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作用的过程及地貌的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2.03 MB
- 文档页数:21
地质地貌形成过程及因素地质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平原等各种地形。
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构造运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相关因素。
一、地质地貌形成过程1.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地壳中岩石板块相对运动的结果,包括地壳的隆起、下陷、褶皱和断裂等。
地壳的隆起和下陷会导致地表地貌的变化,如山脉的形成与消失、盆地的形成等。
褶皱和断裂则会形成地震带和断裂带,对地表地貌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2. 侵蚀作用侵蚀作用是水、风、冰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岩石的破坏和搬运作用。
水侵蚀主要表现为河流、湖泊和海洋的侵蚀作用,如河流的冲刷、湖泊的波浪冲刷和海浪的侵蚀等。
风侵蚀主要表现为风沙的作用,将地表的岩石颗粒搬运和沉积。
冰侵蚀主要表现为冰川的作用,冰川的移动会将地表的岩石磨碎和搬运。
3. 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地表沉积物的形成与堆积,包括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的沉积作用,以及风沙和冰川的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会形成各种沉积岩,如砂岩、泥岩、石灰岩等。
沉积作用还会形成平原、河流三角洲和沙丘等地貌。
二、地质地貌形成的因素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结果,包括地壳的隆起、下陷、褶皱和断裂等。
地壳的隆起和下陷会导致地表地貌的变化,如山脉的形成与消失、盆地的形成等。
褶皱和断裂则会形成地震带和断裂带,对地表地貌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2. 气候条件气候是地质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不同气候条件下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也不同。
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侵蚀作用较强,容易形成河流和湖泊等地貌;干旱地区则容易形成沙漠和戈壁等地貌。
3. 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指的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在地表的分布和运动状况。
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流动会对地表地貌产生影响,如溶洞的形成。
地表水的冲刷和侵蚀作用也是地质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4. 岩性和土壤条件不同岩性和土壤条件下,地表地貌的形成也有所不同。
硬质岩石不容易受侵蚀和破坏,容易形成峡谷和峰林等地貌;软质岩石容易受侵蚀和破坏,容易形成平原和丘陵等地貌。
地球的地貌与地貌过程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和构造特征,它是由地质作用和地表空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地貌过程则是指地球表面形成和变化的过程,其中包括风蚀、水蚀、冰蚀等现象。
地球的地貌与地貌过程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揭示了地球表面的演化历史和地质变化的规律。
一、地球的地貌地球的地貌丰富多样,包括了山脉、平原、盆地、高原、丘陵、河流、湖泊、海洋等多种形态。
这些地貌形态是由不同的地质作用和地表过程所造成的。
1. 山脉:山脉是地表较高的地貌,它通常由构造抬升和抬升后的侵蚀形成。
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地震活动导致了山脉的形成,比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所形成的。
2. 平原:平原是地表相对平坦的地貌,通常位于或靠近大河流域,是由沉积作用所形成的。
平原广阔,土壤肥沃,适合发展农业。
例如,黄河、长江的冲积平原就是因为长期的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3. 盆地:盆地是由构造活动形成的地貌,是一种地质构造单元。
盆地的形成通常经历地壳的下沉、断裂以及沉积堆积等过程。
盆地内的沉积物丰富,往往埋藏着重要的矿产资源。
4. 高原:高原是相对较高而平缓的地貌,由于海拔较高,气候凉爽,土地肥沃,适合发展农牧业。
世界上有着许多著名的高原,如青藏高原、亚马逊高原等。
5. 丘陵:丘陵是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地形,地势较为起伏,丘陵之间常有河流、湖泊等地貌特征。
丘陵地区一般适宜发展农业和林业,地势多样化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6. 河流:河流是地表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生态系统提供了水源,同时还为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便利。
河流的形成是由于地表的坡降、雨水的集水等自然因素。
二、地貌过程地貌过程是指地球地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包括风蚀、水蚀、冰蚀等现象。
这些地貌过程是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作用的结果。
1. 风蚀:风蚀是指风对地表物质的侵蚀和磨蚀作用。
在风力的作用下,地表被刮动,沙尘被卷起并运输,从而形成了沙丘、沙漠等地貌形态。
地貌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形态丰富多彩,有高山峻岭、广袤平原、幽深峡谷、辽阔海洋等等。
这些千变万化的地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作用逐渐形成和演变的。
地貌的形成首先离不开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重要力量,它可以使地壳上升或下沉,形成高山、高原或者盆地、洼地。
