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某校六年级(下)质检语文试卷(4月份)祥细答案与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61.23 KB
- 文档页数:12
试卷第1页,总12页 2021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某校六年级(下)质检语文试卷(4月份)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34分)
1. 读拼音,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端正。
luò tuo________ pái huái________ áo zhōu________ hè sè________
jì mò________ tián nì________ zhēng róng________ răn gāng________
选择题(14分)
下列词语中音形义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蒜瓣 剔(tì)除 悬(挂)灯结彩
B.赤裸 薄(bó)雾 泣涕零(落下)如雨
C.王候 汤匙(chí) 无暇(斑点)顾及
D.焖(mēn)饭 搅合 乌(乌鸦)合之众
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除夕、初一、元宵节是北京春节的三个高潮,作者写得很详细。
B.《腊八粥》主要写了等粥、喝粥两件事,作者肖复兴。
C.汤姆•索亚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笔下著名的儿童形象。
D.《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
下列作品不是朱自清先生的是( )
A.《荷塘月色》 B.《背影》
C.《秋天的怀念》 D.《春》
“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这是鲁滨逊什么情况下体会到的?( )
A.建房定居 B.救“星期五” C.畜牧种植 D.流落荒岛
以下哪一项不是鲁滨逊在绝望岛上动手制造的?( )
A.罗盘 B.羊皮大伞 C.木船 D.陶瓷和日历
《西游记》中最能表现孙悟空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是( )
A.三打白骨精 B.真假美猴王 C.大闹天宫 D.大闹五庄观
试卷第2页,总12页
“弃其杖,化为邓林”其中,“邓林”指的是( )
A.竹林 B.杏林 C.森林 D.桃林
诗文选粹
(1)天地开辟,________,________。《盘古开天地》
(2)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邀月和诗:但愿人长久,________。海上生明月,________。举头望明月,________。
(3)盈盈一水间,________。情动辞发: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
(4)少壮不努力,________。惜时如金:一寸光阴一寸金,________。
(5)________,近山识鸟音。听君一席话,________。
第二部分阅读与理解(36分)
阅读《匆匆》片段,回答问题。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 跨 过,从我脚边 飞 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
溜 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 闪 过了。
(1)在文中“□”处填上合适的标点。
(2)画“________”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仿照这句话再写两个这样结构的句子:_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_。
(3)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这四个词表现了________。
(4)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
(5)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春节过后第一周,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一文化类综艺节目彻底火了。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各大媒体都在发布有关该节目台前幕后的消息,观众关注度极高。某知名网站对此做了各项统计,以下是“中国诗
试卷第3页,总12页 词大会关注人群年龄分布”调查数据图:
【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冠军得主是复旦附中16岁高一学生武亦姝,人们对她纷纷表示赞赏,但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在升学考试残酷的现实面前,有没有必要花大量宝贵时间去背诵古诗词。
【材料三】大学者王国维认为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可以把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两种不同的形态,“造境”即虚拟之境,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境”即写实之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①《中国诗词大会》的主持人是________,这位主持人从小饱读诗书,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成语赞叹她。
②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显示的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分布特征。
