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朋克神话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2023一、追光动画的文化身份认同:民族性(一)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的建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文学界,是一种溯回本源的剖析理念。
所谓“原型”,是指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形成于文学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中、而非作家个人创造的规律性因素。
[1]而艺术作品中出现的远古神话体系更是一种最为原始的原型塑造手法,通过建立作品中元素与神话原型的对应关系,能够找到作品最深层、最难以发掘的寓意。
追光团队对国产动漫的精准把握恰恰在于其对古典神话人物的改编,从首部电影《小门神》中神荼和郁垒来往人间的冒险经历,到《白蛇:缘起》和《白蛇2:青蛇劫起》中的青白二妖,再到《新神榜》系列中的转世哪吒与落魄杨戬,每一部作品都以主人公为中心轴勾画其他传说人物的立体性格,以神话为原型,采用部分相关经历却又不完全拘泥于原型人物的刻板形象,以远观技巧挖掘人物的另一面,从而超越原型与当代理念接轨,完成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的嫁接。
以《新神榜:杨戬》为主要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追光动画打造的封神宇宙实际上是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世界。
作为原型的神经历了一个被打碎又重组的过程,当一个焕然一新的神之形象出现在观众眼前,人们会产生惊异感与新鲜感,尤其是对于那些对传说已经具有既定印象的观众而言,这显然是一种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更新过程。
而对于一些不了解传统文化的年轻群体而言,神话原型的现代化显现让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更强烈的认同感。
电影中的主人公杨戬源自中国传统神话中的二郎真君,本是天庭神将,额上生天眼、手持三尖两刃刀,身旁跟随哮天犬,一个生有神力、刚正高大的原型在影片中转化为落魄的赏银捕手。
影片将劈山救母这一传说融入故事情节,形成环型叙述,从杨戬牵扯出另一个传说人物沉香,以这两个人物为中心,电影中出现一个个亦正亦邪的神话人物。
例如,杨戬的师父玉鼎真人和一众师兄、在他回忆中的母亲瑶姬,以及与母亲感情深厚的巫山神女婉罗;与沉香对应的则是与其亦师亦友的申公豹、追杀他的魔家四兄弟和被压在华山下的母亲杨婵;还有披着店小二身份的顺风耳与出现在杨戬口中的殷洪,都是中国神话体系中的边缘人物。
010《名家名作》·传承[摘 要] 哪吒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一个典型人物,其故事的成型与成熟经历上千年。
1949年以来,围绕哪吒进行的艺术改编和创作硕果累累,尤其在动画方面,1979年的《哪吒闹海》已经成为几代中国人的情感记忆。
2010年之后,哪吒的动画形象出现了多元化转向,哪吒动画作品序列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绝佳分析案例。
不同时代的创作者都对哪吒进行了符合时代需要的改写,在不断与社会文化沟通的同时实现了作为传统文化的“哪吒”符号的传承和创新、转化与融合。
[关 键 词] 哪吒;动画形象;多元化传承与创新、转化与融合——哪吒动画形象演变的研究郭 玥哪吒,这一中国神话佳说中的经典人物,具有典型的文化符号地位,拥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两部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进一步加强了哪吒故事的流传广度。
一、哪吒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形象的形成以及演变哪吒进入中原之后经历宋元演化,至明清话本小说中固定为幼童形象。
哪吒的第一次重大演化是父子关系的重构。
有关哪吒最关键的故事情节之一当属“析骨还父”。
据考证,唐末宋初的佛经就对此有所记载和传播。
然而此时的“还父”并非儒道意义上的“孝悌”。
而后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出现了较为完备的、符合我们认知的哪吒故事记载,但此时的哪吒依然保持着“身长六丈”[1]的形象。