比如,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板块运动,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地壳抬升而形成的。
这种地壳运动往往规模巨大,对地貌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岩浆活动也能改变地貌。
当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时,会形成火山。
火山喷发后,岩浆冷却凝固,可能会堆积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形。
而在地下深处的岩浆活动,则可能导致岩石发生变质,形成新的岩石类型,从而影响局部地区的地质结构和地貌特征。
与内力作用相比,外力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崩解,为后续的侵蚀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侵蚀作用则通过水流、风、冰川等力量,将风化产生的碎屑物质带走。
例如,河流不断地冲刷河岸和河床,能够形成峡谷、河曲等地貌;风的吹拂会塑造出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奇特景观;冰川的侵蚀则能形成 U 形谷、角峰等典型的冰川地貌。
搬运作用将侵蚀下来的物质转移到其他地方。
水流、风、冰川等搬运介质的能力各不相同,它们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能量大小,选择搬运不同大小和重量的颗粒。
沉积作用则发生在搬运能力减弱的地方,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各种沉积地貌。
比如,在河流的入海口,由于水流速度减缓,泥沙大量沉积,往往会形成三角洲;在干旱地区,风力减弱时,沙尘会沉积形成沙丘。
固结成岩作用则是将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坚硬的岩石。
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岩石可能再次受到内力和外力的作用,参与到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
除了上述的地质作用,气候、生物等因素也会对地貌产生影响。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不过喀斯特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以下就是店铺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可溶性岩石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
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溶洞。
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
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岩石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
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流水作用1.流水的溶蚀作用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
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H2O + CO2==H2CO3;H2CO3==HCO3--+H+(第一步:形成碳酸和碳酸根离子)H++ CaCO3==HCO3-+ Ca2+(第二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动作用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
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地质作用与地貌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地壳中的各种力量和过程,通过作用于地壳的构造、岩石和地表物质,对地貌产生的影响。
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将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岩石的变质变质和风化、侵蚀、沉积等方面来介绍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一、构造运动对地貌的影响构造运动是地球地壳中的板块活动,包括地壳的运动和岩石的变形。
构造运动对地貌的产生和改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地壳发生隆起和下降,形成山脉、高原和盆地等地形。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是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使得地壳发生隆起。
此外,构造运动还可以引发地震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进一步改变地貌。
二、岩石的变质与风化对地貌的影响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主要对象,其变质和风化对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变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变质作用是指由于地壳深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或组分发生变化的过程。
变质作用会改变岩石的硬度、密度和抗风化能力,从而影响地貌的形成。
例如,在变质作用的影响下,石英岩可以变为云母片岩,花岗岩可以变为麻粒岩。
这些变质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发生改变,使得地质景观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2. 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受空气、水、生物等因素的侵蚀、溶解和破坏的过程。
风化作用会使岩石的组成发生变化,使其变得松散和脆弱,直接影响地貌的形成。
例如,由于风化作用,岩石表面可能形成凹凸不平的坡地、漏斗状的喀斯特地貌、湖泊和河谷等。
