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段空间生长机制研究_南京鼓楼地段的形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98.24 KB
- 文档页数:4
1 前言早在1915年,格迪斯就提出区域原则,倡导城市规划应与区域规划相结合的学说。
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规划、区域规划相—致的城市规划方案。
”在此后的城市规划中,也日益强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整体性不可分割,如著名的“大伦敦规划”、“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界逐渐突破“就城市论城市”的束缚,越来越重视区域分析工作,明确了“从区域论城市”的观点,从区域视野认识城市,依区域条件发展城市,在区域空间布局城市(崔功豪,2010)。
根据新的形势要求,2005年建设部颁布了修订后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要求编制城市规划应体现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发展的要求,对位于人口、经济、建设高度聚集的城镇密集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市域城镇发展战略中提出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协调的建议。
从2006年开始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以下简称规划修编)工作在指导思想上确立了区域协调的理念,认真落实上位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从南京都市圈、长三角乃至更文章编号:1009-6000(2011)11-0039-10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B作者简介:程茂吉,南京师范大学地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院长,高级规划师。
基于区域视角的南京城市定位与空间布局Analysis of Urban Orientation and Spatial Layout of NanjingCity from Regional Perspective程茂吉CHEN Mao-ji摘要:区域分析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城市职能和指导空间布局的重要方法。
本文从不同区域角度分析了南京现状和未来可以承担的职能,提出了南京在不同区域层面的功能定位,为形成南京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提供分析基础;根据南京承接区域辐射和服务周边区域的要求,构筑了面向长三角、辐射都市圈的都市区空间布局,为构筑合理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提供重要支撑。
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空间结构分析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空间结构分析引言: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位于南京市中心,在南京古城墙附近,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景观。
本文将对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揭示其中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
一、历史背景南京是中国古代四大古都之一,其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使其成为中国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
二、空间格局1. 建筑布局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的建筑布局呈现出传统中国城市的格局特点。
主要包括面向街道设置的商业街坊和内部庭院。
商业街坊常见于中国古代城市,是城市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通常沿街道而建,形成密集的商业街区。
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代表着家庭与社区的联系,构成了街区内的私密空间。
2. 街道网络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的街道网络以主干道和支路相结合的方式构成。
古老的街道将历史建筑和景点串联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街区。
主干道宽阔平直,是主要交通干线,连接主要地点和景点,为人们提供了方便的交通条件。
支路则错综复杂,承担着连接庭院和次要目的地的功能,具有较强的步行性。
三、历史演变1. 建立与繁荣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作为南京城南大市场的核心区域,商业繁荣,人流密集。
明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布局奠定了街区的基本形态。
2. 战争与毁坏历经多次战争和动荡时期,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受到了重大破坏,许多古建筑和文化景观遗失。
3. 保护与恢复随着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逐渐提高,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和修复。
逐步重建了部分被毁的建筑,并开展了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项目。
四、文化内涵1. 建筑风格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如传统的庙宇、宅院和商铺等。
