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论语集注》对“吾道一以贯之”的阐释
- 格式:pdf
- 大小:332.78 KB
- 文档页数:6
朱熹论语集注翻译_论语集注原文及翻译【--经典手机短信】《论语集注》是朱熹经过40多年的用心“理会”,并“逐字称等”后才最终写定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论语集注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朱熹原文| 论语集注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之与之与,平声,下同。
子禽,姓陈,名亢。
子贡,姓端木,名赐。
皆孔子弟子。
或曰:“亢,子贡弟子。
”未知孰是。
抑,反语辞。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温,和厚也。
良,易直也。
恭,庄敬也。
俭,节制也。
让,谦逊也。
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
其诸,语辞也。
人,他人也。
言夫子未尝求之,但其德容如是,故时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问之耳,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后得也。
圣人过化存神之妙,未易窥测,然即此而观,则其德盛礼恭而不愿乎外,亦可见矣。
学者所当潜心而勉学也。
谢氏曰:“学者观于圣人威仪之间,亦可以进德矣。
若子贡亦可谓善观圣人矣,亦可谓善言德行矣。
今去圣人千五百年,以此五者想见其形容,尚能使人兴起,而况于亲炙之者乎?”张敬夫曰:“夫子至是邦必闻其政,而未有能委国而授之以政者。
盖见圣人之仪刑而乐告之者,秉彝好德之良心也,而私欲害之,是以终不能用耳。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行,去声。
○父在,子不得自专,而志则可知。
父没,然后其行可见。
故观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恶,然又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
○尹氏曰:“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
如其非道,何待三年。
然则三年无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
”游氏曰:“三年无改,亦谓在所当改而可以未改者耳。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
和者,从容不迫之意。
盖礼之为体虽严,而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迫,乃为可贵。
先王之道,此其所以为美,而小事大事无不由之也。
《论语》:吾道一以贯之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有一天孔圣坐在教室里,曾参经过他的前面,于是孔圣便叫住他:“参!”曾参听到老师叫,回过头来,于是孔圣便告诉他说:“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说,我传给你一个东西,一以贯之;曾参听了这句话以后说:“是,我知道了”;其他的弟子们看到之后,不知所以,就围着曾参问:夫子又传了些什么道?曾参没有办法告诉这些程度不够的弟子们,只有对他们说,老师的道,只有忠恕而已矣,就是作人做事,尽心尽力,对人尽量宽恕、包容,就此便可以入道了。
曾参讲的是有问题的,片面的,这不叫“一以贯之”,该叫“二”以贯之了,之所以这样讲也是因为这些弟子们自身的修养不够,境界不够,是没有办法给他们讲明白的,就如佛祖的拈花一笑: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的开始;这与孔圣说的:“参乎!吾道一以贯之”的道理是相同的。
前面说过曾参的“吾日三省吾身”,很注重培养自己内心的宁静,德行的修养也修到了很高的境界,在孔圣面前一走过来,这位至圣先师就看出了火候,所以孔圣把他叫过来:“参乎!吾道一以贯之”,等于释迦牟尼说的不立文字,真理就在你自己内心里,如果内心随时随地都能宁静、安详、平淡,久而久之即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但是一般弟子们没有修养到这个程度,此中道理,并不是即讲即知,必须要有内涵的真正修养,而曾参也知道一般弟子们没有到达这个程度,因此就轻轻一推,推到行为上去,告诫他们先要留心作人做事的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一以贯之——浅谈《论语》里的忠恕思想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号:**********姓名:***忠恕之道,一以贯之——浅谈《论语》里的忠恕思想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论语•里仁》南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此有极其精微的阐释,并引曾子与门人论说(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以资博辨。
从而推论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的观点。
这是后来学者大多认同的一个说法。
而在《论语集注》关于该条的下面又引了程子的一段话。
这里程子首先对“仁恕”、“忠恕”观念进行了区分——“以己及物,仁也。
推己及物,恕也。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忠也。
忠者天道。
忠者无妄。
忠者体。
干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
恕者人道。
恕者行忠。
恕者用。
大本达道也。
”在这里“仁恕”的区别差异很小,难以理解,必须结合程子在论说“子贡”条时的论说才可以理解。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程子对此进行了解释:“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仁也;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恕也。