元明时期,哪吒发生了第二次关键的中国化变形,即“娃娃神”形象的形成:从此哪吒“完全是一个可爱的、完美的、完全中国化的神仙形象,而且《西游记》第一次将哪吒塑造为孩童形象,在中国其他神形象中是比较少见的”[1],至今哪吒的形象都基本沿袭此制。
此外,吴承恩也将哪吒父子之间的故事由因果循环转变为中华文化的传统伦理道德观。
而《封神演义》则集历来哪吒故事之大成,塑造了我们最为熟知的脚踩风火轮、手持火尖枪和乾坤圈、身缠混天绫的娃娃神。
所谓神话和神仙,寄托的是百姓渴求安乐的希望和信仰,哪吒形象的中国化演变历程,正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生命力所在,外来文化在历史的场合中会渐次被强大的文化力量所转化,在被中华传统改造的同时也在改造和丰满着前者。
朋克文化发展现状朋克文化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经有近五十年的时间,其发展现状可谓是多元且广泛。
尽管有些观点认为朋克在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精神和力量,但在全球范围内,朋克文化仍然存在并保持着活力。
首先,朋克音乐在世界各地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朋克音乐通常以其简洁、直接和反叛的风格著称,它通过粗糙的吉他声和激烈的鼓点来表达年轻人的不满和愤怒。
尽管它在主流音乐市场上的销量可能不如其他类型的音乐,但它仍然在地下音乐界和非商业音乐场景中有着坚实的支持者群体。
其次,朋克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仍然具有吸引力。
朋克文化强调个人独立和反对权威,鼓励年轻人表达自己的声音和思想。
在当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压力和约束的增加,年轻人对于朋克文化的这种反叛态度和对自由的渴望仍然存在。
朋克文化也促使年轻人对社会问题关注和实际行动,例如环境保护、社会正义和反种族主义等。
此外,朋克文化在时尚和艺术领域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朋克时尚以其叛逆、个性和对主流审美的挑战而闻名。
朋克时尚不仅是一种服装风格,更是一种对于社会、性别和身份认同的表达方式。
朋克艺术也通常带有激进、批判和非传统的属性,通过图像和文字来传达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朋克文化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可能存在差异。
由于全球化的影响,朋克文化已经融入到不同国家和文化之中,并与当地的传统和价值观相结合。
一些地区的朋克文化可能更加偏向于音乐,而另一些地区则更注重时尚和艺术。
此外,由于数字化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朋克文化也开始在线传播和交流,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网络社区。
总之,朋克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存在和发展。
尽管它可能已经与最初的精神和外在形式有所不同,但朋克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观念仍然具有吸引力,并且在年轻人中仍然具有影响力。
未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新一代朋克的出现,朋克文化也将继续发展并与时俱进。
音乐风格知识:朋克音乐的反叛精神和文化影响朋克音乐是一种反叛的音乐风格,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和文化影响。
它作为一种次文化运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促进了社会和文化变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朋克音乐的反叛精神和文化影响。
朋克音乐起源于1970年代的英国,它的出现是对当时音乐行业商业化的反抗。
朋克音乐具有简单直接、原始粗糙的特点,歌词内容大多讲述社会底层的真实生活和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反抗。
同时,朋克音乐对传统摇滚音乐的影响也很深远,它让音乐回归了本质,摆脱了复杂华丽的编曲和表演,成为了摇滚乐的一种亚文化。
朋克音乐的反叛精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反对既定的社会规则和道德标准,通过音乐和言辞表达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反抗。
其次,它反对音乐商业化和傀儡艺术家制度,强调音乐的本质和自由创作的重要性。
