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
- 格式:pptx
- 大小:21.29 MB
- 文档页数:38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2.识读《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3.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的毅力,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兼容并包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课前学习任务
搜集鉴真、玄奘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概括日本遣唐使团的特点。
【学习任务二】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习任务三】鉴真东渡的贡献是什么?
【学习任务四】概括唐与新罗的往来,填写表格。
文化
贸易
制度
科技
音乐
【学习任务五】玄奘的贡献有哪些?
【学习任务六】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原因:
政治
经济
政策
交通
文化
启示: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唐朝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
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尝试查阅资料,看看同一时期的欧洲、非洲和美洲,处在怎样的发展水平。
初一历史第4课主要讲述了夏商周的更替。
以下是这一课的笔记整理:
一、夏朝的建立
1. 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2. 夏朝的都城:夏朝的都城位于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
二、夏商周的更替
1. 商汤灭夏: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汤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
2. 商朝的都城:商朝的都城最初设在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后来迁至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
3. 周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军伐纣,灭掉商朝,建立了周朝。
4. 周朝的分封制:周朝实行分封制,将国家领土分封给宗室、功臣和贵族。
三、西周的繁荣
1. 西周的经济:西周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所发展。
2. 西周的文化:西周时期,文化教育得到了重视,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繁荣发展。
四、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
1.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开始了春秋时期。
2.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争霸,战争频繁。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替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
这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历史打下了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知识点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学习的使团。
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鉴真东渡:唐玄宗时期,高僧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邀请,六次东渡日本,历尽千辛万苦,在日本天平胜宝五年(754年)底,携同弟子到达日本。
鉴真在日本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除了传播佛经外,他还传播了中国的医学、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3、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模仿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采取科举取士的制度,引进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这个时期,朝鲜的音乐也同时传入中国。
4. 玄奘西行: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取经,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他口述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5.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经济文化繁荣;
(3)对外交通发达;
(4)对外政策开放。
5. 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1)范围广,与亚洲以致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2)领域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3)具有双向性,外国使节、留学生来唐学习,唐朝也有人到天竺学习熬糖法等。
6. 唐朝对外交往的影响:
(1)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2)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使唐朝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初中历史教案七下第4课教学内容: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2. 掌握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基本情况;3. 理解古罗马共和制度和帝国制度的演变;4. 感受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2. 掌握古希腊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共和制度与帝国制度;3. 理解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的贡献和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七年级历史教科书;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3. 教学课件: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图片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地理位置和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历史背景,并提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主题(3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介绍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内容和特点,以及古罗马的共和制度和帝国制度的演变,让学生了解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政治制度。
