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矫治技术矫正替牙期前牙反合的临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2×4”固定矫治技术临床应用19例临床上前牙反(牙合)应尽量早期矯治。
但替牙期由于乳牙未全替换,恒牙大部分未完全萌出,导致固定矫治器零件无法正常粘固于所有的牙面上,影响了标准方法的矫治进程。
于是本作者采用“2×4”固定矫治技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病历资料:选19例前牙反(牙合)患者;非骨性反(牙合)而且下前牙可后退至与上前牙对刃,其中男8例,女11例,年龄7~10周岁,磨牙为轻度近中关系。
X线头影侧量:SNA角、SNB角、ANB角为基本正常值,上切牙内倾,下切牙正常或稍唇倾。
矫治方法:采用“2×4”固定矫治方法:即上、下颌左右第1恒磨牙上粘固合适带环,上、下4个前牙粘贴方丝弓托槽,而其余,上、下左右前磨牙均不粘固任何矫治部件。
第1阶段:用0.012#钛镍记忆成品弓丝平整上下牙弓。
第2阶段:更换上牙弓为0.016#不锈钢丝弯制上颌4个前牙垂直开大曲向唇侧扩弓,使上前牙扩至与下前牙对刃。
第3阶段:上牙弓更换0.018#不锈钢丝,在双侧磨牙带环前弯制Ω曲及在颊面管后弯制后倾弯,同时,在不弓丝侧切牙后用0.018#不锈钢丝弯制小牵引圈,并用1/8#牵引橡皮圈采取Ⅲ类牵引,直至反(牙合)解除,上、下前牙形成正常牙合关系。
第4阶段:祛除口腔内矫治零件,取模型做活动保持器,直至其余未粘固定零件的牙齿完全萌出,结束全部矫治过程。
结果19例病例均取得满意疗效,把(牙合)能解除时间最长达5个月,最短时间2个半月,所有被移动的上、下前牙,无异常松动,前牙覆(牙合)正常,X线检查:上、下前牙根尖区无异常骨质密度变化,SNA、SNB、ANB与矫治前无显著性差异,上前牙唇侧倾斜度稍增加为4.5°,下前牙唇倾稍有减少为2.5°。
讨论“2×4”固定矫治技术适合替牙期,混合牙列非骨性前牙反(牙合)患者。
此技术使此类前牙反(牙合)矫治过程提前2年完成,不必依传统矫治理论,一定要等待恒牙完全萌出,才开始矫治过程,不至于使错(牙合)畸形困耽误时机而加重。
“2*4”矫治技术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的临床疗效观察唐蓉【摘要】Purpose: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s and features of using 2*4 technique to correct anterior crosssbite in the mixed dentition period.Methods : Using this technique can correct anterior crosssbite in the mixed dentition period with traction III and occlusal pad of upper jaw.Result :This technique can correct the phenomenon of anterior crosssbite,shorten the course and decrease the times oftreatment.Conclusion : This technique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correct anterior crosssbite in the mixed dentition period.%目的探讨"2*4"矫治技术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的效果和特点。
方法应用"2*4"矫治技术配合上颌垫和Ⅲ类牵引矫正替牙期前牙反。
结果"2*4"矫治技术可以矫治前牙反,缩短疗程,同时还可以减少患者复诊的次数。
结论"2*4"矫治技术是一种矫正替牙期前牙反的有效方法。
【期刊名称】《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1)006【总页数】2页(P82-83)【关键词】“2*4”矫治技术;替牙期前牙反【作者】唐蓉【作者单位】泰州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江苏泰州225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前牙反是替牙期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常见的错畸形,不仅对儿童颜面的美观和咀嚼功能造成不良影响,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还会影响颌骨、肌肉的发育,甚至会发展为严重的骨性错,给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带来较大的伤害[1]。
