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第二版(高占先)第八章习题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7
有机化学答案高占先全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有机化学(第二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1 扼要解释下列术语.(1)有机化合物 (2) 键能、键的离解能 (3) 键长 (4) 极性键 (5) σ键(6)π键 (7) 活性中间体 (8) 亲电试剂 (9) 亲核试剂 (10)Lewis碱(11)溶剂化作用 (12) 诱导效应 (13)动力学控制反应 (14) 热力学控制反应答:(1)有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2) 键能:由原子形成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或共价键断裂成两个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称为键能。
键的离解能:共价键断裂成两个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称为键能。
以双原子分子AB为例,将1mol气态的AB拆开成气态的A和B原子所需的能量,叫做A—B键的离解能。
应注意的是,对于多原子分子,键能与键的离解能是不同的。
分子中多个同类型的键的离解能之平均值为键能E。
(3) 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核之间距离称为键长。
(4) 极性键: 两个不同原子组成的共价键,由于两原子的电负性不同, 成键电子云非对称地分布在两原子核周围,在电负性大的原子一端电子云密度较大,具有部分负电荷性质,另一端电子云密度较小具有部分正电荷性质,这种键具有极性,称为极性共价键。
(5) σ键:原子轨道沿着轨道的对称轴的方向互相交叠时产生σ分子轨道, 所形成的键叫σ键。
(6) π键:由原子轨道侧面交叠时而产生π分子轨道,所形成的键叫π键。
(7) 活性中间体:通常是指高活泼性的物质,在反应中只以一种”短寿命”的中间物种存在,很难分离出来,,如碳正离子, 碳负离子等。
(8) 亲电试剂:在反应过程中,如果试剂从有机化合物中与它反应的那个原子获得电子对并与之共有形成化学键,这种试剂叫亲电试剂。
(9) 亲核试剂:在反应过程中,如果试剂把电子对给予有机化合物与它反应的那个原子并与之共有形成化学键,这种试剂叫亲核试剂。
有机化学〔第二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1 扼要解释以下术语.(1)有机化合物(2) 键能、键的离解能(3) 键长(4) 极性键(5) σ键(6)π键(7) 活性中间体(8) 亲电试剂(9) 亲核试剂(10)Lewis碱(11)溶剂化作用(12) 诱导效应(13)动力学操纵反响(14) 热力学操纵反响答:(1)有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2) 键能:由原子形成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或共价键断裂成两个原子所汲取的能量称为键能。
键的离解能:共价键断裂成两个原子所汲取的能量称为键能。
以双原子分子AB为例,将1mol气态的AB拆开成气态的A和B原子所需的能量,叫做A—B键的离解能。
应注意的是,对于多原子分子,键能与键的离解能是不同的。
分子中多个同类型的键的离解能之平均值为键能E(kJ.mol-1)。
(3) 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核之间距离称为键长。
(4) 极性键: 两个不同原子组成的共价键,由于两原子的电负性不同, 成键电子云非对称地分布在两原子核周围,在电负性大的原子一端电子云密度较大,具有局部负电荷性质,另一端电子云密度较小具有局部正电荷性质,这种键具有极性,称为极性共价键。
(5) σ键:原子轨道沿着轨道的对称轴的方向互相交叠时产生σ分子轨道, 所形成的键叫σ键。
(6) π键:由原子轨道侧面交叠时而产生π分子轨道,所形成的键叫π键。