最后,它反对传统权威和竞争主义,并倡导个性和合作精神。
朋克音乐的文化影响也很深远。
它不仅影响了音乐、时尚、艺术等领域,还对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带来了创新和变革。
首先,它对消费主义文化和权力制度提出了质疑,促进了社会思想和文化观念的转变。
其次,它与数码革命、DIY文化等融合,成为了近年来新兴的文化类型之一。
最后,它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独特的亚文化,成为了反文化和社会探索的平台。
总之,朋克音乐作为一种反叛的音乐风格,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和文化影响。
它让音乐回归了本质,促进了音乐和文化方面的创新和变革,成为了反文化和社会探索的重要平台。
朋克音乐的影响力依然存在,并将继续推动文化的发展和变革。
赛博朋克什么意思赛博朋克(英文:Cyberpunk)又称作“赛伯朋克”,是“控制论、神经机械学”与“朋克”的结合词。
该背景大多描绘在未来,建立于“低端生活与高等科技结合”的基础上,拥有先进科学技术,再以一定程度崩坏的社会结构做对比。
本文将对赛博朋克进行详细解读。
一、什么才是“赛博朋克”?赛博朋克是一个音译词,其英文名称Cyberpunk,是Cyber和punk的合成词。
Cyber:即控制论(Cybernetics),由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于1948 年在著名的《控制论:动物与机器的控制与交流》一书中发明并提出,他认为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在人类神经和机器系统中达到的结果是一致的。
这个名词听上去非常学术,不好理解,所以它还有另一种翻译,叫作“神经机械学”。
Punk:即朋克,是20世纪七十年代的一种摇滚乐,不过,几经演变,朋克已经逐渐脱离了摇滚,甚至超出了音乐的范畴,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化符号。
朋克音乐诞生于二战之后的英国,在那样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本就脱胎于摇滚的朋克音乐,更是天生就带有着解放自由和反叛主流的精神特质。
1960年,基于控制论的理论,NASA的两位科学家弗雷德•克林斯和内森•克兰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是否可以通过机械或医学手段增强人类的身体机能,让人类不穿宇航服也能够在外太空中生存?两位科学家将“控制论”(cybernetics)和“有机体”(organism)进行结合,首次将这种被机械技术强化了肢体和体能的增强人类命名为赛博格(Cyborg),即后来科幻作品里常见的“义体人”。
“控制论”和“赛博格”为赛博朋克的发展奠定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终于在不久之后的科幻小说“新浪潮运动”中大放异彩。
二、赛博朋克的科幻作品“新浪潮运动”起于英国科幻,是科幻文学史上继坎贝尔主导的“黄金时代”之后又一次有意识的文学探索。
在此之前,科幻小说几乎被太空冒险题材所垄断,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英国科幻作家逐渐对这种题材幻想、手法写实的美式科幻感到厌倦。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朋克文化”是一种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亚文化,最早起源于音乐界,逐渐转换成一种整合音乐、服装与个人意识主张的广义文化风格。
而朋克文学具有强烈的反乌托邦和悲观主义色彩。
仔细翻阅《酉阳杂俎》后会发现,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也有朋克文学的影子。
出身名家,爱写小说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有位国子监的明经梦到自己正与人在长兴里毕罗店吃毕罗(一种自西域传入,可荤可素、可甜可咸的带馅面食),忽然被狗叫惊醒,恍惚之际有人敲门:“郎君与客食毕罗计二斤,何不计直而去也?”明经非常惊骇,便脱下衣服抵饭钱……这个模糊了梦与现实的故事出自于《酉阳杂俎》续集卷一。
《酉阳杂俎》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另类作家段成式。
公元803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的山西人段成式,其六世祖便是唐朝开国功勋、位居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位的段志玄,其父亲段文昌也是中唐名臣,唐穆宗时曾任宰相。
