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序二则》课文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4
《新序二则》教案(沪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十七《新序》二则教学目标:1、由诵识文:由对话与字型感受,品赏传统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2、因文悟道:“无欺、不贪”与“诚信守法”的现代公民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1、提问:谁能讲一讲“叶公好龙”的故事?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明确: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上也画着龙。
真龙知道了,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
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
利用寓言、比喻等形式达到讽谏的目的,这就是西汉的刘向编撰《新序》的目的所在。
2、提问:他为什么可以提意见呢?(看注释)明确:因为他20岁就做了“谏议大夫”的职务,专门给皇帝提意见。
后来被皇帝召到“天禄阁”主持经传、诗赋的整理校正工作达20年之久,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开设讲坛传授儒学经典知识,犹如现在的百家讲坛,名噪一时。
他不只传授知识,还编撰史书,为这些书籍编篇目,写叙录。
成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校雠学”的创始人。
其文多为奏疏以及校书后为古书写的“叙录”。
3、刘向受到儒家思想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他认为善行可以改变天意,转危为安。
所以《新序》中记载了许多西汉时期人物的善德懿行,希望善行能感动上天。
例如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孙叔敖看见双头蛇然后又把他杀死埋掉,认为自己将要死了,后来他的母亲告诉他“有阴德者天报以福”,结果孙叔敖不但没有死,还升为楚令尹,得到很好的声誉。
二、翻译课文延陵季子将西聘晋①延陵季子②将西聘③晋,带宝剑以名作状佩带过徐君④。
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
拜访神色,表情延陵季子为有上国⑤之使,未献也,然因为其心许之矣,致使于晋,顾反⑥,则徐达到还;“返”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⑦。
从者解下;奉献;阻止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 判断句用来——的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
先日,吾先前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
《新序》二则-教学案《〈新序〉二则》教学案作者及《新序》本文选自《新序•杂事卷七》。
作者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省沛县)人,曾任谏大夫、宗正、光禄大夫,终中垒校尉。
西汉后期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受到儒家思想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他认为善行可以改变天意,转危为安。
所以《新序》中记载了许多西汉时期人物的善德懿行,希望善行能感动上天。
例如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孙叔敖看见双头蛇然后又把他杀死埋掉,认为自己将要死了,后来他的母亲告诉他“有阴德者天报以福”,结果孙叔敖不但没有死,还升为楚令尹,得到很好的声誉。
《新序》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至汉代史实,分类编撰而成的一部书。
现存10卷。
1.《延陵季子将西聘晋》一文的写作以什么为线索?文章以“剑”为线索,以“许剑”、“赠剑”、“挂剑”为中心,记述了吴公子季扎信守自己内心的诺言,不欺骗他人,不欺骗自己良心的感人故事。
2.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一文的主题是什么?有人认为徐国之君并未出言相求,且在他死后,更无人提及,而季子还是“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简直不可思议,你如何看待?“诚信”是《延陵季子将西聘晋》的主题。
季扎带宝剑拜访徐君时,读懂了徐君对宝剑的羡慕眼神,于是,他在心中许下了赠送宝剑给徐君的诺言。
古人崇尚“至诚无息”、“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礼记》)的为人原则,所以,即使徐君已死,季扎以“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为由,坚持“脱剑致之嗣君”,徐君的继位人也是一位诚实的君子,“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最终,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表现出廉者的诚信。
据说这也让孔子非常感动。
尽管几千年后我们再读这个故事好像觉得有点不可思议,那是因为我们蒙蔽了自己的内心,每一个人都有向上的、光明的心。
延陵季子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非常深远的文化影响。
李白在诗中写道“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
”杜甫、黄庭坚对他也是非常佩服。
《新序》阅读答案及译文《新序》阅读答案及译文申包胥者,楚人也。
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
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秦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1】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2】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接境,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
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
若得君之灵,存抚楚国,世以事君。
’”秦伯使辞焉,曰:“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
”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七日七夜。
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言兵今出,包胥九顿首而坐。
秦哀公曰:“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此,吾亡无日矣。
”于是乃出师救楚。
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秦大夫子满、子虎帅车五百乘。
子满曰:“吾未知吴道。
”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会之,大败吴师。
吴师既退,昭王复国,而赏始于包胥。
包胥曰:“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害,非为名也;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
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赏,终身不见。
君子曰:“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不受赏,不伐矣。
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也。
”(取材于西汉刘向《新序》)注释:【1】封,大。
【2】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①秦伯使辞焉A.言辞B.辞赋C.推辞D.告辞②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A.宽厚B.深厚C.丰厚D.醇厚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逮吴之未定逮奉圣朝B.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秦王不怿,为一击缶C.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皆以美于徐公D.而赏始于包胥临溪而渔10.请用“/”为文中划横线的语句断句。