2×4技术配合多l oop s曲唇展矫治替牙前牙反颌牛临生(临汾市人民医院,山西临汾041000) [关键词]前牙反颌;矫治;疗效 [中图分类号]R7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8)2523483201 前牙反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错颌畸形,严重影响牙、颌、面的生长发育,且随着生长发育呈进行性加重的趋势,因此,必须早期进行矫治,阻断错颌畸形的继续发展,近年来我们在上颌设计了“2×4”技术加多loops曲唇展前牙,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 材料方法1.1 临床资料 替牙期前牙反颌病例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8岁~11岁,平均年龄9岁。
1.2 诊断标准 第一磨牙为中性关系,下颌能后退至切刃相对的咬合,X线头影测量显示ANB角和Y轴基本正常。
1.3 矫治器的装配 在上颌第一磨牙上装配带环,上切牙粘贴4个方丝弓托槽,用0.014Ni-Ti圆丝进行启动,1个月后换用0.45mm~0.5mm不锈钢丝在22、21、11、12之间弯制3个l oo p21、11之间因有唇系带较低,在磨牙带环颊面管近中弯制停止曲,要求弓丝离开前牙托槽2mm~3mm,以后每月加力一次,2个月~3个月可解除前牙反颌。
如果前牙反覆颌较深无法粘贴托槽时可制作下颌全牙列平面式塑料颌板,开沟并作出事物排溢沟,有利于患者的咀嚼。
颌垫的高度以能解除前牙反颌即可。
2 结果10例替牙期反颌病例均在2个月~3个月解除。
第一磨牙呈Ⅰ类关系,上下切牙达到正常覆颌覆盖关系,X线头影测量片现实,S NA、SN B,Y轴角均在正常范围内。
3 典型病例3.1 矫治前 患者女性8岁,替牙期,第一磨牙为中型关系,上前牙反覆颌Ⅱ度反覆盖Ⅰ度,上前牙轻度拥挤,上颌中线左偏2mm,上下切牙可达切刃相对咬合,面部左右对称,侧面观呈轻度凹面形,X线头影测量S NA、S NB、ANB,Y轴角均在正常范围,诊断安氏Ⅰ类错颌,前牙反颌,上前牙拥挤。
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伴第一恒磨牙前移的治疗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伴第一恒磨牙前移是牙齿错颌的一种表现。
牙齿错颌是指上下颌牙齿的前后、左右、垂直方向的不正常位置关系。
该问题常见于青少年,随着儿童快速生长,出现先后牙齿之间的错位就越容易发生。
什么是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伴第一恒磨牙前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伴第一恒磨牙前移是指恒牙尚未长出之前,前牙发生反合,与下颌前牙错位位于恒牙前面。
而第一恒磨牙则向前移动,增加了上颌和下颌之间的分离距离,导致牙齿错颌的产生。
这种问题需要及早治疗,否则会影响儿童的口腔健康和美观,甚至影响正常的发音和咀嚼功能。
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伴第一恒磨牙前移的治疗方法牙齿矫正治疗牙齿矫正治疗是解决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伴第一恒磨牙前移的常用方法。
在初诊中,医生会通过拍片和模型对牙齿进行分析,制定出对应的个性化矫正计划。
矫正治疗可以分为传统矫正治疗和隐形矫正治疗两类。
传统矫正治疗传统矫正治疗是指通过牙套等固定矫正器材将牙齿纠正到正确的位置。
这种治疗方式可以精确地控制牙齿的方向和运动轨迹。
牙套通常需要佩戴一年以上,具有良好的矫正效果。
但是,传统矫正器材比较大,佩戴比较不便,而且容易造成口腔不适和口臭等问题。
隐形矫正治疗隐形矫正治疗是指通过隐形矫正器材将牙齿纠正到正确的位置。
隐形矫正器材通常比较小,佩戴比较方便,不会影响美观和日常生活。
此外,隐形矫正器材可以随时拆卸和更换,有效降低了口腔不适和口臭等问题。
隐形矫正治疗的矫正效果一般需要佩戴一年以上。
牙齿成形术牙齿成形术是指通过去除或增加一定量的牙齿组织以改变牙齿的形状和位置。
牙齿成形术可以快速改善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伴第一恒磨牙前移的问题。
牙齿成形术通常可以在30分钟内完成,具有速度快、效果明显和操作简单等特点。
但是,该方法不适用于所有牙齿错颌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口腔外科手术口腔外科手术是指通过手术的方式将牙齿移动到正确位置。
