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观种类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3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3、“文明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第一,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
??第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
??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第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
重大事件:1929~1933年,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美国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1945年至今)。
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1973~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例2】以文明史观整合中国近代史????1.文明的差异:考察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不同程度。
如清朝晚期中国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而西方已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五大历史史观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其中五大历史史观是最为重要和广泛接受的。
本文将介绍五大历史史观:进化史观、唯物史观、人文史观、传统史观和后殖民史观。
一、进化史观进化史观认为历史是一个逐渐进化的过程,人类社会在经历各种变革和发展后逐渐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这一观点最早由达尔文提出,并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发展。
进化史观强调社会变革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将历史看作一种逐步演化的现象。
二、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并通过对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研究,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三、人文史观人文史观注重个体和文化的作用,认为历史是由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构成的。
人文史观强调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历史的多元性,将历史看作是人类自主创造的结果。
四、传统史观传统史观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传承性,将历史看作是一系列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延续。
传统史观关注历史的宏观结构和制度变迁,认为传统的经验和智慧对于解决当代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五、后殖民史观后殖民史观是在殖民地独立后出现的一种观点,强调历史中的殖民地和被殖民地关系。
后殖民史观揭示了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剥削对于历史进程的作用,强调被殖民地主体性的重要性。
总结而言,五大历史史观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解读历史,揭示历史发展的不同规律和影响因素。
进化史观关注历史的演化过程,唯物史观强调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的作用,人文史观注重个体和文化的作用,传统史观关注历史的传承性和宏观结构,后殖民史观关注殖民地和被殖民地的关系。
这五大历史史观为我们解读历史提供了不同的理论框架和思考路径,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只有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历史史观,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历史的脉络,以更科学的态度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
主要的历史史观有哪些1、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
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
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
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2、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要重点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3、现代化史观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
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
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现代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日本史传导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中国则是传导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4、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七大史观1.文明史观: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
①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范围上可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中国社会主义文明②纵向看,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期青铜时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2.社会史观:研究广义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等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关注社会进步,围绕社会生活交通通讯婚姻习俗社会保障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等方面答题。
3.近(现)代化史观:包括政治法治化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思想文化科学化,社会生化近代化。
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①政治近代化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人治到法治专制统治到民主政治②经济近代化是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③思想文化近代化指科学化大众化④社会生活近代化指处物质生活改善和提高外,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还涉及教育近代化军队近代化。
4.唯物史观: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③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④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的运动发展情况,题目多蕴含爱国主义和民主精神,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评价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和人物;与历史唯物史观相结合,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基本规律。
6.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从全世界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方面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历史中的“八大史观”史观是学生的一个盲点,也是历史研究、学习、教学等方面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八大史观简介一.近代史观(现代化史观)近代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1.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2.经济上的工业化;3.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论化;4.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与政治的民主化。
因为现代化史观具有全面性和根本性的特点,因此,用现代化史观评价历史更为实事求是。
二.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它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来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并认为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三.文明史观从横向(空间角度)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纵向(时间角度)看,包括:渔猎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而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本质上是一部人类文明的演进史。
四.社会史观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是政治、经济、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历史,其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五.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是通过不断的斗争来推动社会严谨的历史,即从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史观。
六.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该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
七.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接触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史观。
八.生态史观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角度分析问题。
研究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的关系,总结经验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多种史观(一)革命史观: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为基本原理,研究全部历史,也可以说是要研究整体的历史。
又被称为唯物史观或者阶级斗争史观。
(二)整体史观:也称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三)近现代史观:强调人类历史是一部近现代的历史,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性,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主要包括:①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②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③思想文化的科学化和理性化。
(四)文明史观:①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②:文明史观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尊重各文明单位的价值取向并不断交流融合。
它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基本涵盖了近现代史观和全球化史观。
(五)社会史观: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分析研究社会问题,主要指政治、经济、文化之外的所有问题。
社会史观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产物。
它引导人们“眼光向下”。
从社会空间角度去理解历史。
也可以理解为非英雄史观。
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例题1: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及英国的殖民扩张,持续了400 多年,是近代史上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的推动因素。