(3分)11.请将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3分)。
12.文中说“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
请阅读此诗,完成①-②题。
(3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新序》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汉王既用滕公、萧何之言,擢拜韩信为上将军,引信上坐。
王问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曰:“然。
”“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唯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
然臣尝事楚,请言项王为人。
项王喑噁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匹夫之勇耳。
项王见人恭谨,言语呴呴,人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印刓绶弊,忍不能与,此所谓妇人之仁。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都彭城,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自王善地。
项王所过,无不残灭多怨,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
名虽为霸王,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
今大王诚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所杀亡不可胜计。
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人。
唯独邯、欣、翳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
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且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于诸侯约,大王当王关中,民户知之。
大王失职之蜀,民无不恨者。
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于是汉王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八月,汉王东出,秦民归汉,汉王遂诛三秦王,定其地,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韩信之谋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有删改)注:刓(wán):磨损。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断:判断B.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臣:使……臣服C.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附:依从,依附D.民无不恨者恨:痛恨9.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B.因问王曰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大王之入武关而不在使者之目D.今大王举而东今人有大功而击之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王刘邦采用滕公、萧何的意见,提拔韩信,拜韩信为上将军,并放下架子,虚心请教韩信,终于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
《新序》二则刘向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
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
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上国之使,未献也。
虽然,吾心许之矣。
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
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遂脱剑致之嗣君。
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即去。
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宋人有得玉者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白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觕,其取弥觕。
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季札挂剑①延陵季子②将西聘③晋,带宝剑以过徐君④。
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
延陵季子为有上国⑤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⑥,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⑦。
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
虽然,吾心许之矣。
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
爱剑伪⑧心,廉者不为也。
”遂脱⑨剑致之嗣君。
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⑩,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注释]①本文选自《新序·杂事卷七》。
作者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省沛县)人,西汉后期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
《新序》和《说苑》是刘向在任校中秘书时编撰的两部分类历史故事集。
②延陵季子:季札(zhá),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封地延陵而得名延陵季子。
《新序二则》文言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新序》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至汉代史实,分类编撰而成的一部书,由北宋曾巩校订。
编者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所撰《别录》是我国目录学之祖。
另有《说苑》、《列女传》、辞赋《九叹》,整理编辑了《战国策》。
二、文言词语(一)通假字顾反则徐君死于楚“反”,同返,返回(二)古今异义。
(1)虽然,吾心许之矣。
虽然,古,即使如此;今,连词,常与可是、但是连用(2)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廉,古,方正、刚正;今,不贪为廉(3)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带,古,挂(此处名作动);今,携带(4)延陵季子将西聘晋聘,古,诸侯之间遣使通问;今,聘请(5)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古,婴儿;今,男孩子(对父母而言)(6)此吴之宝也,非所以赠也所以,古,用来……;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三)指出词类活用并解释:1)不言而色欲之言,说话(名作动)2)徐人嘉而歌之曰嘉,称许,赞许(形作动)歌,唱歌、歌颂(名作动)3)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带,挂(名作动)4)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伪,欺诈(形作动)5)延陵季子兮不忘故故,故人,老朋友(形作名)6)延陵季子将西聘晋西,向西(名作状)7)不言而其色欲之色,从神色看上去(名作状)8)然其心许之心,在心里(名作状)9)所宝者异也。
宝,以……为宝(意动)(四)一词多义1、致(1)致使于晋达,达到(2)于是脱剑致之嗣君奉献2、为(1)吾为有上国之使因为(2)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作为(五)文言虚词用法1、之(1)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代词,这里代“剑”(2)此吴之宝也助词,的2、以(1)带宝剑以过徐君表承接,相当于“而”(2)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前一个,把,用;后一个,用来(3)我以不贪为宝把,将3、然(1)虽然,吾心许之矣这样(2)然其心许之矣然而,但是三、文言特殊句式(一)定语后置宋人有得玉者(二)文言难句翻译(1)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