该方法适用于牙齿错颌的程度较重,传统矫正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的患者。
2×4矫治技术在18例替牙期简单错颌畸形矫治中的应用体会目的:探讨2×4矫治技术在矫治替牙期简单错颌畸形中的作用、特点和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18例简单替牙期错颌畸形患者,应用2×4矫治技术,常规在6│6上装配直丝带环或直接黏接颊面管,21│12黏接4个直丝托槽进行矫治。
结果:矫治疗程为5~11个月,矫治完成以后所有患者均前牙排列整齐,中线对齐。
达到正常前牙的覆合覆盖,磨牙关系良好。
2×4矫治技术矫治替牙期错颌畸形效果满意。
结论:2×4矫治技术矫正替牙期简单错颌畸形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标签:2×4矫治技术;替牙期错颌;临床应用2×4矫治技术(Two by Four Arch),由Mulligan在1982年提出,属于标准方丝弓技术的一个分支,“2”代表两个第一恒磨牙带环,“4”代表4个切牙黏结托槽。
现经过临床医师不断改进,融入了直丝弓矫治系统[1]。
该技术简捷、实用、舒适、作用温和,深受正畸医师和患者的欢迎。
本文应用该项技术矫治了18例简单的替牙期错颌畸形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5月~2009年12月来本科就诊的18例简单替牙期错颌畸形患者。
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龄7.0~10.5岁,平均8.4岁。
患者均为混合牙列,第一磨牙、中切牙和侧切牙萌出完全。
其中安氏1类8例,安氏2类4例,安氏3类6例;牙列拥挤11例,上颌中切牙扭转错位7例,合并前牙间隙4例,深覆合3例。
切牙反合6例。
每位患者治疗前后取记存模型,拍摄颜面及口内照片、头颅侧位片和全景片,进行常规临床分析。
1.2 矫治方法常规在6│6上装配直丝带环或直接黏接颊面管,21│12黏接4个直丝托槽。
部分患者尖牙配合黏接托槽。
先后用Niti圆丝。
Niti,不锈钢方丝排齐整平。
对前牙间隙者,排齐整平之后滑动法关闭间隙。
对前牙反合者,0.016不锈钢丝弯制磨牙近中STOP曲唇展上颌切牙,必要时配合3类牵引。
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正前牙反颌40例的临床分析
张文燕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4(000)016
【摘要】目的:探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正治疗前牙反颌的临床效果。
方法:2010年8月-2014年1月收治前牙反颌患者40例,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正。
结果:所有患者经过矫正,其中上颌中切牙角、下颌中切牙角、ANB、SNB、SNA 角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NP-FH、 MP-FH、 Co-PO(mm)、ANS-Ptm(mm)、Y 轴角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正前牙反颌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总页数】2页(P75-75,77)
【作者】张文燕
【作者单位】553000贵州省六枝特区人民医院口腔科贵州六盘水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T—N矫正法矫治前牙反颌的临床研究:附50例矫治... [J], 纪昌蓉;李洁
2.前方牵引结合直丝弓技术矫正前牙反颌 [J], 史洋;刘亚娟;郑信芝
3.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正20例前牙反合的临床分析 [J], 李颖惠
4.应用不同矫治技术矫正前牙反应用不同矫治技术矫正前牙反(牙合)的研究 [J], 张磊;贾莹;王永;马敏先
5.直丝弓矫治加颌垫矫治恒前牙反颌的临床疗效评价 [J], 张佳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x4 矫治技术治疗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摘要】目的:采用2*4 矫治技术对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患者进行治疗,并观察其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法是对应用2*4 矫治技术治疗替牙期前牙反 [牙合]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我院自2012 年3 月~2013年5 月收治的20 例患者进行牙齿矫治,并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X 线投影测量。
