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 到质的飞跃
- 格式:doc
- 大小:21.62 KB
- 文档页数:6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掌握事物的质、量、度,量变、质变的含义及其关系。
学会掌握适度原则。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运用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判断是非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学生想问题、办事情学会掌握适度原则,增强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使其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好公民。
教学重点学会掌握适度原则。
教学难点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设计构想本节课的内容,如果教师进行纯粹的知识讲授、空洞的理论说教,学生也不难理解。
但学生听起来会感到平淡无味,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达不到教学目的。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特点,选用切合学生实际及社会实际的案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微机显示和投影仪显示,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境,组织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分析、讨论,并利用举一反三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出其中蕴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从而使深奥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具体化,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用抽象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乃至以后的工作。
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原理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方针、政策,真正体现德育课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效性特点。
教学过程师:(导入新课)请大家看画面、听故事。
(投影仪显示画面,画外教师配音,或制作成多媒体动画)《百喻经》里又一个“蠢人吃饼”的故事,由个人外出赶路,途中觉得饥饿难忍,于是到饭铺买饼吃。
吃了一个没有感觉,吃了两个还觉得饿,连续吃了六个仍不觉饱,于是开始吃第七个,当第七个饼吃到一半时,他就感觉到饱了。
这时他懊悔起来:“早知吃这个饼能吃饱,我应先吃它呀,害得我既糟蹋了六个饼,又耽误了赶路时间,我真是蠢。
”师:故事中的赶路人蠢在哪里?他的蠢不在于先吃了六个饼,而在于不懂得由饥饿到饱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
第二节事物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识记量变质变的含义弄清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2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一辨证关系原理2、能力方面1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2培养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量变质变辨证关系原理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3、觉悟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问题为下一框进行正确的方法论、人生观教学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教学难点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情形也即构成事物的成分和排列次序上也发生了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教学方法1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大量的直观感性材料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哲理2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问题——讨论——归纳——新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
3把教材的基本观点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教学的时代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复习回顾复习回顾思考1、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什么2、什么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什么教师分析学生回答总结上节课的知识点。
并启发学生思考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那么事物的发展是否有规律可循呢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将探讨事物发展规律的问题。
导入新课引用古希腊的“谷堆论证”和“秃头论证”进入新课学习。
教师在介绍这两个著名哲学论证时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多媒体显示1、一粒谷子是否可以形成一堆谷2、一个长满头发的人会不会因为少一根头发而变成秃头学生议论教师不断追问与学生形成互动教师点拨一粒谷子能算作谷堆吗少一根头发会成为秃头吗答案很简单大家都知道不能再添一粒或再少一根如何仍然不能不过就是两粒谷子或少两根头发而已。
不用问即便继续添上几次或再少几根也只是若干粒谷子或少若干根头发罢了。
——可是倘若这个行为不断的重复下去总有一天人们会发现若干粒谷子已经变成谷堆了一个长满头发的人已经变成秃头了。
第二册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_高一政治教案提问:1)水的物理性质的变化(由液态到气态),是不是突如其来、凭空发生的?2)如果没有原于序数即核电荷数的递增,会有元素化学性质的变化吗?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P、61--62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况: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外延”的量变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由于水温升高,水分子的热运动渐趋激烈,扩散趋势增强,最终超过了水分子的凝聚趋势而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引起了物理性质的根本变化。
排列秩序不同,引起质变——“内涵”的量变议论:举例说明排列秩序不同,引起质变?《二泉映月》与《命运交响曲》都是由1、2、3、4、5、6、7组成,但前者听了使人有凄凉的感觉,催人泪下,而后者听了有悲壮的感觉,使人振奋、信心大增,究其原因就是1、2、3、4、5、6、7的排列顺序的不同,效果就截然不同。
提问“中国的香港人”和“香港的中国人”由于排列顺序的不同,意义有何不同?归纳:(前者体现了中国已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人是香港的主人,而后者则说明香港仍旧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
)3、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事物就是不断的经过这样的状态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的向前发展着。
总结:总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并且,事物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首先,要重视量的积累。
回忆,讨论回答:《傻瓜吃饼》的傻子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傻瓜吃饼》的傻子的观点,代表了一种错误观点: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不重视量的积累,以为办事情不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只要搞某种突然的行动就能成功。
其次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提问:为什么量变要转化为质变呢?质变和量变哪个更重要?怎样才能促成质变?如果事物的发展仅仅是事物量的变化,那么,某事物就永远只能是某事物。
第二框题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量变、质变的含义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以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为什么要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进飞要重视量的积累。
能力目标:本框题的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理论的能力为主,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问题为下一框题进行正确的方法论、人生观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教学重点】1、量变和质变的概念【教学难点】1.量变和质变的辩正关系2.量变和质变的方法论意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传说,印度的舍罕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发明人的胃口并不大,他只要求国王在棋盘的第一格放一粒麦子,第二格放二粒,第三格放四粒。
