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红松之乡
- 格式:ppt
- 大小:6.93 MB
- 文档页数:13
《北方地区》知识要点6.1.1红松之乡1、北方地区范围: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2、红松之乡的位置:在小兴安岭,位于我国的东北部,黑龙江省的中北部,是我国著名的林区,有亚洲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森林。
(以针叶林为主)3、小兴安岭自然环境特点:地形:平原和高原为主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农业:耕地以旱地为主,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是我国小麦、棉花、杂粮的主要产区。
4、自然条件对当地植被的关系:(为什么这里的植被是红松?)地形:山地绵延。
气候:冬季漫长,气候寒冷,降水量不大但气候寒冷,蒸发量小,总体湿润,适宜林木的生长。
5、东北林区面临的问题、原因及措施:(1)问题:森林资源急剧减少;林区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2)原因:过度采伐、滥砍滥伐、重采轻育、毁林开荒、森林灾害、居民烧柴(人为原因为主)(3)解决措施:对森林进行抚育并进行合理的经营和管理(FSC标志);模仿森林的自然发育过程来采伐森林6、如何利用森林发展经济:种植菌类等发展森林食品;利用森林资源开发旅游业;注重木材深加工7、启示:经济建设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6.1.2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1、黄土高原地理位置: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东起太行山脉,西到乌鞘岭,北抵长城,南连秦岭。
(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跨越的省级行政区:山西,山西,宁夏,甘肃,青海,河北,河南黄土高原的特点: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自然原因:气候—降水集中在七、八月份,多暴雨植被—植被稀少土壤—土质疏松,直立性土壤地形—坡度大人为原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过度放牧,不合理采矿,修路措施: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修造梯田2、黄土高原的文化:信天游,腰鼓,窑洞(特点:隔音、隔热、保暖)3、气候:冬季干燥寒冷,夏季湿润炎热。
(温带季风气候)一、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五朝古都:辽、金、元、明、清)1、地理、地势位置: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东临渤海,西临太行山,北靠长城(军事重地,进可攻退可守)2、自然环境:地形:山区(高原,山地)为主,平原占1/3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永定河、温榆河、潮白河(属海河水系,注入渤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天多风沙。
红松之乡知识点总结红松之乡位于我国辽宁省本溪市,是一个以红松资源为主要特色的地方。
红松是一种生长在北方地区的特有树种,红松之乡因其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而成为红松资源的重要产地。
在红松之乡,人们可以欣赏到茂密的红松林,品尝到纯正的红松野生蜂蜜,感受到红松文化的魅力。
下面我们将从红松的生长环境、特点、资源开发利用、文化传承等方面,对红松之乡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红松的生长环境1.气候条件红松适应性强,能耐寒性强,对干旱和严寒的适应能力强,因此在北方地区适应广泛,较适宜于生长的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这种具有适应性的气候条件,使得红松得以在辽宁省本溪市的红松之乡茁壮成长。
2.土壤环境红松一般生长在酸性土壤上。
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对粘土、壤土、黄壤、砂土、砂质壤土等都有较好的适应性。
3.地理环境红松生长地原则上应选择阳光充足、疏松透气,排水条件好、土层深厚、湿度适宜、环境稳定的地方。
在红松之乡,这些地理环境条件都得到了充分满足,为红松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红松的特点1.树干笔直红松的树干特别直,这是红松作为建筑材料的重要特点。
红松的树干笔直且粗大,是优质的建筑材料。
2.叶子特点红松的叶子呈针状,叶子特点是非常尖长,稍有弹性,很容易分辨。
而且红松的叶子不会有落叶现象,一年四季常绿不凋。
3.树龄特长红松树龄一般都在百年以上,有百年红松更有千年红松。
因此,红松的品种比较稀少,绿化价值非常高。
三、红松资源的开发利用1.建筑材料红松木质轻、强、韧、抗压力强、所产承压、拉力均等度较大,所以非常适合作为建筑材料。
在本溪市的红松之乡,红松的建筑用材非常丰富。
2.工艺品制作红松木资源丰富,红松之乡的工匠们善于利用红松制作各种工艺品。
如红松木雕、红松木雕刻等等,这些工艺品因其独特的红松木质感和雕刻技艺而备受瞩目。
3.红松野生蜂蜜红松林下的草本植物和野花为野生蜜蜂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这些野花和蜜蜂产出的蜜,又给红松之乡的红松野生蜂蜜带来了无尽的香甜和匠心。
《红松之乡——小兴安岭》教学设计城南中学顾文杰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1-2-6 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2.教材地位:《红松之乡》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北方地区》中的第一框。
本课《北方之乡》安排了三个区域——小兴安岭、黄土高原和北京,它们作为北方地区富有人文特色的区域代表。
呈现了三种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上体现了北方地区的整体特征,对学生理解和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有积极的意义。