高强度开发下的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南京市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之一,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迹,其中古城内的空间形态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高强度的城市化和建设活动对南京古城的空间形态和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对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的特征,分析城市化和建设对南京古城的影响,为保护和维护南京古城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的内容本文将分析南京古城的历史背景和演变历程,探讨南京古城的空间形态特征,重点研究以下问题:(1) 南京古城的历史演变与空间结构特征通过对南京古城的历史演变和空间结构的分析,揭示其空间形态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2) 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特征探讨南京古城内路网、建筑布局、场院空间等方面的特征,剖析南京古城空间内的文化价值。
(3) 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的高强度开发对比分析通过对南京古城多个时期的发展历史和大量的实地调研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在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冲突之中,分析和探究南京古城的高强度开发所造成的空间形态变化。
(4)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的保护和优化在探究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保护和优化南京古城的方案与建议。
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 文献调查法:收集大量关于南京古城的历史、文化、地理等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
(2) 实地调研法:对南京古城内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南京古城的空间结构特征,数据采集。
(3) 统计分析法: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揭示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的特征与规律。
(4) 专家咨询法:请代表性专家咨询,了解南京古城在保护和发展上的局面和趋势,获取宝贵建议。
三、预期目标和成果本文旨在通过深入了解南京古城的空间形态特征,测评其古代和现代的价值,为南京古城的保护和优化提供参考。
南京1912街区空间形态研究摘要:城市形态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活动在时间维度中拼合构成的。
城市的空间形态既是对已有城市形态的继承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为未来城市形态的基础。
南京1912街区在19栋民国建筑的基础上开发形成的,顺应城市原有的肌理并结合现代生活环境发展,是一个成功的街区开发案例。
本文通过剖析街区的空间形态并读解街区的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特色,对街区的空间形态进行评价。
关键词:城市形态;街区特色;休闲空间;传统与现代1、城市形态理论研究1.1城市形态设计的相关概念“城市形态可以被定义为一门关于在各种城市活动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演变的学科”(谷凯, 2001)。
[1]“我们认为空间形态是城市空间的深层结构和发展规律的显相特征”(段进, 1999)。
[2]城市形态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广义的城市形态主要由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部分组成。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社会分层现象和社区地理分布特征以及居民对城市环境外界部分现实的个人心理反映和对城市的认知。
狭义的城市形态指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主要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外部形状这两个层面的内容。
[3]1.2研究“城市形态”的意义1)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及其特征,使规划工作者能比较自觉地运用“形态变化上的规律”,从现实出发,科学地预测未来的发展,提出规划方案和措施。
2)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生存、发展、变化的制约条件,使规划工作者能动地“利用”、“掌握”形态的特点。
3)研究“城市形态”变化对城市生态上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城市功能与经济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做出比较正确的估计。
[5]2、南京1912街区空间形态实证研究2.1概况2.1.1位置南京1912街区位于太平北路和长江路交汇处,紧邻著名风景区“总统府”,周边还遍布着充满文化气息的南京市图书馆、中国近代史博物馆等场所,与新街口相距也不上2公里。
南京老城区空间分异现象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对通过对南京市老城区中的鼓楼区进行研究分析,对存在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以及相应的商业空分布进行,解读该地块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探求阶层分化和居住空间分异的相互影响,并为旧城改造、城镇更新运动中城市空间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空间分异;居住空间分异;老城区;发展1、空间分异的概念及影响因素1.1、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是指城市社会要素在空间上明显的不均衡分布现象[[[] [冯健.正视北京的社会空间分异趋势,北京规划建设,2005,(2):176-179.]]。