无者自然而然,勿者禁止之谓,此所以为仁恕之别。
”从这两条相关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仁,是自然而然,发乎天理天性的行为;而恕可能是后天教育,伦理节制所要求的行为。
这样一来,仁与恕的境界高下立判。
因而程子才说:“恕则子贡或能免之,仁则非所己矣。
”我们再来看“忠恕”之别,这里程子截然的将二者划分开来,而以“道”来绾合。
“忠”是天道,且是体,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它是“内心本然的认知”,永远存在。
而“恕”不同,“恕”是人道,是用,是用以践行“忠”的,立足于“恕道”的所作所为,呈现出来,那就达到了“忠”的标准,是“忠”的意识的外化。
因而“忠”更多的体现出客观性,有“忠”心,则可能衍出“恕”行为,而无“忠”心,则根本不可能去践行,也就没有“恕道”。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吾道一以贯之是什么意思
吾道一以贯之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译文】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评析】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参,从古从众读森.孔子呼曾子之名曰:参,吾之道,汝可一以贯之.曾子应之曰唯.孔子出.门人不解,乃问曾子,何谓也?曾子答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贯者贯穿,以一理贯穿万事,则万事皆有其理.孔子之道,一理分为万事,万事归于一理.有入世者,有出世者.而能一以贯之.然出世之道非常人所能了解,故曾子以忠恕答之.何谓忠恕,汉注尽己之谓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谓恕.忠恕之道仍在世间,但与出世之道相近.中庸引孔子曰:“忠恕违道不远.”既曰不远,即是近之.近则可以由事入理,而能一贯矣.其实就是一贯的意思,一向如此,从未改变,谓用一种道理贯穿于万事万物.。
里仁4.15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如何理解?【原文】里仁4.15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竹注】一、参:读音同“森”,曾参(前505-前436),鲁国人,孔子弟子,小孔子46岁。
二、吾道:我推行的人道。
三、一以贯之:一个根本贯通统摄全部。
四、唯:与内心相契的肯定回答,是。
五、门人:孔子的其他学生,即曾子的同学。
六、忠恕:做人处世的原则,引用朱熹的解释“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筱译】孔子说:“参呀,我推行的人道是由一个根本统摄起来的。
”曾子恭敬地说:“是的”。
孔子出去后,同学们问曾子说:“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推行的人道,关键在忠恕二字罢了。
”【帆论】孔子弟子众多,先进的弟子中最能了解孔子之道的属颜回,后进的弟子中最能直契孔子心传的首推曾参。
所以,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的反应是脱口而出地回答“是”,这不是敷衍式的傻点头,由后一句可知,他是经过深度思考后的认同。
老师走后,同学们一头雾水,不明白夫子所指。
曾子解同学之惑,夫子之道的玄机在于忠恕两字,可谓一语中的。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这句话难以理解,千百年来聚讼纷纭。
“道”怎么解释?“一”怎么解释?“贯”怎么解释?三个问题。
关于“道”指什么?第一种解释,道指学说、主张、思想;第二种解释为行为、准则、实践。
第三种解释为思想加行为。
我看了很多名家版本的《论语》,在这个地方的解释互相抄袭,后出的抄袭前人是惯用手法。
第一种解释属普通水平,第二种解释略高一筹,第三种较为高明。
但是在我看来,都没有理解到本质。
本质往往最为简单,孔子一生孜孜于人道秩序的重构,吾道,就是其推行的人道。
关于“一”指什么?有博学之士立刻想到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的哲学思维链,更延伸到孟子“定于一”的政治思想,再远一点到许慎《说文解字》中的“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朱熹解《论语》“吾道一以贯之”与《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理学宗师,他深深研究儒家经典文化,尤其是《论语》和《中庸》,并对其中的重要理念进行深入解读。
在他的评论中,朱熹强调了“吾道一以贯之”和“忠恕违道不远”这两句话,认为它们代表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本文将围绕这两句话展开讨论,探究它们在朱熹解《论语》和《中庸》中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我们来解读“吾道一以贯之”。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学而》篇,原文是:“吾道一以贯之”。
在朱熹的解释中,他认为“道”是指儒家的道德理念和行为准则,而“一以贯之”则是指一个人在修养品德和实践道德行为时要始终如一、贯彻始终。
从朱熹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在修养品德和实践道德行为时要保持一贯性和坚定性,不能因为外在的诱惑或变化而动摇或偏离本心和本道,而是要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实现真正的道德自觉和自我约束。
我们来解读“忠恕违道不远”。
这句话出自《中庸》中的“忠恕”篇,原文是:“忠恕违道不远”。
朱熹在《中庸》的注解中指出,忠是指对君主忠诚,恕是指对人民宽容,违道则是指违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朱熹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遵循忠和恕的原则,就能够做到不偏离道德准则,不违背道德规范,从而能够实现践行道德和修养品德的最高境界。
