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_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8.93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课文]
童年时的“窃读”,让“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下面这篇文章,摘自一个小女孩同一位学者的对话。读读课文,想想他们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再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时间:1999年8月21日
地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家
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
苗 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 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怎么办呢?我就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
苗 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嗯,你再说说,从技术上讲,怎么才能写得通顺呢?
苗 苗:得多看点儿课外书。
季羡林:是这样。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笑)
苗 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季羡林: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季羡林: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引导语:季羡林的很多作品都收录入语文课本中,今天,我们就来阅读一篇收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时间:1999年8月21日
地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家
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
苗 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 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怎么办呢?我就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
苗 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嗯,你再说说,从技术上讲,怎么才能写得通顺呢?
苗 苗:得多看点儿课外书。
季羡林:是这样。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笑)
苗 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苗 苗: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记住了。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准了。爷爷,您会那么多种外语,您说,他们说得对吗?
第 次课 授课教师:张老师 授课时间:2016/7/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
自读课文,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学习访谈中如何倾听对方的表述,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
1.不知有没有留意最近电视上《实话实说》、《艺术人生》等谈话型节目十分火热。这些节目以什么吸引观众获得大家的青睐呢?
(这些节目的话题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主持人幽默、睿智。)
2.对节目的“了如指掌”足以说明这类访谈节目的成功,一期好的节目不仅需要好题材,更需要对话双方彼此尊重、真诚相对,以及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语言。
你想学习采访吗?让我们一起跟随12岁女孩张苗来到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家,欣赏他们的访谈片段。
二.初读课文,感知谈话的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苗苗给季老提出了哪些问题?(可在书上做上记号)
2. 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板书:(闲书、偏科、学习外语)
三、研读课文,明晰季老对读书、学习的见解
1.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
(提示:边读边在表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写出自己的感悟。)
3.根据学生对访谈的再现,因势利导,明晰季老的见解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导语:季老对于苗苗感兴趣的那些问题, 持有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解答的呢?
㈠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⑴ 季老主张看闲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季老以自己小时候的趣事以及询问苗苗如何写好文章来阐明自己主张读闲书。) ⑵对《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有哪些了解?
(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
⑶什么样的书是闲书?你的父母允许你看吗?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是在课堂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行吗?
龙源期刊网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作者:李紫纤
来源:《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4年第07期
教材分析: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小作者对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访谈录”的形式,在平等和谐的对话中交流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方面的问题,让同学们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知道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享受读书的乐趣。由于课文采用对话形式,明白易懂,没有难理解的词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有效的提问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读”和“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力求让学生“以读求悟”、“读中见悟”,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在自主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读书,激发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对话人物
1.介绍季羡林。课件出示季羡林图,简介:季羡林是我国的著名作家,国学大师,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检查自读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季羡林,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的内容上来,让学生与大师面对面,尽快投入到对话的朗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精读课文,感受阅读乐趣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的形式和以前学的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说说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让学生了解课文是一篇访谈录,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访谈录一般都要标明时间、地点以及采访的对象等)
2.朗读课文。说一说苗苗同季羡林爷爷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等问题) 龙源期刊网
3.同桌交流。根据课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同桌展开讨论,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教学时,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学情分析】
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提问:
课文中的小苗、大树分别指的是谁?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为了解课文内容,进入采访角色做准备。
2、如果你要采访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爷爷,你会问他什么问题呢?
3、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创设情景,让学生能很快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过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本文作为阅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语句,完全口语化,所以应放手让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需起到激趣、点拨、引领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时,先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使之饶有兴趣地了解课文内容;再梳理苗苗的问题,明晰季老对读书、学习的见解;然后扩展阅读,鼓励学生读整本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鼓励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自读课文,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难点】
学习访谈中如何倾听对方的表述,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用于自身的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阅读《我的童年》节选。
3、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苗苗给季老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板书:闲书、偏科、学习外语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季老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语言。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评课
1.学科特有的价值被充分挖掘,学科味非常浓。
2.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3.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4.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要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5.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6.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7.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不能形式化,要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进行纠正。
8.课堂上注重用学术语言讲解知识,真正做到了“格式死,方法活”。。
9.强调教学民主,师生平等,课堂气氛融洽和谐。
10.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 __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3、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提问:课文中的小苗、大树分别指的是谁?交流课前收集的有
关 __的资料,为了解课文内容,进入采访角色做准备。
2、如果你要采访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爷爷,你会问他什么问题呢?