实际上, 城市内部空间分异研究是地理分析的一个基础工作, 就像国家和大洲地域分化一样, 它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具有基本效用的描述性假设, 并依据特征鲜明和表现相对均质的要求对城市内部区域进行定义[[[] Knox P,Pinch S.Urban Social Geography:A n Introduction.4th edn.Englew ood Cliffs,N J:Prentice H all,2000.]]。
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者特别强调对差异和不平等以及基于它们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研究, 认为它们能够展示充满了隔离、交叠和极化作用纷繁复杂的万花筒般的城市景观, 因而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的重要议题。
1.2、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城市居住空间是城市的基本空间类型,是一种由邻里单位有机整合而成的社会空间连续系统,兼具物质空间和社会系统的特征[[[]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5:1.]]。
随着时代的发展,居住空间含义的变化也成为必然趋势,而其分异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它的分异是居民阶层化的重要表现,亦是各阶层居民社会地位的体现,其形成过程极为复杂。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历来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它是城市空间由一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整体到个体不断演变的社会空间过程。
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特性解析——以南京鼓楼广场地区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广场领域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推进城市的连接,以及如何设计公共空间以创造社交交流、文化活动、商业经济和城市生态多功能的场所。
广场空间也成为了城市文化、艺术和创新产业的重要载体。
视觉艺术、舞蹈表演、城市狂欢、清真寺、音乐会、运动会以及其他文化和娱乐活动等,无论是持续几天还是几个小时,都会吸引许多人聚集在城市广场上。
南京鼓楼广场地区是南京市中心区域,是南京市的重要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保护地区。
鼓楼广场,作为南京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景观,一直以来都是南京市民及外来游客的重要聚集地之一。
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加,鼓楼广场地区的空间特性及其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南京鼓楼广场地区的设计及其空间特性进行分析,以揭示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的特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南京鼓楼广场地区的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该广场及其周边环境的空间特性,从而揭示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的特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本研究可为城市规划者提供参考,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改善提供科学依据,为城市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本研究还可激发相关领域进一步探索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利用的新思路。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在对南京鼓楼广场地区的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该广场及周边环境的空间特性,从而探究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的特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南京鼓楼广场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2. 调查分析鼓楼广场地区的现状和周边环境,包括城市化水平、聚集人群的特点、公共空间利用率等方面;3. 通过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探究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的特性和未来发展方向,并结合南京鼓楼广场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方案和建议。
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文献分析等方法。
城市中心片区更新规划研究——以南京市鼓楼区宝塔桥片区
为例
张铭;张正康
【期刊名称】《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年(卷),期】2022()10
【摘要】把城市比作一个生命体,城市更新则是实现新陈代谢、增强整体机能的调节机制。
文章选取南京市鼓楼区内的宝塔桥片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宝塔桥片区的现状,并对该片区内的低效用地进行了识别分类,最后分别从工业仓储类(以金陵船厂为例)、居住类和特色山水类三个方面提出规划更新策略。
探索城市发展新常态下城市工业遗产如何合理利用,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如何提高等问题的解决路径,目的是为其他城市中心片区的城市更新提供借鉴作用。
