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知识竞赛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 格式:ppt
- 大小:845.50 KB
- 文档页数:35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在晚清时期,假如你是一名维新派,你会选择什么武器来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A.报纸B.电影C.组织工人运动D.发动民众起义解析:戊戌变法期间,中国人已开始自己创办报刊,报刊成为当时维新派宣传改良思想的最好武器,其他选项都不符合历史实际。
答案:A2.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A.电视B.电影 C.报纸D.广播解析: 1909年,中国的电影已经诞生,广播、电视当时还没出现,且能“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可判断是电影。
答案:B3.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解析:此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说明报纸具有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
答案:D4.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习惯,它有利也有弊。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欲从各个方面调查互联网对社会和中学生的影响。
他们所拟定的调查报告的题目最贴切的是()A.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B.中学生上网利弊谈C.互联网促进教育发展D.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发展和机遇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可知报告的主题应该是“中学生上网利弊谈”。
答案:B5.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D.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解析:从题干中可知,《定军山》是京剧,同时又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用西方电影形式来呈现,显然是中西合璧。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从20世纪初—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这一百多年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
这些变化就在人们身边,不断被我们祖辈,父辈和我们感受着。
通过生活方式的变迁,特别是服饰与文化的变迁。
我们可以认识民族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历程。
诸如穿鞋戴帽,本是纯粹的个人生活行为,但在近代中国引起轩然大波,成为一代先辈思想启蒙的先声,生活方式国际化的滥觞。
鸦片战争后人们痛感到国家的积弱是由于民智不开,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其中尤以吸鸦片、裹足成为摧残民体,有辱国格的两大公害。
先进的知识分子莫不对此口诛笔伐。
如果说禁烟是对少数人不良嗜好的整治,反对裹足却要变更上千年的陈规旧习,波及千家万户。
19世纪末兴起男子剪辫子的风潮,成为维新运动和民族革命的动员号召。
反对女子裹足和男子留辫子,必然推动鞋帽服饰的改革。
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裾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于“与欧美同俗”,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开启民智的意义。
剪辫子与留辫子,从上到下分成两大派。
主留的固然有上层的冥顽派,而下层民众尤其是闭塞的农村反剪的势力更大,辫子尽管不是汉族的装束,但已通行了几百年,由长期生活积淀形成的心理习惯已经积重难返。
有的为失去辫子哭泣的、骂娘的、呼妈的形形色色,有的自发组织保辫会进行抗议,甚至发生罢市。
主剪的更把这一行动视为支持革命的召唤,到辛亥革命前夕形成高潮,人们欢欣鼓舞地选吉日,拜祖宗,放爆竹,剪辫子。
有的地方“辫子”还成为一句骂人话,要说一句“你这人真是辫子! ”如同被骂“不是东西”。
对辫子的态度,是非荣辱的两极对立和迅速转化,极为敏感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中社会风尚的起伏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