他强调了忠和恕的价值和意义,认为这两者是修身养性的基本要素,也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只有在忠和恕的指引下,人们才能够不远离道德,不偏离正道,真正实现自我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对“吾道一以贯之”和“忠恕违道不远”这两句话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朱熹对儒家经典文化的理解是非常深刻和精辟的。
他把这两句话视为儒家思想的精华,认为它们代表了儒家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体现了儒家对于道德人格塑造和行为规范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也为后人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价值引导和道德规范。
在当下,我们依然可以从朱熹对于《论语》和《中庸》的解读中得到启发和指导。
忠恕之道,一以贯之——浅谈《论语》里的忠恕思想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号:2013011004姓名:崔灵灵忠恕之道,一以贯之——浅谈《论语》里的忠恕思想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论语•里仁》南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此有极其精微的阐释,并引曾子与门人论说(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以资博辨。
从而推论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的观点。
这是后来学者大多认同的一个说法。
而在《论语集注》关于该条的下面又引了程子的一段话。
这里程子首先对“仁恕”、“忠恕”观念进行了区分——“以己及物,仁也。
推己及物,恕也。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忠也。
忠者天道。
忠者无妄。
忠者体。
干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
恕者人道。
恕者行忠。
恕者用。
大本达道也。
”在这里“仁恕”的区别差异很小,难以理解,必须结合程子在论说“子贡”条时的论说才可以理解。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程子对此进行了解释:“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仁也;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恕也。
无者自然而然,勿者禁止之谓,此所以为仁恕之别。
”从这两条相关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仁,是自然而然,发乎天理天性的行为;而恕可能是后天教育,伦理节制所要求的行为。
这样一来,仁与恕的境界高下立判。
因而程子才说:“恕则子贡或能免之,仁则非所己矣。
”我们再来看“忠恕”之别,这里程子截然的将二者划分开来,而以“道”来绾合。
“忠”是天道,且是体,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它是“内心本然的认知”,永远存在。
而“恕”不同,“恕”是人道,是用,是用以践行“忠”的,立足于“恕道”的所作所为,呈现出来,那就达到了“忠”的标准,是“忠”的意识的外化。
因而“忠”更多的体现出客观性,有“忠”心,则可能衍出“恕”行为,而无“忠”心,则根本不可能去践行,也就没有“恕道”。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朱熹解《论语》“吾道一以贯之”与《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学者,他致力于对《论语》和《中庸》等经典的解读和研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学术成果。
在他的解释中,对《论语》中的“吾道一以贯之”和《中庸》中的“忠恕违道不远”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这两句话都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论语》中的“吾道一以贯之”。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一章,原文是:“吾道一以贯之”,后面是“终身无可奈何之事,斯不足法也。
”这句话是孔子在与弟子们讨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时说的。
朱熹解释道:“吾道一以贯之”,即“我的道路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原则”。
这个“道”是指人生道路上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坚持的信念和行为准则。
在朱熹看来,“吾道一以贯之”是要求一个人在一生中保持一贯的原则和行为准则,不因外界的诱惑和压力而改变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这种一以贯之的态度,对于一个人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追求是至关重要的。
它要求人们在人生道路上保持一颗坚定的心,不轻言放弃,不随波逐流,在风雨中也能保持自己内心的坚守和不变。
拿到今天,这种“吾道一以贯之”的思想,对我们在追求梦想和面对生活的压力时,都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
接下来我们来解读一下《中庸》中的“忠恕违道不远”。
这句话出自《中庸·第二十二章》,原文是“忠恕违道不远,斯不足与议也”。
忠恕,就是忠诚和宽恕的意思。