《<新序>二则》文言常识整理通假字顾反(反,同“返”,返回)古今异义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古:指诸侯与诸侯之间遣使通问;近:聘请)今以白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古:婴儿;今:子女中的男性)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古:鄙俗的人;今:谦称,对人称自己)非所以赠也(古: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廉者不为也(古:方正为廉;今:不贪为廉)虽然,我心许之矣(古:即使如此;今: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一词多义带:致:带宝剑以过徐君(佩带)致使于晋(达到)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挂)遂脱剑致之嗣君(奉献)为:若:为有上国之使(因为)若与我者,皆丧宝也(如果)廉者不为也(做)不若人有其宝(如)与:宝:若与我者(给)我以不贪为宝(宝贝)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和)所宝者异矣(以……为宝)句式1、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判断句)2、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判断句)3、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
(判断句)4、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判断句)5、致使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6、则徐君死于楚。
(介词结构后置)7、宋人有得玉者。
(定语后置)8、以(之)示玉人,玉人以(之)为宝。
(省略宾语“之”,代“玉”)9、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之)也。
(省略宾语“之”,代“剑”)词类活用延陵季子将西.聘晋(西,名作状,向西)徐人嘉而歌.之曰(歌,名作动,唱歌)所宝.者异也(宝,名作意动,以…为宝)爱剑伪.心(伪,形作动,欺诈)延陵季子兮不忘故.(故:形作名,故人,老朋友)。
《新序二则》课文解析
课文全解
一、文言实词
(一)古音通假
(1)顾反则徐君死于楚
“反”,同返,返回
(二)古今词义变化
(1)虽然,吾心许之矣。
虽然,古,虽然如此;今,连词,常与可是、但是连用(2)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廉者,古,方正为廉;今,不贪为廉
(3)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带,古,挂;今,词义缩小
(4)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聘,古,出使;今,聘请
(5)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
儿子,古,婴儿;今,男孩子(对父母而言)
(6)此吴之宝也,非所以赠也
所以,古,用(它)来;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三)词类活用
1.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徐人嘉而歌之曰
歌,唱歌
(2)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带,挂
(3)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伪,欺诈
2.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延陵季子兮不忘故
故,故人,老朋友
3.名词作状语
(1)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西,向西
(2)不言而其色欲之
色,神色看上去
4.名词、形容词、动词使动用法
5.名词、形容词意动用法
(1)所宝者异也。
报,以……为宝
(四)一词多义
1.致
(1)致使于晋:大,达到
(2)于是脱剑致之嗣君:奉献
2.为
(1)吾为有上国之使:因为
(2)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作为
3.精
(1)其知弥精:精深,精湛
(2)其取弥精:精妙,精粹
二、文言虚词用法
1.之
(1)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代词,这里代“剑”(2)此吴之宝也:助词,的
2.以
(1)带宝剑以过徐君:表承接,相当于而
(2)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前,把,用;后,用来(3)我以不贪为宝:把,将
3.然
(1)虽然,吾心许之矣:这样
(2)然其心许之矣:然而,但是
三、文言特殊句式
(一)被动句
(二)判断句
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觕,其取弥觕。
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三)省略句
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之)也
以(之)示玉人,玉人以(之)为宝,故敢献之。
(四)倒装句
1.疑否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
(1)宋人有得玉者
3.状语后置
致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
4.谓语前置
四、文言难句名句摘录精译
(1)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
译;徐君细细的观赏了剑,为开口讨,但脸上显出想要的表情。
(2)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译:继承人说:“先父没有这个遗命,我不敢接受这把宝剑。
”于是季子就把剑挂在徐君的陵墓旁的树上,离开了。
(3)我以不贪为宝,尔以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译:我将不贪作为我的宝贝,你将玉作为宝贝,如果(把玉)给了我,(那么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了,还不如各人拥有自己的宝贝把。
(4)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译:子罕不是没有宝贝,只是他当作宝贝的东西(与众)不同罢了
(5)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觕,其取弥觕。
译:一个人的知识越精深,他所选择的越精妙;一个人的知识越浅薄,他所选择的也越浅薄。
五、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新序》,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至汉代史实,分类编纂而成的一部书。
轶闻轶事,半史半闻
2.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
西汉经学家、版本目录学家、文学家,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
另有《说苑》、《列女传》,以及辞赋《九叹》等。
六、文化常识
(1)聘
诸侯与诸侯之间的遣使通问
电子课文
刘向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
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
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上国之使,未献也。
虽然,吾心许之矣。
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
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遂脱剑致之嗣君。
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即去。
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
宋人有得玉者
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白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觕,其取弥觕。
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