(7) 活性中间体:通常是指高生动性的物质,在反响中只以一种〞短寿命〞的中间物种存在,很难别离出来,,如碳正离子, 碳负离子等。
(8) 亲电试剂:在反响过程中,如果试剂从有机化合物中与它反响的那个原子获得电子对并与之共有形成化学键,这种试剂叫亲电试剂。
(9) 亲核试剂:在反响过程中,如果试剂把电子对给予有机化合物与它反响的那个原子并与之共有形成化学键,这种试剂叫亲核试剂。
(10) Lewis碱:能提供电子对的物种称为Lewis碱。
(11)溶剂化作用:在溶液中,溶质被溶剂分子所包围的现象称为溶剂化作用。
第一章绪论1-1 扼要解释下列术语.(1)有机化合物(2) 键能、键的离解能(3) 键长(4) 极性键(5) σ键(6)π键(7) 活性中间体(8) 亲电试剂(9) 亲核试剂(10)Lewis碱(11)溶剂化作用(12) 诱导效应(13)动力学控制反应(14) 热力学控制反应答:(1)有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2) 键能:由原子形成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或共价键断裂成两个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称为键能。
键的离解能:共价键断裂成两个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称为键能。
以双原子分子AB为例,将1mol气态的AB拆开成气态的A和B原子所需的能量,叫做A—B键的离解能。
应注意的是,对于多原子分子,键能与键的离解能是不同的。
分子中多个同类型的键的离解能之平均值为键能E(kJ.mol-1)。
(3) 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核之间距离称为键长。
(4) 极性键: 两个不同原子组成的共价键,由于两原子的电负性不同, 成键电子云非对称地分布在两原子核周围,在电负性大的原子一端电子云密度较大,具有部分负电荷性质,另一端电子云密度较小具有部分正电荷性质,这种键具有极性,称为极性共价键。
(5) σ键:原子轨道沿着轨道的对称轴的方向互相交叠时产生σ分子轨道, 所形成的键叫σ键。
(6) π键:由原子轨道侧面交叠时而产生π分子轨道,所形成的键叫π键。
(7) 活性中间体:通常是指高活泼性的物质,在反应中只以一种”短寿命”的中间物种存在,很难分离出来,,如碳正离子, 碳负离子等。
(8) 亲电试剂:在反应过程中,如果试剂从有机化合物中与它反应的那个原子获得电子对并与之共有形成化学键,这种试剂叫亲电试剂。
(9) 亲核试剂:在反应过程中,如果试剂把电子对给予有机化合物与它反应的那个原子并与之共有形成化学键,这种试剂叫亲核试剂。
(10) Lewis碱:能提供电子对的物种称为Lewis碱。
(11)溶剂化作用:在溶液中,溶质被溶剂分子所包围的现象称为溶剂化作用。
第一章绪论1-1 扼要解释下列术语.(1)有机化合物 (2) 键能、键的离解能(3) 键长 (4) 极性键 (5) σ键(6)π键 (7) 活性中间体 (8) 亲电试剂 (9) 亲核试剂 (10)Lewis碱(11)溶剂化作用 (12) 诱导效应 (13)动力学控制反应 (14) 热力学控制反应答:(1)有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2) 键能:由原子形成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或共价键断裂成两个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称为键能。
键的离解能:共价键断裂成两个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称为键能。
以双原子分子AB为例,将1mol气态的AB拆开成气态的A和B原子所需的能量,叫做A—B键的离解能。
应注意的是,对于多原子分子,键能与键的离解能是不同的。
分子中多个同类型的键的离解能之平均值为键能E。
(3) 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核之间距离称为键长。
