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字绘出的图画1雷雨前学案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 格式:docx
- 大小:652.93 KB
- 文档页数:8
《雷雨前》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雷雨前》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 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短语的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 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冲突和社会背景。
2.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
3. 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1. 阅读和理解《雷雨前》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 讨论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2 语言特点1. 学习和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短语的含义。
2. 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3. 练习朗读和背诵文本中的重要段落。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理解《雷雨前》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 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短语的含义。
3.2 教学难点1. 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 分析和欣赏作品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3. 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 阅读和讨论:通过阅读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与欣赏:学习和掌握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3. 朗读与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文本的理解。
4.2 教学手段1. 文本材料:提供《雷雨前》的文本材料,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2.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3. 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2 雷雨前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削.弱(xuē)粳.米(jīnɡ)碑帖.(tiè) 箪食.壶浆(shí)B.孱.弱(chán) 豢.养(huàn)纤.细(xiān) 佶.屈聱牙(jié)C.皈.依(ɡuī) 犒.劳(kào)编辑.(jí) 扑朔.迷离(shuò)D.韶.光(sháo) 披靡.(mǐ)嬗.变(shàn) 煊.赫一时(xuǎn)解析:选C。
A.“食”读sì;B.“佶”读jí;D.“煊”读xu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威力沧白踱步深邃无边B.爽快裂缝焦燥令人愉悦C.蒲扇树捎遮挡曲高和寡D.剥落楷书瞥视举案齐眉解析:选D。
A.沧—苍;B.燥—躁;C.捎—梢。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竹叶和阳光彼此恋慕所闪出的光,使人坠入了无我的境地;纵令..不闪光,竹叶自身或浅黄、或翠绿的色彩,不也令人陶醉吗?B.老校区遗留着一种旧时的氛围,参天的古木,平滑的石道,随处可见的老旧建筑……一切浓重..得无需装饰就可做电影的背景。
C.日常交往中,平等是人与人之间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的前提,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只会使人与人之间彼此疏离、产生隔阂。
D.班长在征文比赛中得了第二名,大家都夸她是才女,她却求全责备....,谦虚地说年级里水平比她高的同学有很多,自己的文章还存在很多不足。
解析:选D。
A项,“纵令”在此是“即使”的意思。
表示假设的让步。
合语境。
B项,“浓重”在这里是形容“老校区”“旧时的氛围”很浓很重。
合语意。
C项,投桃报李: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
比喻友好往来。
合语境。