结果:在治疗之后,患者的反[牙合]已全部纠正正常,覆[牙合]覆盖无异常,且改善了患者软组织的侧貌,具有美观性。
结论:2*4 矫治技术在解除反[牙合] 患者具有良好、快速的矫治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2*4 矫治技术;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临床应用引言:患者替牙期常会出现前牙反[牙合]的病症,其隶属于错[牙合]畸形的范围,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面部美观,对患者造成心理阴影,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矫治手段,对患者反[牙合]进行矫治,避免患者牙齿畸形,提高矫治效果。
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患者的临床矫治病例进行分析,从而体现这项技术的优越性,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2 年3 月~2013 年5 月共收治了替牙期前牙反[牙合] 的患者共计20 例,采用2*4 矫治技术对其进行牙齿矫治,并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X 线投影测量。
我院收治的患者中男12 例,女8 例,年龄在8 岁~12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0.1±0.5)岁。
其中我院收治的患者中全部为混合牙列。
1.2 方法首先进行托糟粘贴,然后观察患者前牙扭转、错位的情况,如果情况比较严重,则需要应用NT 丝进行强行排列,直至前牙整齐后,再用0.41mm 的澳丝弯制成的弓形上下颌牙套,其中在第一磨牙颊面管前需要将上颌弓丝往后弯或者Ω曲状,在上前牙区将澳丝弯曲成平直弓丝(数个),在下尖牙部位与第一磨牙牵引钩牵引形状为中弓丝圈状,其材质为5/16 的橡皮圈,将其制成所需形状后对Ⅲ类颌间进行牵引[1]。
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的疗效分析目的:探讨替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采取前方牵引矫治的疗效。
方法: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间本院收治的替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60例患儿进行研究,对所有患儿均采取前方牵引矫治,统计分析患儿治疗前后头颅定位相关测量结果。
结果:患者治疗后SNA,ANB,MP-FH,Y轴角、U1-SN角、U1-NA角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变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替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采取前方牵引矫治疗效显著。
标签:替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前方牵引矫治;疗效骨性前牙反牙合是上下牙弓近远中关系异常中较为常发的类型。
骨性前牙反牙合患儿常出现前牙反牙合、后牙近中错牙合、上颌发育不足、下颌前突、凹形侧面等癥状,影响患儿牙齿正常生长,并加重患儿骨性不调,影响替牙期患儿替牙效果,也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及面部美观。
及时矫正患儿前牙反牙合状况,保证牙颌面正常发育是当前临床治疗骨性前牙反牙合的主要方式。
牵引矫治是当前临床矫正治疗的常用方式,为进一步明确牵引矫治的疗效,本院对60例替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患儿采取了前方牵引矫治,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以下就矫治过程行回顾性总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间本院收治的替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60例患儿进行研究。