(4) 极性键: 两个不同原子组成的共价键,由于两原子的电负性不同, 成键电子云非对称地分布在两原子核周围,在电负性大的原子一端电子云密度较大,具有部分负电荷性质,另一端电子云密度较小具有部分正电荷性质,这种键具有极性,称为极性共价键。
(5) σ键:原子轨道沿着轨道的对称轴的方向互相交叠时产生σ分子轨道, 所形成的键叫σ键。
(6) π键:由原子轨道侧面交叠时而产生π分子轨道,所形成的键叫π键。
(7) 活性中间体:通常是指高活泼性的物质,在反应中只以一种”短寿命”的中间物种存在,很难分离出来,,如碳正离子, 碳负离子等。
(8) 亲电试剂:在反应过程中,如果试剂从有机化合物中与它反应的那个原子获得电子对并与之共有形成化学键,这种试剂叫亲电试剂。
(9) 亲核试剂:在反应过程中,如果试剂把电子对给予有机化合物与它反应的那个原子并与之共有形成化学键,这种试剂叫亲核试剂。
(10) Lewis碱:能提供电子对的物种称为Lewis碱。
(11)溶剂化作用:在溶液中,溶质被溶剂分子所包围的现象称为溶剂化作用。
有机化学第二版(高占先)(全14章答案完整版) _第8-14章其中包括各种判断题、推断题、思考题以及合成题的答案!!第8章 卤代烃8-2 完成下列各反应式。
(CH 3)3CBr C 2H 5OH(CH 3)2C=CH 2+CH 3CH=CH 2HBr+O OCH 3CH 2CH 2CH 3CH 2CH 2CNNaCN(1)(2)(CH 3)2CHCH=CH 2Br +500℃(CH 3)2CCH=CH 2BrH 2O (CH 3)2C=CHCH 2Br+(CH 3)2CCH=CH 2OH(CH 3)2C=CHCH 2OH+(3)NaCNKOH 25(4)(5)(6)ClCH=CHCH 2Cl CH 3+ClCH=CHCH 23OBrBrBrCNCH 2CHCH 3Br CH=CHCH 3CH 3Br2NH 3(l)CH 3NH 2CH 3NH 2+ClClNO 2NaOH-H 2OOHClNO 2ZnCl 2(HCHO + HCl)+CH 2ClMgCH 2MgClCH 2COOHClCH 2CHCH 2CH 2CH 3PhCH 2MgCl CH 3+PhCH 2CH 2CHCH 2CH 2CH 3CH3(7)(8)(9)(10)3RC CLi (11)RC CR'RC CCOOHRC CCH2CH2OH CHBr350%NaOH(aq)BrBr(12)8-3写出下列反应主要产物的构型式。
C2H5CH3NaI+C2H5CH3NaSCH3+(S N2)(S N2)(S N2)CH3ICH2(CH2)4CH3HH2OCH3HCH2(CH2)4CH3HOCBrBrCH2CH2CH3CCH2CH3H2Lindar催化剂C CCH2CH2CH3H(1)(2)(3)(4)3KOH253H3t-BuOKt-BuOH, △H3CPh PhHC6H5H3C H6H5H BrC6H5H C6H5CH32525Br(H3C)2HCCH3(H3C)2HCCH3CH3H BrCH2CH3H BrC2H5CH325Znt-BuOK(E2反式消除)(E2反式消除)(E2反式消除)(顺式消除)(E2反式消除,但很慢)(5)(6)(7)(8)(9)8-4比较下列每对亲核取代反应,哪一个更快,为什么?(1)B>A (亲核性C2H5O->C2H5OH)(2)A>B (烯丙型卤代烃活泼)(3)B>A (极性非质子溶剂有利于S N2反应)(4)A>B (亲核性-SH>-OH)(5)A>B (亲核性硫比氮强)(6)B>A (离去能力I->Cl-)8-5卤代烷与NaOH在H2O-C2H5OH溶液中进行反应,指出哪些是S N2机理的特点,哪些是S N1机理的特点?(1)产物发生Walden转化;S N2(2)增加溶剂的含水量反应明显加快;S N1(3)有重排反应产物;S N1(4)反应速率明显地与试剂的亲核性有关;S N2(5)反应速率与离去基的性质有关;S N2和S N1(6)叔卤代烷反应速度大于仲卤代烷。
第一章绪论1-1 扼要解释下列术语.(1)有机化合物(2) 键能、键的离解能(3) 键长(4) 极性键(5) σ键(6)π键(7) 活性中间体(8) 亲电试剂(9) 亲核试剂(10)Lewis碱(11)溶剂化作用(12) 诱导效应(13)动力学控制反应(14) 热力学控制反应答:(1)有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2) 键能:由原子形成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或共价键断裂成两个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称为键能。