【总页数】3页(P30-32)
【作者】张铭;张正康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以城市隐性失效问题为导向的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南京市孝陵卫片区城市更新设计为例
2.城市老旧住区更新中产权边界空间类型及优化研究
——以南京市南阴阳营片区为例3.城市新区片区级中心区城市设计研究——以南
京浦口区城南中心片区城市设计为例4.城市更新视角下城市边缘区规划设计研究——以凤阳县临淮片区城市设计为例5.“儿童友好城市”视角下的城市工业片区更新的实践探索——以南京市凤凰港片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京市主城居住空间区位优势度分析——介绍一种简便的数学模型评价方法发表日期:2004-12-24作者:杨科来源:网易行业评论0条适逢新千年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之际,东南大学建筑系接受了其中居住空间发展研究专题的咨询委托。
该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规划局提供今后5~10年南京市的住宅需求量、居住标准以及分布的区位,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多少、什么样、在哪里”。
在鲍家声教授的主持下,我们对南京市的居住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力图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来工作,拿出令人信服的事实依据,切实为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的科学性尽一份力。
在进行第三部分的区位研究过程中,我们尤其认为应努力创建一个既有说服力又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模型,使人们能清楚地认识到主城居住空间现状的成绩与不足,为今后的规划明确调整方向。
相信我们得出的结论不仅对规划人员有益,对普通市民和房地产开发单位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下面我们按照确立评价因子,建立函数模型,得出运算结果,并根据今后的发展变化对结果进行修正的步骤来阐释这一模型,希望我们的这种模型评价方法能对其他城市的规划人员也提供一定启发和帮助。
一确立评价因子今年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江苏分所完成的《跨世纪南京市房地产市场调查》(以下简称跨世纪调查)表明,南京市民对现有居住小区最满意的五项要素是交通条件(59.1%),地理位置(51.5%),购物条件(48.4%),医疗条件(35.6%) 教育条件(33.9%) 最不满意的五项要素中与居住区位有关的一项则是周围环境。
这些数据较为客观地反映了目前南京市居民大多居住在城墙以内的实际情况,交通、购物、医疗、教育条件佳而环境差。
另外关于居民今后购房的意向调查表明:价格水平(49%) 交通方便(38.1%),周围环境好(37.6%),地理位置佳(26.5%)是居民最重要的决策因素,其中周围环境一项包括了周围的购物、医疗、教育条件以及生态环境(此为我们比较了此项调查中的其他选项后得出),南京市的调查结果与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相同。
大都市市辖区合并与城市规划整合研究——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陶修华张道华摘要:现行城乡治理体系下,市辖区合并已成为解决大城市老城区空间发展受限的措施之一。
行政区划影响和制约着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以南京市原鼓楼区、原下关区合并为例,以解决行政区划体制割裂带来的问题为目的,以“两区融合、一体发展”为原则,通过优化提升功能定位、重构总体空间结构、整合产业发展载体,以及从“优势互补、整体提升、特色彰显”的角度,明确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以及空间景观等专项的优化调整内容,达到“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品质重塑”的规划整合提升目标。
关键词:行政区划城市规划整合南京市分区管理是目前我国城市行政管理的基本模式,然而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大都市市辖区的发展却愈来愈受到空间狭小的约束。
为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整合碎化的政府资源,提高城市行政管理效率,解决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老城区行政管辖范围狭小,发展空间局促等问题,国务院在2000年将上海南市区并入黄浦区,2005年将广州芳村区并入荔湾区,东山区并入越秀区的基础上,又相继对北京东城区和西城区(2010年)、上海黄浦区(2011年)、苏州姑苏区(2012年)、南京鼓楼区和秦淮区(2013年)、青岛市北区(2013年)、广州黄埔区(2014年)等城市老城区的行政区划进行了市辖区的合并,扩大了老城区的行政管辖范围。
城市规划与行政区划有着密切的联系,行政区划是城市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影响和制约着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1-2]。
市辖区合并后,从整合原两区资源,实现融合、一体发展的角度出发,作为调控和引导地区发展的公共政策之一,城市规划的整合提升成为一项重要性工作。
结合南京市原鼓楼区、原下关区合并成立新鼓楼区后的城市规划整合案例,探讨行政区划中市辖区合并对地区发展的积极影响和城市规划应对的主要策略。
1、市辖区合并与城市规划整合研究综述大都市市辖区的合并,将导致合并后的新行政区发展条件产生新变化,发展思路将随之调整,这给原有的城市规划带来一些新的挑战。
952005年第7期 第21卷[摘 要]南京城市空间发展在“西延”“东进”还是“南扩”的问题上有较大争论。
根据南京应加速与长三角都市圈核心城市上海相融合的战略,南京城市空间发展应优先考虑“东进”,发展仙西地区。
