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中地《论语》文选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9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翻译《古代汉语》文选部分文章翻译一、《郑伯克段于鄢》当初,郑武公在申国(姜姓小国)娶了一名妻子,叫武姜(武表示丈夫的谥号),生下庄公(郑国第三代君主)和共叔段。
庄公分娩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取名叫“寤生”,从此就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姜氏)为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作为封邑)。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
其他的城邑,我不管您怎么说我都遵命。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让他住在那里,称他(叔段)为京城太叔。
祭仲(郑大夫)说:“大夫的都邑城墙超过三百丈,是诸侯国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王侯子弟的封邑不能超过诸侯国都的三分之一,中都(上大夫的封邑)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都(下大夫的封邑)不能超过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是先王规定的制度,您将会无法控制。
”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哪里能够避开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别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
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除掉,更何况您的处居尊位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合道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摔跟头,你姑且等着瞧叔段终将垮台的后果!”事后不久,太叔段使西边边境上的城邑和北边边境上的城邑从时从属(两方)于自己。
公子吕(郑国大夫)说:“国家受不了分裂的状况,您打算怎么来对付呢(若之何:对他怎么办?)(若……和:是一种固定格式)?如果打算把国家大权交给大叔段,那么就请让臣下去侍奉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不要使人民产生二心。
”庄公说:“不用(指现时用不着动手),他将自己走向灭亡。
”叔段又收取原先分属于自己的地方作为自己独占的城邑,(其势力范围)到达庐廪延。
子封(即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领土扩大,他将获得更多的民众。
”庄公说:“多行不义,别人就不会亲近他,土地虽然庞大,也会垮台。
”叔段修葺城廓,聚集民众,修缮武器,准备军队,将要偷袭新郑(郑国都城名)。
《古代汉语》原文及翻译一、第一单元文选《左传》(一)、郑伯克段于焉(僖公元年)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日武姜③。
生庄公及共叔段④。
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
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
”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⒇”。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
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25),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30)。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
京叛大叔段。
段人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舍肉(37)。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
请以遗之(39)。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0)!”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4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4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45)!”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46):“颖考叔,纯孝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47)。
《論語》題解《論語》的“論”讀陽平,不讀去聲。
一、《論語》是一部什麽睿書?《論語》是記録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書。
“論”是論纂、编輯的意思,“語”即言語,指“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班固《漢書·藝文志》)。
就是説,這言語包括了:(1)學生們向孔子請教,孔子所回答的話;(2)當時社會上的一些人詢問孔子一些問題,孔子所答覆的話;(3)學生們互相交談,所談又是直接或間接地從孔子那兒聽到的話。
對於這幾方面的言語,當時學生們各有所記,孔子逝世以後,門徒就把所記的互相凑集并且加以編輯,所以就把這部書叫做《論語》。
(除了言語之外,《論語》也記了一些“行”。
如:“席不正,不坐。
”“食不語,寢不言。
”)二、《論語》的内容、體制和篇章《論語》的内容包括政治主張、教育原則、倫理觀念、品德修養等許多方面。
如:“爲政以德。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賢賢易色。
”“色難。
”等等。
它是反映早期儒家思想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
其體制爲語録體。
每一段語録就是一章,長的有好幾百字(《鄉黨》600多字,“侍坐”章300多字),短的只有幾個字(《學而》篇第三章:“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9字),每章記一段話(或一件事)。
《論語》全書究竟多少字?宋代鄭畊老云 13700 字(一作 12700字),小方統計得15922字。
共二十篇,每篇若干章。
全書近五百章(483,486,492……)。
清代劉寶楠説:“至後世分析移并之故,言人人殊。
”三、《論語》的編纂者及成書年代《論語》的編籑者爲孔子弟子和再傳弟子,在再傳弟子手中編輯成書。
最後的編定者很可能是曾參的學生(《論語》中出現“曾子”16次。