D项,“求全责备”是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该项中说班长求全责备自己,适用对象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争鸣性质的学术文章,更强调要得到作者本人认可的文本为学术争论的起点。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总第课时导学案课题使用时间:主备人:刘月季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本文的时代背景2、理解和学习本文描写景物,隐寓寄托的写作方法二、知识构成:(一)朗读课文,初步揭示课文主旨1、文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要旨?2、作者希望“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那么,雷雨前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呢?(就“干净清凉”这个词寻找两个反义词)(二)理清情节,划分段落,掌握文章概貌为了把雷雨前这肮脏闷热的世界生动逼真地层现在读者眼前,作者匠心独运,以时间推移的纵式结构,细描细绘了五幅画面,划分段落并找出这五幅画面,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第一段(第1—4节)第一幅画面:第二段(第5—6节)第二幅画面:第三段(第7—10节)第三幅画面:(第11—16节)第四幅画面:第四段(第17—20节)第五幅画面:三、学法和自检: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1)了却君王天下事,。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2),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3)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5)苟非吾之所有,。
(苏轼《赤壁赋》)(6),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道难》(7)荷尽已无擎雨盖,。
(苏轼《赠刘景文》)(8),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课题雷雨前四、达标检测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3分)A.国有银行开始清理国有工商业不良债务,冲销了大约200亿元,但对国有企业的巨大的呆帐坏帐来说,实在是螳臂当车。
B.明星出书,风潮渐涨。
一旦明星已成气候,他们的书不管内容怎样,往往一出版就意味着畅销。
我们说,明星出书本无可厚非,但有的书错别字连篇,令人不堪卒读。
C.他以疯狂的热情投身于政界,很快就成为本土上的头面人物,一举而实现了衣锦还乡的世代农民的梦。
D.汉室西迁长安,一把火,河洛即成一片焦土,寸草不生,赤地千里,真正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苏教版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雷雨前》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家具端详气概水乳交融B.萎靡帐篷更叠暴殄天物C.国粹输赢蛰伏旁证博引D.惭怍诟病九洲呕心沥血答案:A解析:【分析】B项,“叠”应为“迭”;C项,“证”应为“征”;D项,“洲”应为“州”。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字形辨析能力,其实也是考查对词语的意思的理解。
难度为中等。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概率陶冶冠名权众志成城B.渲泄开销暴发力杯水车薪C.余暇神彩发祥地掉以轻心D.倾泻凑合摄像机相儒以沫答案:A解析:【分析】B项,“渲”应为“宣”,“暴”应为“爆”;C项,“彩”应为“采”;D项,“儒”应为“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字形辨析能力,其实也是考查对词语的意思的理解。
难度为中等。
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修炼俏皮话集腋成裘动辄得咎B.朱砂冷飕飕椎心泣血犯而不校C.恭候岔路口废话连篇故弄玄虚D.敲诈副作用大块朵颐分庭抗礼答案:D解析:【分析】D项,“块”应为“快”。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字形辨析能力,其实也是考查对词语的意思的理解。
难度为中等。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一场巨大的社会革命,其实并不是革命者的主观“激进”造成的。
几乎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激进”思想,但在和平年代开明社会,形形色色的激进思想对民众的影响很小,也不起能使社会动荡的大风大浪,并且持有这些思想的人可谓。
然而,社会腐朽不堪,而统治者又拒绝改革以疏不满,民众忍无可忍,则已久的激进思想便会狂飙突起,成为席卷一切的巨浪大潮。
A.掀凤毛麟角万一潜居B.掀寥寥无几一旦蛰伏C.扬凤毛麟角一旦蛰伏D.扬寥寥无几万一潜居答案:B解析:【分析】掀:翻腾;翻动。
扬:高举,往上升;往上撒等。
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
寥寥无几:形容数量极少。
万一:表示可能性极小的假设(用于不如意的事)。
雷 雨 前有一个圆,被切去了好大一块的三角楔,想自己恢复到没有任何残缺,因此四处寻找失去的部分。
因为它残缺不全,只能慢慢滚动,所以能在路上欣赏花草树木,还和毛毛虫聊天,享受阳光。
它找到各种不同的碎片,但都不合适,所以都留在路边,继续往前寻找。
有一天,这个残缺不全的圆找到一个非常合适的碎片,它很开心地把那碎片拼上了,开始滚动。
现在它是完整的圆了,能滚得很快,快得使它注意不到路边的花草树木,也不能和毛毛虫聊天。
它终于发现滚动太快使它看到的世界好像完全不同,便停止滚动,把补上的碎片丢在路旁,慢慢滚走了。
这则故事启示我们:别走太快,懂得欣赏,才不会错过路上的好风景;不要再为琐事烦恼,想想如何做自己的主人,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有失就有得。
一、字音识记龌龊..(wò)(chuò) 龟.裂(jūn) 水门汀.(tīnɡ) 剥.落(bō) 揩.汗(kāi) 噤.声(jìn) 二、字形辨认⎩⎪⎨⎪⎧hōnɡ(烘)烤ɡǒnɡ(拱)手起hònɡ(哄)⎩⎪⎨⎪⎧布màn(幔)màn(漫)长màn(蔓)草 ⎩⎪⎨⎪⎧ǒu(呕)吐òu(沤)麻ōu(讴)歌⎩⎪⎨⎪⎧热là(辣)là(辣)sǒnɡ(悚)然乖là(剌) 三、词语辨析1.合拢·合龙合拢:闭上、合上;收拢、聚合。
合龙:堤坝最后封口(修筑堤坝或围堰时,人们把留在最后的缺口叫“龙口”,因此把大坝封口截流叫“合龙”),也指建筑桥梁时最后在中间接合。