三、侵蚀对地貌的影响侵蚀是水体和冰川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岩石的剥蚀和搬运的过程,是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侵蚀会改变地表的高程和形态,形成山谷、河流和峡谷等地貌特征。
其中,河流的侵蚀作用最为明显,河流会将陆地表面的岩石剥蚀搬运,并在其下游沉积,形成平原。
四、沉积对地貌的影响沉积是指水体和冰川搬运的颗粒物质在地表沉积的过程。
沉积物的种类和沉积地点直接决定了地貌的形成。
例如,在河流的下游,携带的颗粒物质逐渐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或河漫滩;而在冰川融化的地方,冰川搬运的石块和泥沙形成冰碛坡。
地质学知识:地表地貌形成的机制与演化地表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海洋、平原、漠区等。
这些地形和地貌特征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形成的。
本文将介绍地表地貌形成的机制与演化过程。
地表地貌形成的主要机制有四种:构造作用、风化侵蚀、沉积作用和冰川作用。
这些机制的作用方式不同,但它们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转化和影响的。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它们。
构造作用是指地球表层变形和运动所引起的地貌变化。
例如,地震、火山喷发、板块运动等地质过程都会引起构造作用。
这些过程会改变地球表层的形态,形成山脉、山谷等地形地貌。
例如,在地震和火山喷发造成的地形地貌中,可以看到山体崩塌、地震断层和熔岩流等构造作用的形象。
这些地貌特征是由地壳构造变化导致的。
风化侵蚀是地表岩石、土壤等物质在长时间外力作用下发生分解、磨蚀、溶解等现象。
例如,降雨、风力、水流等自然力量都会对地表岩石和土壤产生风化侵蚀作用。
这些现象会形成峡谷、洼地、峰丘等地貌。
人工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也会加速风化侵蚀的速度,造成土地沙漠化和生态遭受损失。
因此,风化侵蚀是全球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且急迫的问题。
沉积作用是指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的运动、沉淀、侵蚀等作用。
这些过程会将泥沙、矿物、碎屑等物质从地形高处携带到低处沉积,形成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
例如,河流、湖泊的流动、冲刷和淤积,会形成河谷、湖泊、河滨地带等地貌形态。
海洋的海底地形、珊瑚礁、滩涂等也是沉积作用的产物。
通过对沉积物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发展历程以及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化等重要信息。
冰川作用是指冰川的流动、融化和冰碛作用所造成的地貌变化。
冰川高山冰川是寒冷区域中的冰体积,由于水的凝固形成,而且受到大地作用夹层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地学特征。
冰体积在不停地变化,冰融化有时也比积攒更加迅速。
在这个过程中,岩石和土壤都会被冰川侵蚀,形成坑谷和山丘。
冰川作用可以改变地球表层的形态,形成火山、峡谷等地貌特征。
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态的关系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呈现出丰富多样、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从雄伟的高山峻岭到广袤的平原,从幽深的峡谷到辽阔的海洋。
这些地貌形态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由各种地质作用共同塑造的结果。
地质作用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地质作用主要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两大类。
内力地质作用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和重力能等,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
外力地质作用则主要依赖于太阳辐射能、重力能以及日月引力能等,其表现形式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内力地质作用对地貌形态的塑造往往具有强烈而显著的影响。
地壳运动是内力地质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可以使地壳发生垂直运动或水平运动。
地壳的垂直运动可以导致陆地的上升或下沉,从而形成高原、盆地等地形。
例如,青藏高原的隆升就是由于地壳的上升运动所致,使其成为了世界屋脊。
而地壳的水平运动则会造成岩石的挤压、拉伸和错动,从而形成褶皱山脉和断裂带。
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印度板块向北漂移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的巨大褶皱山脉。
岩浆活动也能对地貌产生重要影响。
当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时,会形成火山。
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火山灰和气体等物质堆积在火山口周围,形成火山锥、火山口湖等独特的地貌。
例如日本的富士山,就是一座典型的火山,其优美的锥形山体就是由多次火山喷发的物质堆积而成。
此外,岩浆在地下深处的侵入活动也会使周围的岩石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从而改变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进而影响地貌的形态。
变质作用虽然通常发生在地下深处,但经过长期的地质演化,变质岩可能会出露地表,参与地貌的形成。
例如,一些古老的变质岩山脉,如太行山,其坚硬的岩石性质决定了其陡峭的山势和独特的地形特征。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突然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虽然是一种短暂而剧烈的地质作用,但也能对地貌造成局部的破坏和改变。
地理学中的地质地貌形成导语:地理学研究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和规律,其中地质地貌是地球表面地理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质地貌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涉及各种地质力学和地理变化。