楊伯峻統計爲17次,不確)。
其成書年代爲戰國初期,大約在公元前479年(孔子卒年)至公元前402年(子思卒年)之間。
四、《論語》的語言特色《論語》的語言特色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簡而易曉,含蓄有致。
”(簡樸,好懂,含而不露,饒有情趣,耐人尋味。
有关论语原文及翻译有关论语原文及翻译《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汉书·艺文志》中有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有关论语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有关论语原文及翻译秦始皇焚书坑儒,许多古代典籍付之一焚,《论语》未能幸免,几乎失传。
汉代经官府搜集整理,曾有三种不同的本子流传,即《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
《古论语》是汉景帝时,鲁恭王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的秦火以前的古本《论语》,用先秦古文字(蝌蚪文)写成,为古文本,史称古文《论语》,共有二十一篇。
《齐论语》是齐国学者所传,有二十二篇。
《鲁论语》为鲁国学者所传,有二十篇。
《齐论语》和《鲁论语》均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成,史称今文《论语》。
西汉末年,张禹以《鲁论语》为根据,参考《齐论语》与《古论语》进行考证修订,改编成《张侯论》,并为官府列为官学。
东汉时期,郑玄又以《张侯论》为本,参考《古论语》和《齐论语》再加以改订,即成为今本《论语》。
《古论语》和《齐论语》从此亡佚。
今本《论语》凡二十篇,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前二三字,并无实际意义。
每篇包括若干章,共四百八十六章。
全文采用语录体,章节简短,每事一段。
孔子循循善诱,教诲弟子,或言简意赅,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
语言生动活泼、含蓄隽永、寓意深远、耐人寻味,有不少语句已成为格言和成语,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论语》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众孔门弟子的形象。
古代汉语译文(王力版)第一单元郑伯克段于鄢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齐桓公伐楚翻译:鲁国国王僖公既位四年的春季,齐国国王(齐桓公)率领个诸侯国侵略蔡国,蔡国被击溃,便讨伐楚国。
楚国国王派人对(来犯的)军队说道:“你们居住北方,我们居住在南方,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啊,没想到你们来到我们的地方,为什么啊?”管仲回答说:“以前姜太公命令我的先君太工说:‘所有的诸侯国,你都可以讨伐它,用(这办法)来监督它们辅佐周朝王室。
’(并)赐给我先君鞋,东可以到海,西可以到黄河,南可以到穆陵,北可以到无棣。
你们楚国进贡的包茅没有进贡,(周朝)国王祭祀缺乏供应,没有东西用来滤酒,我就是来征收的。
王力古代汉语《论语》文选及翻译{好辛苦的整理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用于实践?”【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灵敏、言谈谨慎、积极要求上进,就算好学了。
”(二)为政【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三)里仁、【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上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曾参啊!我的思想是用一个基本思想贯彻始终的。
”曾子说:“是。
”孔子走后,其他学生问:“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思想,就是忠恕。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要反省自己。
”(四)公冶长[1]【原文】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其他星星都围绕着它。
”《论语·八佾》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翻译: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学习如果不牢固,就会忘记。
要忠诚守信,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
”《论语·里仁》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居住在仁爱之地是美好的。
选择不居住在仁爱之地,怎么算是有智慧呢?”《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称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被称为‘文’。
”《论语·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知识的人不如喜爱知识的人,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享受知识的人。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来改正。
”以上是《论语》中部分章节的文言文翻译,通过这些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与思想,对于我们的修身养性、为人处世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翻译第七单元离骚屈原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的父亲字伯庸。
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 ,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我不断加强自已的修养。
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早晨我在山坡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替变化有常。
我想到草木已由盛而衰,害怕君王逐渐衰老。
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呀,让我在前引导开路!以上是第一部分:叙述诗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积极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从前三后公正德行完美,所以群贤都在那里聚会。
杂聚申椒菌桂似的人物,岂止联系优秀的茝和蕙。
唐尧虞舜多么光明正直,他们沿着正道登上坦途。
夏桀殷纣多么狂妄邪恶,贪图捷径落得走投无路。