在朱熹的解释中,“忠恕违道不远”是要求在日常处世之中,要以忠诚坚守道义,并且以宽恕包容他人的过失和错误。
这种忠恕之道是儒家关于人际关系的重要思想,要求人们在与他人相处时,保持忠诚和宽容的态度。
在儒家伦理道德中,忠诚是要求人们对上级尽心尽力,对朋友忠诚无二。
而宽恕则是教导人们在处理他人的过失时,不要过于苛刻,而要以宽容包容他人的错误。
这种在忠诚和宽容中体现出来的道义观念,是儒家思想对人际关系的精辟总结,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处世态度和人际交往中都具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朱熹解《论语》“吾道一以贯之”与《中庸》“忠恕违道不远”作者:乐爱国盛夏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2期[摘要] 朱熹解《论语》忠恕“一以贯之”,以“圣人之心,浑然一理”为一,以“一本万殊”解“一以贯之”,并与《中庸》忠恕“违道不远”联系起来,讲“‘忠恕违道不远’,正是说忠恕;‘一以贯之’之忠恕,却是升一等说”,从而建立了“天地无心之忠恕”“圣人无为之忠恕”“学者著力之忠恕”的理论结构,并在这个结构中阐释《论语》忠恕“一以贯之”与《中庸》忠恕“违道不远”区别和相互关系。
[关键词] 朱熹;《论语》;一以贯之;忠恕[中图分类号] B24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20)02—0034—08Zhu X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One Principle through it all”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Loyalty and Forgiveness not far from Tao”LE Ai-guo ,SHENG Xia(Department of Philosophy,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Abstract:Zhu Xi explained that loyalty and forgiveness were “One Principle through it all”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He took “the Mind of Saint is principle” as One,interpreted “One Princip le through it all” with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and linked it with “Loyalty and Forgiveness not far from Tao” i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saying that “Loyalty and Forgiveness not far from Tao ” is just loyalty and forgiveness,and “One Principle through it all” is Higher level. So he had established the theoretical structures of “the loyalty and forgiveness in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without intention”,“the loyalty and forgiveness in Saint without action” and “the loyalty and forgiveness in the scholar effort”, in which the difference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loyalty and forgiveness of “One Principle through it all”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of “Loyalty and Forgiveness not far from Tao” i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had been elaborated.Key words: Zhu Xi;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One Principle through it all; loyalty and forgiveness据《论语·里仁》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朱熹解《论语》“吾道一以贯之”与《中庸》“忠恕违道不远”1. 引言1.1 朱熹解《论语》“吾道一以贯之”与《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对《论语》和《中庸》的解读影响深远。
在《论语》中,朱熹强调了“吾道一以贯之”的重要性,认为道是一贯的、连贯的,必须始终如一地坚守。
而在《中庸》中,朱熹则强调了忠恕与道的关系,指出忠恕是追随道的表现,违背道的行为则不会远离。
朱熹认为,道是人们行为准则的核心,只有坚持道德规范,才能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他将“吾道一以贯之”视为道德修养的基本准则,强调尊重道德规范、始终如一地遵守。
而在《中庸》中,朱熹指出,忠恕是对于道的践行,只有忠于道德、体恤他人,才能真正实现道的价值。
通过对“吾道一以贯之”和“忠恕违道不远”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朱熹对道德修养的深刻理解和见解。
他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人们在道德实践中始终如一、忠于道德、体恤他人,以实现自我修养的同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朱熹的思想不仅对于个人修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朱熹对于“吾道一以贯之”的解释朱熹对于“吾道一以贯之”的解释主要体现在他对于道德修养和个人修养的理解上。