本课作为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在全书中都起着承前启后的至关重要作用,是由自然地理向人文地理的过渡,既衔接了教材前后内容,更为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的和谐相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的探究和分析,直接决定学生能否在前面的知识储备上升华到人文关怀这一层面上来,并为以后进一步了解其他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材内容:《红松之乡》主要围绕小兴安岭地区的森林资源展开。
小兴安岭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
当地人们靠山吃山,然而从过去到现在,人们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种变化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本框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基本还处在直观感受上,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渴望获得更多的知识,对于事物的表象已初具描述能力,但缺乏把事物的表象或特征与事物的本质联系起来的能力,即由具体到抽象。
因此,本课通过呈现材料、教师层层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材料分析事物内在联系的能力,并学以致用了解红松之乡的发展状况。
三、教学目标1.了解小兴安岭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这样的自然特征对当地植被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利用地图和生动形象的图片资料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知小兴安岭的自然环境及其景观。
3.通过对小兴安岭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了解小兴安岭成为红松之乡的原因难点:通过合作探究理解为保护森林和环境,国家对林区采取的新举措、新方法五、教法、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读图指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自主探究法六、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展示PPT:三中后山照片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生:学校后山。
东北的红松林亲近大自然东北地区是中国红松林的主要分布地之一,这片茂密的红松林为这个地区注入了大自然的独特魅力。
红松林是一种古老而珍贵的森林生态系统,它不仅拥有独特的植被组成,还为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
在红松林中亲近大自然,人们可以领略到森林的宁静与神秘,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与美丽。
红松林景观步入东北的红松林,宏伟的红松树立即映入眼帘。
这些参天大树高耸入云,树干粗壮笔直,树冠浓密苍翠,给人以威严庄重之感。
红松林中的气候湿润、气温适宜,空气清新,与周围世俗喧嚣的都市形成强烈对比,令人心旷神怡。
竹叶青苔皆沾露,灌木藤萝隐远山。
这是红松林的另一个特点,树木的枝叶上常常生长着绿油油的青苔,使整个林区颇具诗意。
丛生的竹子会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现出翠绿的光芒,给人一种清新幽雅的感觉。
林中还有各种野花野草,绚丽多姿,给整个红松林增添了更多色彩。
亲近动植物红松林是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各种动植物在这里和谐地生长繁衍。
当你踏入红松林,会发现树木上常常有鸟类栖息,它们在枝杈间欢快歌唱,增添了森林的生机。
观察周围,你可能还会遇到松鼠、野兔等小动物,它们活泼可爱,是红松林中常见的居民。
如果你幸运的话,在红松林中还有机会遇见珍稀的野生动物。
例如,东北虎等猛兽在这片森林中隐藏着,它们是这里生态系统的守护者。
在以此,我们需要保护好这片红松林,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让它们继续在这片自然的乐园中自由徜徉。
感受大自然的力量红松林中有着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这里的大自然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力量与美丽。
在这片茂密的林区中,你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自然的力量。
阳光透过红松的树冠洒下来,一束束金黄色的光芒穿过树叶,在你身上投下斑驳的阴影。
微风拂过脸颊,带来的是红松林特有的清凉与芬芳。
在红松林中漫步,每一步都是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即使只是一小段路程,也能够让你的身心得到无比的放松与愉悦。
闭上眼睛,聆听松涛的声音,仿佛能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这种亲近大自然的体验,让人忘却尘世纷扰,拥有精神上的宁静与平和。
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北方地区一、红松之乡1、北方地区:范围:大兴安岭—长城—乌鞘岭一线以东和以南,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地形:平原和高原为主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农业:耕地以旱地为主,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是我国小麦、棉花、杂粮的主要产区。
2、红松之乡的位置:红松之乡在小兴安岭,是我国著名的林区,位于黑龙江省的中北部。
(以针叶林为主)3、自然条件对当地植被的关系:(为什么这里的植被是红松?)地形:山地绵延。
气候:冬季漫长,气候寒冷,降水量不大但气候寒冷,蒸发量小,总体湿润,适宜林木的生长。
正是这种寒冷的天气和绵延的山地孕育了茂密的红松。
4、东北林区面临的问题:森林资源急剧减少;林区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5、东北林区森力资源急剧减少的原因:过度采伐、滥砍滥伐、重采轻育、毁林开荒、森林灾害、居民烧柴(人为原因为主)6、解决措施:对森林进行抚育并进行合理的经营和管理;模仿森林的自然发育过程来采伐森林7、木材如何运:水运:顺水漂流到下游地点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1、黄土高原概况:位置范围: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东起太行山脉,西到乌鞘岭,北抵长城,南连秦岭。