出身名门望族、官宦之家,段成式从小就是学霸,自幼力学苦读、博闻强记,年少时曾跟着父亲四处游历,辗转往来于成都、长安、淮南、荆州、扬州等地,了解了各地风土人情、逸闻趣事,这些经历对他后来的诗文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公元835年,父亲去世,33岁的段成式荫官成了秘书省校书郎,后来又任职集贤殿修撰。
段成式活泼好动,对人彬彬有礼,他交友广泛,与当时文艺圈名人杜牧、温庭筠、李商隐、周繇等都是好友。
周繇曾用《嘲段成式》诗刻画了段成式的年轻风貌:“蹙鞠且徒为,宁如目送时……促坐疑辟咡(交谈时侧着头避免口气触及对方),衔杯强朵颐(鼓着腮帮子嚼食之态)。
恣情窥窈窕,曾恃好风姿。
色授应难夺,神交愿莫辞。
”段成式不仅是小说家,也是诗人。
他与绰号“温八叉”的“花间派”鼻祖温庭筠交情深厚,30多首诗作中,有三分之一都是与温庭筠的唱和之作。
他们不仅结成儿女亲家,文学创作上也志同道合。
温庭筠曾撰写了一部记载鬼怪妖狐、杂事异闻的小说集《乾巽子》。
只不过,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更为出名,是当时的畅销书。
朋克PUNK的精髓在于破坏,彻底的破坏与彻底的重建就是所谓真正的PUNK精神。
概述庞克(Punk),是最原始的摇滚乐—-由一个简单悦耳的主旋律和三个和弦组成。
诞生于七十年代中期,一种源于六十年代车库摇滚和前朋克摇滚的简单摇滚乐。
朋克乐队朋克音乐不太讲究音乐技巧,更加倾向于思想解放和反主流的尖锐立场,这种初衷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英美两国都得到了积极效仿,最终形成了朋克运动。
尽管朋克乐队大多惊人地相似,作品也过于单调,但许多著名的朋克乐队都有自己的显著个性特点,比如theRamones的泡泡糖流行乐、theSexPistols的Face(面容)式的强力和弦、Buzzcocks(嗡嗡鸡的)流行感觉、theClash(冲撞)的雷鬼元素、Wire(电线)的艺术试验特色等。
此后朋克逐渐过渡成后朋克、新浪潮、硬核等风格,在八十年代中期,朋克运动整体陷入低潮。
硬核朋克、前朋克、NewWave(新浪潮)、PostPunk(后朋克)、Synth-Pop(合成器流行乐)、Synth-Pop、PowerPop(强力流行乐)、NoWave(无浪潮)、PunkRevival(朋克复兴)等等。
英国评论家Jon Savage写道,历史是由那些说“不”的人的创造的,而在1976年再没比朋克摇滚音乐的“不”更大的声音了。
从开始,朋克就愤怒地站在了这种现象的的对立面。
而且,象所有的摇滚种类及其子类一样,朋克也很难说是一个完全新生的运动。
Punk 这个词的定义似乎不清晰,但它无所不在的重金属似的威力,无拒无束的自我表现、快乐完全的、清晰的并且总是不用经过审查的。
打翻甚至包括打翻自己---朋克的精髓。
朋克用简陋的音乐把他们露骨的叛逆行为提升到了哲学层次,在主观能动性和否定之否定的理论下创造了一种扭曲的责任感和边缘文化现象。
嬉皮士们带着"乌托邦"式温和美好的理想主义走到了尽头,而随后的新一代则走向了截然相反的极端与其祈祷上帝,不如让上帝屈服。
昨日的未来神话:赛博朋克题材作品的美学特征研究作者:张消夏金澍来源:《电影评介》2020年第19期赛博朋克作为一种科幻题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存在于影视、小说、漫画等作品之中。
截至今日,原本作为幻想元素存在的赛博朋克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完善的幻想设定,在美学及哲学层面对广泛意义上的文艺作品起到了重大影响。
本文旨在选取经典的赛博朋克科幻电影代表作,研究赛博朋克题材作品的美学特征及其发展嬗变的过程。
一、赛博朋克的源流“赛博朋克的名称(Cyberpunk)由‘Cyber’和‘Punk’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来自控制论(Cybernetic),后半部分来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的朋克(Punk)文化。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短片科幻小说《赛博朋克》(布鲁斯·贝斯克,1983)里首先用这个词来形容一个精通并且依赖电脑技术的年青无政府主义者。
”[1]“Punk”原义为俚语中的“小流氓”,后作为一种表达叛逆的摇滚音乐流派广为人知,最终跳出音乐范畴,作为反对强权、揭示底层人民愤怒的象征。
赛博朋克这一定义最初活跃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小说、美术、影视、动漫等作品的共同促进下形成了独特的科幻流派。