“合龙”仅用于堤坝等工程,“合拢”可用于各种事物。
例句:①像明晃晃的刀口在这幔上划过。
然而划过了,幔又合拢,跟没有划过的时候一样,透不进一丝儿风。
②经过一年多的奋战,大坝今天终于要合龙了。
2.咆哮·怒吼咆哮:一般形容凶猛的动物的声音。
强调发出的声音雄壮猛烈。
怒吼:形容人因愤怒而大声喊叫。
强调怒气逼人的威力。
例句:①像有一只巨人的手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在外边想挑破那灰色的幔,像是这巨人已在咆哮发怒越来越紧了。
②广州和香港的群众怒吼起来,沙面的洋务工人罢工了。
3.焦躁·焦灼焦躁:着急而烦躁,强调烦躁不安宁。
焦灼:表现非常着急和忧虑。
强调着急。
例句:①你焦躁地等着,等着那挑破灰色幔的大刀的一闪电光。
②争夺名人故里背后隐含着的焦灼的利益心态,其实更是争夺各方的“内心投机”,企图以此促使经济建设迅猛发展。
四、词语释义1.水门汀:水泥。
2.龌龊:不干净。
3.不折不扣: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彻底。
1.走近作者茅盾(1896—1981),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之一。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1926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
他写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蚀》《三人行》《子夜》《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剧本《清明前后》,散文《白杨礼赞》等。
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为我国文学宝库创造了珍贵财富。
2.资料链接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创作于1934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踏入中国,而国民党反动派却实行卖国投降政策,叫嚣“攘外必先安内”,对共产党进行大肆剿杀,封建军阀、贪官污吏则气焰嚣张,白色恐怖笼罩着祖国的天空,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整个中国暗无天日,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前夜。
在这种情况下,全国人民热切呼唤革命风暴的到来,希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冲破压抑沉闷的空气,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
1.作者描写的雷雨之前的情景有什么特点?读完全文,你认为作品在景物描写之外还有什么更深的含义?【点拨】天空笼罩着灰色的幔,天气异常闷热,电闪雷鸣。
作品在景物描写之外有更深的含义:着重表现黑暗势力必将覆灭,革命的大雷雨必将到来的大趋势。
2.分析本文最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
【点拨】本文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用自然现象来象征社会现实。
以雷雨前的自然现象,如闷热难忍、雷电交加及雷雨即将到来的情景,象征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黑暗社会,表现光明未来将会到来。
3.高尔基在俄国一九○五年革命前夜,用激越的号音,吹奏出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昂奋乐章;一直推崇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实绩的茅盾借鉴高尔基的《海燕》的写法,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最黑暗的三十年代前期,也奏响了“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的号音。
这伏尔加河和黄河岸边前呼后应的两声激奋的呐喊,具有着震荡灵魂的力量。
比较这两篇文章,你能发现哪些异同点呢?【点拨】内容、结构有异有同。
从思想内容上来看,《海燕》和《雷雨前》都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专制统治者的黑暗统治,呼唤革命的到来,期待新世界的诞生。
但所取的角度是不同的,前者重点在于塑造革命英雄形象,后者重点在于刻画时代特点。
相近的艺术手法:①象征手法的运用。
两篇作品都借助自然事物用以象征某种社会力量。
在《海燕》中,用大海、波浪象征人民的力量,用海燕象征先进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用乌云、狂风、闪电象征沙皇的黑暗势力;以海鸥等水鸟象征害怕、逃避革命斗争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和小资产阶级市侩;以暴风雨象征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
在《雷雨前》里,用闷热、干旱造成的灾害象征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白色恐怖;以执刀巨人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②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
两篇作品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是明显的。
《海燕》一方面以暴风雨来临前海上景色的变幻来衬托海燕的形象,另一方面用海鸥、海鸭、企鹅等面临暴风雨时的表现与海燕的形象相对比,突出海燕的勇猛无畏;《雷雨前》则把象征社会现实黑暗郁闷的自然现象极力渲染,把巨人的形象置于极端严峻的背景中,给予描绘刻画,衬托其伟大的力量;同时,又用在同样背景中的苍蝇、蚊子、蝉儿等的丑恶表演同巨人的英勇行为相对比,给予巨人更有力的讴歌。
