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
- 格式:pptx
- 大小:22.96 MB
- 文档页数:48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教学目标1.通过相关探究活动,注重学生成长与个性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感知,学会探究,关注自身发展,关注人生,关注社会。
2.通过相关探究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通过相关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培养“论从史出”的探究意识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在感悟中亲近历史,激发社会责任感,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2.学情分析本课是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一个探究活动课。
本单元先后介绍了《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以及《大众传媒的变迁》,同学们通过这三课的学习可以对中国近现代的民生变化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在本单元知识的学习之后,安排一个探究活动课,使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以上三节课学习的知识。
历史教育学家聂幼犁先生说过:“历史图片包含着、传递着历史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它来研究历史、传授历史知识。
其具有文字无法替代的功能”。
相比于文字,图片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因而在探究过程中特别强调图片的选择和使用。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百年民生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史实及背景,分析影响民生变迁的因素。
教学难点:搜集整合史料,提取历史信息能力的培养。
4.课时共1课时探究活动过程一、选题1.主题说明:(1)时间跨度:晚清时期至今(2)社会生活——如交通、器物、社会习俗、生活环境、服饰、住房、饮食、通讯、娱乐等方面选择一个题目。
2.关于分组:自由分组,每组10人,设小组长,班长将分组名单和各组的选题以纸质形式上报报老师。
3.选题参考社会风俗方面:婚礼嫁妆头饰发型……服饰方面:男装女装校服……出行方面:交通工具的变化……住宅方面:建筑业、民居……娱乐方面:人民日常娱乐的变化、电影的百年变迁……百年社会环境变化……二、资料收集1.采访老师、家庭成员以及与所选题目相关的专业人员。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历史展览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活动形式教材提供的活动形式是举办历史展览。
在中国百年历史的发展中(20世纪初~21世纪初),民生的变迁涉及诸多领域。
教材中还提供了多领域及多个生活侧面的思考,如交通、器物、习俗、环境、服饰、住房、饮食、通讯、娱乐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本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选题进行筛选和改造,或者对活动形式进行拓展。
例如:举行“主题论坛”,题目可定为:百年民生与现代文明。
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模拟展览公司的承展规划人,写出本次历史展览会的具体方案。
然后搜集有关材料或进行访谈调查,将整理好的有关资料、图片参加“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会。
本课内容还可以请学生调查、采访身边的行业单位或个人,或者自己家里生活的变迁,撰写调查报告,或者采访记,切身感受民生变迁就在自己身边。
例如:可以调查交通局、通讯等行业的发展及变化。
还可以设计一个调查表,了解所确定内容的变化历程。
题目可以是通讯的变迁、我的家与交通工具等。
还可以请年长家长到班里,或者请学生采访家长,请他们结合自己在这些企业工作的亲身感受,畅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感受中国民生百年的巨大变迁。
这样的活动可以将一个表面很概念化的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在开展本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感性的了解升华为理性的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民生的百年变迁理解得更加深刻。
2.教材分析这节探究活动课内容是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教材的开篇就指出:一个世纪以来(20世纪初~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一百多年不平凡的历程。
这一百多年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断被我们和我们的父辈、祖辈感受着。
即指出了本课要探究的是什么问题。
教材提出了本活动课可涉及的众多领域,以“活动任务”的栏目,布置了探究活动课的具体任务。
中国近百年社会生活变迁,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课题。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一、活动目标1.了解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民生变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探究中国民生变迁对当代中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意义。
3.通过筹备、设计和策划历史展览,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展示能力。
二、活动准备1.学生预习历史教科书有关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民生变迁的相关内容。
2.教师编写学生可以参与的历史展览活动教案并备好活动所需材料和器材。
3.安排活动时间和地点。
三、活动步骤第一步:引发学生兴趣,介绍历史展览的目的教师通过简短的介绍活动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并告诉学生这是一个需要团队合作的展览活动。
第二步:分组并分配任务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为数个团队,每个团队包含展览设计、资料收集、宣传等不同角色。
教师可以为每个角色明确任务和责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个角色的任务和活动的整体进程。
第三步:策划展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展开团队讨论,确定展览内容、形式和布局等细节,确定展览的主题和焦点,策划展览方案。