首先在视觉艺术上,赛博朋克受到了法国漫画家墨比斯系列漫画影响,电影《银翼杀手》(雷德利·斯科特,1982)奠定了赛博朋克题材在影视作品中的视觉基调;在源流上,赛博朋克题材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承继了六七十年代的“科幻新浪潮”尾声;在主题上,受到菲利普·迪克与罗杰·泽拉兹尼等新科幻作家的影响,在悲观主义的基调上对人性、社会等母题进行探讨,展现了网络黑客和人工智能元素的传统侦探故事。
进一步为赛博朋克风格定调的是长篇小说《神经漫游者》(威廉·吉布森,1984),书中主角凯斯是一名高超的黑客,他纵横网络与现实,获得不菲的灰色收入[2],彻底奠定了赛博朋克题材的世界观框架,即在“高科技,低生活”的社会状态下,堆叠义肢改造、仿生人、赛博空间等“近未来”科幻元素,共同构建出一个科技发达、社会内卷、贫富悬殊的反乌托邦世界。
60年代末期Beatles乐队冲击美国后,美国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车库乐(the Garage Music)的摇滚乐,可以认为是朋克摇滚的雏型,这其中较著名的乐队有MC5、the Stooges、Shadows Of Knight和the Velvet Underground等。
这些乐队大多桀骜不驯、盛气凌人,但却很少在商业上取得成功。
以MC5为例,领队John Sinclair是当时美国“白豹党”的成员,著名的《白豹党人之立场》中曾断章取义地引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文字。
Sinclair曾断然宣告:“在地球之上,我们必须为人们创造出一个乐园。
在那儿人人都平等而快乐,我们不达到这个目标就绝不罢休。
”然而,MC5的摇滚乐只是昙花一现。
他们只有一张专辑进入排行榜。
与他们在全世界鼓动革命的初衷相去甚远,不久,MC5就变成了具有早期朴素重金气质的乐队。
进入70年代后,纽约出现了一个名为CBGB的音乐俱乐部,许多早期的朋克乐队都是它的成员,如the Ramones、Talking Heads、Television、the V oidoids、Blondie、the Dictators等。
这个俱乐部使朋克乐开始对外界产生影响。
如果这些乐队当时一直仅仅停留在酒吧中演出的话,那么他们至今仍是伟大的;但如果真是这样,朋克对这个世界就无足轻重了。
Television是CBGB的第一支乐队,由4名成员组成:吉他手兼主唱TomVerlaine、吉他手RichardLloyd、鼓手
BillyFicca及贝司手RichardHell。
1974年,电子音乐大师BrianEno曾为Television制作过一盘demo带,但乐队很不满意,所以最终没有录成专辑。
1975年,他们推出第一首单曲“小乔尼的珠宝”(Little Johnny Jewel),不久后乐队就加入了CBGB。
1977年,Television在Malcolm McLaren 的帮助上来到英国演出。
Television是第一支朋克乐队,它对以后的the Sex Pistols、the Clash及那些在英国利物浦组成的乐队。
如Echo and Bunnymen和Teardrop Explodes 等都有很大影响。
音乐界所承认与接受的第一张朋克专辑是1975年Patti Smith推出的《马》(Horses)。
当Smith在《马》第一首歌中开口唱道:“有人害死耶稣,这不是我的错”时,摇滚乐的大门敝开了。
朋克的前景果然开阔,在演唱会上的舞台上,Smith俨然是一位未卜先知的预言女神。
尽管朋克从灵歌、雷吉和别的非洲音乐中汲取了精华,但它最先是生活在郊区的白人青年唱的歌,是最白人化的摇滚乐,朋克对历史的敏感程度超过了以前任何一种音乐,它注定不会只停留在地下,而是会征服整个世界。
英国朋克的出现意味着朋克大震荡的年代终于来临。
70年代的英国摇滚走上了哗众取宠的道路。
the DoobieBrother 的歌使英国年轻人感到厌倦。
而曲高和寡的Pink Floyd和Queen更使他们想找回60年代的感觉。
70年代后半期是英
国的绝望年月。
1977年,英国18岁男青年的失业率达28.6%,女青年达29.6%,通货膨胀率高达10%以上。
罢工浪潮席卷全国,绝望的工人子弟和移民后代因处境最为艰难,与警察陷入了内战似的争斗对抗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朋克这头长角的怪兽终于在英国诞生,对着这个世界发出了第一声咆哮。
提到英国朋克,就不能不谈到有“英国朋克之父”之称的Malcolm McLaren。
在1974年,伦敦的切西区成立了一家专卖50年代服装的名为“摇起来”的商店,店主就是Malcolm McLaren。
同年,美国前朋克乐队the NewYork Dolls来到英国却未造成我大影响。
McLaren却对他们一见钟情,并在自荐成为其经纪人后随同他们飞去了纽约。
在the New York Dolls于1975年夭亡之后,McLaren回到伦敦,将商店更名为“性”,与著名前卫服装设计师Vivienne Westwood携手,请她专门设计各式朋克服装的时候,一时生意火爆之极。
于是他干脆出头挑选了几位“朋克”哥们,组成了后来天下驰名的the Sex Pistols乐队。
