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活动情况记录表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5
课题研究观察记录表(1)任职柘城县第二任教数学任教六年级姓名胡进学校实验小学学科年段观察视一、教什么观察者:角观察视点观察记录1. 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策略是本课题的教学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目标,从教师课堂引导教学指导学生学习过程来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方法使用上比较恰当的。
2. 核心知识:教师是如何呈现给教师通过谈话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轻松不同学生的?谈话中,教师注重学法的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的方法不同,在师生谈话中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来。
应该说教师注重了尊重不同学生的认知和接受水平,全体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收获,既面向全体,也关注个体。
此外,教师还注重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思想的渗透。
3. 内在联系:是否注意建立知识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能充分考虑横向或纵向联系?到学生的以往生活经验和现有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分解到自然、随和、亲切的师生交1流中,通过解题方法的横向与纵向联系,以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得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其优化方法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4.学科特点:是否体现了学科特数学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教师在组点与本质?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也结合了数学学科抽象概念具象化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并找到优化方法。
5.详略得当:是否做到了易懂的教师对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没有拖泥带少讲或不讲、易混的细讲并辨水的现象,对部分不易理解的则通过师生交析?流,学生汇报的方式将易混淆或者难懂的通过交流辨析,让学生对分析信息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在遇到实际问题上学生很容易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6.教学资源:是否合理使用教材是的,教师能合理使用教材,并结合校内外和校内外教学资源?资源整合教学。
但是做得不是非常理想,可以考虑利用教学现场或者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来认知、理解和把握解决自主学习问题的策略。
7.学法指导:是否注重学习方法教师非常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的指导和培养?培养,可以说精密的严谨的组织教学将学法指导贯穿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初中生物小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1. 课题研究目的本次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不同食物对小白鼠生长发育的影响,并探索生物的营养需求与人类的差异。
2. 课题研究材料与方法2.1 材料•小白鼠(同一品种、相同体重的幼年小白鼠)•不同食物样本(例如水果、蔬菜、谷物等)•饲料盒、饮水器、铺材等2.2 方法1.将小白鼠随机分为若干组,每组各自提供不同类型的食物作为唯一的食物来源。
2.每日定时观察小白鼠进食情况,记录每组小白鼠的饮食量。
3.每隔一段时间称量小白鼠的体重并记录。
4.每两天清洗饮水器,注射消毒液保持饮水器的清洁。
5.观察并记录小白鼠的生长发育情况,包括毛质、行为和活动情况。
3. 课题研究记录日期小白鼠 1小白鼠 2小白鼠 3Day 1水果蔬菜谷物10g15g12g10g14g12gDay 2水果蔬菜谷物12g16g11g11g13g12g Day 3水果蔬菜谷物9g15g13g10g15g11g Day 4水果蔬菜谷物11g15g12g10g14g12g Day 5水果蔬菜谷物12g14g13g11g13g12g4. 课题研究结果与讨论通过观察记录表可以得出以下结果:•小白鼠1食用水果,小白鼠2食用蔬菜,小白鼠3食用谷物。
•小白鼠1和小白鼠2的体重增长得比较均匀,而小白鼠3的体重增长速度较慢。
•毛质观察发现,食用蔬菜的小白鼠2的毛质较为光滑,食用谷物的小白鼠3的毛质较为稀疏。
•尽管食量有所不同,但小白鼠1、2和3都保持了正常的活动行为。
根据上述观察结果,可以初步认为小白鼠的食物选择对其生长发育有影响。
进一步的讨论中,我们可以探究不同食物的营养含量、营养均衡情况与小白鼠的生长发育关系,并对比人类的营养需求与小白鼠的食物选择进行对比研究。
5. 课题研究结论课题研究的初步结论是:小白鼠的食物选择会对其生物学特征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和平衡情况可能会导致小白鼠的体重增长速度、毛质以及行为有所不同。
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记录表研究者姓名:XXX研究日期:20XX年X月X日研究目的:本次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旨在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成效和兴趣,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亟需探索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本次研究将围绕某某学科的教学内容展开,旨在寻找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策略。
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以某某学校八年级某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实施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对比研究。
其中,A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B组采用新型教学方法。
通过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参与度等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来评估两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实施过程:1. 研究前期,收集相关教材和教学资料,准备教学课件。
2. 实验开始前,向学生介绍研究目的和实验过程,征得他们的同意并保证保密性。
3. 实验过程中,A组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讲解知识点,学生听讲并完成相应的作业和练习。
B组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4. 实验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参与度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数据收集与分析:1. 学习成绩:通过考试和作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评,分别统计A组和B组学生的平均成绩,并进行对比分析。
2. 学习兴趣: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学生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兴趣度评价,分析两组学生的学习兴趣差异。
3. 参与度:观察和记录两组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包括发言次数、提问次数等,通过比较分析两组学生的参与度差异。
研究结果:1. 学习成绩:通过统计分析,发现B组学生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A 组学生,说明新型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学习兴趣: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B组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明显高于A组学生,说明新型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参与度:观察发现,B组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明显高于A组学生,表明新型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