纳入标准:实施影像学检查、口腔检查等确诊为替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患儿;呈现为不同程度上颌后缩、下颌前突状况患儿;上齿槽座点一鼻根点一下齿槽座点角(ANB)<0°患儿;Ⅲ类关系患儿;存在不同程度凹形侧面状况患儿;经医院伦理协会同意,患儿家长自愿配合研究。
排除标准:存在先天性唇腭裂患儿;口腔疾病患儿;存在严重脏器合并症患儿;前牙对刃关系患儿。
患儿男32例,女28例;患儿年龄6~12岁,平均年龄8.83岁(s=2.25);前牙反覆盖2~6mm,平均覆盖4.25mm(s=1.32)。
1.2方法对所有患儿均采取前方牵引矫治。
固定矫治器用于替牙期错颌的矫治体会目的探讨“2×4”矫治技术在替牙期错颌的矫治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本院2006年3月至2009年2月使用2×4”矫治技术治疗30例替牙期错颌患者,一磨牙做支抗带环,上下颌8个切牙粘贴托槽,组成“2×4”矫治器,多用弓采用园丝(可用方丝),末端回折,解决患者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深覆牙合等错牙合畸形的症状。
结果30例患者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矫治时间最短是30d,最长是6.5个月。
结论“2×4”矫治技术是替牙期错颌一种有效的矫正手段,临床上应该进一步推广运用。
标签:“2×4”矫治技术替牙期错颌效果Mulligan在1982年首次报道了2×4矫治技术,一个牙弓中2个磨牙带环,4个切牙粘托槽,组成了2×4矫治器。
随着口腔正畸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2×4矫治技术加入了直丝弓矫治系统[1]。
由于2×4矫治技术操作简便、作用理想、过程舒适,深受个临床口腔正畸医师的青睐,笔者通过对本院2006年3月至2009年2月使用2×4”矫治技术矫治了30例替牙期错颌患者,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本院2006年3月至2009年2月使用2×4”矫治技术治疗30例替牙期错颌患者,男20例,女10例,年龄8~10岁,平均年龄为9岁。
经过临床专科检查,所有患者磨牙关系为近中或中性关系,混合牙列。
牙列拥挤10例,上颌中切牙扭转错位6例,合并前牙间隙3例,深覆合3例。
所有患者均拍摄包括颜面及口内、头颅侧位、全景片。
所有患者既往均无矫治史。
1.2 矫治方法本研究使用新亚标准方丝弓托槽,第一磨牙做支抗带环,上下颌8个切牙粘贴托槽,多用弓采用园丝(可用方丝),末端要回折。
对前牙间隙的患者,牙齿排齐整平之后使用滑动法关闭间隙;针对前牙反合者,运用0.016不锈钢丝弯制磨牙近中STOP曲唇展上颌切牙,必要时配合3类牵引;对于前牙深覆合者,磨牙使用0.016英寸不锈钢丝弯制后倾曲打开之后咬合。
2×4技术配合Ⅲ类牵引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作者:吴琦瑱来源:《海峡科学》2007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讨2×4技术矫正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效果和特点。
方法:通过对15例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患者采用2×4矫治技术合并Ⅲ类牵引矫治,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和比较。
结果:患者前牙反牙合解除,覆牙合覆盖正常,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下颌骨顺时针方向旋转。
结论:2×4技术配合Ⅲ类牵引是治疗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一种较好的方法。
【关键词】 2×4技术替牙期前牙反牙合前牙反牙合是一种儿童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不仅影响咀嚼功能和美观,同时影响颌骨的生长发育,并随着患者的生长发育,呈进行性加重趋势,甚至会形成严重的骨性畸形,因此,必须早期进行矫治,阻断错牙合畸形的继续发展。
我们采用2×4技术配合Ⅲ类牵引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1 材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7—11岁,2—4个切牙反牙合,磨牙中性或开始近中,下颌可后退至切对切,反覆盖2.5mm, 反覆牙合2-4mm。