他挑出的主唱是John Lydon。
原因是这位年轻人最爱到店里溜达,常常发出像弱智儿一样的尖叫,并喜欢惹事生非。
The Sex Pistols的另3名成员分别是Glen Matlock、Paul Cook和Steve Jones。
1975年11月6日,英国伦敦圣马丁艺术学校外,聚集
了一群装扮奇特的年轻人,他们穿着早已过时的破烂不堪的衣服;两边头发剃光,中间的头发染成五颜六色,像鸡冠一样竖起;脸上涂满各种油彩;脖子上挂着粗铁链。
原来,the Sex Pistols乐队正在这里举行首场演唱会,这些“朋克”装扮的青年是专程赶来观看的。
但连艺校的教师们也感到惊奇的是the Sex Pistols根本不像是在唱歌,倒像是野兽在咆哮,因为满口坏牙而被称为“坏牙Johnny”的Lydon在台上傲慢而狂妄地咒骂一气并乱吐唾沫,还胡乱拿起东西在脸上刮来刮去,甚至冲着观众大叫“我恨你”,艺校的一位交际秘书忍无可忍,在他们唱到第5首歌时拉下了电闸。
1976年9月21日,the Sex Pistols与the Clash等乐队一同在伦敦牛津街的“100俱乐部”举行第一个朋克音乐节。
一时间,数百朋克青年在演唱会之前便堵塞了那条有名的商业街,他们色彩纷呈,争奇斗艳的化装、发型和全身披挂的破布、内衣、链条、刀片、狗项圈之类饰物让路人目瞪口呆,而他们正是利用这种难得的露脸机会达到了激怒社会的效果,这次音乐节过后,the Sex Pistols也被报界称为“有史以来最粗鄙和毫无音乐性可言”的乐队。
1976年,The Sex Pistols发行了第1张单曲“英国无政府主义”(Anarchy In The U.K.)。
1977年5月27日,乐队推出第1张,也是唯一的一张录音室专辑《Never Mind The Bollock,Here's Sex Pistols》(专辑名来源于McLaren在纽
约街头看见的一件亮黄色T恤上的一行字。
)同年又推出单曲“神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
专辑的封套上,英国女王的双眼和嘴分别被“God Save The Queen”和“Sex Pistols”字条封住。
Lydon 在歌中肆无忌惮地诅骂:“神佑女王/你们也没有未来。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当英国举国上下庆祝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登基25周年之时,the Sex Pistols的这张专辑竟然也同时在BBC电台上升到了冠军,与喜庆的气氛大唱对台戏。
这后乐队便被赶出了英国,但这支在英国红极一时的乐队没有受到美国人的欢迎,心灰意冷的Lydon及时地解散了the Sex Pistols,为这支朋克乐队留下了一个好名声。
另外一支在英国朋克乐坛占有重要地位的乐队是the Clash乐队,该乐队的风格直接受到Patti Smith、the NewYork Dolls、the Stooges、MC5和the Ramones的影响。
乐队组建于1976年,由Mick Jones任吉他手,Joe Strummer 任主唱,Paul Simonon任贝司手。
Topper Headon任鼓手。
刚组队时,他们每周都在英国著名音乐周报《Melody Maker》上登一则广告,希望有更多的朋克音乐迷与他们联系。
乐队的经纪人是McLaren的密友Bernnie Rhodes。
起先,乐队与Guy Stevens一起做了一些小样带,但一直没有推出。
1976年年中,他们与CBS唱片公司签订了10万英镑的合同,录制并推出第一张专辑《Clash》。
此时,
牙买加的雷吉乐进入英国歌坛 Led Zeppelin、Eric Clapton、Steve Wonder、the Eagles、Police等歌手与乐队纷起仿效,the Clash也不例外。
后来,the Clash成为第一支到牙买加演出的朋克乐队。
由于他们装扮奇特,当地人戏称他们为“火星人”。
1978年,乐队推出专辑《给他们足够的绳子》(Give' Em Enough Rope),由美国人监制,在美国出版,70年代末,他们又推出专辑《伦敦在召唤》(London Calling),并获得了成功。
但到了1980年,新浪潮音乐忽然席卷了从欧洲到太平洋沿岸的所有大城市。
为保住自己并获取商业上的成功,Blondie、Talking Heads、the Pretenders、Patti Smith等乐队和the Clash等都纷纷登上电台,并售出大量唱片。
然后,最奇怪的事发生了,这些乐队中的大部分在短时间内突然纷纷宣告解散。
70年代的朋克是一幕神话剧,虽然昙花一现,但却灿烂夺目,其实任何一种摇滚乐都是这样,在没有受到商业腐蚀之前,它是原汁原味的,一旦成为商业与唱片工业的投机目标,它就会因违背初衷而凋谢。
喜欢CBGB时代,那帮人和纽约妞对punk是初期最有力的影响,尤其是传声和电视,诗人朋克,只可惜这些人在美国主流都没成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