[关键词]城市空间;空间发展;南京Comment and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 Space in Nanjing/Hao Gang,Li Zhitao[Abstract] There are major disput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 in Nanjing over the problem of whether to give priority to "westward extension","eastward development"or"southward expansion".Based on the strategy that Nanning quicken its pace in merging with Shanghai,a central city in the metro-politan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Nanjing should give priority to "eastward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urban spatial development and develop the Xianxi District.[Key words] Urban space,Spatial development,Nanjing南京城市空间发展走向评析□ 郝 钢,黎志涛[文章编号]1006-0022(2005)07-0095-03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B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中国城市的规模快速扩大。
作者为机械工业部深圳设计院建筑师(广东, 518027)城市地段空间生长机制研究南京鼓楼地段的形态分析韩 晶提要 地段形态是城市形态总体结构的一部分。
地段空间生长遵循着一些基本原则,如生长点、中心场等。
对南京鼓楼地段形态生长过程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地段空间生长中存在的普遍规律。
关键词 城市地段 空间形态 生长机制 鼓楼ABSTRACT Th e for m of urban ar ea is a pa rt o f the g eneral struc-ture of ur ba n fo rm ,the g ro w th o f the ar ea space adhere to some princi-ples such as g r owing no de ,ce nt real place e t al .Th e a nalysis o f the pro -cess of N anjing Gulou ar ea g iv es o ut so me ba sic law s lying in urban spa-tial gr ow th.KE Y WORDS U r ba n a rea, Spa tial fo rm , Gro w th mechanism, Gulo u area一 生长中的城市与城市地段 城市形态学认为,城市如同有机体,其发展类似于一个生命的生长过程。
这一观念对今天的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城市空间形态的有机性,古代规划师和建筑师已有模糊的认识。
亚历山大认为一些古老的城镇之所以美丽宜人,是由于其形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机的,遵循自身统一的逻辑。
齐康教授[1]也指出,城市形态的变化具有生长的规律,显示出如下特征:其一,由内向外、由外向内、或内外同时生长;其二,轴向生长,即沿着河道、干线、公路、山谷、河岸、海岸线生长。
地面上横向的轴、垂直的轴及水平移动的轴共同构成城市形态的生长轴。
他尤其强调城市形态的轴向生长应与生长点相结合。
城市形态的有机及生长不仅仅是表层现象,它有深刻、广泛的内涵。
亚历山大对城市地段生长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2]。
他曾在旧金山水边约12ha 的空地上进行实验,模拟地段的生长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近90个发展方案,约在5年时间内完成。
对全部的生长模型而言,每一个新的步骤都是以一些实体片断的增加为代表,就像一个真正的城市地段的营建和生长过程。
每个具体片断都是经过设计的,但其各自的生长具有偶然性,没有绝对依据事先安排的顺序。
实验过程始终受到一些基本生长机制的约束(亚历山大称之为生长的七条原则),最终生成的地段空间则是富有活力和有机的。
实验开始时,地段已有几条街道、三个码头、工厂、夜总会、仓库等。
新的生长首先从一个大门开始,它不仅仅开设了一个入口,而且为即将延伸下去的街道提供了生长的契机。
接着出现的是一座旅馆,它不仅加强了已有的整体,而且其后部的小花园有可能与未来一个更大的花园连成一片。
也就是说,一个小整体的生长同时蕴涵了一个更大的未来的整体的萌芽。
接着,咖啡店、餐馆等紧邻旅馆出现,它们都在某种程度上使公共花园成为现实,加强已有的小整体。
这明显表现出,单体的生长不仅仅出于其自身的功能需要,同时也在周围环境的生长、完善过程中扮演角色。
其后出现的市场、银行、公寓、停车库等又促使一个新的广场出现。
当然,这个某一时期的中心不是封闭的,它可以向各个方向生长。
在广场中相继出现的喷泉、电话亭、座椅等又“派生”出一系列的小中心,以平衡广场复杂的形状。
接下来水边浴室的建成,使生长呈现出“蛙跳”,跳至一个未曾开发的区域,由于其视觉效果强烈,成为地段新中心的萌芽。
随后大批新项目在其周围聚集,如教堂、住宅、幼儿园、面包店、汽车修理店等,形成地段中心广场。
它们的出现使地段生长的新旧部分连贯有序。
至此,街道网络初具雏形,有助于限定地段中各区域的形状,反过来强化所有片断的整体性。
正如第一阶段一样,在大中心吸引力得到强化的同时,一些微小的富有戏剧性和魅力的中心场,如演奏台、图书馆、家具工厂前的三个小广场等也被创造出来。
从实验过程的图示(图1)可以发现,亚历山大所模拟的地段生长是以一种连续和“蛙跳”相结合的方式反复进行的,并始终围绕着一定的结构,直到整个地块内的密度达到一定程度。
最终产生的地段空间,正如亚氏所言,“确实拥有一些在旧城中见到的积极特色、有机和富有人性,使人联想到美丽的小城”。
亚历山大的实验遵循了七条原则,即:生长的个体性、整体的生长、视觉效应、积极的城市空间、大型建筑物设计、结构、中心的形式,结果产生了一个与自然城镇非常相似的地段空间,这反过来也揭示出,一个高度有序和富有活力的地段空间,其生长机制或许就应符合上述七条基本原则。
地段的生长始终围绕生长点进行,并且生长点往往具有强烈的视觉效应。
其次,在生长过程中,一些小的群体结构(即中心场)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在各单体片断填充中心场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规模—地位的适配特性。
在城市地段的生长过程中,生长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新物质、新能量、新信息的刺激下发生着变异。
