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糖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 格式:ppt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42
高龄老年冠心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完整版高龄老年冠心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完整版一、前言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高龄老年冠心病成为心血管领域的热点话题。
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具有独特的生理和病理特点,诊治过程中需要考虑诸多因素。
为了更好地指导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诊治,中国专家们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制定了《高龄老年冠心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完整版》。
二、关键词1、高龄老年2、冠心病3、诊断4、治疗5、中国专家共识三、正文1、引言高龄老年冠心病是指年龄在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患上的冠心病。
随着寿命的延长,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2、高龄老年冠心病的生理和病理特点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具有以下生理和病理特点:血管内皮功能减退、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快、冠状动脉收缩张力增加、心肌纤维化、心脏舒张功能不全等。
3、诊断高龄老年冠心病的症状不典型,如胸闷、气短、心悸等,常常被误认为是自然老化现象。
因此,临床医生应该重视高龄老年人的主诉,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CT等影像学手段,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4、治疗高龄老年冠心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是基础,包括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拮抗剂、ACEI/ARB类药物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选择,如病情较轻者可选择介入治疗,病情较重者应选择外科手术治疗。
此外,应重视高龄老年人的多重用药问题,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不良反应。
同时,应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指导,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5、中国专家共识的意义和影响《高龄老年冠心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完整版》的制定和发布,对于规范高龄老年冠心病的治疗、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该共识将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用的操作指南,也将为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院内高血糖是指血糖水平〉7.8mmol/L,若血糖水平持续而明显地高于此水平则提示患者有可能需要接受治疗。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联合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组共同制定了《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以下主要为该专家共识中住院患者的血糖管理部分内容。
表1住院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分层表1住院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分层严格一般宽松空腹或餐前血糖(mmnl/L) 4.4-6.1 6.1~7.87.8-10.0餐后2h或随机血糖(mmol/L)&1-7,87.8-10.07.873.9表2住院患者血糖控制目标表2住院患者粗糖控制目标内分泌科新诊断、非老年、无并发症及伴发疾病,降糖治 或疗无低血糖风险其他内科低血糖高危人群且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同时伴行稳定心脑机 管疾病 因心脑血管疾病入院注:低血糖高危人群:糖尿病病程〉15年、存在无感知性低血糖病史、有严重伴发病如肝肾功能不全或全天血糖波动大并反复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具有高危心脑血管疾病风险(10年心血管风险>10%)者,包括大部分〉50岁的男性或〉60岁的女性合并一项危险因素者(即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亲乱或蛋白尿)血糖控 制目严格 宽松 一般宽松外科手术 特殊群体 择期手术(术前、术中%术后)急诊手术(术中、术糖皮质激素治疗中重度肝肾功能不全75岁以上老年人 顼期寿命<5年(如癌症等)精神或智力障碍大、中,小手术器官移植手术 精细手术(如整形) 大、中、小手术 器官移植手术 重症监护胃肠内或外营养(ICU )外科ICU内科ICU一般宽松宽松宽松宽松一般一般严格宽松一般严格宽松一^般宽图1住院成人糖尿病或高血糖患者管理流程图评批出点情况井刷金由胧控制H,必装同用h 阍或尿赭.屿、rti岫,ti 鼻.由乩❸,胴行功能.to.喝叁而堆♦独更m据、井发蜡和伴发疾场,降相方案及沾疗依4性葬下•小U:的用忖阵怔(总括生命体位.意比状君."无脱水隼、旺拄检我说忖过渡到设外方案:L小叨段球即为血军祸的患者也睫任就扑防W时明周是有学有祎比置2.哮看收掂―福疗1♦■曲浏用本用控制目后4.源电管理♦生诂方苴冲到H划声的回和呐界■目■标状•阳性林亚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1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的住院标准糖尿病患者在其长期的治疗过程中涉及到"家一医院一家"的一体化管理,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时间需要在家和门诊进行调整和管理血糖,但许多情况下可能需要住院进行短期血糖管理和优化治疗、并发症筛查和应激状态的控制等,尤其在要起始胰岛素治疗的情况下。
糖尿病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背景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诊治糖尿病,中国专家委员会组织多位糖尿病领域的专家,制定了本专家共识。
诊断标准
本共识采用国际糖尿病联合会颁布的2017年新诊断标准,如下:
- 空腹血糖≥7.0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 随机血糖≥11.1mmol/L,伴有尿糖或糖尿病症状。
治疗原则
-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情况,采用联合治疗,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方案,控制血糖水平达到个体化目标。
- 注意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运动和身体体重管理,积极控制不良的生活方式惯。
- 密切监测和控制糖尿病的合并症和危险因素,积极防治心脑血管病、眼病、肾病、神经病变等,并防止低血糖和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药物治疗
- 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为二甲双胍,对于不能耐受二甲双胍、合并肾脏病或心衰的患者,应采用其他口服药物。
- 在口服药物治疗无法达到目标血糖的情况下,应考虑胰岛素治疗,其中长效胰岛素治疗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 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合并妊娠的女性患者,药物治疗需要注意药物安全性,需谨慎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
总结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和控制的慢性病,本专家共识提出了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和药物治疗的方案,对于广大糖尿病患者的诊疗及生活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性建议,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解读“三高”发病率高、达标率低“三高”常合并存在,我国成年人群中,“三高”患病率为8.9%,而仅有5.6%的患者达标1。
