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为核心”的科技产业园规划——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规划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9.00 MB
- 文档页数:27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及分析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土地调查的相关工作经验,以笔者曾经参与的松山湖高新区土地调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调查步骤,调查要点及关键数据处理的方法,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东莞松山湖土地利用土地调查1 松山湖高新区概况1.1 历史回顾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1994年成立,2001年1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6年通过国家发改委和国土资源部审核,核准规划面积10km2。
2001年9月,东莞市人民政府颁布《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若干规定》,为松山湖开发建设的规范化、法制化提供了政策依据。
2001年1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东莞篁村科技产业园区并入松山湖高新区。
松山湖高新区是东莞“四位一体”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山、水、园于一体”的生态型、高科技、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是广东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和产业升级的引领区,目标是发展成为东莞乃至珠三角的研发设计中心、人才教育中心和企业总部中心。
1.2 发展现状(1)经济发展情况2009年度,松山湖高新区的工业(物流)企业总收入达780.1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为699.49亿元,占工业(物流)企业总收入的89.66%,基本形成了以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C40)、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C39)为主的产业集群,吸引了如聚信科技有限公司、漫步者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宇龙科技有限公司在内一系列高新技术企业的入驻。
松山湖高新区不仅重视大中型企业的集聚,而且重视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孵化、培育。
截至2009年底,留学人员创业园已孵化、吸引多家高科技创业企业,对培育东莞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社会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2)土地资源利用状况截至评价时点2009年12月31日,松山湖高新区内“三通一平”的土地已达到809.11公顷,其中90.42%已被供应。
.附件一规划说明书第一部分消防专项规划的编制背景与现状分析第一章区域概况一、地理位置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东江下游,北靠广州,南依深圳,东邻惠州、博罗,西隔珠江与番禺相望,处于穗、莞、深、港经济走廊的黄金地段。
东莞市境内东南部和中部为丘陵,北部为东江流域平原,西部和西北部濒临珠江口,是河涌交错的水网地带,形成了自东南向西北倾斜的地势。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处于东莞中部大朗、寮步和大岭山三镇围合区域,属丘陵水系发育地区,位于莞深高速公路中段,距离广州83km、深圳35km。
二、气候条件规划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靠近南海沿岸,受季风气候影响,四季分明,冬夏季风交潜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日温差小。
年均气温为22℃,一般年份最高温度36℃,最低温度3-4℃。
正常年份,年降雨量为1800-2000毫升。
年日照时间为200天以上,雨季40-60天,无霜期在350天左右。
规划区气候适宜热带、亚热带水果、花卉及多种蔬菜的生长,不少产品在港澳占有重要地位。
三、生态环境规划区大量的森林覆盖和自然水体,加上地处低纬,日照时间长,大气对流旺盛,空气交换量大。
其中常风风速比广州大0.8倍,比深圳大0.5倍,自净能力强。
适宜开发高科技研发、产业、旅游、度假。
四、淡水资源规划区依托松木山水库供水,水资源极为丰富。
水库总库容6520万立方米,集雨面积54.2 Km2,建有10万m3/d的大型自来水厂。
随着东江引水工程的建设,区域性供水系统形成,中西部供水能力完全能保障本地区的开发需求,规划将松木山水库定性为景观水系。
五、对外交通规划区有多种交通体系交汇。
高速公路包括莞深高速和常虎高速;快速道路包括厚大快速和莞蛇快速;一级公路包括莞长公路和莞樟公路;国道有107国道;一般公路包括石龙大道和杨朗公路。
六、生态资源气候舒适宜人,青山、碧水、树林形成了独特的生态资源。
生态资源包括植物密集区、自然生态区、一般植被区、人工生态区和水生态区,各类生态资源类型如表。
提起松山湖,首先想到风景秀美的环湖绿道、国家级高新区。
2023年7月,国家批复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又以崭新的定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年前,松山湖还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水库、一个大公园。
时至今日,松山湖已然成为大湾区最重要的创新“内核”,让我们一起走进松山湖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前世初心,一座新城就是一个大公园PART/01一个大公园的蝶变之路20年时间,在一个城市或国家的历程中是很小的一段,对松山湖,却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一无所有到举世瞩目的跃进。
时间回到2001年7月,东莞市提前谋划发展模式转型和创新,这是一次决定东莞产业转型发展方向的重要会议,佟星书记(时任东莞市委书记)在会议上提出开发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规划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并定名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将其明确为未来东莞的经济科技中心。
11月,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成为省级高新区,并更名为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2002年1月,园区正式奠基。
松山湖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犹如黑马,扬蹄欲奔。
2023年伊始,松山湖中子科学城正式更名为松山湖科学城。
2023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正式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2023年4月,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全面启动。
很久以来,东莞给人的城市意象就是巨大的、连绵不断的工厂,而松山湖科学城的出现,应该是将东莞由传统的工业及手工业文明走向新时代的生态文明、科技文明的契机。
而松山湖这二十年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也正是基于这一核心命题展开的,松山湖实现从“大公园”到“科学城”的质的飞跃,也为世界创造了一个“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的蝶变之路。