结党营私的人苟安享乐,他们的前途黑暗而险阻。
难道我害怕招灾惹祸吗,我只担心祖国为此覆灭。
前前后后我奔走照料啊,希望君王赶上先王脚步。
你不深入了解我的忠心,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发怒。
我早知道忠言直谏有祸,原想忍耐却又控制不住。
上指苍天请他给我作证,一切都为了社稷的缘故。
你以前既然和我有成约,现另有打算又追悔当初。
我并不难于与你别离啊,只是伤心你的反反复复。
以上是第二部分:诗人在实现自已政治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到的挫折。
我已经栽培了很多春兰,又种植香草秋蕙一大片。
分垄培植了留夷和揭车,还把杜衡芳芷套种其间。
我希望他们都枝繁叶茂,等待着我收获的那一天。
它们枯萎死绝有何伤害,使我痛心的是它们质变。
大家都拼命争着向上爬,利欲熏心而又贪得无厌。
他们猜疑别人宽恕自已,他们勾心斗角相互妒忌。
急于奔走钻营争权夺利,这些不是我追求的东西。
只觉得老年在渐渐来临,担心美好名声不能成立。
早晨我饮木兰上的露滴,晚上我用菊花残瓣充饥。
《古代汉语》文选部分文章翻译一、《郑伯克段于鄢》当初,郑武公在申国(姜姓小国)娶了一名妻子,叫武姜(武表示丈夫的谥号),生下庄公(郑国第三代君主)和共叔段。
庄公分娩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取名叫“寤生”,从此就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姜氏)为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作为封邑)。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
其他的城邑,我不管您怎么说我都遵命。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让他住在那里,称他(叔段)为京城太叔。
祭仲(郑大夫)说:“大夫的都邑城墙超过三百丈,是诸侯国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王侯子弟的封邑不能超过诸侯国都的三分之一,中都(上大夫的封邑)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都(下大夫的封邑)不能超过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是先王规定的制度,您将会无法控制。
”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哪里能够避开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别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
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除掉,更何况您的处居尊位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合道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摔跟头,你姑且等着瞧叔段终将垮台的后果!”事后不久,太叔段使西边边境上的城邑和北边边境上的城邑从时从属(两方)于自己。
公子吕(郑国大夫)说:“国家受不了分裂的状况,您打算怎么来对付呢(若之何:对他怎么办?)(若……和:是一种固定格式)?如果打算把国家大权交给大叔段,那么就请让臣下去侍奉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不要使人民产生二心。
”庄公说:“不用(指现时用不着动手),他将自己走向灭亡。
”叔段又收取原先分属于自己的地方作为自己独占的城邑,(其势力范围)到达庐廪延。
子封(即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领土扩大,他将获得更多的民众。
”庄公说:“多行不义,别人就不会亲近他,土地虽然庞大,也会垮台。
”叔段修葺城廓,聚集民众,修缮武器,准备军队,将要偷袭新郑(郑国都城名)。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译文(一)牢牢抓住八条:(1)"四到"法眼至──繁体字,一笔一画看看认真;只看见一个大概的轮廓没用,例如:"寿(壽)"、"刚才(纔)"的"才"的简体中文。
存有注释,逐条看看。
"不求甚解",至少学语言课没用。
口到──寓记忆于吟哦,培养"语感"。
西谚:"与其记在心间,不如记在唇边。
"运动记忆不易忘。
心至──用心记,记特定音义,记特定句型等等。
多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为官》)。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史记·五帝本纪》)这八个字就是古今多少学问家顺利的共同秘诀。
手到──记笔记,并及时地加以整理;做卡片,定期分类,努力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有生字,要勤翻工具书。
(2)以文选为中心"语言就包含在言语作品中。
"我们要精熟上百篇周秦汉的源头范文,做到能正确诵读、解释、翻译;要熟悉到随便举出其中的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立刻就能记起是哪一篇里的。
首先练好这一项基本功,然后再谈"深造"二字。
(3)以词汇为重点语音、词汇、语法这三要素中,词汇的变化最快,须特别注意。
对于古今词义不同的词,尤其是那些"微殊"的,要细心辨析,留心记住。
读古书误解往往在这些词上头。
如"信"、"书"(《世说新语·雅量》"谢公与人围棋")一年中,我们要扎实地掌握个左右常用词;对这些常用词的常用义项,要相当熟悉。
我们结合文选讲解一些,大量的还要靠大家课外自己看教材,研究、归纳。
(4)以常规语法为次重点这就是说,对于文选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古汉语语法现象,也要给予相当的重视。
第四单元文选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
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体系,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
孟子处于列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代,他提出了“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的战争等主张。
他以“平治天下”为己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所谓“仁政”、“王道”。
他发展了孔子的“宗周”思想,希望在诸侯中选出一个能够王天下的君主。
当时各国诸侯正热中于征伐混战,认为他的主张迂阔不切实际,都不采纳,于是他退而与弟子著书,就是留传到现在的《孟子》。
孟子长于辩论,善用譬喻。
他的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极为突出,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孟子》在宋以前,只列于诸子之林,宋始列于经部。
南宋朱熹又把它编入《四书》,并为之作集注,此后研究《孟子》的人也就渐渐多起来。