(2)针对【材料二】中某些人的质疑,说说你的观点。
(3)阅读【材料三】,指出下面诗句属于“写境”的一项(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倒挂的油画
①我家的餐馆开在美院边上,美院的师生常常来餐馆吃饭。我的父亲是个很优秀的厨师,他不懂艺术,但是一直很尊重这些搞艺术的人。
②父亲眼中似乎只有两类画家:一类是成功的,另一类是怀才不遇的。成功的常常请客,吃完饭就拂袖离去;怀才不遇的都喜欢赊账。陈属于后者。有一天,陈吃完饭,找父亲借钱,说是母亲病危,想去见最后一面。父亲想都没想就帮他出了机票钱。
③一个月之后,陈重回餐馆吃饭。他对父亲千恩万谢,一定要送他一幅画。父亲指着餐馆墙壁上挂满的画说:“你看,很多有困难的学生都以画抵账,我这里最不缺的就是画了。过去的事情你不要放在心上,尽管来吃饭就是……”陈恳切地说:“这幅画 不是 为了抵账, 而是 为了报恩。您务必要收下,否则我……”父亲终究不忍拂了陈的好意,便把这幅画带回了家里。∥
④这是一幅抽象派的油画,几团大大的色块,深浅不一,形状莫名。由于客厅、卧室墙壁上都有了装饰品,所以父亲把这幅画挂在了卫生间里。于是,我们家人上卫
试卷第4页,总12页 生间的时候都可以欣赏这幅画了。
⑤卫生间靠东,朝阳温暖的光线常常落在这幅画上,色块隐隐浮动,凸凹有致。我们越看越觉得奇妙,不知不觉脑中就会出现很多美丽的联想。母亲说她每次注视这幅画的时候都会想到她的家乡,想到漫天彩霞和她少女时候的梦;父亲说他会联想到自己的父亲,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无法送终,那种挥之不去的哀愁也浓缩在浮动的色块中了……后来,父亲把这幅画从卫生间请到了客厅最显眼的位置。父亲常说陈能画出这么伟大的作品,让我们这一家“粗人”都为之感动,有朝一日他会大有出息的。∥
⑥没过10年,陈成为我国著名的抽象派画家之一。有一天,陈来我家餐馆吃饭,忽然说想看看当初送给父亲的画。父亲将他带到了家中,一进客厅,陈就大叫起来:“你把我的画挂颠倒了!”
⑦我们一家人都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原来当年他忘记了签名,而我们都是些看不懂抽象画的“粗人”。陈取下画,转过来,郑重其事地在右下角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他半开玩笑地对父亲说:“哪一天你缺钱了,打电话给博物馆,他们会送钱上门并千恩万谢的。”
⑧父亲很认真地说:“这幅画已经是我家的宝了。看了这么多年,我们已经有了感情。我 虽然 是个粗人, 但是 绝不会卖艺术和感情的。”
⑨陈高兴地拍了拍父亲的肩膀说:“老哥,你真是我见过的最有文化的厨子。这幅画在你手里,真是值了。”∥
⑩于是,这幅画就继续留在了我家的墙上。只是,我们一家人还是喜欢扭头来欣赏它颠倒过来的样子,就好像它本来就该如此一样。∥
(1)文章可以分成四段,已用“∥”标出,每段的内容用小标题概括,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谈论油画、珍藏油画。
(2)选择加点字的正确注释(填序号)。
拂:①轻轻擦过 ②甩动;抖 ③违背
拂袖离去:________ 不忍拂了陈的好意:________
(3)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入文中的横线内。
如果……就……;虽然……但是……
不是……而是……;因为……所以……
(4)“父亲想都没想就帮他出了机票钱。”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父亲“想都没想”就帮陈出了机票钱?
________
(5)“后来,父亲把这幅画从卫生间请到了客厅最显眼的位置。”如果把句中的“请”换成“移”,你觉得如何?说说理由。
________
(6)父亲说自己是个不懂艺术的“粗人”,为什么画家陈却说他是个“最有文化的厨子”?
________
第三部分习作与表达(30分)
试卷第5页,总12页 2021学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让所有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境地。在居家防控的日子里,你经历了哪些难忘的事情?请把它写下来与同学们分享,要求内容具体,详略得当,注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450字,题目自拟。
试卷第6页,总12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1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某校六年级(下)质检语文试卷(4月份)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34分)
1.
【答案】
骆驼,徘徊,熬粥,褐色,寂寞,甜腻,峥嵘,染缸
【考点】
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
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写出相应的汉字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
【解答】
答案为:
骆驼 徘徊 熬粥 褐色
寂寞 甜腻 峥嵘 染缸
选择题(14分)
【答案】
B
【考点】
词语的分类
拼音
改正错别字
【解析】
考查了所学课文生字中易读错字的读音及词语的理解,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确定正确的读音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每个音节的声调。
【解答】
A.有误,剔除的“剔”读“tī”。
B.正确。
C.有误,王候应为王侯,无暇顾及的“暇”是闲暇的意思。
D.有误,焖饭的“焖”读“mèn”。
【答案】
B
【考点】
课文理解,课文背诵
文史常识
【解析】
考查了课文的理解及文学常识,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
【解答】
根据积累可知,A、C、D正确,B.有误,《腊八粥》主要写了等粥、喝粥两件事,作者沈从文。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