1.2方法采用2×4技术,上下颌第一恒磨牙粘结带环,上下颌切牙粘结标准方丝弓托槽。
0.014英寸镍钛丝排齐前牙后,下颌切牙“8”字连续结扎,应用0.016澳丝弯制弓丝, 下颌侧切牙远中弯小圈曲,上颌第一磨牙前方弯欧米茄曲,上、下弓丝后倾弯,曲度根据前牙反牙合程度调整,上颌带环牵引钩与下颌小圈曲3/8橡皮圈24h持续Ⅲ类牵引。
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测量,运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治疗前后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
2 结果15例患者前牙反牙合全部解除,磨牙均达中性关系,上下切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平均疗程6个月。
矫治后,SNA角平均增加2.1°,ANB角平均增加3.1°,UI-NA增加2.2°,GoGn-Sn平均增加2.5°,SNB角平均减少1.1°,LI-NB平均减少1.2°,差异均有显著性。
不同方法矫正混合牙列前牙反合前后头影测量分析的对比摘要】目的讨论前方牵引器和2×4矫治器对替牙期前牙反合的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分析的对比。
方法52例替牙期前牙反合病例,其中25例使用2×4固定矫治技术,27例采用前方牵引矫治器治疗;对这两组病例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指标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2×4矫治器组可以通过牙的改变解除前牙反合;前方牵引矫治器组在前牙反合改变的同时,还有骨骼的改变。
结论2×4矫治器可有效矫治替牙期牙性和功能性反合,功能性矫治器适应骨性和混合性反合病例。
【关键词】头影测量Ⅲ类错合功能矫治器固定矫治器1. 资料与方法1.1 纳入标准7-10岁年龄组的反合病人,替牙期混合牙列,第一磨牙正常萌出,为近中或偏近中关系,下颌可后退为前牙切对切关系。
排除严重的有家庭遗产倾向的混合牙列骨性Ⅲ类错合,面型较凹,下颌不能后退的患者,1.2一般资料采用我院2006-2010年52例,替牙期,前牙反合的病人,征求家属的意见,自愿选择,25例采用2×4矫治用技术,在上下第一磨牙粘带环,上下中切牙,侧切牙粘托槽,先后用0.012-0.014澳丝弯制标准弓,磨牙前加欧米加曲。
通过唇展反合牙改善反合;27例采用前方牵引器纠正技术。
牵引方向向前下,于合平面成350角,牵引力每侧500克,牵引时间每天至少14小时,嘱病人及时复诊,及时调整磨牙合垫和牵引方向。
坚持戴用6个月左右,前牙覆盖2-3mm时,停止牵引。
1.3方法分别对两组的每个患者治疗前后都拍头颅侧位息止颌位x线片和曲面断层片,然后用硫酸纸临描定点测量。
每个患者测量三次,求平均值。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a=0.05为检验标准,对10项矫正前后的测量值进行配对七检验。
2 结果通过对32为患者矫正前后头影测量分析,测量数据如下,表一采用前方牵引病人的数据统计表二采用2×4矫正病人的数据统计**为P<0.01 *为P<0.05SNA:反映上颌相对于颅部的前后位置关系SNB:反映下颌相对于颅部的前后位置关系ANB:反映上下颌相对于颅部的前后位置关系NP-FH:此角反映下颌的突缩程度Y轴角:代表面部的生长方向MP-FH:代表下颌体的陡度,下颌角的大小,也反映面部高度ANS-Ptm:代表上颌的长度CO-PO:代表下颌的长度前方牵引四组:上颌长度、突度、ANB、前后面高均显著性增大,上前牙唇倾明显,下前牙舌倾:2×4组:可见SNA SNB ANB 上颌中切牙角,下中切牙角矫治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2×4矫治技术矫正替牙期前牙反合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2×4矫治技术在矫正替牙期前牙反中的作用、特点和临床疗效。
方法应用2×4矫治技术配合上颌后牙垫和Ⅲ类牵引矫正替牙期前牙反。
结果2×4矫治技术可以改正前牙反,缩短疗程,同时还可以减少患者复诊的次数。