PART/02一座新城的崛起2001年松山湖高新区建立之初,负责整体规划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出按照“新城”而非“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理念开展园区规划设计,这在当时具有相当大的前瞻性和突破性。
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研发区修建性详细规划Detailed Plan For Research & Development District Of Songshan Lake SCI.&TECH.Industry Park,Dongguan说明书·图集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研发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目录前言1. 项目背景分析2. 现状概况分析3.功能目标定位4.规划理念与技术路线5.规划总则6.规划结构与用地布局7.道路交通规划8.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引导9.绿地系统与水系规划10.配套设施规划11. 总平面布置12.竖向规划13.市政工程规划14.分期建设规划与实施建议15.投资估算分析前言为了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把松山湖建设成为东莞科技中心”和松山湖新一轮的发展切入点就在“发展科技”的指示精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于2005年9月对松山湖研发区进行概念规划与城市设计咨询邀标工作,评审会后,确定了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与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共同合作完成下一步研发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我项目组重新对规划用地进行现场踏勘、方案比较等方面工作,在结合松山湖意见的基础上综合东南院与东莞院两方案各自的优点,形成了修改方案,于2005年11月23日向管委会领导汇报并得到认同,再根据会议具体意见对方案进行了调整、深化,并多次与松山湖规划建设局有关领导互相交流,形成确认方案。
由于松山湖管委会相关领导对研发区发展思路有调整,项目组于2006年1月结合管委会意见形成了本次调整方案并得到管委会认同。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松山湖管委会、松山湖规划建设局相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1.项目背景分析松山湖在东莞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方面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松山湖是东莞“三为一体”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莞新城,是东莞的科技经济中心,是东莞产业结构升级的龙头,是东莞产业支援服务业中心,是东莞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载体。
中国·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The Songshan Lake Hi-tech Industrial Park Plan of Dongguan in China说明书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管委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2年8月目录一、项目提出·现状概况1.项目提出2.现状概况二、科技产业·生态1.科技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包容性2.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科技产业园三、现状·未来1.东莞产业发展概况2.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前景3.从“人”字到“个”字—市域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4.东莞主城区“三位一体”的空间结构及职能分工5.国际﹑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典型范例四、选址·定位1.优越性2.前瞻性3.目标与定位4.综合生态新城基本条件5.产业发展特征五、构思·设计1.规划原则2.总体构思3.发展规模4.形态与结构5.生态功能布局6.用地功能分区7.用地规划8.景观设计9.交通体系10.绿地系统11.配套设施12.形象策划六、安全体系1.环境保护2.生态安全3.综合防灾4.环卫规划七、信息化规划八、市政工程专项规划1.给水工程规划2.污水工程规划3.雨水防洪工程规划4.电力工程规划5.电信工程规划九、分期开发指引十、近期建设规划十一、开发模式1.开发指引2.分期开发3.管理模式4.融资渠道5.开发模式十二、附件附件1:广东省人民政府(粤府函[2001]444号)“关于同意扩大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批复”附件2: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环境影响的评价大纲环评结论及专家评审意见附件3: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纲要评审意见一、项目提出·现状概况1、项目提出“香港—深圳—广州—珠海—澳门”正在形成一个都市区域,这里将成为21世纪卓越的工业、商业与文化中心。
区域核心城市业已完成产业的置换和升级,中小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也在不断进行。
从1991年至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2846.8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7.2%。
发帖人: keynes 点击率: 3275东莞市位于经济快速增长的珠三角地区。
由于这一地区的经济正面临结构性改变,各种经济力量的分化与组合,为本地区发展带来众多机会。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东莞市将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国际制造业的中心城市。
针对东莞不完备的城市功能和不明确的发展格局,2001年6月东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松山湖(原松木山水库)附近建设以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为主题的产业园,并同步开始了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全面规划和设计工作。
围绕松山湖的整个城市设计任务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中心区概念性城市设计(投标)2、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中心区+中部地区城市设计3、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规划及总平面设计项目一: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中心区概念性城市设计(投标)项目规模:用地约2.5平方公里,研究影响范围约30平方公里“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将成为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器,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龙头,未来东莞的形象代表。
”在城市发展决策的推动下,松山湖总体规划和中心区概念性城市设计同步展开。