③拟人、比喻的运用。
《雷雨前》这篇散文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它描写了酷暑天气的闷热难忍、极干旱和大雷雨酝酿、降临的过程,象征了革命高潮正冲破国民党反动的高压统治,加速到来。
茅盾以自身的感受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专制统治的高压下面的痛苦生活和打碎旧世界、建立新天地的强烈愿望。
雷雨前⎩⎪⎨⎪⎧灰色的幔——国民党统治和一切反革命力量苍蝇、蚊子——反动派及帮闲文人K蝉儿——口头革命者风雷闪电——一切革命力量执刀巨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削.弱(xuē) 粳.米(jīnɡ) 碑帖.(tiè) 箪食.壶浆(shí) B .孱.弱(chán) 豢.养(huàn) 纤.细(xiān) 佶.屈聱牙(jié) C .皈.依(ɡuī) 犒.劳(kào) 编辑.(jí) 扑朔.迷离(shuò) D .韶.光(sháo) 披靡.(mǐ) 嬗.变(shàn) 煊.赫一时(xuǎn) 解析:选C 。
A.“食”读sì;B.“佶”读jí;D.“煊”读xu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威力 沧白 踱步 深邃无边B .爽快 裂缝 焦燥 令人愉悦C .蒲扇 树捎 遮挡 曲高和寡D .剥落 楷书 瞥视 举案齐眉解析:选D 。
A.沧—苍;B.燥—躁;C.捎—梢。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 .竹叶和阳光彼此恋慕所闪出的光,使人坠入了无我的境地;纵令..不闪光,竹叶自身或浅黄、或翠绿的色彩,不也令人陶醉吗?B.老校区遗留着一种旧时的氛围,参天的古木,平滑的石道,随处可见的老旧建筑……一切浓重..得无需装饰就可做电影的背景。
C.日常交往中,平等是人与人之间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的前提,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只会使人与人之间彼此疏离、产生隔阂。
D.班长在征文比赛中得了第二名,大家都夸她是才女,她却求全责备....,谦虚地说年级里水平比她高的同学有很多,自己的文章还存在很多不足。
解析:选D。
A项,“纵令”在此是“即使”的意思。
表示假设的让步。
合语境。
B项,“浓重”在这里是形容“老校区”“旧时的氛围”很浓很重。
合语意。
C项,投桃报李: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
比喻友好往来。
合语境。
D项,“求全责备”是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该项中说班长求全责备自己,适用对象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争鸣性质的学术文章,更强调要得到作者本人认可的文本为学术争论的起点。
B.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百姓的切身利益。
C.最近,国家发改委下调了青霉素、罗红霉素等162个品种、近1 300个剂型的药品,平均降幅是调整前规定价格的21%。
D.由于核废料衰变缓慢,所以一旦发生地质变动,或者因建筑、地铁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核废料泄露事件,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解析:选B。
A项,成分残缺,在“要”后加“以”。
C项,成分残缺,应在“药品”后加“价格”。
D项,搭配不当,“导致……事件”不搭配,应把“事件”去掉。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5~7题。
5.文中“像有一只巨人的手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在外边想挑破那灰色的幔,像是这巨人已在咆哮发怒越来越紧了,一闪一闪满天空瞥过那大刀的光亮,隆隆隆,幔外边来了巨人的愤怒的吼声”一句话的字面义是________________,深层义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字面义是)闪电不时划过长空,远处雷声隆隆(深层义是)革命者(中国共产党)正在积蓄力量,筹备着、酝酿着一场声势浩大、摧枯拉朽的革命运动6.本文所描写的雷雨前的天气特点及其寓意,跟我们学过的一位著名剧作家的著名话剧极其相似。
请写出这位作家和该剧剧名。
答:答案:曹禺《雷雨》7.文中有多处描写很有特色,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答:答案:(示例1)巧用比喻。
用苍蝇来比喻剥削阶级以及“党国”要员,十分准确、形象、贴切,尤其是对“刚从粪坑里吃饱了”来的金苍蝇,还加上“戴红顶子像个大员模样的”修饰语,厌恶、贬斥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示例2)以“霍!霍!霍!”来形容闪电不断闪亮,用“轰隆隆,轰隆隆”来模拟雷声不断炸响,恰当地运用拟声词,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
而且还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了气势和音响,对大革命的渴望之情含蓄而又迫切,可谓机杼独出的神来之笔。
(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雨韵从维熙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里,包容着人生的四季。
按着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是地面上的H2O气体,在天空合成为水,然后返还到地面上来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