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A)
- 格式:pptx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27
1、唐朝对外交流概况遣唐使含义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使节(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影响他们把唐朝的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到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真东渡地位是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史实他矢志不渝,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贡献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内的鉴真雕像,被日本政府定位一级国宝。
唐与新罗的关系贸易往来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
文化交往①新罗派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并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科技成就。
②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玄奘西行概况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称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贡献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二、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国来华的原因)和启示:(1)原因:①、唐朝政权强大,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各国仰慕中国文化。
②、唐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③、玄奘、鉴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④、唐朝海上交通和陆路交通发达,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2)启示:①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对外交往发达的最主要原因)②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加强和平交往,鼓励交流,才会进步。
③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才能充分吸取别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2.识读《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3.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的毅力,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兼容并包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课前学习任务
搜集鉴真、玄奘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概括日本遣唐使团的特点。
【学习任务二】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习任务三】鉴真东渡的贡献是什么?
【学习任务四】概括唐与新罗的往来,填写表格。
文化
贸易
制度
科技
音乐
【学习任务五】玄奘的贡献有哪些?
【学习任务六】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原因:
政治
经济
政策
交通
文化
启示: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唐朝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
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尝试查阅资料,看看同一时期的欧洲、非洲和美洲,处在怎样的发展水平。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与技能了解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范围、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运用列表的方法来归纳知识。
2.通过阅读史料,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经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唐朝在频繁的对外交往中,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重点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唐朝和朝鲜;日本、天竺的友好关系。
难点唐朝对外交往的条件及与各国的相互影响。
鉴真图像、玄奘画像、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入新课【导入一】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朝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
你喜欢看《西游记》吗?你一定知道孙悟空保护唐僧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吧!其实,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只有唐僧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自主探究:《西游记》中关于唐僧的描述与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又有哪些不同呢?你想了解鉴真东渡真实而又神奇的事迹吗?●新课讲解一、遣唐使与鉴真东渡1.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遣唐使”一目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叫遣唐使?(2)为什么日本要派遣唐使来中国?(3)日本共派遣唐使多少次?(4)遣唐使给日本带来了什么?学生回答:(1)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使节来到中国进行学习交流,当时称为“遣唐使”。
(2)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
(4)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的评价是“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正值“大化改新”后,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唐朝封建经济高度发展,自然吸引了日本的注意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知识点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学习的使团。
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鉴真东渡:唐玄宗时期,高僧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邀请,六次东渡日本,历尽千辛万苦,在日本天平胜宝五年(754年)底,携同弟子到达日本。
鉴真在日本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除了传播佛经外,他还传播了中国的医学、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3、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模仿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采取科举取士的制度,引进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这个时期,朝鲜的音乐也同时传入中国。
4. 玄奘西行: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取经,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他口述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5.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经济文化繁荣;
(3)对外交通发达;
(4)对外政策开放。
5. 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1)范围广,与亚洲以致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2)领域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3)具有双向性,外国使节、留学生来唐学习,唐朝也有人到天竺学习熬糖法等。
6. 唐朝对外交往的影响:
(1)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2)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使唐朝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A一、单选题1.隋唐时期,中日僧人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其中,借鉴汉字草书,创造了日文“平假名”的高僧是()A.空海B.鉴真C.玄奘D.阿倍仲麻吕2.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这主要表明()A.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B.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3.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B.唐朝经济文化领先世界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4.日本宗教学家山折哲雄曾说:“玄奘有四张面孔,第一张面孔是世界上著名的佛学家,第二张面孔是伟大的旅行家,第三张面孔是伟大的翻译家,第四张面孔是世界上第一个开辟人文学科的专家。
