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
- 格式:ppt
- 大小:613.00 KB
- 文档页数:34
贫血及其鉴别诊断
贫血指的是体内红细胞数量或质量不足,导致血液输送氧气的功能受损。
常见的贫血类型包括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鉴别诊断贫血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1. 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症状的具体表现、病程以及可能的原因。
2. 体格检查:医生会仔细检查患者的皮肤、黏膜、巩膜等部位是否有贫血表现,如苍白、黄疸等。
3. 血液检查:误判血液分析是确诊贫血的主要方法之一。
一般血液检查会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体积等指标。
4. 骨髓检查:如果疑似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因,则需要进行骨髓检查,以了解造血功能是否存在异常。
5. 其他辅助检查:针对不同病因,还可以进行铁代谢指标检查、溶血性贫血相关指标检查等。
通过上述方法,医生可以明确贫血的类型及病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同时,鉴别诊断也可以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类似症状。
贫血贫血(anaemia)是指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量减少至正常值以下。
但由于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量的测定技术比较复杂,所以临床上一般指外周血中血红蛋白的浓度低于患者同年龄组、同性别和同地区的正常标准。
国内的正常标准比国外的标准略低。
沿海和平原地区,成年男子的血红蛋白如低于12.5g/dl,成年女子的血红蛋白低于11.0g/dl,可以认为有贫血。
贫血概述“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中红细胞容积的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由于红细胞容积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用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
中国科院肾病检测研究所血液病学家认为在中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就有贫血。
造成贫血的原因有多种:缺铁、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碍等。
一般要给与富于营养和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含丰富无机盐和饮食,以助于恢复造血功能。
中国贫血状况中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中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 g/L ,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 g/L ,孕妇Hb<100 g/L ,就是贫血。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0亿人不同程度贫血,每年因患贫血引致各类疾病而死亡的人数上千万。
中国患贫血的人口概率高于西方国家,在患贫血的人群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老人和儿童高于中青年。
约有30%-40%的婴幼儿患有贫血,主要是由于母体贫血造成的连锁反应,致使新生儿从母体中吸收的生血物质的补给不足,体格及智力发育受到严重影响,产生厌食、挑食、对各种感染抵抗力减退等。
妇女的贫血发病率为64.4%,女性的例假、怀孕时自身及胎儿对生血物质的双重需求、分娩出血都是直接原因。
过去贫血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近年来因减肥而造成营养失调,形成了严重贫血的又一人群。
贫血的原因贫血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以及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功能紊乱,造血功能障碍,近年来因减肥而造成营养失调,形成了严重贫血的又一人群。
贫血简介贫血(anaemia)是指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量减少至正常值以下。
但由于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量的测定技术比较复杂,所以临床上一般指外周血中血红蛋白的浓度低于患者同年龄组、同性别和同地区的正常标准。
贫血的定义“贫血”是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
正常成人血红蛋白量男性为12—16克/100毫升,女性为11—15克/100毫升;红细胞数男性为400一550万/立方毫米,女性为350—500万/立方毫米。
凡低于以上指标的即是贫血。
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伴有头昏、乏力、心悸、气急等症状。
目前我国小儿贫血的诊断标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标准:6月~6岁血红蛋白低于110g/L,6岁~14岁血红蛋白低于120g/L。
孕妇Hb<100 g/L ,就是贫血。
造成贫血的原因有多种:缺铁、缺叶酸、维生素B、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碍等。
贫血具体分类1.“缺铁性贫血”,缺铁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贫血,见于营养不良、素食者、大量成长期小量出血和钩虫病.如果贫血不十分严重,就不必去吃各种补品,只要调整饮食就可以改变贫血的症状。
比如首先要注意饮食,要均衡摄取肝脏、蛋黄、谷类等富含铁质的食物。
如果饮食中摄取的铁质不足或是缺铁严重,就要马上补充铁剂。
维他命C可以帮助铁质的吸收,也能帮助制造血红素,所以维他命C的摄取量也要充足。
其次多吃各种新鲜的蔬菜。
许多蔬菜含铁质很丰富。
如金针菜含铁数量最大,比大家熟悉的菠菜高了20倍、黑木耳、紫菜、发菜、荠菜、黑芝麻、莲藕粉等。
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乏红细胞成熟因素而引起的贫血,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多见于婴儿和孕妇长期营养不良;巨幼细胞贫血是指骨髓中出现大量巨幼细胞的一类贫血。
3.“失血性贫血”;急性大量出血(如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或外伤等)所引起的贫血.4.“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过度破坏所引起的贫血,但较少见;常伴有黄疸,称为“溶血性黄疸”.5.慢性病性贫血通常是指继发于其他系统疾病,如慢性感染、恶性肿瘤、肝脏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及内分泌异常等。
贫血的分级及诊断标准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范围的一种疾病。
在临床上,根据贫血的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贫血。
同时,贫血的诊断也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判断。
本文将对贫血的分级及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轻度贫血是指血红蛋白浓度在男性小于130g/L,女性小于120g/L,但大于110g/L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轻度疲劳、乏力、头晕等症状。
其次,中度贫血是指血红蛋白浓度在男性小于110g/L,女性小于100g/L,但大于80g/L的情况。
患者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疲劳、心悸、气促等症状。
最后,重度贫血是指血红蛋白浓度低于80g/L的情况,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贫血症状,如晕厥、心悸、呼吸困难等。
在临床上,贫血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
首先,通过患者的主诉和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贫血症状和病史,如月经情况、饮食习惯、慢性疾病等。
其次,进行体格检查,包括皮肤、巩膜、淋巴结、肝脾等方面的检查,以发现贫血可能引起的体征。
最后,进行血液学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血红蛋白电泳等指标的检测,以明确贫血的类型和原因。
此外,对于特殊情况下的贫血,还需要进行其他相关检查,如骨髓穿刺、铁代谢指标检测、血清电泳和遗传学检查等,以明确贫血的病因。
在诊断贫血时,还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肿瘤等可能引起的继发性贫血。
综上所述,贫血的分级及诊断标准是根据贫血的严重程度和一定的诊断标准来进行判断的。
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明确贫血的类型和原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