《孟子》共七篇(各篇分上下)。
现在通行的注本有《十三经注疏》本(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宋朱熹的《四书集注》,和清焦循的《孟子正义》。
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上)[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2]:河内凶[3],则移其民于河东[4],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5]。
察邻国之政[6],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7],何也?”[1]孟子在这里指出了梁惠王所用的“爱民”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他认为治国的根本之道是实行“仁政”。
梁惠王,即魏惠王(魏是国名),姓魏名罃,因魏都大梁,故又称梁惠王。
“惠”是谥号。
“梁惠王”是《孟子》的一篇(后面的“公孙丑”等同),“寡人之于国也”是其中的一章,题目是编者加的,后面的“齐桓晋文之事”等同。
[2]耳矣,等于说“已矣”,“耳”和“矣”都是句尾语气词,连用等于说“啦”。
“尽心焉耳矣”,大意是:“[总算]尽了心啦。
”[3]河内,指黄河北岸,今河南沁阳县一带。
古代汉语第一单元目录: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宫之奇谏假道》《烛之武退秦师》《蹇叔哭师》《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楚归晋知罃》《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第二单元目录战国策《冯缓客孟尝君》《赵威后顺齐使》《江乙对荆宣王》《庄辛说楚襄王》《鲁仲连义不帝秦》第三单元目录论语学而为政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礼记有子之言似夫子战于郎苛政猛于虎大同教学相长博学诚意第四单元目录孟子《寡人之于国也》《齐桓公晋文之事》《文王之囿》《所谓故国者》《夫子当路于齐》《许行》《攘鸡》《陈仲子》《奕秋》《舜发于畎畞之中》第五单元目录墨子非攻老子庄子北冥有鱼不龟手之药疱丁解牛胠箧百川灌河庄子钓于濮水惠子相梁运斤成风曹商使秦荀子劝学吕氏春秋察传韩非子五蠹第六单元目录诗经〔国风〕关雎卷耳桃夭苤苢北门静女柏舟墙有茨相鼠氓木瓜黍离君子于役风雨伐檀硕鼠鸨羽蒹葭黄鸟无衣月出七月〔小雅〕节南山〔大雅〕公刘〔颂〕噫嘻第七单元目录楚辞离骚山鬼国殇哀郢卜居渔父第八单元史记淮阴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霍光传第一单元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2]。
生庄公及共叔段[3]。
庄公寤生[4],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5]。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6]。
及庄公即位[7],为之请制[8]。
公曰:“制,岩邑也[9],虢叔死焉[10],佗邑唯命[11]。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12]。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1]。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2],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3]。
君将不堪[4]。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5]?”对曰:“姜氏何厌之有[6]?不如早为之所[7],无使滋蔓[8],蔓难图也[9];蔓草犹不可除[10],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11],子姑待之[12]。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13]。
墨子【非攻】译文:现在有一个人,进入了别人家的果园,偷走了人家的桃子和李子。
大家听说了就会责骂他,居上位执政的人捕获他之后会惩罚他。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到好处。
至于偷别人的狗、猪、鸡等家畜家禽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进入别人果园偷桃李的人。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
至于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偷别人的狗、猪、鸡的人。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
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
至于杀死无罪之人,拖走他的衣服,拿走戈和剑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并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
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
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
现在到了放肆的攻打他国这件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就(这件事情)来称赞它,说是道德的。
这能说是知道道德和不道德的分别吗?杀死一个人是不道德的,必会有一条死罪。
如果按照这种说法类推,杀死十个人就是十倍的不道德,必会有十条死罪;杀死一百人就是一百倍的不道德,必会有一百条死罪。
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
现在到了放肆的进行不道德的事攻打他国这件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道德的。
实在不知道这是不道德的,所以才会记载下来留给后世。
如果知道是不道德的,又怎么解释把那些不道德的事记载下来并留给后世这件事呢?现在有些人,看到的黑色较少时说是黑色,看到的黑色多了时就说是白色,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黑色和白色的区别;尝到的苦较少时说是苦的,尝到的苦多了时就说是甜的,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区别。
现在做了小的错事,就明白是不对的。
《古代汉语》原文及翻译一、第一单元文选《左传》(一)、郑伯克段于焉(僖公元年)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日武姜③。
生庄公及共叔段④。
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
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