松山湖地区拥有优美的环湖丘陵地貌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在加上东莞市雄厚的经济积累和发展特点,对于松山湖建设标准的定位成为城市设计的关键。
一、设计构思1.城市设计首先从地区发展资源的有效配置上全面分析松山湖的战略意义。
松山湖地区所负载的并不是一个单纯产业园的内涵,它的建设将对东莞不完备的城市功能和不明确的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一座以地区创新为目标,以产业服务为主体的新城。
2.城市设计引入了城市经营的思考方式,充分认识不可确定的发展需求,判断城市预期的获利方式。
松山湖新城只有在竞争的城市发展环境中以活跃的媒体身份出现,才能真正成为东莞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因此,新城的设计主题表达为一个为变换的需求提供不变场所的概念:城市的舞台。
3.以灵活性和持续性的原则,城市设计为可确定的需求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对不确定的需求表现出明显的适应性:近期,新城将成为东莞工业城镇的服务枢纽。
关于东莞市发展高新产业园区的思考——以东莞市松山湖西部研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成为国家、城市和企业竞争的焦点,是城市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空间拓展和传统产业改造的助推器。
进入新世纪,东莞谋划着从“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的转变,而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即是这场伟大转变中最活跃的分子。
本文在分析其他高新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松山湖西部研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从多个方面分析了该规划的创新之处,以期对其他相关规划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标签:高新区松山湖规划1区域发展背景1.1知识经济背景下科技工业园区的大发展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科技工业园区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依靠区域内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最大限度的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城市发展建设。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成为国家、城市和企业竞争的焦点,是城市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空间拓展和传统产业改造的助推器。
科技产业园在当今世界的发展非常迅速,如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台湾的新竹等已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象征。
1.2东莞市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内在需求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东莞市发展态势持续高速,但支撑条件迅速弱化,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已无法有效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是东莞市产业转型的重要载体,以打造产业升级龙头为目标,延伸IT产业的产业连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产业升级的内动力,找准松山湖的最佳定位,在产业创新中迎接国际产业大转移。
1.3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战略意义重大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在东莞市经济社会双转型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松山湖的开发,使东莞市由国际制造业基地向国际制造业名城迈进,以新空间发展新产业,促进全市的可持续发展,以此来应对区域产业转移的必然趋势。
随着松山湖产业新城的发展,必将成为城市化以及城市文明的高地,对周边城镇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大提高这些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编制时间:2001.1-2002.8获奖情况:2003年度建设部优秀规划设计项目三等奖项目负责人:范钟铭、余晓东主要参加人:张 文、王广鹏、 徐建杰、梁 峥、郭启华、陈 郊项目简介:一、项目概况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东莞城市发展逐步出现转型的需求,为实现其从出口加工基地型城市向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与广州、深圳和惠州协调发展,共同构筑珠三角组合城市群的目标,东莞市提出了“建设以现代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
应对空间发展策略,提出了把位于东莞市中部大郎、寮步和大岭山三镇镇区围合的松山湖区域,总面积59.43平方公里,建设成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实现东莞市以现代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莞城、松山湖、同沙生态区“三位一体”主城区空间格局的发展战略。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面临着两大任务,之一是提升城市产业结构。
通过激发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的集聚与稳定;之二是建立东莞市“三位一体”的主城区。
形成中心城区的极化功能,拉动城市化向高质量提升。
本次《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需要从发展战略提升到具有法定意义的总体规划,在外部与内部两个方面建立新的规划支撑体系。
规划首先协助完成了规划选址意见书和选址的环境保护评价;其次,研究论证了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在市域产业布局和主城区的地位,确定了市域产业核心和城市“三位一体”主城区的发展定位;再次,分析了国内外高新园区和新城的实践经验和设计理念,结合松山湖的实际情况编制了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含盖了发展策略、总体规划及实施建设等内容。
二、技术路线规划的技术路线设计为:以区域分析为基础,以城市空间整合为目的,以资源合理利用为宗旨,以产业布局为主线;理论演绎与实证研究互动,纵横对比与定性定量互补。
工作方法上强调以下几点:①从东莞市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高度分析入手,提出在现有资源条件下,集聚和扩张地域经济活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方向和动力;②在全市范围内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高新园区和新城建设的实践经验和设计理念,围绕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生态资源、地景资源和自然资源,确定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定位、开发时序、首期启动、建设模式等;③进行土地利用、生态保育、景观设计、城市形象等多方面的空间布局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基础上的空间管制和政策引导;④强调可实施的基础设施的近远期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