地段生长点进行着转化,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生长点的转换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营建者观念的差异往往是导致其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由于社会经济和营建观念的发展,地段功能发生变化,即地段出现了新的功能,原有部分功能衰退,从而导致地段空间系统中出现了紧张和困难。
只有当一个新的生长点建立、达到一种新的平衡时,这种紧张和困难才会得到解决,旧的生长点则在功能压力下加速转1 亚历山大在旧金山做的城市地段生长机制研究实验化。
这种转化表现于形态生长上,有几个阶段:首先是旧的形态与新的功能发生矛盾,而后旧的形态逐步瓦解,新的生长点从原有形态中游离出来。
由于新的形态在旧的形态尚未解体时已发展成一种潜在形式,并不断吸收游离出来的新要素,使新旧形态相互叠加、相互影响,总体呈现混合现象。
最后新的形态不断发展,取代旧的形态而占据主导地位,并与新的功能重新建立适应关系,经历了一次结构完善——调整——新结构完善的过程。
生长点转换和形态变异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转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被迫的。
因而,城市地段形态的生长,表现出无序和有序的交叠,有序的形态只具有阶段的合理性,而突变的产生,则是对旧结构的否定,同时孕育出新的有序的萌芽。
地段空间新一轮的生长突变,是与某些独具活力的单体空间相联系的。
这些充满活力的单体片断,在“遗传”地段文脉的同时,为新的飞跃提供契机。
自然演变、生长的村落和古城及其内部地段,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慢,而且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来自外部的刺激较少,所以其结构具有的应变力往往可以维持几十年、几百年,空间形体的有机性可明确地表现出来。
而今天城市中的地段,其生长和变化多呈现混合的形态。
二 鼓楼地段空间形态生长分析 鼓楼地段是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古老地段。
西起鼓楼二条巷,东至丹凤街,北起峨嵋路,南到吉兆营楼。
五条主要城市交通干道——中央路、中山路、北京西路、北京东路、中山北路均在该地段交汇,交汇点即鼓楼广场。
鼓楼地段现存最早的建筑为明应天府选妃和颁诏用的钟鼓楼,位于当时的城区北缘。
1858年,《天津2 鼓楼地段形态(1914年)3 鼓楼地段形态(1934年)条约》签订后,下关被辟为通商口岸。
下关地区的日渐发达,以及下关和主城区的初离后合,使二者之间的大片空地——北城区成为近代城市开发的主要地段。
新的城市格局使鼓楼地段在城市中的地位急剧上升,由旧城西北一隅一跃成为新南京全城的几何中心,并作为城北新区及旧城区之间联结的纽带。
1927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首都大计划》以及《首都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调整,使南京的城市结构形态产生了质变。
中山路、子午线路,以及通下关的中山北路以鼓楼为交叉点,便捷的交通使大量的城市建设集中于此。
鼓楼地段在城市中的功能在这一阶段曾屡作调整,《首都大计划》中将其辟为行政区,而后调整为教育区、商业区,因此地段中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如医院、商场、影剧院、高等学府等于此杂陈,且在目前的形态中仍十分明显。
解放初期,在《南京城市分区计划》中,将城市中心区选在鼓楼一带,主要包括省市机关团体、企业管理机构等,作为全市行政办公的中心区。
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决定在鼓楼以南保持旧有的方格网道路形式,鼓楼以北采用环形放射状路网结构。
鼓楼地段作为城垣范围内的全市几何中心,在城市中的地位继续提高,而作为新、旧道路网的交汇点,又暗藏着交通拥挤的隐患。
文革期间,北京东路、北京西路相继开通,鼓楼地段成为五条城市干道的交汇点,而交叉口广场扩建,形成今天的鼓楼广场。
1980年,南京市的圈层式规划完成,鼓楼地段依旧在南京的城市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这一规划思想的指导下,大批高层宾馆、办公楼、大型综合文化设施相继在鼓楼地段出现,地段的形态孕育着新的变化。
鼓楼地段的空间生长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1 早期生长——形态上为从无到有的生长,以水平生长为主鼓楼地段早期的生长以自然生长为主,即生长过程中未曾经历社会和经济的剧变,呈现相对封闭和稳定的形态。
当鼓楼地段被纳入城市范围,并且出现了重要的礼制建筑——钟鼓楼后,鼓楼作为一个原始的生长点,吸引了众多的居民来此居住、生活,民居的营建是地段生长的开端。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段空间以原始生长点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在形态上呈现集中发展的趋势,人口逐渐密集。
从鼓楼地段1914年的形态图(图2)中可以发现上述特点,当时鼓楼所在的土丘及其附近区域路网结构呈放射状,鼓楼位于放射状路网的交汇点。
进行机理分析可以发现其周围自然生长的建筑群整体表现为有机,均与鼓楼的朝向和形态相似。
鼓楼对周围机理生长起到了控制作用,其控制力在一定范围内随距离的增大呈梯度递减。
鼓楼地段的自然生长在近代南京的城市转型中受到了很大干扰。
城市中区位的改变和地位的提高,使地段的功能发生了极大变化。
城市干道和铁路线不断地穿越地段,必然会改变从前原始核心的吸引力。
地段整体形态向外延伸,新的形态生长集中于新拓干道——中山北路、子午线路和铁路沿线区域。
从1934年的形态图(图3)可以发现,在这一区域,建筑或沿道路建造,或由于自身功能的需要及人为的设计而自成轴线,或沿铁路线延伸,总体受约束较少,地段空间由自然生长产生的有机转为整体的混沌。
鼓楼地段早期的生长过程,其形态表现为水平生长,也是自然生长和由外因引起的生长的并存。
其总体形态看似混乱,实际上是无序和有序的叠合。
局部的有序是受鼓楼的影响,主要呈现于以其为中心的附近区域。
而整体的无序则是由于生长过程中受到的经济及社会因素的干扰,并且没有新的控制要素对形态生长进行约束,在新拓干道、铁路附近尤为明显。
2 中期生长——水平生长与垂直生长共存在五条城市干道——中山路、中山北路、中央路、北京西路、北京东路相继穿越地段之后,鼓楼地段的生长呈现出稳定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