”下列史实能够印证该观点的是()A.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中西交流B.去天竺取经,口述《大唐西域记》C.远赴日本宣扬佛学,传播文明D.远航亚非三十多国,宣扬国威5.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日本晁衡(阿倍仲麻吕)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下列与诗中人物一样,都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A.张骞B.玄奘C.鉴真D.郑和6.“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
你,才是真正的行者!”材料中的“你”是()A.崔致远B.弘法大师C.玄奘D.阎立本7.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A.基督教B.伊斯兰教C.道教D.佛教8.“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
”该对联称颂的一代高僧是()A.玄奘B.孙思邈C.鉴真D.李春9.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朝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日本遣唐使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交流非常频繁。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称为“遣唐使”。
跟随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等,最多一次达到500多人。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学、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中国的风俗习惯也传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七夕节”、七月十五“中元节”、九月初九“重阳节”等,有些节日一直流传至今。
鉴真东渡鉴真是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鉴真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先后6次东渡,用时12年。
前5次均未成功,随行36人献出生命,鉴真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时年66岁。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
鉴真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内的鉴真塑像,被日本定为一级国宝。
天竺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
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历经磨难,经过4年,到达天竺。
玄奘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根据玄奘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大食古代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唐朝时,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先后有40多次,大食商人经水、陆来到中国,贩卖珠宝、香料和药材等,有人定居,也有人为官。
阿拉伯人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当时的长安、广州等地修建有清真寺。
唐朝时,称印度为天竺,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
玄奘求法时发现这些称呼都不准确,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回国后,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唐朝时期我国对外交流的历史背景、交流途径和主要内容,从而认识到唐朝时期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面对初中七年級的学生,他们对历史学科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基础。
但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交流途径和主要内容;掌握唐朝时期我国对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民族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交流途径和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唐朝时期我国对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段关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短片,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交流途径和主要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唐朝时期我国对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4.讲授法:教师讲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交流途径和主要内容。
5.提问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唐朝时期我国对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四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日本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华等。
教材通过介绍这些史实,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尚不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历史素养。
同时,学生对鉴真、玄奘等历史人物的事迹有所了解,但对遣唐使、日本留学生和留学僧等史实认识较少,需要加以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史实,掌握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史实。
2.难点: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为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史实。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案例分析:以鉴真东渡为例,让学生分析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和措施。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7.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短文。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后精练含答案【单项选择】1.唐朝时,日本天皇先后十几次派出遣唐使团到中国,有时还亲自到海边为他们送行。
当时日本人乘遣唐使船到中国来是为了什么?()A.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B. 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C. 加深两国之间的友谊D. 求取佛教经典经义2.“贞元二十年,遣使来朝,留学生橘逸势、学问僧空海。
”从《旧唐书》中可以看出,唐朝派遣来唐学习的人不包括()A.使节B. 橘逸势C.鉴真D.空海3.遣唐使回到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能够证明这一点的史实有()①根据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建立中央官制。
②唐朝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传到了日本。
③日本都城平城京(今奈良)的城市规划完全参照唐长安城。
④日本人仿照汉字创制了片假名和平假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图示是在中国出土仿唐“开元通宝”的银币。
它是哪个国家铸造的?()A.唐朝 B. 日本 C. 天竺 D. 大秦5.宋代一位名士为各高僧作传,其中一位“才出洋,遇恶风涛”历尽艰辛到达日本,“其国王欢喜迎入城大寺安止”,并专门为他修筑了唐招提寺。
这位高僧是()A.空海B.玄奘C.鉴真D.晁衡6.图示僧人为唐朝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位僧人是在何时到达日本?()A.西汉 B.唐 C.宋 D.明7. 公元8世纪中期,鉴真辛苦过劳导致双目失明后,终于成功到达了日本。
他那矢志不渝的精神让人感动。
鉴真经过几次失败最终成功?()A.6次 B.5次 C.4次 D.7次8.朝鲜半岛上的新罗,一直和中原来往频繁。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新罗强盛以后,派遣大量使节和留学生来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B.新罗仿照唐朝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制度,还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C.新罗物产居于唐朝进口首位,但是新罗人无法在唐朝获得官职。
D.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不仅在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9.“四大皆空修道义,六根清净解禅缘。
万里崎岖不辞苦,求取真经为人间。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唐王朝的对外交流情况;
技能目标:知道唐朝的对外交流的良好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感受“盛唐”气象;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唐朝的对外交流情况吗?它有哪些值得我们津津乐道的地方?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二、鉴真东渡:
师:课件出示鉴真东渡的情况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鉴真东渡的目的是什么?鉴真东渡的意义是什么?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