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序二则注解
- 格式:docx
- 大小:14.86 KB
- 文档页数:2
太公望问于文武曰:“吾闻之,文王受命,有七百岁之国,传于贤而不绝,其道何如?”文武对曰:“文王受命,以圣德明仁,敬贤礼士,敬天爱人,以德服人,故能久长。
其道有三:一曰尊贤,二曰礼士,三曰敬天爱人。
”太公曰:“吾闻之,周公问于太公曰:‘吾闻之,圣人无常师,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今吾欲取法乎上,何如?’太公对曰:‘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周公其勉之!’”文武曰:“然则周公之取法乎上,何也?”太公曰:“周公之取法乎上,以其能尊贤也。
夫贤者,国之宝也。
尊贤者,王道之始也。
故周公尊贤,其国必昌;不尊贤,其国必亡。
”文武曰:“吾闻之,武王克商,封侯赐土,而周公居东,其故何也?”太公曰:“武王克商,封侯赐土,以定天下。
周公居东,以镇抚诸侯,使无叛者。
”文武曰:“吾闻之,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何也?”太公曰:“智者乐水,以其智也;仁者乐山,以其仁也。
智者乐山,以其乐也;仁者乐水,以其智也。
”文武曰:“吾闻之,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何也?”太公曰:“学而不思则罔,谓学而不求其解,则所学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谓思而不求其真,则所思无所得。
”文武曰:“吾闻之,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何也?”太公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言人之所善,我则师之;人之所恶,我则改之。
”文武曰:“吾闻之,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何也?”太公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言君子之德,如风之动草,风行草偃,则草随风转。
君子之德,能化小人,使之向善。
”文武曰:“吾闻之,孔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何也?”太公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言有过而不改,则过也。
”文武曰:“吾闻之,孔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何也?”太公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言君子以文章会聚朋友,以朋友辅助仁德。
”注释:太公望:即姜太公,周文王的师,后辅佐武王灭商建周。
《新序》阅读答案及译文《新序》阅读答案及译文申包胥者,楚人也。
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
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秦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1】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2】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接境,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
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
若得君之灵,存抚楚国,世以事君。
’”秦伯使辞焉,曰:“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
”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七日七夜。
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言兵今出,包胥九顿首而坐。
秦哀公曰:“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此,吾亡无日矣。
”于是乃出师救楚。
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秦大夫子满、子虎帅车五百乘。
子满曰:“吾未知吴道。
”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会之,大败吴师。
吴师既退,昭王复国,而赏始于包胥。
包胥曰:“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害,非为名也;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
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赏,终身不见。
君子曰:“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不受赏,不伐矣。
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也。
”(取材于西汉刘向《新序》)注释:【1】封,大。
【2】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①秦伯使辞焉A.言辞B.辞赋C.推辞D.告辞②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A.宽厚B.深厚C.丰厚D.醇厚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逮吴之未定逮奉圣朝B.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秦王不怿,为一击缶C.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皆以美于徐公D.而赏始于包胥临溪而渔10.请用“/”为文中划横线的语句断句。
(3分)11.请将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3分)。
12.文中说“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
请阅读此诗,完成①-②题。
(3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新序二则》课文解析课文全解一、文言实词(一)古音通假(1)顾反则徐君死于楚“反”,同返,返回(二)古今词义变化(1)虽然,吾心许之矣。