(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跨越的省级行政区:山西,山西,宁夏,甘肃,青海,河北,河南黄土高原的特点: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2、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自然原因:气候—降水集中在七、八月份,多暴雨植被—植被稀少土壤—土质疏松,直立性土壤地形—坡度大人为原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过度放牧,不合理采矿,修路措施: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修造梯田3、黄土高原的文化:信天游,腰鼓,窑洞(特点:隔音、隔热、保暖)4、气候:冬季干燥寒冷,夏季湿润炎热。
(温带季风气候)三、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五朝古都:辽、金、元、明、清)1、 地理、地势位置: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东临渤海,西临太行山,北靠长城(军事重地,进可攻退可守)2、 自然环境:地形:山区(高原,山地)为主,平原占1/3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永定河、温榆河、潮白河(属海河水系,注入渤海)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天多风沙。
6.1.1红松之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小兴安岭的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第二部分是小兴安岭的发展模式的转变及其原因。
通过七年级上册对于世界区域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课通过展示小兴安岭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让学生理解一个区域的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一个区域的发展模式的转变渗透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观念。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通过上册世界区域地理的学习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只要教师启发调动得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兴趣便能被激发出来。
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了解小兴安岭地区的地形与气候对森林植被资源形成的影响。
理解人们对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之间协调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小兴安岭地区人们对森里资源利用方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从小兴安岭地区人们对森林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教学过程①导入情境设置:我是导演展示动画片《熊出没》的图片,设置情境:假如你是《熊出没》真人电影导演,结合动画片的实际情况,你会选择以下哪个地区作为你的拍摄现场,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做出选择,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由。
A黑龙江小兴安岭B吐鲁番火焰山C喜马拉雅山(设计目的:通过图片直观的展示小兴安岭丰富的森林资源,并引发追问:为什么这一地区森林资源如此丰富——让我们走入小兴安岭,去探寻这一问题——导入下一环节)②目标导学师:我们先来找一找小兴安岭在哪里我们中国的哪里展示:小兴安岭地理位置地图问:观察地图,小兴安岭在我国什么地方?中国东北部、黑龙江省的中北部问:纬度位置大致在什么范围?(纬度位置)45N-50N之间问:根据纬度位置,该地区处在哪个温带上?北温带小结:明确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接下来一起探讨该地区的自然环境?(问:自然环境一般包括哪些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因素)展示:小兴安岭地区的自然环境-地形图问:观察地图,小兴安岭地区以哪种地形为主?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绵延山地展示:小兴安岭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图问:观察我国气候分布图,我国气候主要有哪些种类?东北地区又以哪种为主?这种气候有怎样的特点?总共有五种类型;东北以温带季风为主;温带季风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第六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红松之乡》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课标:1-2-6 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二、【教材简析】:《红松之乡》是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第一课《北方地区》的第一课时,主要围绕小兴安岭地区的森林资源展开。
小兴安岭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
当地人民靠山吃山,然而从过去到现在,人们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种变化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他们还不善于主动构建学科的知识体系;对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大多数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也还很有限,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教学。
