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1.2第二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8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有何异同2、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准确、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1、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科学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述能力,以及实验分析能力。
3、在小组合作中,增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应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对照实验;学会用排水取气法收集气体教学难点:如何设计实验得出实验结论实验准备:水槽、集气瓶、玻璃片、火柴、小木条、吸管、澄清的石灰水实验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请全体学生做深呼吸,提出问题: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猜想。
以下信息可供进行科学探究时参考: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下述实验中白色浑浊有多,说明二氧化碳气体越多。
2、氧气可以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木条熄灭。
你还可以查询有关资料,并通过实验验证你的假设,做出正确结论。
二、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一)分组讨论,设计探究方案并实验,观察现象并作好记录。
探究活动1: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如何收集呼出的气体?排水集气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及步骤)探究活动2:收集两瓶空气(如何收集?具体操作方法)探究活动3: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一瓶呼出的气体。
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探究活动4:用燃着小木条检验一瓶呼出的气体。
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探究活动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二)讨论交流,得出实验结论1、由以上实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什么?2、实验探究活动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3、与其他组的实验结论是否相同?(分析其他可能的结论,并如何证明你的判断。
第2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2.学会准确、细致、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验过程的正确操作。
【教学难点】实验结论的正确得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吸入的气体是什么?呼出的气体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进行探究。
二、推进新课[过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4页探究中的相关内容。
[归纳总结]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液,白色浑浊物越多,说明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越多。
②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充足。
③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进行实验]指导学生进行教材第14页探究中步骤1、2、3、4、5中的实验,实验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并注意:①呼气导气管应用饮料吸管,不要用实验室的玻璃管。
②呼气换气时,不要把集气瓶中的水吸入口中。
③实验中滴入的澄清石灰水的量应相同,且量要足。
④伸入瓶中的木条燃烧情况应相同。
[归纳总结]◇板书设计◇第2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方案实验步骤结论{①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多②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少③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多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以探究实验为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假设,并通过查阅资料和实验验证假设。
提前对排水集气法的实验操作进行训练。
在实验探究中应将注意力放在问题的探究上,避免在枝节问题上耗费过多时间。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不同,初步认识到探究实验的基本环节;
2.能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关结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初步了解探究实验的基本环节;
2.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初步体会实验设计的基本要领;
3.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
4.初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述能力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3.初步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化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难点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1
2
3
4
5
6
【教学反思】在课程设置中采用了让学生边实验边探究的教学模式。
同学在实验室先是自主实验,探究相互补充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
然后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同学自主实验,合作实验,教师解疑的方法,分析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有利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后的弹性作业使学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针对同学发现的问题,我除了详细地加以解释外,更极大的表扬了同学们这种积极探索的精神,增强了同学们探究的热情。
7。
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呼吸的基本过程。
激发学生对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人体呼吸的基本过程。
探讨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差异。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呼吸的过程。
通过图片展示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差异。
第二章:吸入空气的成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吸入空气的主要成分。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2 教学内容:介绍吸入空气的主要成分,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探讨吸入空气对人体的作用。
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吸入空气的成分。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吸入空气作用的理解。
第三章:呼出气体的成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呼出气体的主要成分。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3.2 教学内容:介绍呼出气体的主要成分,如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探讨呼出气体对环境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呼出气体的成分。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呼出气体环境影响的理解。
第四章:实验探究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差异。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2 教学内容: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差异。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4.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5.2 教学内容: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学习体会。
5.3 教学方法: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气体的成分与健康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体成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培养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
6.2 教学内容:探讨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成分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介绍保持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性。
6.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体成分与健康的关系。
第二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知识与技能】(1)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研究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分析和得出结论。
(2)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重点】学会描述观察记录化学实验的方法。
【难点】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
知识点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第14~15页,完成实验探究。
2.每小组同学取出实验仪器,按照教材的提示,小组同学相互配合完成实验。
注意操作方法、现象和结论的填写(装有空气的是A瓶,装有呼出气体的是B瓶)。
【合作探究】排水集气时,出现哪种现象表明已集满?集满后应怎样放置集气瓶?答:当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冒出时,表明气体已集满;集满后集气瓶正放或倒放在桌面上(当收集到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时正放,反之倒放)。
【教师点拨】1.与集气瓶配套使用的玻璃片一般是毛玻璃,使用时应将玻璃片的毛面向着瓶口盖好集气瓶。
2.现象是能用器官感知的,结论是根据现象得到的。
