , Teacher of Yunnan Normal Uniersity , Kunming ,650092 )Abstract:The study of grammaticalization has made a rapid progress in linguistic field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try to study the process of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Bude” and rationalize its variation and law in pragmatical field. This paper depict the specific process of the cause and development of “Bude”.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wh ere and when the other meaning of “Bude” came from.Key words: grammaticalization , “Buneng”,“Buxu”,“Bixu”, focus.江蓝生指出:“语法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实词逐渐虚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法成分的过程,二是指短语或词组逐渐凝结为一个单词的过程,可分别简称为词汇的虚化和短语的词汇化”①“不得”最初是实词“得”的否定形式,是一个短语,经过语法化最后固化为一个词,并且其表示的意义也逐渐虚化,但因其在语用上的特殊标记作用,“不得”在多数情况下是全句的焦点。
语法化机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语法化机制是一种语言规范化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语言的使用者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语法化机制包括语法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对语法规则的遵守和应用。
在语言学中,语法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它规定了词汇如何组合成句子以表达意思。
语法化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种语言的规范和结构。
语法化机制的形成主要受到语言的演变和交流的影响。
语言是人类适应社会生活和协作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变和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语法机制也随之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
通过语法化机制,人们能够了解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
语法化机制在语言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语法规则的分析和研究,语言学家能够发现语言的结构和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
语法化机制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交流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语言学研究中,语法化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对于促进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示例:语法化机制是指语言规则和结构在人类语言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语法化机制在语言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信息传递的效果。
在语法化机制中,包含了词法、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规则和原则,帮助人们检索、组织和理解语言信息。
本文将从语法化机制的概念、特点、功能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语法化机制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语法化机制是语言系统的内在属性,它不是人为创造的,而是随着语言演化和发展而形成的,反映了语言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语法化机制是语言交流的基础,它规定了语言表达的方式和结构,决定了语言信息的组织和传递。
语法化机制是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语法化机制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揭示语言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语言教学和语言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语法化机制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
它促进了语言信息的传递和理解,帮助人们准确地表达和理解语言信息。
第8章综合性语言学一、名词解释类推[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类推是语法化的一种重要机制,指两个本来意义和功能相同的成分或形式,当其中一个成分或形式语法化以后,另一个成分或形式在相同的条件下,也可能受其影响,发生同类的变化。
例如英文cow的复数本该是kine,但因为dog、pig等的复数都是在后面加s,所以cow的复数就逐渐类推为cows。
类推是语言经济性、系统性的重要表现,也是语言规则性和条理性的体现。
二、简答题举例说明什么是语法化。
[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研]答:(1)语法化的定义“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有实在意义的词语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即实词虚化。
语法化主要研究词汇的语法化、短语的词汇化、语用法的语法化以及篇章的语法化等内容。
(2)词汇的语法化①实义向虚义变化实义向虚义的变化一般是指名、动、形三类实词虚化成介词、动态助词等意义比较虚的词,例如近代汉语动态助词“将”“着”等是由动词演变而来。
②不太虚向更虚变化指词汇由助动词等较虚的成分向副词、助词等更虚的成分演变,例如表“可、能、会”的助动词“敢”虚化为反话副词“敢”等。
(3)短语的词汇化短语的词汇化是指一个短语或其他句法单位演变成一个稳固词汇单位的过程。
“今天的词法曾是昨天的句法”,说的就是有些词汇成分来自早期的句法结构,例如“恨不得”本是一个短语,在古代汉语中结构可以切分为(以S为陈述对象)(S)恨|(S)不||得。
在这里,“得”是实义动词,表示获得,后面带宾语;“不”否定“得”字短语,然后,“不”和“得”字短语结合起来作为一个句法单位再接在“恨”的后面。
在一个合适的语境里,情况可能发生某种变化,当“恨不得”由表示现实心境重新分析为未来事实,用来表示某种主观愿望时,这时“恨不得”就由短语“恨|不||得VP”化为固定词汇单位“恨不得|VP”了。
(4)语用法的语法化语用法的语法化包括两个意思:①用语用原则来解释某些语法结构的差异现象,例如以下两个英文例子:A.Why didn't you read in bed?(提问/建议)B.Why not read in bed?(建议)A的直接意图是“提问”,其间接意图是“建议”,但B也是问句的形式却只表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