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使所学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更有效地达成学教目标。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利用地图,描述小兴安岭在中国的地理位置;2.能够运用各类地图,如地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获取有用信息,分析概括小兴安岭的自然环境特点。
3.学会收集、利用图文资料分析林区人民在开发森林资源方式上的巨大变化,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会分析概括小兴安岭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其丰富的森林资源、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2.通过问题创设,呈现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入课堂。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小兴安岭地区从森林资源破坏、经济衰退到资源经济转型的过程,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小兴安岭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红松之乡”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
难点:理解对“红松之乡”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转变的原因,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初一地理辽阔的疆域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下图,请回答下列各小题。
【1】关于我国的地理位置,叙述错误的是()A.我国的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B.我国的半球位置与俄罗斯相同C.我国位于中纬度地区D.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寒带,少部分位于温带【答案】D【解析】从半球位置看: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故A正确;俄罗斯从南北半球来看,位于北半球,从东西半球看,位于东半球,故B正确;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南部,我国大部分领土位于北温带,一小部分位于热带,所以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故B正确,D错误,故选D.【2】关于我国海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东临A大西洋B.我国位于B亚欧大陆的西部C.我国是一个岛国D.我国东部降水丰富【答案】D【解析】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故ABC错误;我国东西跨经度大,降水由东向西逐渐减少,故选D.【3】图中a所示的地区为()A.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B.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C.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D.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答案】A【解析】我国领土的四至点是: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N附近;最南端--曾母暗沙,4°N附近;最西端--帕米尔高原,73°E附近;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附近,图中a所示的地区为我国的最北端即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故选A.【4】我国南北跨纬度()A.约49°B.约69°C.约80°D.约57°【答案】A【解析】我国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53°N),最南端在曾母暗沙(4°N),南北跨纬度约49度.故A符合题意,故选A.【5】当c处早晨金色阳光的时候,d处还是满天星斗的黑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景象呢?()A.这是地球自转产生的B.我国跨纬度广C.我国跨经度广D.我国人口众多【答案】C【解析】我国跨经度广是造成东西部晨昏差异的原因,我国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由此可知东西跨经度大约60度,跨5个时区,当c处早晨金色阳光的时候,d处还是满天星斗的黑夜,其原因是我国跨经度广,故选C.【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读右面四个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图,请回答下列各小题。
小兴安岭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东北部,西北接伊勒呼里山,东南到松花江畔,北部以黑龙江中心航线为界,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边境线长249 5千米,是中国东北边疆的重要门户。
小兴安岭属于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季干寒而漫长,夏季温热而短暂。
它是中国的主要林区之一,林区森林茂密,林地面积约为2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2 6%。
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是东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森林类型,素有“红松故乡”之称。
小兴安岭的西北部以兴安落叶松、白桦为主,东南部以红松、鱼鳞松、臭松、水曲柳、椴树等为主,珍贵用材树种丰富,木材蓄积量大。
小兴安岭不仅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并且,在丛山密林中栖息着许多珍禽异兽。
小兴安岭据初步勘探,有金、银、铁、铅、锌、铝、锡等金属矿藏20多种,已探明的金属矿床、矿点达100多处,其中黄金储量居黑龙江省首位。
非金属矿产资源分布更是广泛,有石灰石、大理石、玛瑙石、燧石、紫砂陶土、泥炭、珍珠岩、水晶石、褐煤等25种,矿点多达140多处。
小兴安岭的西侧有全国著名的五大连池火山群,被称为“天然火山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