【跟进训练】1.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人体呼出的气体的操作顺序为(B)①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正放在桌上;②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③将集气瓶盛满水,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一小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④将饮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
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②③①④D.④③②①2.在下列气体中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A) ①空气②人体呼出的气体③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④氧气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第2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1.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巩固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讨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巩固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意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化学实验的观察及描述方法。
难点:描述化学实验现象。
预习赠送的小册子。
一、情景导入人的呼吸作用是人吸入氧气,将某些有机物质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请深吸一口气,再缓缓地呼出来,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还一样吗?二、合作探究 二氧化碳和氧气的部分性质学生回忆小学自然(或科学)课和七、八年级生物学的相关知识。
【演示】教师演示,学生当助手:(1)向一瓶氧气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
(2)向一瓶空气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
(3)向一瓶二氧化碳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
(4)向一瓶二氧化碳中倾倒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并观察。
【小结】分析思考得出如下结论:(1)氧气可以支持燃着的细木条燃烧;越烧越旺,说明氧气相对含量越多。
(2)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细木条熄灭。
(3)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出现的白色浑浊越多,说明二氧化碳越多。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探究:如何收集呼出的气体和空气。
【演示实验】分别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和空气。
【提问】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成分有何不同?【设计方案】阅读教材了解相关信息,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指导评价】评价学生设计的方案,帮助他们确立最终实验方案。
【讲解】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进行实验】实施实验方案,巡视,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交流实验现象。
【小结】填写实验报告: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燃着的小木条熄灭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少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与另一块进行对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另一块上有水雾出现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高 【知识拓展】科学探究的方法:以观察、实验、实践为主的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1.2.2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成分和作用。
2.掌握人体吸入气体的呼吸过程。
3.知道人体吸入空气后,血液中氧气的运输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人体呼吸作用和呼吸系统的结构。
2.学习人体吸入气体的呼吸过程。
3.掌握氧气在呼吸系统中的运输和二氧化碳在呼吸系统中的排出。
4.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第一课时:人体呼吸作用和呼吸系统的结构(40分钟)1.学生回顾和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5分钟)。
2.教师简要介绍人体呼吸作用,引出呼吸系统的结构(10分钟)。
3.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示,观察和分析呼吸系统的结构(15分钟)。
4.教师讲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进行简单的示范和讲解(10分钟)。
第二课时:人体吸入气体的呼吸过程(40分钟)1.学生回顾和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5分钟)。
2.教师讲解人体吸入气体的呼吸过程,引出气流和气压的概念(10分钟)。
3.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探究气流和气压的关系(15分钟)。
4.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归纳人体吸入气体的呼吸过程(10分钟)。
第三课时:氧气在呼吸系统中的运输和二氧化碳的排出(40分钟)1.学生回顾和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5分钟)。
2.教师讲解氧气在呼吸系统中的运输和二氧化碳的排出的过程(10分钟)。
3.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探究氧气的运输和二氧化碳的排出(15分钟)。
4.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归纳氧气在呼吸系统中的运输和二氧化碳的排出的过程(10分钟)。
第四课时:实验操作与讨论(40分钟)1.学生回顾和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5分钟)。
2.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操作,设计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20分钟)。
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实验结果,并和其他小组分享(10分钟)。
4.教师进行实验结果的解读和答疑(5分钟)。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师讲授和示范。
第2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
(2)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认识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初步方法。
【教学准备】集气瓶、玻璃片、水槽、澄清石灰水、木条、火柴。
一、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请大家跟着我的口令进行一次深呼吸。
请大家深深地吸一口气,再缓缓地呼出一口气。
这跟我们平时的呼吸没有什么两样,呼吸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可同学们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完全一样吗?[回答]不一样。
[过渡]对,不完全一样。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人体吸入的气体(是什么)和呼出的气体的变化之处。
二、推进新课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讨论交流】请提出你们的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学生讨论, 提出猜想:人呼出的气体中①全部是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多;③水蒸气比空气中的多;④氧气比空气中的少;⑤没有氧气了。
小组讨论探究方案,全体交流:简要叙述实验步骤,相互讨论方案的优缺点,统一方法。
【指导评价】鼓励学生设计的方案,帮助他们确立最终实验方案。
【指导方法】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探究,强调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
【分组实验】(1)在教师指导下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取出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用玻璃片盖好。
(2) 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并记录。
(3)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观察玻璃片上水蒸气的情况,并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对比。
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呼吸的基本过程。
引发学生对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人体呼吸的基本过程。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不同。
1.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人体呼吸的过程。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差异。
第二章:吸入空气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吸入空气的成分。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吸入空气的特点。
2.2 教学内容介绍吸入空气的成分,如氧气、氮气等。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吸入空气的特点。
2.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或模型展示吸入空气的成分。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吸入空气的特点。
第三章:呼出气体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呼出气体的成分。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呼出气体的特点。
3.2 教学内容介绍呼出气体的成分,如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呼出气体的特点。
3.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或模型展示呼出气体的成分。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呼出气体的特点。
第四章: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比较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差异。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不同。