照这样每格内比前一格加一倍。
把棋盘的64格放满就行了。
国王听完后便欣然答应。
谁料还没放到第二十格麦子就已经空空如也。
国王很快就看出来,即便把全印度的麦子都给他,也实现不了他的诺言!我们来计算一下,这位发明者所要的麦子究竟有多少:1+2+22+33+44+……262+263在数学上这叫几何级数,计算的结果是:18,446,744,073,709,551,615(粒)这个数字的麦粒,大约是四百多万亿斤,相当于全世界两千年生产的全部小麦!分析: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聪明的国王犯了一个大错误:忽视了量变,不懂得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在看来似乎微不足道的数字面前吃了大亏。
所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唯物辩证法的第一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
【师】事物是发展的,而发展总是经过量变才能达到质变。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所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唯物辩证法的第一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
一、量变和质变的含义例子:同学们一定看到过庄稼生长的情形,如果你蹲在旁边观察它一天,你根本就发现不了它在生长,甚至第二天,第三天你去看,还是没有丝毫变化,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停止了生长呢?答案当然不是,其实它无时无刻不在生长,只是很不明显,不容易被我们发觉罢了。
事物地发展是由量地积累到质地飞跃【教学目地】(一)知识目标:、量变、质变地含义、量变是质变地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地必然结果、以正反两方面地实例,说明为什么要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进飞跃,要重视量地积累.(二)能力目标:本框题地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理论地能力为主,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联系、联想地思考能力.(三)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问题为下一框题进行正确地方法论、人生观地教学奠定理论基础【重点和难点】、量变和质变地概念、量变和质变地辩正关系、量变和质变地方法论意义【教学过程】导入:传说,印度地舍罕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地发明人,出人意料地是这位发明人地胃口并不大,他只要求国王在棋盘地第一格放一粒麦子,第二格放二粒,第三格放四粒.照这样每格内比前一格加一倍.把棋盘地格放满就行了.国王听完后便欣然答应.谁料还没放到第二十格麦子就已经空空如也.国王很快就看出来,即便把全印度地麦子都给他,也实现不了他地诺言!我们来计算一下,这位发明者所要地麦子究竟有多少:……在数学上这叫几何级数,计算地结果是:(粒)这个数字地麦粒,大约是四百多万亿斤,相当于全世界两千年生产地全部小麦!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聪明地国王犯了一个大错误:忽视了量变,不懂得量变与质变地辩证关系,在看来似乎微不足道地数字面前吃了大亏.所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唯物辩证法地第一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讲授:一、量变和质变地含义.同学们一定看到过庄稼生长地情形,如果你蹲在旁边观察它一天,你根本就发现不了它在生长,甚至第二天,第三天你去看,还是没有丝毫变化,那么它是不是真地停止了生长呢?答案当然不是,其实它无时无刻不在生长,只是很不明显,不容易被我们发觉罢了.这种变化就是量变.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逐渐地,不显著地变化,叫做量变.那么什么是质变呢?如果你两个月后从旁边走过,你会发现过去绿油油地禾苗现在已金黄地一片,显现出一派丰收景象,即将收割了,这种变化是根本地明显地,就是质变.事物显著地根本性质地变化,叫质变.区别量变地质变地根本标志.量变和质变具有不同地特点,区别量变和质变地根本标志在于事物地变化是否超出度地范围,在度地范围内地变化是量变,超出度地范围地变化是质变.例如:二、量变地质变是辩证统一地.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事物地发展变化,都既有量变,又有质变,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地.、量变是质变地前提和必要准备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古代有一幅对联:“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冰冻三尺非一日这寒、质变是量变地必然结果任何事物地量变都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突破事物存在地度,引起事物地质变.量变引起质变地一种情况是事物数量地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质变.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量变引起质变地另一种情形是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地成分在结构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例如:金刚石、石墨音乐符号、、、、、、、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地成果,并为新地量变开拓道路世界上任何事物地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地,当量地积累达到一定地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但是,一次量变到质变地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地终结,新地事物又开始了新地量变,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引起新地质变,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地量变新地质变”这样地两种状态地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三、质变和量变地方法论意义.、要重视量地积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愚公移山”、要不失时机促进飞跃、要掌握适度原则小结:略材料一: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材料二:要掌握适度原则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地寓言《杰米扬地汤》说地是热情好客地主人杰米扬用鲜美地鱼汤教待客人,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他一盆接着一盆地请客人喝,没有停止,最后客人忍无可忍,纷纷拂袖而去,再也不敢登门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办任何事情都不能超过一定地限度,鲜美地鱼汤无疑是待客佳品,但过了量,就会适得其反.。
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教材政治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政治教案 / 初中政治 / 九年级政治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指导思想,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了解社会,树立正确得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政治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量变、质变的含义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以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为什么要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进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二)能力目标:本框题的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理论的能力为主,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
(三)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问题为下一框题进行正确的方法论、人生观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重点和难点】1、量变和质变的概念2、量变和质变的辩正关系3、量变和质变的方法论意义【教学过程】导入:传说,印度的舍罕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发明人的胃口并不大,他只要求国王在棋盘的第一格放一粒麦子,第二格放二粒,第三格放四粒。
照这样每格内比前一格加一倍。
把棋盘的64格放满就行了。
国王听完后便欣然答应。
谁料还没放到第二十格麦子就已经空空如也。
国王很快就看出来,即便把全印度的麦子都给他,也实现不了他的诺言!我们来计算一下,这位发明者所要的麦子究竟有多少:1+2+2²+3³+44+ (262)+263在数学上这叫几何级数,计算的结果是:18,446,744,073,709,551,615(粒)这个数字的麦粒,大约是四百多万亿斤,相当于全世界两千年生产的全部小麦!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聪明的国王犯了一个大错误:忽视了量变,不懂得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在看来似乎微不足道的数字面前吃了大亏。
事物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说课稿事物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说课稿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事物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内容:《哲学基础知识》教材,第二章“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的第二节“事物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基本原理部分。