3、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
羡林爷爷家,看看小作者是怎样采访这位酷爱读书、知识渊博的老爷爷,听听季
爷爷对读书的见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准字音。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苗苗给季老提了哪些问题。
三、品读课文,感悟读书之道
1、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请在读课文,找出季
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
2、学生边读边在表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写出自己的感悟。
3、根据学生对访谈的再现,因势利导,明晰季老的见解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
期望。
过渡:季老对于苗苗感兴趣的那些问题,持有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解答的?
交流预设:
1、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2、 访胡絜青——老舍爷爷是个“小孩儿王”
我家和胡絜青奶奶家都住在安定门8号楼,爸爸和舒乙叔叔是好朋友,妈妈和于滨阿姨是好朋友,我呢,和胡絜青奶奶是好朋友。
奶奶每天都在楼下的小花园里晒太阳,我们这群孩子只要不上学,就在奶奶身边跑来跑去。奶奶可喜欢我们了,我们越淘气,奶奶越瞅着乐,奶奶越乐,我们就越淘气。有一天,刚下过一场大雪,奶奶乐呵呵地坐在石凳上,阳光一照,可好看了。我赶紧拿出 速写本,给奶奶画起像来。奶奶站起来又坐下,站起来又坐下,一直等我画完了,奶奶才回家。
妈妈说,你这孩子真不懂事,为这么张画儿,可别把老人冻病了。过年的时候,我在一个小盘子上给奶奶画了个胖娃娃。当天晚上,奶奶就送过来一张她画的画儿。画儿上有红红的大牡丹,还有只绿嘴的小鸟,邻居们看了都说:"苗苗,你这回可是赚大了,一个小盘子,换来大画家一张这么好的画。
" 慢慢的,我长大了,能看字儿书了,我看了好多老舍爷爷写的书,也看了好多别人写老舍爷爷的书。 我猜想,老舍爷爷要是也能和胡絜青奶奶一块儿在楼 下晒太阳,他该是什么样呢?我觉得,他也会和奶奶 一样喜欢我们。
我真想多知道点儿老舍爷爷的故事,我还有好多好多关于老舍爷爷的问题想问奶奶。我就把这些问题 记在一张纸上,奶奶看了说:"嗯,小记者,不简单。"于是,奶奶郑重其事地跟我约好,星期天早晨,就是奶奶每天晒太阳的时间,在楼下小花园里,给我讲老舍爷爷的故事。
采访者:张苗
被采访者:胡絜青
采访地点:北京安定门外东河沿8号楼
苗苗:最近,舒乙叔叔送给我两本他回忆老舍爷爷的书。其中有一篇《教子八章》,我喜欢极了。我觉得老舍爷爷最能理解我们小孩儿。比如他说,孩子就得天真、活泼,他一看见那些"小大人"、"小老头",就伤心想落泪。可是我发现,好多大人其实都跟老舍爷爷喜欢的不一样,因为,大人夸我们小孩儿的时候就爱说: "这孩子真懂事儿,像小大人似的。" 您看,我说对了吧?我知道,舒乙叔叔小时候也爱胡淘气,老舍爷爷把他淘气的事儿都写到书里了,奶奶,是我淘气呢还是舒乙叔叔淘气呢?老舍爷爷打过他吗?我实在想多知道一些老舍爷爷和孩子们的事儿,您能给我讲讲吗?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文是小学生苗苗对季羡林先生的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完全口语化,浅显易懂。季老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苗苗是一名谦虚好学的小学生。两者的对话让我们明白: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
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设计理念】
本文作为阅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语句,完全口语化,所以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教师只需起到激趣、点拨、引领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时,先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使之饶有兴趣地了解课文内容;再梳理苗苗的问题,明晰季老对读书、学习的见解;然后扩展阅读,鼓励学生读整本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鼓励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自读课文,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难点】
学习访谈中如何倾听对方的表述,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用于自身的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阅读《我的童年》节选。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
1、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最近电视上《实话实说》、《艺术人生》等谈话型节目十分火热。这些节日以什么吸引观众获得大家的青睐呢?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了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切关爱。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
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着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着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着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
2、通过联系上下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4.检查自读。
学生自由提问:(如:小苗指谁?大树指谁?谈了些什么?学习这类文章应该注意些什么?)