”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⒇”。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
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25),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30)。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
京叛大叔段。
段人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舍肉(37)。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
请以遗之(39)。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0)!”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4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4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45)!”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46):“颖考叔,纯孝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47)。
精心整理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补充1、文言[2005]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古代汉语课所说的古代汉语,主要指文言,不包括白话。
五四运动后,白话占据了书面语的主导地位,文言很少使用。
2、言一般用于随文立训,以说明词语在特定上下文中的含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的是”。
例如,《论语·八佾》:“子曰:”3、辞4<3>56、古代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在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
避讳有两种情况:一是避君讳,例如汉文帝名恒,“恒”改为“常”,“恒山”被改为“常山”;唐太宗李世民,“世”改为“代”或“系”,“民”改为“人”。
二是避家讳,例如苏轼祖父名序,苏洵文章改“序”为“引”,苏轼为人作序又改为“叙”。
避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改字法、缺笔法和空字法。
前面说到的“恒”改为“常”即为改字;避唐太宗李世民讳,“世”改为“卅”为缺笔。
次要的有两种方法,避名称和改变称呼。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时,改“正月”为“端月”。
7、清浊[2005]汉语辅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叫清,声带颤动的叫浊。
区分清浊,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声带是否颤动,二是是否送气,三是声调的阴阳。
清音的声带不颤动,其中又分为全清和次清。
全清是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次清是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浊音声带颤动,其中又分为全浊和次浊。
全浊是不送气、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次浊是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8、平仄[2014]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
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是仄声9、叶音也叫“叶韵”或“叶句”。
叶读xie(二声),和谐的意思。
这是唐宋时的一些训诂学家在给先秦韵文作注时所采取的一种改读先秦两汉韵文的韵脚音以求和谐的做法。
王力古代汉语《论语》文选及翻译{好辛苦的整理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用于实践”【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灵敏、言谈谨慎、积极要求上进,就算好学了。
”(二)为政【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三)里仁、【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上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曾参啊!我的思想是用一个基本思想贯彻始终的。
”曾子说:“是。
”孔子走后,其他学生问:“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思想,就是忠恕。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要反省自己。
”(四)公冶长[1]【原文】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王力古代汉语《论语》文选及翻译{好辛苦的整理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用于实践?”【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灵敏、言谈谨慎、积极要求上进,就算好学了。
”(二)为政【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三)里仁、【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上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曾参啊!我的思想是用一个基本思想贯彻始终的。
”曾子说:“是。
”孔子走后,其他学生问:“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思想,就是忠恕。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要反省自己。
”(四)公冶长[1]【原文】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译文】宰予白天睡觉。
孔子说:“他象朽木一样无法雕琢,象粪墙一样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孔子又说:“以前我看人,他说什么,我信什么;现在我看人,听他说,再看他做。
因为宰予,我改了过来。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称号?”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