键的离解能:共价键断裂成两个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称为键能。
以双原子分子AB为例,将1mol气态的AB拆开成气态的A和B原子所需的能量,叫做A—B键的离解能。
应注意的是,对于多原子分子,键能与键的离解能是不同的。
分子中多个同类型的键的离解能之平均值为键能E(kJ.mol-1)。
(3) 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核之间距离称为键长。
(4) 极性键: 两个不同原子组成的共价键,由于两原子的电负性不同, 成键电子云非对称地分布在两原子核周围,在电负性大的原子一端电子云密度较大,具有部分负电荷性质,另一端电子云密度较小具有部分正电荷性质,这种键具有极性,称为极性共价键。
(5) σ键:原子轨道沿着轨道的对称轴的方向互相交叠时产生σ分子轨道, 所形成的键叫σ键。
(6) π键:由原子轨道侧面交叠时而产生π分子轨道,所形成的键叫π键。
(7) 活性中间体:通常是指高活泼性的物质,在反应中只以一种”短寿命”的中间物种存在,很难分离出来,,如碳正离子, 碳负离子等。
(8) 亲电试剂:在反应过程中,如果试剂从有机化合物中与它反应的那个原子获得电子对并与之共有形成化学键,这种试剂叫亲电试剂。
(9) 亲核试剂:在反应过程中,如果试剂把电子对给予有机化合物与它反应的那个原子并与之共有形成化学键,这种试剂叫亲核试剂。
(10) Lewis碱:能提供电子对的物种称为Lewis碱。
(11)溶剂化作用:在溶液中,溶质被溶剂分子所包围的现象称为溶剂化作用。
第一章绪论1-1 扼要解释下列术语.(1)有机化合物(2) 键能、键的离解能(3) 键长(4) 极性键(5) σ键(6)π键(7) 活性中间体(8) 亲电试剂(9) 亲核试剂(10)Lewis碱(11)溶剂化作用(12) 诱导效应(13)动力学控制反应(14) 热力学控制反应答:(1)有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2) 键能:由原子形成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或共价键断裂成两个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称为键能。
键的离解能:共价键断裂成两个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称为键能。
以双原子分子AB为例,将1mol气态的AB拆开成气态的A和B原子所需的能量,叫做A—B键的离解能。
应注意的是,对于多原子分子,键能与键的离解能是不同的。
分子中多个同类型的键的离解能之平均值为键能E(kJ.mol-1)。
(3) 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核之间距离称为键长。
(4) 极性键: 两个不同原子组成的共价键,由于两原子的电负性不同, 成键电子云非对称地分布在两原子核周围,在电负性大的原子一端电子云密度较大,具有部分负电荷性质,另一端电子云密度较小具有部分正电荷性质,这种键具有极性,称为极性共价键。
(5) σ键:原子轨道沿着轨道的对称轴的方向互相交叠时产生σ分子轨道, 所形成的键叫σ键。
(6) π键:由原子轨道侧面交叠时而产生π分子轨道,所形成的键叫π键。
(7) 活性中间体:通常是指高活泼性的物质,在反应中只以一种”短寿命”的中间物种存在,很难分离出来,,如碳正离子, 碳负离子等。
(8) 亲电试剂:在反应过程中,如果试剂从有机化合物中与它反应的那个原子获得电子对并与之共有形成化学键,这种试剂叫亲电试剂。
(9) 亲核试剂:在反应过程中,如果试剂把电子对给予有机化合物与它反应的那个原子并与之共有形成化学键,这种试剂叫亲核试剂。
(10) Lewis碱:能提供电子对的物种称为Lewis碱。
(11)溶剂化作用:在溶液中,溶质被溶剂分子所包围的现象称为溶剂化作用。
第8章卤代烃8-2 完成下列各反应式。