结论2×4矫治技术矫正替牙期前牙反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2×4矫治技术;替牙期;前牙反合BThe clinical analysis of 2×4 corrective technique applied in correcting the anterior crossbite during the mixed dentition CUI Zhou-ying1, LAI Wen-li2, JIANG Xing-ke3, ZHANG Ying-min4. (1. Dept. of Stomatology,Huli Hospital of Xiamen, Xiamen 361006, China; 2. Dept. of Orthodontics, West China College of Stomatology,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3. Dept. of Stomatology,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 Medicine Hospital of Hechuan, Chongqing 401520, China;4. Dept. of Stomatology, The First Worker′s Hospital, Mining Bureau of Datong, Datong 037003,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2×4 corrective technique applied in correcting the anterior crossbite during the mixed dentition. Methods The 2×4 corrective technique and biteplate of posterior upper teeth as well as Class Ⅲelastic force was applied to correct the anterior crossbite of mixed dentition. Results This method was able to correct the anterior crossbite and also to reduce the time of treatment and to spare the frequency of seeing the doctor again. Conclusion 2×4 corrective technique is an effective method of correcting the anterior crossbite during the mixed dentition and is valuable to spread.[Key words] 2×4 corrective technique;mixed dentition;anterior crossbite前牙反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错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牙颌面的发育,且随着颌面部的生长发育呈进行性加重的趋势,所以必须早期矫治,以阻断错畸形的继续发展[1]。
替牙期正处于乳、恒牙替换和发育的前期,在牙列和生理上有其特点。
笔者采用2×4矫治技术辅以上颌垫及颌间Ⅲ类牵引和斜行牵引[2]矫正8例替牙期反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2001年8月—2003年9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8例替牙期前牙牙性和轻度骨性反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中男3例,女5例;年龄7~10岁,平均年龄8.5岁。
患者均为混合牙列,第一磨牙、中切牙和侧切牙萌出完全,反覆Ⅰ~Ⅲ度,反覆盖Ⅰ度,上、下牙列拥挤度不超过Ⅱ度,下颌不能完全退至上、下切牙对刃咬合,磨牙关系为基本中性或轻度近中关系,软组织侧貌为直面型或轻度凹面型。
1.2 矫治方法采用2×4矫治技术辅以上颌垫及Ⅲ类牵引和斜行牵引给予矫正,步骤如下。
1)常规治疗前后取记存模型,拍摄颜面、口内、头颅侧位和全景X线片,进行常规临床分析。
采用0.56 mm标准方丝矫治托槽系统进行矫治。
2)在6│6上装配带环或直接粘接颊面管,21│12粘接4个方丝弓托槽。
3)先用直径为0.36 mm的不锈钢圆丝启动,牙列平整后换用直径为0.41 mm的不锈钢圆丝。
在磨牙带环颊面管近中弯制停止曲和外展弯以及弓丝末端舌向弯曲(Toe-in)。
停止曲必须抵住磨牙颊面管近中,末端回弯,防止前牙过度前倾。
通过停止曲打开的大小来调节弓丝长度以实现前牙的唇侧开展。
停止曲远端弯制后倾曲,角度为15°~30°。
4)对于覆较深达Ⅱ度以上且影响上前牙托槽粘接的患者,可以配合使用上颌后牙垫,垫高度以能够解除反即可。
当前牙反锁结脱离后,逐渐降低垫高度直至去除垫。
5)对于前牙反锁结脱离后,磨牙的关系不佳仍为近中关系以及偏、中线不齐和下颌前牙拥挤的患者,可以同时在下颌采用2×4矫治技术。