孔子听说后,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原文】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渊、季路侍奉时。
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坏了也不遗憾。
”颜渊说:“但愿能做到不夸耀优点、不宣扬功劳。
”子路说:“您的愿望呢?”孔子说:“但愿老人能享受安乐,少儿能得到关怀,朋友能够信任我。
”(五)雍也【原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哀公问:“您的学生中谁好学?”孔子答:“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不对人发怒,不重复犯错。
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却没有,没听说过谁好学。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真贤德!一篮饭,一瓢水,在陋巷,人人都愁闷,他却乐在其中。
颜回真贤德!【原文】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而是能力不足。
”孔子说:“如果是能力不足的话,会半道而废,现在你还没开始,就不想前进了。
”(六)述而【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没什么问题。
”【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对品德不进行培养,对学问不进行钻研,听到好人好事不能跟着做,有了错误不能及时改正,这就是我所担忧的。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也在其中了!缺少仁义的富贵,对我来说,就象天上的浮云。
”【原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译文】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
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不知道快要变老了等等?”【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人可作为我的老师。
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
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人和仁人,我岂敢当?不过,永不满足地提高修养,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
则可以这么说。
”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不到的。
”(七)泰伯【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培养坚强的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
以实现全人类和平友爱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八)子罕【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
”【原文】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马厩烧了。
孔子退朝回来,问:“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
(十)先进【原文】子贡问:“师与商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子贡问:“子与子夏谁能干些?”孔子说:“子做事总是过头,子夏总是差点火候。
”说:“那么是子强些喽?”孔子说:“过头和差点一样。
”【原文】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译文】季氏比周公还富,然而冉求还在帮他搜括钱财。
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同学们可以敲锣打鼓地声讨他。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
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束他。
”【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稀,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孔子说:“不要顾及我年长,而不敢讲真话。
你们经常说,没人理解你们,如果有人理解并重用你们,你们打算咋办?”子路急忙说:“较大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外有强敌入侵,有饥荒肆虐,我来管理,只要三年,可使人人有勇气,个个讲道义。
”孔子微笑。
“冉求,你怎样?”答:“方圆几十里的地方,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可使百姓衣食充足,至于精神文明,要等能人来教化。
“公西赤,你怎样?”答:“我不敢说能干好,但愿意学习。
祭祀的事,外交的事,我愿穿着礼服,做个助理。
“曾点,你怎样?”曾皙弹琴正接近尾声,他铿地一声放下琴,站起来说:“我与他们三位不同。
”孔子说:“说说有什么关系?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
”曾点说:“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
”夫子感叹说:“我欣赏曾点的情趣。
”其他三人走后,曾皙问:“他们三人的话怎样?”孔子说:“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
“您为何笑仲由呢?“治国要讲礼让,他的话一点也不谦虚,所以笑他。
“冉求谈的是治国吗?“怎么见得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就不是治国呢?“公西赤谈的是治国吗?“祭祀和外交,不是国家大事是什么?如果公西赤只能当助理,谁能当总理?”(十一)颜渊【原文】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译文】司马牛问君子。
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
”问:“不忧不惧,就能叫做君子吗?”孔子说:“问心无愧,何来忧惧?”【原文】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无。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译文】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
”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业而不犯错误,对人恭敬而有礼。
四海之,皆兄弟。
君子担心什么没有兄弟?”【原文】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