师总结:读书就是要具备这样的素质,边读边疑,最后又在读中解决疑问,那才是真正的读书高手。
师:谁能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生回答。(师板书:苗苗 季羡林)
师:对于季羡林爷爷,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家搜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请大家一起分享搜集的成果。
生互相交流。
(三)、品读课文,感悟读书之道
1、、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请在读课文,找出季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
2、学生边读边在表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写出自己的感悟。3、根据学生对访谈的再现,因势利导,明晰季老的见解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过渡:季老对于苗苗感兴趣的那些问题,持有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解答的?交流预设: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
★学情分析
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再加上在学习第一课的基础上,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教学目标:
1、认读三个生字,会读“水浒传、彭公案、滚瓜烂熟、贯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懂得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3、能从对话中得到读书的启示,进一步开展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读书的乐趣,懂得题目所蕴含的深意,并从获得感想或收获。
★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生字小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 齐读课题,问:小苗与大树分别指谁?
2、 交流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他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 如果你要采访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你会问他些什么问题?
4、 过渡:如果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看看小作者是如何采访这位爷爷的,听听季爷爷对读书的见解。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问题由浅入深,了解并感受季老学识渊博,为后面理解“大树”做好准备。“问他些什么问题”意在导向学习内容及采访时应注意事项,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 初读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拼音,读通句子。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文是小学生苗苗对季羡林先生的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完全口语化,浅显易懂。季老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苗苗是一名谦虚好学的小学生。两者的对话让我们明白: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
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设计理念】
本文作为阅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语句,完全口语化,所以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教师只需起到激趣、点拨、引领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时,先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使之饶有兴趣地了解课文内容;再梳理苗苗的问题,明晰季老对读书、学习的见解;然后扩展阅读,鼓励学生读整本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鼓励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自读课文,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难点】
学习访谈中如何倾听对方的表述,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用于自身的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阅读《我的童年》节选。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
1、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最近电视上《实话实说》、《艺术人生》等谈话型节目十分火热。这些节日以什么吸引观众获得大家的青睐呢?
1 台州市学院路小学集体备课记录
课 题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年级科目 五年级上册语文
备课组长 帅卫红 主备人 施玲玲
时 间 2016/08/04
参与人员 邵灵燕、帅卫红、翁俏俏、金鑫、金秋馨、施玲玲
教材分析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学情分析 初读课文,要了解文章是一篇访谈录,知道课文写了谁与谁的对话。细读课文,要明确苗苗与季老是从“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这四方面进行交流的。从两者的对话中,感受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感受季老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关心下一代成长的人格魅力,进而理解题目的寓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绿”;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
难点 重点: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难点:引导学生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工具
一、理解课题,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问:小苗指的是谁?大树指谁?
答:小苗指的是苗苗,大树指的是季羡林。
2.为什么要把苗苗比作小苗,把季羡林比作大树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出答案来的。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下面是收集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近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2、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
一点:激发学生对读书和学习的热爱。
一线:紧扣对话,联系实际。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一、新课导入
童年时的“窃读”,让“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小苗”和“大树”分别指谁?(简介季羡林)
2、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都不一样。你发现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访谈录)
(“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
三、模拟采访
结合插图定好人物对话的基调:
苗苗:稚气、礼貌。
季老:亲切幽默、平易近人。
四、按部分朗读课文,逐层学习
1、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思考、讨论与交流。
2、在苗苗与季爷爷的交谈的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来谈一谈。
1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_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出自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时间:1999年8月21日
地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家
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
苗 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 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怎么办呢?我就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 2 苗 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嗯,你再说说,从技术上讲,怎么才能写得通顺呢?
苗 苗:得多看点儿课外书。
季羡林:是这样。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笑)
苗 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orG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苗 苗: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记住了。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准了。爷爷,您会那么多种外语,您说,他们说得对吗?
季羡林:倒不一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学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困难。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最近出了一本书,鼓励小孩背诗。我提个建议,应该再出一本散文集,从《古文观止》里选,加点儿注。小时候背的,忘不了。 3 苗 苗: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呀!
季羡林:(笑)可不是让你一天背下来哟。
【教材简说】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学习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我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
【教学建议】 4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
4.检查自读情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1.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5 (1)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知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五、品味题目寓意。
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1.与二人名字相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六、课外拓展:(任选一、两项)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3.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4.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