对殖民扩张的评价,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历史观进行评价:第一、文明史观:可以看作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碰撞;是资本主义先进文明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是落后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的外部促进因素。
在这里可以举中国为例。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大地上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第二、全球史观: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史观史观是人们观察和研究历史的视角或范式。
史观是多元化的,不同的视角对同一个事件有不同的看法和结论。
常见的史观有以下几种:1、唯物史观:⑴基本内涵: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与唯物史观相对立的是唯心史观。
⑵主要理论: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社会存在最本质的是生产方式,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人口素质不起决定作用,但能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评价历史现象时生产力的标准是最根本的标准。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因素。
③阶级、阶级矛盾、阶级斗争:阶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④人民群众、杰出个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杰出个人对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非决定性作用。
2、文明史观:⑴基本内涵:文明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它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2016届高三历史拓展资料01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六大史观”详析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
主要有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彭慕兰的《大分流》、弗兰克的《白银资本》。
全球史观的基本理论特征之一是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
全球史观的兴起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全球史观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
全球史观重视整体与局部、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文明史观发端于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集大成于英国史学家汤因比。
文明史观认为历史研究中可以独立说明问题的基本范畴或单位是文明。
文明史观根据1文明形态把社会分为采集文明、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等;根据地域特色,可以分为古代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等;根据宗教特色,可以分为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中国儒家文明等。
2016届高三历史拓展资料01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六大史观”详析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
主要有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彭慕兰的《大分流》、弗兰克的《白银资本》。
全球史观的基本理论特征之一是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
全球史观的兴起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全球史观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
全球史观重视整体与局部、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文明史观发端于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集大成于英国史学家汤因比。
文明史观认为历史研究中可以独立说明问题的基本范畴或单位是文明。
文明史观根据1文明形态把社会分为采集文明、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等;根据地域特色,可以分为古代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等;根据宗教特色,可以分为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中国儒家文明等。
历史史观举例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与反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史观。
历史史观是指对于历史的认知和看法,它影响着我们对过去的理解和对未来的判断。
不同的历史史观会导致不同的历史解释,因此对历史史观的理解十分重要。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来探讨不同类型的历史史观。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指将经济基础放在历史发展的核心地位的历史观。
根据唯物史观,社会的经济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便是一种典型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例如,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唯物史观强调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兴起和对封建主义的冲击。
二、古老史观古老史观是一种强调传统和尊重历史文化的观点。
在这一史观中,人们认为传统的文明和价值观是无法替代的,人们应该从古人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和智慧。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对历史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儒家倡导的“仁爱”、“礼义”等观念至今仍然对人们的行为有所影响。
三、革命史观革命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通过社会革命和变革来实现的。
这一史观认为社会的进步需要通过推翻旧制度和建立新制度来实现。
例如,法国大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都是革命史观的具体实践,它们通过暴力手段实现了政治和社会的转型。
四、文化史观文化史观是指将文化因素放在历史发展的核心地位的历史观。
它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们对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热衷,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兴起,同时也促进了科学、艺术等领域的进展。
五、民族史观民族史观是将民族认同和民族利益放在历史发展的核心地位的历史观。
它认为历史的进展是为了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尊严。
例如,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和中国的抗日战争都是民族史观的体现,它们通过反抗外来侵略者,维护民族利益和尊严。
综上所述,历史史观对于我们认识历史、思考现实和展望未来都至关重要。
不同的历史史观对于历史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可能不同,因此我们需要在学习历史时保持开放的心态,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历史。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六大史观”详析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也称做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例 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 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 19 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3、“文明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第一,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
第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
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第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第六,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
专题一历史史观近年来,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对新史观我们应有初步的了解。
这五种史观的要义,可概述如下:1、现代化(近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
2、全球(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3、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4、社会史观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6、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革命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7、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五)生态史观
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梅氏试图将世界划分为两类地区,然后从生态条件的差异解释其文明发展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
实际上,就其基本观点来看,只是传统的地理环境学说的继续,有着明显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倾向。
(六)英雄史观
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英雄是同人民群众相对应的历史观范畴﹐通常指杰出人物。
有的场合也泛指对历史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如帝﹑王﹑将﹑相和思想家中的一些人。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都无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而是直接或间接地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
社会史观
(七)社会历史观
是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一般问题的观点和理论体系,是人类对本身相互交往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的反思。
以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
在历史上社会历史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各个时代、各个阶级的整个哲学世界观的倾向和实质。
(八)革命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就是从现实革命斗
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
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它既是毛泽东对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化或中国化的一种理论表
达形式,又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九)唯心史观
历史唯心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科学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叫唯心史观。
与“唯物主义”相对。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
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精神决定物质;人的认识是先天就有的或在头脑中自己产生的。
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十)唯物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