在朱熹看来,道德修养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而“吾道一以贯之”则是要求人们在修养的过程中保持一贯性和坚定性,不偏离正道。
朱熹认为,一个人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被外界诱惑和干扰所左右,始终追求道德的完美和高尚。
只有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才能够实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2.2 《中庸》中关于忠恕与道的关系在《中庸》中,忠恕被认为是人与道之间密切相关的重要品质。
中庸文中提到:“忠恕违道不远”,这意味着忠诚和宽容是贯穿于道德修养和实践的核心。
忠意味着对于自己的原则和信念的坚守,对道的顺从和遵循;而恕则是对他人的宽容和理解,体现了道德修养中的人际关系和互助精神。
朱熹解《论语》“吾道一以贯之”与《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理学家,他对《论语》和《中庸》的解释和注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对《论语》中的“吾道一以贯之”和《中庸》中的“忠恕违道不远”作出了深入的解读,这两句话道出了他对道德修养和人生方向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朱熹的角度解析这两句话的含义,以及对我们现代人的启示。
首先我们来看《论语》中的“吾道一以贯之”。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一章,是孔子在探讨政治道德时提出的。
朱熹认为,孔子所言的“道”既指个人修养,又指政治道德。
所谓“一以贯之”,意味着在个人修养和政治道德上,要保持一个一贯的标准和原则,不因环境、时机的变化而改变。
这就要求人们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受外界诱惑和干扰。
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也要坚持公正、坚持原则,不以私欲和权谋来动摇。
朱熹强调,只有在修养和治理上保持一个统一的标准,才能使个人和国家促进良好的发展。
而《中庸》中的“忠恕违道不远”,表明忠诚和仁爱是道的核心。
朱熹认为,在中庸这一思想体系里,道是一切的根本。
而忠恕则是修养道德的关键,也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的基础。
忠意味着对上对下都要忠心耿耿,不以私利而动摇;恕则意味着宽容和关爱,要善待他人,不与人为恶。
朱熹提出,忠恕正是“不远道”的体现,因为忠恕是道的根本内容,贯穿于修养的整个过程。
只有在忠恕的指引下,才能遵循道的旨意,不偏离正道。
朱熹对《论语》和《中庸》中这两句话的解读,都强调了修养和道德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在朱熹的理学体系中,个人的修养和治理国家的道德都是共通的,都需要选择一个统一的标准,而忠恕则是这一标准的核心内容。
这一思想不仅在古代影响深远,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社会道德日益淡化,个人利益日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导致了种种社会问题的出现。
针对这一问题,朱熹的“吾道一以贯之”和“忠恕违道不远”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以贯之【原文】子曰:「赐也!女(1)以予(2)为多学而识(3)之者与(4)?」对曰:「然,非与?」曰:「非也。
予一以贯之(5)。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注释】(1) 女:同「汝」,你。
(2) 予:我。
(3) 识:音「志」,通「志」,记忆、记住。
(4) 与:音「鱼」,同「欤」。
置于句末,表示疑问、反诘的语气。
(5) 一以贯之:和「道以一贯」相似,即以一个至简至易的根本道理从上到下贯通到万事万物。
【翻译】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了很多,然后才一一记住了学问和道理的吗?」子贡回答:「是啊,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孔子说:「不是啊。
我是以一个至简至易的根本道理从上到下贯通到万事万物的。
」【评析】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意思是说:曾子以为孔子的儒道可以简约为「忠恕」而从上到下贯通起来。
就好比具有真诚、善良、宽容谅解这些特质的人,他们在各种场合,都能有多样而不同但又适宜的表现。
生命最可贵、最根本的先天本性,是本来就具备完善的,只是在后天社会中被污染覆盖未能显现而已,只要启悟先天本性,从内心觉悟、识得本性,自然知道该怎么除去后天的蒙尘和污垢,而这就是学习道理并且修心养性的过程。
「多学而识之」只是从小大脑空白时,要在充满后天观念的社会中充实、丰富起正统的思想,以便为日后能明白道理打基础。
到了真正明白道理之后,就是要修心性返本归真了,往先天本性返,这时「多学而识之」的后天学习方式反而成了阻碍了。
因此本文要旨大致在说明:先天和后天、简易和复杂、本性和学识,这些不同的向度存在着:「先天简易的本性,循着根本道理,往下贯通到人世间后天复杂的学识和万事万物」这样的关系。
一个人在追求后天复杂的学识,或者在舍弃后天复杂的学识并且修养心性,其实就是他在认识社会、沉浸在社会中,或者从社会中升华、出污泥而不染的过程。
朱熹解《论语》“吾道一以贯之”与《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儒学大师,他对《论语》和《中庸》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阐述,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
