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2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2.识读《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3.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的毅力,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兼容并包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课前学习任务
搜集鉴真、玄奘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概括日本遣唐使团的特点。
【学习任务二】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习任务三】鉴真东渡的贡献是什么?
【学习任务四】概括唐与新罗的往来,填写表格。
文化
贸易
制度
科技
音乐
【学习任务五】玄奘的贡献有哪些?
【学习任务六】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原因:
政治
经济
政策
交通
文化
启示: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唐朝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
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尝试查阅资料,看看同一时期的欧洲、非洲和美洲,处在怎样的发展水平。
初一历史第4课主要讲述了夏商周的更替。
以下是这一课的笔记整理:
一、夏朝的建立
1. 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2. 夏朝的都城:夏朝的都城位于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
二、夏商周的更替
1. 商汤灭夏: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汤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
2. 商朝的都城:商朝的都城最初设在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后来迁至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
3. 周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军伐纣,灭掉商朝,建立了周朝。
4. 周朝的分封制:周朝实行分封制,将国家领土分封给宗室、功臣和贵族。
三、西周的繁荣
1. 西周的经济:西周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所发展。
2. 西周的文化:西周时期,文化教育得到了重视,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繁荣发展。
四、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
1.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开始了春秋时期。
2.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争霸,战争频繁。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替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
这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历史打下了基础。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取经等史事,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图,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的毅力,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理的精神;感受开发交流、包容并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知道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难点:玄奘西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图片,回答问题:为什么外国人会将中国人称为“唐人”?(唐朝的繁荣强盛有威望,唐朝对外交流频繁)“唐人”一词由来唐朝,唐朝是中国古代最繁荣强盛的一个朝代。
从唐太宗开始,拓土开边,威震中亚、西亚及南海诸国。
唐朝当时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往来,在众多与唐朝交往的国家中,最突出的是哪几个国家?(日本、天竺、朝鲜)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二、新课学习遣唐使与鉴真东渡1.阅读课文,欣赏《弘法大师行状绘词》及日本的和同开珎(同“宝”)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2.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派遣唐使对于日本的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日本是一个岛国,在唐朝时期,中日的交往需要克服困难,历史上就有一个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
欣赏鉴真像及日本唐招提寺图片。
4.介绍鉴真东渡的故事。
5.提出问题:鉴真东渡对日本有怎样的影响?(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与新罗的关系新罗是朝鲜半岛国家之一,新罗强盛以后与唐朝交往密切,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知识点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学习的使团。
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鉴真东渡:唐玄宗时期,高僧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邀请,六次东渡日本,历尽千辛万苦,在日本天平胜宝五年(754年)底,携同弟子到达日本。
鉴真在日本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除了传播佛经外,他还传播了中国的医学、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3、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模仿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采取科举取士的制度,引进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这个时期,朝鲜的音乐也同时传入中国。
4. 玄奘西行: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取经,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他口述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5.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经济文化繁荣;
(3)对外交通发达;
(4)对外政策开放。
5. 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1)范围广,与亚洲以致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2)领域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3)具有双向性,外国使节、留学生来唐学习,唐朝也有人到天竺学习熬糖法等。
6. 唐朝对外交往的影响:
(1)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2)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使唐朝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初中历史教案七下第4课教学内容: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2. 掌握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基本情况;3. 理解古罗马共和制度和帝国制度的演变;4. 感受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2. 掌握古希腊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共和制度与帝国制度;3. 理解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的贡献和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七年级历史教科书;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3. 教学课件: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图片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地理位置和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历史背景,并提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主题(3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介绍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内容和特点,以及古罗马的共和制度和帝国制度的演变,让学生了解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政治制度。
3. 深化讲解(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文化特点,分析它们的贡献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古希腊与古罗马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4. 总结复习(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掌握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五、作业布置:1. 阅读教材课后练习,并完成相关习题;2. 思考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并写一篇相关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政治和文化特点,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来展示古代文明的魅力,激励学生学习历史,传承人类文明。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教案表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第2课时上课班级七(1)
主备教师张凤瑜副备教师上课时间2016.2.29周一
教学目标知识
与能
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过程
与方
法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感知制度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因为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差距比较大,学生一时难以理解
教具准备学图片、PPT、闪卡
教法运用任务型教学法、TPR 教学法、情景教
学法指导小组讨论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ppt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科举的主要科目有哪些?
2.重在考察哪些能力?
回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
热情地去
合理想
象,组织
好学生讨
论,充分
调动学生
主动学习
的积极
性。
1-
3
初学新课(初步探究)
教师借助图片展示唐朝人的衣食住行。
学生讨论:
你在长安城里感受到的盛唐精神是什么呀?
衣:唐朝人喜爱穿胡服、戴胡帽、登胡靴;流行于民间的还
有经过翻新与改造的幞头,贵贱通用,类似今天“马甲”的
“半臂”;中原地区的双面锦等丝织品面料也传到新疆,为
边疆人们所喜爱。
学生看书、议论、作
答
在讨论过
程中,启
发学生认
识到政治
与经济发
展的关
系,可同
今天我国
良好的政
治环境对
经济快速
发展的积
极作用相
联系。
4-
5
引导释疑(合作学习)
食:饮茶;胡食;中原地区的饺子、点心等食品在边疆
地区也很流行。
住: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使居住条件大大改善:达贵官
人们大造豪宅,但不允许任何人建造俯视别人院落的楼阁;
普通百姓的房屋不能随意装饰。
行:唐代,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有情趣。
唐代妇女像男子一
样,可以在公开场合参加各种社交和文体娱乐活动。
总结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
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
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
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
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巩固重难
点
6-
12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ppt
拓展学习(深入探究)科举制的历程
创立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科举制诞生
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大大扩从国学规模;开创殿
试,武举;重视考诗赋
废除清末被废除
学生看书、议论、作
答,
在熟悉课
文后,采
用任务型
教学法,
让学生在
完成
任务的过
程中,饶
有兴致地
综合运用
的重点知
识
11
-
13
当堂检测(学习诊断)假如你是唐朝人,判断一下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2.可以与朋友饮茶吟诗
3.可以骑马开汽车出去旅行
4.妇女可以参加各种社交和文体活动
5.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建造住房
6.喜欢吃胡食、穿胡服、戴胡帽、登胡靴
7.科举制是通过过分科考试选拔管理的制度
8.科举考试进士科相对容易些,明经科难考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重难
点
14
课堂小结(梳理归纳)小结:
科举制焕发的活力
唐朝衣食住行风尚
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
开朗外向豪迈热情
豪迈自信宽容包容
自由奔放昂扬进取
识记重点和难点梳理知识15 作业布置(检查反馈)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完成新概念、课后作业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焕发的活力
二、唐朝衣食住行风尚
三、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博大宏放革新创新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