(CH3)3CBr C2H5OH(CH3)2C=CH2+CH3CH=CH2HBr+O OCH3CH2CH2CH3CH2CH2CNNaCN(1)(2)(CH3)2CHCH=CH2Br+500℃(CH3)2CCH=CH2Br H2O(CH3)2C=CHCH2Br +(CH3)2CCH=CH2OH(CH3)2C=CHCH2OH +(3)NaCNKOH25(4)(5)(6)ClCH=CHCH2Cl CH3+ClCH=CHCH23OBrBrBrCNCH2CHCH3BrCH=CHCH3CH3Br2NH3(l)CH3NH2CH3NH2+ClClNO2NaOH-H2OOHClNO2ZnCl2(HCHO + HCl)+CH2ClMg乙醚CH2MgCl CH2COOH ClCH2CHCH2CH2CH3PhCH2MgCl3+PhCH2CH2CHCH2CH2CH33(7)(8)(9)(10)3RC CLi (11)RC CR'RC CCOOHRC CCH2CH2OHCHBr3BrBr(12)8-3写出下列反应主要产物的构型式。
C2H5CH3NaI+C2H5CH3NaINaSCH3+(S N2)(S N2)(S N2)CH3ICH2(CH2)4CH3HH2OCH3H2(CH2)4CH3HOCBrBrCH2CH2CH3CCH2CH32Lindar催化剂CHCCH2CH2CH3H(1)(2)(3)(4)3KOH253H3t-BuOKt-BuOH, △H3Ph PhC6H5H3C HC6H5H BrC6H5H C6H5CH32525Br(H3C)2HCCH3(H3C)2HCCH3CH3H Br2CH3H BrC2H5CH325Znt-BuOKt-BuOH, △(E2反式消除)(E2反式消除)(E2反式消除)(顺式消除)(E2反式消除,但很慢)(5)(6)(7)(8)(9)8-6把下列各组化合物按发生S N1反应的活性排列成序。
(1)A. 正溴丁烷 B. 2-溴丁烷 C. 2-甲基-2-溴丙烷(CH 3)3Br BrCH 2CH 2BrA. B.C.(2)(3)A. CH 3CH 2Cl B. CH 3CH 2Br C. CH 3CH 2I (1)C >B >A ; (2)A >C >B ; (3) C >B >A 。
8-7把下列各组化合物按发生S N 2反应的活性排列成序。
A. B. C.CH 3CH 2Br C CH 3H 3CCH 3CH 2BrHCH 3H 3CCH 2BrB.B. C.CH 2=CHBr BrCH 2CH=CH 2CH 3CHBrCH 3BrBrBrC.A.A.(1)(2)(3)(1)A >C >B ; (2)B >C >A ; (3)B >A >C 。
8-8把下列各组化合物按发生E2反应速率由快至慢排列成序。
B.B. C.C.A.A.(1)(2)CH 3CH 2CH 2CH 2Cl H 33H 33H 33H 3CBrCH 3H 3CBrCH 3CH 3CH 2=CH CH CH Cl(1)B >A >D >C ; (2)A >B >C 。
8-9 把下列各组组化合物按E1反应速率由快至慢排列成序。
A. D.(2)C CH 3H 3CBrCH 2CH 3H CCH 3H 3CH CB.B. C.C.A.(1)CH 3BrBrCH 2CH 2CHCH 33CHBrCH 3CHBrCH 3CHBrCH 3CHBrCH 3NO 2OCH 3CH 3(1)C >D >A >B (E1反应中间体为碳正离子,连给电子基有利于中间体稳定); (2)A >B >C (从碳正离子稳定性考虑)。
8-10 将下列各组化合物按照对指定试剂的反应活性由大到小排列成序。
(1)在2%AgNO 3乙醇溶液中反应。
A.H C ClH 3CCH 3B. C.(CH 3)3CClCH 3CH 2Cl(2)在碘化钠的丙酮溶液中反应。
A. D.B.C.CH 3CH 2CH 2CH 2Br CH 3CHCH 2CH 3BrCH 2=CHBrBrCH 2CH=CH 2(1)C >B >A (S N 1反应); (2)A >C >D >B (S N 2反应)。
8-11 把下列各组中的基团按亲核性从强至弱排列成序。
(1)A. C 2H 5O - B. HO - C. C 6H 5O - D. CH 3COO - (2)A. R 3C - B. R 2N - C. RO - D. F -(3)A. CH 3O - B. CH 3CH 2O - C. (CH 3)2CHO - D. (CH 3)3CO -(1)A >B >C >D ; (2)A >B >C >D ; (3)A >B >C >D 。
8-12 用化学方法区别下列各组化合物。
CH 2=CHCl CH 3C CH CH 3CH 2CH 2BrA. B. C.n -C 4H 9Cln -C 4H 9In -C 6H14A. B. C.D.(1)(2)(1)Na-+-H 3CCCNaA BCACAgNO /C H OH-+(2)+ABC DBr 2/CCl 4试剂(褪色)---8-13 给出下列反应的机理。