3. 深化讲解(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文化特点,分析它们的贡献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古希腊与古罗马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4. 总结复习(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掌握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五、作业布置:1. 阅读教材课后练习,并完成相关习题;2. 思考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并写一篇相关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政治和文化特点,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来展示古代文明的魅力,激励学生学习历史,传承人类文明。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后精练含答案【单项选择】1.唐朝时,日本天皇先后十几次派出遣唐使团到中国,有时还亲自到海边为他们送行。
当时日本人乘遣唐使船到中国来是为了什么?()A.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B. 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C. 加深两国之间的友谊D. 求取佛教经典经义2.“贞元二十年,遣使来朝,留学生橘逸势、学问僧空海。
”从《旧唐书》中可以看出,唐朝派遣来唐学习的人不包括()A.使节B. 橘逸势C.鉴真D.空海3.遣唐使回到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能够证明这一点的史实有()①根据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建立中央官制。
②唐朝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传到了日本。
③日本都城平城京(今奈良)的城市规划完全参照唐长安城。
④日本人仿照汉字创制了片假名和平假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图示是在中国出土仿唐“开元通宝”的银币。
它是哪个国家铸造的?()A.唐朝 B. 日本 C. 天竺 D. 大秦5.宋代一位名士为各高僧作传,其中一位“才出洋,遇恶风涛”历尽艰辛到达日本,“其国王欢喜迎入城大寺安止”,并专门为他修筑了唐招提寺。
这位高僧是()A.空海B.玄奘C.鉴真D.晁衡6.图示僧人为唐朝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位僧人是在何时到达日本?()A.西汉 B.唐 C.宋 D.明7. 公元8世纪中期,鉴真辛苦过劳导致双目失明后,终于成功到达了日本。
他那矢志不渝的精神让人感动。
鉴真经过几次失败最终成功?()A.6次 B.5次 C.4次 D.7次8.朝鲜半岛上的新罗,一直和中原来往频繁。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新罗强盛以后,派遣大量使节和留学生来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B.新罗仿照唐朝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制度,还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C.新罗物产居于唐朝进口首位,但是新罗人无法在唐朝获得官职。
D.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不仅在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9.“四大皆空修道义,六根清净解禅缘。
万里崎岖不辞苦,求取真经为人间。
总结七下历史第4课知识点首先,本课介绍了中世纪欧洲农村社会的基本概况。
中世纪欧洲农村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民占据绝大部分人口。
土地是农民的主要财富,而地主则是土地的所有者。
农民在地主的领地上种植粮食,同时需要向地主交纳租金或劳役。
这种土地所有制和劳动关系构成了中世纪欧洲的农村社会基本特点。
其次,课程深入介绍了封建主义在中世纪欧洲的作用。
封建主义是一种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其核心是封建制度。
中世纪欧洲的领主通过封建制度控制了土地和农民,形成了庞大的封建领地。
封建主义巩固了贵族的政治统治地位,同时限制了农民的地位和权利,使得农民成为封建领主的附属。
再次,本课详细介绍了农奴制度在中世纪欧洲的运作方式。
农奴是中世纪欧洲农村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他们受到地主的严格控制,没有自由和财产权。
农奴需要为地主耕种土地,并交纳租金和税款。
农奴甚至无法自由迁徙,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世代相传,生活在极端贫困和压迫之中。
最后,本课还介绍了中世纪欧洲的农业生产和风车。
中世纪欧洲农业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采用人畜耕作和轮作种植。
而风车的发明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生产效率。
风车可以利用风能将谷物磨成面粉,为农民提供了更便捷、有效的加工工具。
风车的使用,标志着中世纪欧洲农业生产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技术革新,也为中世纪欧洲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四课对中世纪欧洲的农村社会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内容涵盖了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领地制度、农奴制度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特点,对于理解欧洲历史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这些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强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唐王朝的对外交流情况;
技能目标:知道唐朝的对外交流的良好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感受“盛唐”气象;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唐朝的对外交流情况吗?它有哪些值得我们津津乐道的地方?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二、鉴真东渡:
师:课件出示鉴真东渡的情况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鉴真东渡的目的是什么?鉴真东渡的意义是什么?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取经等史事,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图,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的毅力,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理的精神;感受开发交流、包容并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知道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难点:玄奘西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图片,回答问题:为什么外国人会将中国人称为“唐人”?(唐朝的繁荣强盛有威望,唐朝对外交流频繁)“唐人”一词由来唐朝,唐朝是中国古代最繁荣强盛的一个朝代。
从唐太宗开始,拓土开边,威震中亚、西亚及南海诸国。
唐朝当时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往来,在众多与唐朝交往的国家中,最突出的是哪几个国家?(日本、天竺、朝鲜)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二、新课学习遣唐使与鉴真东渡1.阅读课文,欣赏《弘法大师行状绘词》及日本的和同开珎(同“宝”)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2.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派遣唐使对于日本的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日本是一个岛国,在唐朝时期,中日的交往需要克服困难,历史上就有一个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
欣赏鉴真像及日本唐招提寺图片。
4.介绍鉴真东渡的故事。
5.提出问题:鉴真东渡对日本有怎样的影响?(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与新罗的关系新罗是朝鲜半岛国家之一,新罗强盛以后与唐朝交往密切,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