“三高”并存时,这三项危险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加重,产生协同作用,诱发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炎症过程和靶器官损害,成倍增加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风险。
“三高”共管能更好地预防心血管事件,研究显示,“三高”共管能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
“三高”共管路径,综合管理,个体化治疗共识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三高”共管路径、患者风险评估方法、诊断标准和管理目标值,强调早期筛查以及对患者进行心血管疾病总体风险的评估和分层。
全面评价心血管疾病总体风险有助于临床医师针对多重危险因素制定出个体化的综合防治决策,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总体危险。
对患者进行总体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和分层后,在此基础上确立适合患者的血压、血糖和(或)血脂控制目标值,确定启动药物治疗的时机,优化治疗方案和进行综合管理。
注:ASVC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高”共管路径“三高”共管的干预策略,循序渐进,长期达标共识指出,三高共管的干预策略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
所有患者都应采用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膳食、减少钠盐摄入、增加身体运动、控制体重、不吸烟、不饮酒等措施。
而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优选长效降压药物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是降低发生心脑肾及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危险。
根据患者的总体风险水平选择降压药物,实现血压达标;同时干预可纠正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并存的临床疾病,降低总体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风险。
ACEI/ARB/ARNI、CCB 、BB、利尿剂均可作为一线降压药物,优选一日一次的长效降压药物,以有效控制24h血压。
注:A,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或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B,β受体阻滞剂;C,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CCB);D,噻嗪类利尿剂;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SPC,单片复方制剂糖尿病的药物治疗——重在降低患者心肾风险2型糖尿病患者应选择安全、有效、能使血糖达标并维持达标的降糖药物,二甲双胍是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
2024女性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诊治的专家共识(全文)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女性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
女性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病理生理特点、临床表现、防治策略具有特殊性,患者知晓率及社会关注度较男性低。
近年,女性冠心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防控面临严峻挑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女性心脏健康学组牵头,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女医师工作组相关专家撰写了本共识,旨在提升对女性冠心病特殊性的认识,加强并促进我国女性冠心病防控工作。
一、女性冠心病流行病学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2015—2018年数据显示,冠心病患病率女性为6.2%,男性为8.3%。
我国冠心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趋势。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显示,2019年男性冠心病死亡率(城市:126.4/10万,农村:134.12/10万)高于女性(城市:116.63/10万,农村:126.03/10万)。
《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控制报告2021》源于2020年医院质量检测系统的5 311 424例冠心病住院患者,中位年龄68(59~76)岁,女性占44.1%。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注册研究显示女性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比例更低,院内死亡风险为同龄男性患者5.8倍;出院患者中,年轻女性较同龄男性2年死亡率更高(3.8%比1.4%,P<0.05)。
二、女性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女性冠心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传统危险因素,以及妊娠、避孕药、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性别特异性危险因素。
绝经期女性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超过同年龄男性,导致心血管风险增加的女性收缩压阈值低于男性。
高血压严重程度与卒中风险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卒中风险随血压升高明显增加。
女性高血压患者对盐负荷更敏感,与代谢综合征和自身免疫疾病的相关性更强,这可能是女性治疗反应较差和心血管事件风险更高的原因。
最新:《〃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引言高血压、糖尿病(以高血糖为特征)和血脂异常[以血清胆固醇或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为主要表现]常统称为〃三高",是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3项主要危险因素。
我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人数已经高达数亿,且许多患者〃三高〃并存,导致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成倍增高。
为了遏制和逆转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趋势,必须加强对这些危险因素的预防和管理。
而与3项危险因素分别单独管理相比,实行〃三高〃共管可显著减少重复管理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产生良好的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要推进〃三高〃共管,做好血压、血糖、血脂的规范化管理,具体计划是到2030年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均提升至≥70%,治疗率和控制率持续提高,35岁及以上居民年度血脂检测率≥35%.为推动〃三高〃共管的落地与实施,建议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发挥行政管理职能,主导区域内医疗机构的〃三高〃共管上下级联动体系的构建,统筹各方资源,提升管理效率,循序渐进将〃三高〃共管真正落到实处。
然而,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专注于〃三高〃共管的指南或共识。
为积极推广〃三高〃共管的理念,提升临床医生的〃三高〃共管技能,我国心血管、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管理和社区医疗等领域的专家,通过广泛复习文献,结合我国临床实践,撰写了关于〃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三高〃患病率及危害一、我国人群〃三高〃的患病与控制现状二、〃三高"并存的危害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的主要危险因素。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而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D1C)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高血压、高血糖和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异常都是代谢相关性危险因素,有明显的聚集倾向,常常会成对或三联一起发生在同一患者身上,形成'两高〃并存甚至〃三高〃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