他对《论语》中“吾道一以贯之”和《中庸》中“忠恕违道不远”两句话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释,这两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核心理念,对于我们理解儒家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来看看朱熹是如何解读《论语》中的“吾道一以贯之”。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说过:“吾道一以贯之。
”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表述。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对这句话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他认为“吾道一以贯之”可以理解为孔子对自己的道德修养的表述,是他坚守道德准则、恪守真理的承诺。
朱熹认为,孔子在这句话中表达了他对自己一生道德追求的坚定信念,他始终以一贯的态度对待道德和人格修养,不断追求自己内心的真理和正义,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
朱熹还指出,“吾道一以贯之”也可以理解为孔子对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思想体系的坚持,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学术立场和思想主张,不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一以贯之地坚持自己的学术追求和研究方向。
朱熹通过对“吾道一以贯之”的深入解读,清晰地展现了孔子的思想特点和内在精神,强调了坚持道德和真理的重要性,对我们理解儒家思想和道德伦理观念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朱熹是如何解读《中庸》中的“忠恕违道不远”。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提到了“忠恕违道不远”这句话。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对这句话进行了精彩的阐释,他认为“忠恕违道不远”是《中庸》对于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深刻阐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朱熹指出,其中的“忠恕”是指忠诚和宽容,是儒家重要的道德品质,忠者必恕,恕者必忠,忠恕并重,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重视。
而“违道不远”则是指违背道德准则和真理之人,离道越远,表明儒家对于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的要求是十分严格和明确的。
朱熹解《论语》“吾道一以贯之”与《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朱熹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儒学大师,他对《论语》和《中庸》的解读在中国儒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他对于《论语》中的“吾道一以贯之”和《中庸》中的“忠恕违道不远”作出了深入的阐释,这两句话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重要理念。
本文将对朱熹对这两句话的解读进行分析和探讨。
从《论语》中的“吾道一以贯之”开始说起。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一章,孔子对自己的言行进行了总结:“吾道一以贯之。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对这句话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他认为“吾道一以贯之”是指孔子的修养之道,即心性、修身、治家、治国、平天下的统一道路。
朱熹认为,孔子提出“吾道一以贯之”的理念旨在强调修身的重要性,即要以一贯的态度和品德来对待自己的一切行为。
只有在修身上保持一贯性,才能实现个人品行的完美,达到内心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这种一以贯之的修养观念,成为了儒家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之一。
我们来看《中庸》中的“忠恕违道不远”。
这句话出自《中庸》第十三章,“惟贤者能以道御道,是故不忠不孝,不恕而能违者,未之有也。
此特师之所以莅德也。
”朱熹对这句话的解读,强调了忠恕与道的紧密关系。
他认为,忠恕就是道,而忠恕违背道的行为是最遥远的。
在朱熹看来,忠是指对君上和长辈的忠诚,恕则是指宽容和慈悲。
忠恕是儒家传统道德观念的核心,也是中庸之道的重要内容。
忠恕与道相辅相成,忠恕是实现道的重要途径,而反之,违背忠恕就是偏离了道的方向。
朱熹通过对《中庸》的解读,阐释了忠恕与道的关系,强调了忠恕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朱熹的解读是在对传统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在对当时社会的反思和批判。
在中国现代社会,朱熹的思想对当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的快速变革和大众化的今天,我们不仅要看到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更要重视道德伦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朱熹对《论语》和《中庸》的阐释,对我们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朱熹解读《论语》中的“吾道一以贯之”和《中庸》中的“忠恕违道不远”,不仅是对儒家经典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对当代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