4.2 教学内容比较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和特点。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不同。
4.3 教学方法使用图表或图片展示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比较。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不同。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意义和应用。
5.2 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意义和应用。
5.3 教学方法使用讨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探究结果。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探索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意义和应用。
第六章:气体的成分分析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及比例。
让学生通过实验分析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的差异。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与观察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教学重点: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不同的探究。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实验想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的能力。
二、教学用具:烧杯、集气瓶、水槽、玻璃片、玻璃管、胶头滴管、澄清的石灰水等。
三、教学过程:导入,师:同学门,请大家跟着我的口令进行一次生呼吸。
请大家深深的吸一口气,再缓缓呼出一口气,同学们做深呼吸二次。
【提问】,同学们感觉如何,舒服吗?学生回答。
呼吸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
【提问】,大家在感觉舒服的同时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完全一样吗?回答:不一样,师:对不完全一样,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板书假设猜想,既然大家认为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不完全一样,那就请大家大家猜想一下,可能有什么不同(是物质不同还是气体含量不同)——学生讨论回答。
收集气体,师:你们能不能收集一瓶空气来研究?准备如何收集呢?给集气瓶盖上玻璃片。
师:这能作为我们收集到的“呼入的气体吗”?生:不能。
生,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影响实验。
师:那我们如何收集“呼入的气体”呢?学生讨论。
生:描述,先把集气瓶里装满水,拿到教室外或操场后将水倒掉,再用玻璃片盖好集气瓶,带回教室。
师:很好,通过这样的操作我们就收集到两瓶“呼入的气体”。
那我们又该如何收集“呼出的气体”呢?(学生讨论)注:两次学生的讨论及时,使学习气氛达到了一次高潮,同时分组讨论又提供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平台,学生逐渐学会了相互交流与借鉴,发展了他们的能力。
生3和生4:(边讲边演示)集气瓶里装满水,倒放在水槽中,把玻璃管伸到集气瓶中,用嘴吹,将水排除,后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
师:非常好,以上同学们收集气体的方法是排水取气法,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人教版新课程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第二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一.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内容位于刚开始化学学习的第一单元,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在对蜡烛燃烧简单的实验探究中,初步学会了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与描述之后,紧接着提出“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问题,第一次去尝试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进行科学探究。
通过对比实验,加强学生对现象的描述、分析、科学的表述探究所得结论的能力,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因此学好本节内容,为以后学习空气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也为学生今后树立良好的学习方法,开了个好头。
【素质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
2、初步学会有关实验操作;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培养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精神。
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分享探究学习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认识通过科学实验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探究结果
【教学难点】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
【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
2、教学器材(1)实验室器材:集气瓶、水槽、玻璃片、
石灰水、滴管。
(2)学生自备器材:饮料管、小木条。
二、教学方法分析
探究观察对比归纳法
本节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活动,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师引导与学生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要想使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将好奇转变为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习化学知识,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三、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对于化学的认识朦胧、肤浅,对于化学的了解几乎为零,通过前面的学习,虽然知道了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但是对于怎么研究物质、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很清楚,教师要力求通过本节课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个完整的认识。
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对于第二次通过实验的手段研究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没有化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使之顺利完成实验操作,归纳结论是需要老师认真考虑的。
四、教学设计策略
从本课时教材内容、特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对这节课是这样设计的。
这个探究活动趣味性较强,易起学生的参与的兴趣。
探究活动的实验步骤较多,且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该探究活动的内容,并在家里利用吸管、瓶子、盆子等进行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练习,以便课上学生能较顺利地进行该探究活动。
课堂上首先通过学生做的简单的
呼吸过程引出课题后,根据学生已有的生物学常识及生活经验提出假设,结合有用信息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来验证提出的假设,重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生分组实验中的现象,关键是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对比,并及时做出分析,从而获得探究所得到的正确结论。
在教学环节中,我特意增加了对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异常观点分析,以培养他们对实验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的作风、规范的操作。
最后独具匠心,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去探究身边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懂得化学就在你身边,等待着你去发现去改造,去创新。
五、教学流程
【激趣谜语】-----------【引出课题】-----------【提出课题】----------【实验探究】----------【交流评价】----------【反思升华】
七、教学反思
学生尝试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在充分备课的前提下,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我最初的设计意图,基本达到了几个教学目标。
具体表现在:
1、教学中以实验探究学习为主线贯穿全过程,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
2、将课堂向两方延伸,课前到家里课后到校外。
教学与学习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对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异常观点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允许学生犯合理性错误,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
5、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主要通过启发指导给学生以帮助;
6、有意识的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到教学中,充分体现生活处处皆化学。
当然,新课标理念下的这节课对于我和我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课前,对于这种教师大胆放手,给学生更大的思维、动手和探究的空间,我真的有很大的顾虑,但在充分、细致的准备之后,获得的课堂效果对我的做法给了充分的肯定与激励,坚定了我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用我的智慧大胆地尝试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去创新!对于这节课,很多老师都认为只是简单的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的能力,但我经过仔细体会,结合当前考试的内容的微调,认为完全可以从教材中挖掘出更深刻、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因素来,这就是:使学生体会探究科学问题的具体过程。
因此,在这节课的评价整合的设计中,我多次通过恰当的引导,大胆放手使学生尝试独立设计简单的实验,、呼出的气体有二氧化碳的实验、呼出的气体中有水蒸气的实验等,事实证明,在强烈兴趣的引导下,学生的悟性和理解力是超出我们老师的想象的。
当然,老师的恰当引导是很重要的,点拨要恰如其分:既不能处处都“帮助”,限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又不能完全失控,任凭学生随意活动。
在这堂课里,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