虽然,古,虽然如此;今,连词,常与可是、但是连用(2)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廉者,古,方正为廉;今,不贪为廉(3)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带,古,挂;今,词义缩小(4)延陵季子将西聘晋聘,古,出使;今,聘请(5)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儿子,古,婴儿;今,男孩子(对父母而言)(6)此吴之宝也,非所以赠也所以,古,用(它)来;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三)词类活用1.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1)徐人嘉而歌之曰歌,唱歌(2)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带,挂(3)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伪,欺诈2.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延陵季子兮不忘故故,故人,老朋友3.名词作状语(1)延陵季子将西聘晋西,向西(2)不言而其色欲之色,神色看上去4.名词、形容词、动词使动用法5.名词、形容词意动用法(1)所宝者异也。
报,以⋯⋯为宝(四)一词多义1.致(1)致使于晋:大,达到(2)于是脱剑致之嗣君:奉献2.为(1)吾为有上国之使:因为(2)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作为3.精(1)其知弥精:精深,精湛(2)其取弥精:精妙,精粹二、文言虚词用法1.之(1)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代词,这里代“剑”(2)此吴之宝也:助词,的2.以(1)带宝剑以过徐君:表承接,相当于而(2)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前,把,用;后,用来(3)我以不贪为宝:把,将3.然(1)虽然,吾心许之矣:这样(2)然其心许之矣:然而,但是三、文言特殊句式(一)被动句(二)判断句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觕,其取弥觕。
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三)省略句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之)也以(之)示玉人,玉人以(之)为宝,故敢献之。
维时春光和煦,万物复苏。
山川草木,皆沐浴于阳光之中,生机盎然。
余怀揣壮志,负笈远游,以寻得人生之真谛,探求天地之奥秘。
途中山川壮丽,峰回路转,异兽珍禽,争奇斗艳。
余行至此,不禁感叹:“天地之大,吾辈之渺小。
”然而,正因渺小,方显奋斗之价值。
于是,余下定决心,砥砺前行,不负韶华,不负己心。
途中遇一书生,面容清秀,举止儒雅。
交谈之际,知其家学渊源,才情横溢。
余心中一动,遂邀其共游。
书生笑纳,欣然同往。
自此,两人结伴而行,相谈甚欢。
一日,余与书生至一山巅,望尽天涯,心旷神怡。
书生曰:“吾观山川之美,不禁想起古人云:‘登高望远,心旷神怡。
’此乃人生一大乐事也。
”余答曰:“然也。
登高者,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望尽天涯,方知人生之无常,故当珍惜时光,奋发向前。
”言罢,两人相视而笑。
忽闻远处传来一声狼嚎,余心中一惊,忙拔剑出鞘。
书生见状,亦拔剑相随。
狼群见状,不敢靠近。
两人趁机下山,继续前行。
又一日,两人至一古寺,寺中僧人热情款待。
僧人曰:“两位施主,此寺乃千年古刹,内有诸多古迹,不妨一观。
”余与书生欣然同意,随僧人游览。
寺中古迹众多,其中一碑文尤为引人注目。
碑文记载:“古之贤者,皆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今之世人,若能效仿古人,必能成就一番事业。
”余与书生对视一眼,心中均有感触。
游览完毕,僧人送两人出寺。
临别之际,僧人曰:“两位施主,愿你们前程似锦,成就一番伟业。
”余与书生感激不尽,拜别僧人,继续前行。
岁月如梭,转眼间,两人已行至千里之外。
途中,两人历经磨难,但始终携手共进,不离不弃。
余心中感慨万分,深知人生之路,唯有携手同行,方能共度风雨。
一日,两人至一古城,古城风貌依旧,古韵犹存。
书生曰:“此地曾是一代帝都,繁华一时。
今虽物是人非,但古韵依旧,令人怀念。
”余答曰:“然也。
人生如梦,世间万物,终将归于尘土。
唯有传承古人之智慧,方能永葆生机。
”两人漫步古城,感慨万千。
夜幕降临,两人寻得一家客栈,安顿下来。
临睡前,书生对余曰:“吾与君同行,深感人生之美好。
新序二则
1)、带宝剑以过徐君()2)、不言而色欲之()()3)、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
4)、然其心许之矣()5)、致使于晋()
6)、顾反()
7)、于是脱剑致之嗣君()()
8)、从者止之曰()9)、先日吾来()
10)、虽然()11)、今死而不进()()12)、是欺心也()()13)、爱剑伪心()
14)、廉者不为也()
15)、先君无命()()
16)、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即去()
17)、徐人嘉而歌之曰()
1)、以示玉人()2)、玉人以为宝()3)、故敢献之()4)、若与我者()
5)、不若人有其宝()()
6)、所宝者异也()()
7)、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
8)、以和氏之壁与百金以示鄙人()
9)、以和氏之壁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
10)、其知弥精,其取弥精
11)、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1)、带宝剑以过徐君(拜访)2)、不言而色欲之(神色表情)(要)3)、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使命)
4)、然其心许之矣(心中许诺)5)、致使于晋(到达)6)、顾反(还返)
7)、于是脱剑致之嗣君(奉献)(继位的国军)
8)、从者止之曰(劝阻)9)、先日吾来(先前)
10)、虽然(既然如此)11)、今死而不进(却)(进奉)12)、是欺心也(这是)(自己的心)
13)、爱剑伪心(爱其宝剑,而不实现心中的诺言,欺骗自己的良心)14)、廉者不为也(方正的人)
15)、先君无命(先君没有留下收纳宝剑的遗命)(命令)
16)、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即去(挂)
17)、徐人嘉而歌之曰(赞许)
1)、以示玉人(雕琢玉器的工人)2)、玉人以为宝(认为它是宝物)3)、故敢献之(胆敢)4)、若与我者(如果)(给)
5)、不若人有其宝(不如)(各自)
6)、所宝者异也(所当作宝物的东西)(以……为宝)
7)、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百两黄金)(黄鹂)(婴儿)
8)、以和氏之壁与百金以示鄙人(陋俗的人)
9)、以和氏之壁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合于道德准则的至理之言)10)、其知弥精,其取弥精人的知识越精深,他的选择也越精妙11)、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