在下颌侧切牙粘接远中带拉钩的托槽,用3/8橡皮圈,每天更换,全天牵引,进行Ⅲ类牵引和斜行牵引以调整关系、调整中线和排齐下前牙。
6)患者每月复诊1次至前牙反解除后,调整前牙至正常覆和覆盖关系,维持1个月后拆除矫治装置,不需要使用保持器。
1.3 头影测量分析测量项目包括:1)上齿槽座点(A点);2)鼻根点至上齿槽座点连线与前颅底平面所构成的角(SNA角);3)鼻根点至下齿槽座点连线与前颅底平面所构成的角(SNB角);4)鼻根点至上齿槽座点连线与鼻根点至下齿槽座点连线所构成的角(ANB角);5)上中切牙角(U1-SN);6)蝶鞍点至颏顶点连线与前颅底平面所构成的角(Y轴角)。
2 结果2.1 头影测量结果和分析8例替牙期前牙反患者经过6~11个月的治疗,均取得满意的效果。
解除了前牙反覆和反覆盖关系,排齐前牙、对齐中线,建立了中性或偏远中的磨牙关系。
所有牙矫治后无异常松动。
采用Winceph 7.0软件对治疗前后的头影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2],主要的头影测量分析结果见表1。
表1结果示SNA角在治疗前较正常值略低,治疗后升高至正常;SNB角治疗后较治疗前略降低;ANB角治疗前后变化较大,由负值变为正值;治疗前后U1-SN值降低;Y轴角值略升高。
由此可见,治疗后A点前移,下颌向后下旋转生长;ANB角由负值变为正值表明,上、下颌由原来的反关系变为正常的覆关系。
说明矫治过程中使用的Ⅲ类牵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上颌的发育,使下颌发生后下旋转,有利于Ⅲ类关系的改正。
同时,U1-SN值降低表明,在矫正过程中上前牙有不同程度的唇倾。
2.2 典型病例患者何某,女,9岁。
混合牙列。
上下牙列拥挤,1│1近中扭转,Ⅲ│Ⅲ近中龋坏。
前牙反,可后退至切对切。
磨牙为轻度近中关系(图1)。
2.2.1 治疗过程1)使用上颌后牙垫,解除反。
2)在上下颌同时采用2×4矫治技术。
在6│6、6│6直接粘接颊面管,在21│12、21│12 上粘接托槽,先后用直径为0.36和0.41 mm的带曲弓丝平整牙列。
3)牙列基本平整后加Ⅲ类牵引和斜行牵引改正患者的反和中线不齐。
2.2.2 治疗结果经过11个月的矫治,患者改善了牙列拥挤、排齐了上下牙列,前牙反恢复为正常覆覆盖关系(图1)。
2.2.3 特点分析患者治疗前除了前牙反外,还伴有明显的前牙拥挤和牙体扭转。
如果用传统活动矫治器只能矫正反,不能排齐牙列,患者必须进行二期矫正。
但是采用2×4矫治技术对其上下颌进行矫正,不仅改正了反,而且排齐了牙列,解决了牙列拥挤,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避免或简化了二期治疗。
3 讨论2×4矫治技术是标准方丝弓矫治技术的一个衍生支,充分利用了Begg矫治技术的细丝、轻力原则,并且有其自身的特点[3]。
现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其在矫治替牙期前牙反中的作用和特点。
3.1 力的作用特点2×4矫治技术中托槽的非连续性使托槽与带环之间有一段弓丝跨度,犹如悬梁。
通过在磨牙颊面管近中弯制后倾曲、Ω曲加力,实现了咬合打开和切牙的唇向开展。
由于特殊的悬梁结构使弓丝长度增加,根据跳板原理[3],只要施以轻柔的力,切牙就能获得足够的咬合打开和唇向开展,快速解除反。
3.2 应用时机替牙期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牙周组织对外力刺激的反应活跃,只需施予较轻的矫治力,在短时间内就可引起组织细胞的改变。
此外,替牙期患者大部分恒牙根尖呈喇叭口状,未完全闭合,施力过大将造成牙髓坏死和牙根吸收[4]。
该矫治系统涉及牙数少且只使用圆丝,矫治力弱而单纯,有利于替牙期牙根的正常发育。
3.3 控根移动2×4矫治系统中的作用力是三维的,不使用方丝就可以实现转矩和控根的三维运动。
从SNA角看,矫治后的A点向前移位,说明矫治不是单纯的切牙唇倾,同时也发生了根的移动,这一点优于传统的活动矫治器。
在磨牙颊面管近中弯制后倾曲,远端产生压入力,近端产生升高力。
前牙由于托槽在唇面,所产生的垂直压入力没有通过牙齿抗力中心,所以切牙在受到垂直压入力的同时还产生了向前向上的力矩,于是产生了切牙冠唇向的转矩。
在弓丝末端回弯后整个系统成为一体,于是产生差动转矩,前后牙的牙冠不动,仅发生控根移动,避免了前牙过分唇倾[5];而且,后牙转矩大于前牙转矩,整个系统发生顺时针旋转,有利于安氏Ⅲ类错畸形患者面型的改善,从Y轴的变化就可以体现这一点。
磨牙所受的伸长力较弱,磨牙伸长不明显,当切牙反锁结解除后,并没有引起较大的咬合打开,所以克服了传统活动矫治器解除反后分次调磨垫和垫压低后影响侧方牙齿造成开的缺点。
3.4 优点和注意事项2×4矫治系统较传统活动矫治器轻便、固位好、不影响发音、作用力持久,可以避免因患者不合作造成的矫治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