CH 3CH=CHCH 2BrH 2OCH 3CH=CHCH 2OH CH 32OH(1)( ± )+CH 3CH=CHCH 2BrCH 3CH=CHCH22O2OCH 32OH2CH 3CHCH=CH 2OH -H ++CH 3CH=CHCH 2OHCH 32OHBr(1)CH 32N CH 3CH 2CH 2NHCH 乙醚N N CH 33(2)N CH 3CH 2CH 2NHCH 乙醚(2)3CH 33NN CH 33BrOHO+++50%C 2H 5OH-H 2O(3)2OHOOH 2OHC 2H 5-H ++8-14 从丙烯开始制备下列下列化合物。
CH 3CHDCH 3CH 3CH 2CH 2C CCH 3CH 2=CBrCH 3H C C CH 3Br Br(1)(2)(3)(4)(1)CH 3CH=CH 2CH 3CHCH 3乙醚CH 3CHCH 32CH 3CHCH 3CH 2=CBrCH 3(2)CH 3CH=CH 22CH 3CHCH 2CH 3CKOH/n -C 4H 9OHCH1mol HBr2CH 3CH 2CH 2BrCH 3CH 2CH 2CCCH 3(3)CH 3CH=CH 2HBr CH 3C利用(2)中制备的NH 3(l)CH 3CCNa2H C C CH 3Br Br Br Br (4)CH 3C利用(2)中制备的8-15 由指定原料合成下列化合物。
(1)(2)CH 3CHCH 3CH 3CH CH 3CH 2Cl CH 2CH 3CHCH 2Cl 3CH 2=CHCH 2CH 2CH(CH 3)2由和合成由和合成CH 3CH=CH CH=CH 2KOH/醇,△(1)Cl 2乙醚CH 3CHCH 3CH 3CHCH 2ClCH 3CH 2=CHCH 2CH 2CH(CH 3)2CH 3CH=CH 2ClCH 2CH=CH Mg 2=CHCH 2MgClKOH/醇,△Cl 2乙醚利用(1)中制备的CH 2=CHCH 2CH 2CH 3ClCH 2CH=CH CH 3CH 2ClMg 3CH 2MgClCH 2=CHCHCH 2CH 3(2)CH 3CH=CH CH=CH 28-16 列出以碳正离子为中间体的5类反应,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1)亲电加成反应,如烯烃与HX 加成;(2)亲电取代反应,如芳烃的Friedel-Crafts 烷基化反应; (3)S N 1反应,如叔卤代烃的取代反应; (4)E1反应,叔卤代烃的消除反应; (5)重排反应(CH 3)2C 2H 5(CH 3)2C=CHCH 3325(CH 3)3CCH 2ClCH 2CH 3+8-19 推测A 、B 、C 的构造式(标明立体构型)。
(烯丙位卤代烃的亲取代 ,取代化合物旋光性判断)H 2O ABCCH 3Cl3CH 3HO(R, S )S N 1(无旋光性)33H 2O N 3333+H 3CH 28-21 解释下列结果。
(1)在极性溶剂中,3°RX 的SN 1与E1反应速率相同。
S N 1与E1反应的控速步骤是相同的(生成碳正离子的一步为控速步),因而,反应速率也是相同的。
HI (CH 3)3CI H 2O OH -+(CH 3)3CI (CH 3)3COH +++(CH 3)2C=CH 2H 2O I -+(2)在亲核性溶剂中,如果不存在强碱,3°RX 发生溶剂解反应;如果存在强碱(OH -、RO -等)时,3°RX 主要发生E1消除反应。
HClCH 3CH 2SCH 2CH 2Cl H 2O +n -C 6H 13Cl +(3)CH 3CH 2SCH 2CH 2OH k n -C 6H 13OH H 2O+HCl+k 1 / k 2 = 3×103SOH-Cl-硫原子的邻位参与作用有利于氯原子的解离。
H O, OH-CH3H Br3HO HCH3H OH3HO H( dl )(4)+CH3H Br3HO HCH3H OH3HO HHHO3CH3Br HOHH3CHCH3Br3H==-CH3HO H3H OHHOBr(5)H2C CHC CH3CH3OHH3C C C CH2BrCH3OCH3CH3CCH3OHH3CC C CH2BrCH3OCH32H32HCC3CCH3OHBr-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