一、说教材与教法“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即哲学常识中的“质量互变规律”,它与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在马克思哲学的教学体系中,一般是先学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原因后;再进一步学习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趋势。
但在《哲学基础知识》教材里,它没有按照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的顺序讲解,而是把质量互变规律放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当中”,在第一节讲了什么是发展及发展的实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讲事物是如何发展的。
所以,第二节是对第一节唯物辨证发展观教学的进一步具体和深化。
在《哲学基础知识》教材中,第二节的内容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原理,二是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
两个部分内容分两节课讲解,这节课我要讲述的是第一部分内容,即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原理。
这部分在教材中有以下两个知识教学点: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这里先讲什么是质、量、度,后讲什么是量变、质变,介绍量变和质变的基本规定和基本特点。
二、量变与质变的相互关系。
讲二者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以及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目标是不仅要让学生识记量变与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与质变的相互关系、初步明确事物发展始终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往复的发展规律。
而且在这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解事物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统一的基础上,从中更深的领悟到“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事物只有经过质变,事物才会向前发展”的哲理,为下一次课进行正确的方法论、人生观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一、教学目标:1、识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2、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而引起的质变;3、运用:能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名言进行阐释。
二、重点、难点、疑点互动学习:1、量变和质变1)量变的含义: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2)质变的含义: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在量变阶段,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仍然是这个事物,而质变则是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是由一种性质的事物向另一种性质的事物的根本转变。
[思维活动]量变质变不同点相同点(提示:)[思维活动]请欣赏诗歌:《今日诗》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为,此事何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这首诗包含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何启示?(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只有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质变。
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视量的积累,从点滴做起,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做好每天的事,日积月累,必然取得好成绩。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首先: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思维活动]请说说金刚石和石墨的排列有什么不同?请思考:为什么两者的分子式相同,但性质却有如此大的区别?观看视频:田忌赛马请思考: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出场顺序就能使比赛结果发生本质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给你什么启示?(提示:田忌参赛的马未变(仍然是原来的上中下三匹马),但由于马出场比赛的顺序发生了变化,引起质变(转败为胜),可见,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其次: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况:纯粹数量上的变化而引起的;数量未变,而是由结构、次序的变化而引起的。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前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
在各个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规律。
本文从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探讨事物发展的这一规律。
从物理学角度看事物发展在物理学中,“质”是指物体所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粒子性质紧密联系。
而“量”则是指物体具有的数量属性,如物体的大小、密度等。
不少物理学家认为,事物的发展也遵循着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规律。
以物理学中的相变为例:当固体受到热量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会产生相变,从而变成液体。
同理,液体受到热量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达到一定程度后,又会产生相变,从而变成气体。
这个过程是由温度、压力等量的变化逐步积累而来的,最终达到了物质的变化。
从生物学角度看事物发展生物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
生物进化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微小变化积累,最终形成质的飞跃的过程。
我们知道,一些小的变化可能并不显著,但当它们逐渐积累,便会对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重大影响,这就是进化中的“渐变”。
当这些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它们会导致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出现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进化中的“突变”,达到了生物质的飞跃。
从经济学角度看事物发展在经济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
一个公司的发展,往往是由市场份额逐步积累,最终达到公司规模的猛增。
一家公司的初始市场份额非常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它可以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能和质量,以获得更多的客户和利润。
当市场份额逐渐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便能够扩大规模,进而大幅度提升企业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就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
从社会学角度看事物发展在社会学中,由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规律之一。
一个社会的发展,也往往是由人口增长、资源积累、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积累,逐步迈向社会质的飞跃。
以工业化现象为例:在人口增长,资源积累和其他条件共同作用下,一些国家会经历较长的工业化进程,以提高其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
第二节事物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识记量变质变的含义,弄清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2)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一辨证关系原理;2、能力方面:(1)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2)培养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量变质变辨证关系原理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3、觉悟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问题,为下一框进行正确的方法论、人生观教学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教学难点: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情形,也即构成事物的成分和排列次序上也发生了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教学方法:(1)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大量的直观感性材料,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哲理;(2)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问题——讨论——归纳——新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