本教案将介绍地理学中地质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和过程。
一、地质地貌形成的基本原因地质地貌形成的基本原因主要包括地壳构造运动、岩石性质及其组成、气候与水文作用、生物活动等。
1. 地壳构造运动地壳构造运动是地质地貌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
地球的地壳由不断变化的板块构成,地壳板块之间发生的各种构造运动,如地震、火山爆发、地壳隆起、断裂和褶皱等,都会对地表地形造成明显的影响。
2. 岩石性质及其组成岩石是地质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
不同的岩石性质和组成决定了地表地形的特征。
例如,硬度大的岩石一般不容易受侵蚀,容易形成突出的地貌;而软弱的岩石易受侵蚀,容易形成低洼的地貌。
3. 气候与水文作用气候与水文作用是地质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条件的差异会导致地表物质的侵蚀和堆积。
例如,冰川侵蚀会形成冰川地貌,河流侵蚀会形成河谷地貌。
4. 生物活动生物活动也可以影响地质地貌的形成。
例如,地表植被的分布会影响侵蚀速度和土壤形成,动物的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地貌。
二、地质地貌形成的主要过程地质地貌形成的过程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地表侵蚀和堆积,以及生物作用等。
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质地貌形成的基础过程。
地壳板块的运动会导致地震、火山喷发、地壳隆起、断裂和褶皱等现象,从而产生各种地貌。
2. 地表侵蚀和堆积地表侵蚀和堆积是地质地貌形成的重要过程。
水、风、冰等自然力量的作用会将地表物质进行侵蚀、运输和堆积,形成丰富多样的地貌。
3. 生物作用生物作用也是地质地貌形成的重要过程之一。
例如,树木的盘根错节、小动物的发掘等都会在地表形成特殊的地貌。
三、地质地貌形成的典型案例地质地貌形成的过程与结果在地球上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下面以几个典型案例进行说明。
1. 冰川地貌冰川地貌是由冰川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
地形地貌形成与地质过程解析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它们是由多种地质过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在本文中,我将全面解析地质过程对地形地貌形成的影响。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多个因素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地质过程。
地质过程包括构造运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风化作用等。
构造运动主要指地壳的运动,包括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的隆起与沉陷等。
这些构造运动造成了地球表面的隆起和抬升,形成了山脉、高原和盆地等各种地形特征。
地形地貌的形成还受到侵蚀作用的影响。
侵蚀作用是指水、风、冰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破坏和搬运的过程。
水的侵蚀作用包括河流侵蚀和海岸侵蚀,它们能够切割岩石并形成峡谷、峡湾和海蚀平台等地形特征。
风的侵蚀作用主要体现在沙漠地区,形成了沙丘和沙漠山脊等特征。
冰的侵蚀作用则主要发生在极地和高山地区,形成了冰川和冰碛地貌。
沉积作用也是地理地貌形成的重要过程。
当水流、冰川和风力减弱时,它们会搬运并沉积搬运物。
这些沉积物形成了各种地貌特征,如河流冲积平原、沙漠戈壁和冰碛平原等。
沉积作用还可以形成湖泊和河口三角洲等特殊地貌。
此外,海平面的变化也是形成各种沉积地貌的重要因素。
风化作用对地形地貌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风化是指岩石和土壤在大气、水和植物等自然因素作用下的破坏和分解过程。
物理风化包括温度变化、震荡和冻融等作用,化学风化则是指岩石与水和气体发生反应,形成新的矿物质。
风化作用能够改变岩石的性质,加速侵蚀过程,形成独特的地貌特征,如喀斯特地貌和火山口地貌等。
总之,地形地貌的形成是地质过程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构造运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风化作用等地质过程共同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
了解和分析这些地质过程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表面的演变史,从而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
常见内力作用(为主)地貌的形成过程①花岗岩(山体 ) 露出地表过程:地壳运动,岩层断裂,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风化侵蚀,花岗岩露出地表。
如:花岗岩风化球的形成过程、黄山花岗岩体的形成等。
②火山(玄武岩山体) 的形成过程:(是否位于板块交界线附近)地壳断裂,岩浆喷出,火山灰堆积形成山体。
如:日本的富士山、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
③断块山或断层高原:先是看是否位于板块交界线附近,地壳断裂抬升形成地垒或高原,后是外力作用形成现有地貌,以内力为主。
如:华山、庐山、泰山、贺兰山、阴山、鄂尔多斯高原等。
④断层平原和谷地:地壳断裂下陷形成谷地,流水堆积形成平原。
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
⑤断层湖的形成过程:地壳断裂下陷,积水成湖。
如:贝加尔湖、非洲东非大裂谷附近的湖泊(马拉维湖、坦葛尼喀湖、维多利亚湖)、云南洱海等⑥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地壳运动(挤压),岩层向上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山。
如: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阿尔卑山、海岸山脉等均处于板块消亡边界附近,受板块挤压形成。