第四步:收集展品和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资料搜集和展品准备工作。
学生可以通过调研、访谈和网络等方式搜集展品和资料。
第五步:展览制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进行展览制作,包括资料整理、排版设计、展示板制作等工作。
第六步:展览宣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展览宣传工作,包括海报、宣传单、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方式,吸引更多人参观展览。
第七步:展览现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展览搭建和现场管理工作,包括展品布局、现场监管和参观服务等工作。
第八步:总结和反思在展览结束后,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工作,通过团队讨论、个人反思和展览评价等方式,评价展览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之处。
四、活动评价1.展览策划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展览展示效果的质量和效果。
3.团队合作能力和个人管理能力。
4.对历史知识和历史意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活动拓展1.学生可以继续深入探究中国民生变迁的影响和意义,撰写个人历史论文或设计历史研究项目。
探究活动课一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教学目标1.通过相关探究活动,使学生多渠道、多层次地去进一步感受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情况,培养历史意识。
2.通过相关探究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通过相关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培养和增强人文素养与民族精神。
●教学建议1.活动形式本节活动课教材提供的形式是举办“历史展览”。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还另外尝试其他形式的活动。
例如可以围绕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情况,要求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撰写演讲词,开展“演讲比赛”;也可以注意整理发掘民生变迁的趣味话题或内容,撰写相声与小品作品,并进行相关文艺表演;还可以进行“模拟电视访谈”等。
2.教材对本节课活动的内容、任务、目的、成果、过程、方法都作了详细的说明或指导,建议教师在以下方面加强对学生活动的指导。
(1)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这一百多年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内容十分丰富、广泛,涉及到百年的器物、习俗、环境、服饰、住房、交通、饮食、通讯、娱乐等诸多方面。
因此教师要求学生要选择好更具体的活动主题。
然后对本班或本年级同学中选题情况进行统计归类,按相同题类进行分组,要求同组同学加强协同合作与研究。
(2)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是什么,或相关展览会、或文艺演出、或演讲比赛等。
(3)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明白活动的目的是什么,简言之,就是通过活动,使学生更全面更直观地了解百年民生的变迁情况,并进一步探索其历史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历史学习与科研的能力。
(4)制定一个较详细和完备的活动过程、步骤的流程表。
如:(5)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教师要对资料搜集与整理的一些常见方法、历史分析与探索的规律性因素进行说明和指导。
●教学案例【例1】“中国女性服装百年时尚回顾”——小型历史学习展览会。
第5单元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探究活动课教案1(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一、通过相关探究活动,使学生多渠道、多层次地去进一步感受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情况,培养历史意识。
二、通过相关探究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通过相关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培养和增强人文素养与民族精神。
教学建议一、活动形式本节探究活动课教材要求的形式是举办“历史展览”,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尝试其他形式的活动。
例如可以围绕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情况,要求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撰写演讲词,开展“演讲比赛”;撰写相声与小品作品,并进行相关文艺表演;还可以进行“模拟电视访谈”等。
二、教材对本节课活动的内容、任务、目的、成果、过程、方法都作了详细的说明或指导,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1.选题——学生选题、教师把关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至关重要。
这个环节也是教师参与最重要的一步,题目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课题的成功与否,由于学生往往选偏题、怪题或实际意义不大的题,教师的把关作用显得至关重要。
教师在准备的过程中要研究选定课题所涉及的内容、解题的思路和可能的结论,在备课时要对研究性课题心中有数,然后再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研习活动的方式和方法。
在选题时还要注意课题的可操作性,要有足够的资料让学生能够对课题进行深入研讨,从而使研习活动扎实有效,避免空谈。
2.研题——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这个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学生的素质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的提高是最大的,学生的研究活动成为这个过程的主体。
课题确定后,要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研究的方式视内容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搜集文献式。
这是历史研究的主要方式,它主要是查阅资料、筛选信息,最大限度地选取有典型性的有效信息,来提炼或论证某个观点,分析说明有关问题。
(2)开展调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