典型例题:[例1](2012年安徽卷)根据材料和图1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图1(1)图中A地、B地的地貌分别为▲、▲,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它们形成的主要过程。
(12分)[答案与解析]解析:据图可知,图中B处于断层陡坡范围内,A处于其外的点苍山山上。
不难看出,洱海在内的范围应该属于断裂下陷构造,即地堑。
A处的点苍山则属于地垒山(断块山)。
B处为耕地,周边河流较多,双处于断块山脚,可以推测为冲击平原。
再按照相关地貌类型成因作答即可。
答案:断块山 洪积—冲积平原 内力作用形成断层,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方向运动为主;A侧岩体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B侧岩体相对下降,形成谷地,同时流水等外力不断将风化、侵蚀产物搬运到谷地边缘堆积,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考点地貌的形成过程模板八:地貌的形成过程1. 三角洲形成过程①入海口附近河段的输沙量大,流水沉积提供物质保障。
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会受流域的植被、地面坡度、土质、降水以及河流上游河段泥沙沉积数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②入海口附近河段底部坡度小,利于降低河流速度,促進河流泥沙沉积。
③波浪和潮流的侵蚀、搬运作用弱,与河流泥沙沉积对抗作用弱,有利于三角洲的发育。
2.辫状水系形成过程①洪水期:在流水侵蚀、搬运作用下,洪水从上游带来大量的泥沙,并沿许多深泓线堆积,形成水下浅滩。
②洪峰过后的枯水季节:许多浅滩出露水面,成为沙岛,沙岛与沙岛之间是多股的河道,它们忽分忽合,交织如辫。
③再次洪水来时:有些沙岛不被淹没,有些被淹没的可能被水流斜切而过,其上形成新的槽道。
3.冲积洪积平原形成过程在山区,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的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变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冲(洪)积扇;冲(洪)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连合,形成广阔的洪积—冲积平原。
4.河曲以及嵌入式河曲形成过程河曲的形成①环流作用使河流一岸受冲刷,另一岸堆积,形成河曲。
②河床底部泥沙堆积形成障碍,使水流向一岸偏移,形成河曲。
③由于河床两岸岩性不一致或构造运动造成两岸差异侵蚀而形成的河曲。
嵌入式河曲先是在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平原和盆地中形成了“蛇曲”,后地壳的持续抬升,河流下蚀增加,隆升的地壳形成山地,而蛇曲则保持原形嵌在山谷之中。
5.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丹霞地貌含铁的碎屑物在地势低洼处沉积并固结,形成红色砂砾岩;地壳抬升与挤压形成(垂直节理发育)中低山脉;流水沿岩层裂隙侵蚀,并在重力崩塌、风力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山体相互分离,四壁陡立的丹霞地貌形态。
雅丹地貌地壳抬升,湖盆出露干涸(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物理风化,形成裂隙,风力侵蚀,平坦地面被吹蚀成各种形状。
6.花岗岩峰林地下炽热岩浆入侵地壳薄弱的黄山地区形成花岗岩;花岗岩体发生间歇抬升随着地壳的强烈隆升,花岗岩体受外力风化、剥蚀;形成千姿百态的花岗岩峰林景观。
地理地形与地貌的形成与变化地理地形与地貌的形成与变化是地理学科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地理地形是指地球表面上各种地形的特征和分布,而地貌则是地形的整体和综合表现。
地理地形和地貌对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和资源利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课将围绕地理地形与地貌的形成机制以及变化过程展开,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地形与地貌的内在联系。
一、地理地形的形成机制地球表面上各种地形的形成机制多种多样,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种形成机制:1. 构造力的作用: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是地理地形形成的重要原因。
例如,地震会导致地壳的断裂和抬升,进而形成山脉和峡谷等地形;板块运动会引发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地形和岛屿。
2. 水力的作用:水是地理地形形成的重要因素。
水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会产生河流谷地、峡谷等地形,河流的冲击力还会形成瀑布和急流;海洋和湖泊的波浪侵蚀会塑造海岸线和湖滨地形。
3. 风力的作用:风是地域地貌形成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风侵蚀会形成沙丘和沙漠地形,例如著名的沙漠中的沙丘群。
4. 冰力的作用:冰川是地理地形形成的重要力量。
冰川侵蚀和堆积形成了冰川地形,如山谷、冰川湖、冰碛地等。
二、地貌的变化过程地貌的变化是地球表面地形随时间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动态过程。
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种地貌变化过程:1.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貌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和城市化建设改变了地貌的面貌,引发了地质灾害和生态问题。
2. 自然力的作用:自然力主要包括水力、风力、冰力等。
它们通过不断的侵蚀、破坏和堆积作用,改变了地貌的形态。
例如,河流随着时间推移会改变其河道形状,海岸线也会因海洋侵蚀和沉积而发生变化。
3. 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地貌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退缩,造成山区水系统的改变和冰川地貌的退化。
4. 地质事件的作用: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事件也会引起地貌的剧烈变化。
例如,火山喷发会产生新的火山地形,地震造成地壳的抬升或崩塌,改变了地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