(3)把教材的基本观点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教学的时代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复习回顾:复习回顾思考:1、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什么?2、什么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什么?教师分析学生回答,总结上节课的知识点。
并启发学生思考: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那么事物的发展是否有规律可循呢?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将探讨事物发展规律的问题。
导入新课:引用古希腊的“谷堆论证”和“秃头论证”进入新课学习。
教师在介绍这两个著名哲学论证时,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多媒体显示):1、一粒谷子是否可以形成一堆谷? 2、一个长满头发的人会不会因为少一根头发而变成秃头?(学生议论,教师不断追问,与学生形成互动)[教师点拨]一粒谷子能算作谷堆吗?少一根头发会成为秃头吗?答案很简单,大家都知道不能;再添一粒或再少一根如何?仍然不能,不过就是两粒谷子或少两根头发而已。
第二册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_高一政治教案课题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授课班级授课教师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目标识记目标:识记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联系个人和社会实际,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及辩证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这个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用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和个人成长的指导意义。
二是基于我校学生的特点,思想上容易犯逃课、网迷、早恋(量的积累)的毛病,加上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为这一问题的学习增加了难度。
[1] [2] [3] 下一页培养承受挫折、开拓进取的品质河南省濮阳市第五中学王飞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培养承受挫折、勇于开拓进取的品质,把这种品质转化为具体行动,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和锻炼,做生活的强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如何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开拓进取的品质,是本框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框的教学难点。
2、“如何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开拓进取的品质”中的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发展高尚的志趣、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这三个问题是本框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运用典型事例感染学生。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事业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
我们要成为强者,就应该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识的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开拓进取的品质。
[讲授新课](一)、展示学习目标1、学会运用战胜挫折的具体方法,去承受挫折,在挫折中奋起。
2、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二)、展示自读提示1、如何培养能够承受挫折、开拓进取的可贵品质?2、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有什么意义?3、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什么? 什么是志趣?为什么要发展高尚的志趣?怎样才算是高尚的志趣?4、怎样激发自己的探索创新的热情?5、培养承受挫折、开拓进取的品质,需要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有哪些?(学生自学8分钟,教师巡视)(三)先提问,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重点讲清三个问题。
第二册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第二册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 到质的飞跃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识记目标:识记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联系个人和社会实际,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及辩证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本课的重点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这个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本课的难点是用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和个人成长的指导意义。
二是基于我校学生的特点,思想上容易犯逃课、网迷、早恋(量的积累)的毛病,加上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为这一问题的学习增加了难度。
讲述故事《傻瓜吃饼》。
启发思考:这个傻瓜真的只吃最后一个饼就能饱吗?为什么?从哲学上来看,它体现了什么道理?学生边听课题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和案例教学边结合学过的知识思考,带着兴趣和疑问进入新课学习。
一、量变和质变 P、581、质、量、度---1)质P、58质的含义。
质是使事物成为自身而与他事物相区别的一种内在规定性。
质和事物是不可分的。
凡质,总是一定事物的质;凡事物,总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属性是质的表现,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
质由该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决定。
由于矛盾往往是复杂的,所以事物的质和属性往往具有多样性。
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只有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知道这个事物是什么,才能把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加以区分。
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
只有先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进而认识事物的量。
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起点。
2)量量的含义: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的。
凡量,总是一定事物的量;凡事物,总是具有一定量的事物。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一、教学目标:1、识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2、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而引起的质变;3、运用:能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名言进行阐释。
二、重点、难点、疑点互动学习:1、量变和质变1)量变的含义: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2)质变的含义: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在量变阶段,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仍然是这个事物,而质变则是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是由一种性质的事物向另一种性质的事物的根本转变。
[思维活动](提示:)[思维活动]请欣赏诗歌:《今日诗》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为,此事何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这首诗包含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何启示?(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只有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质变。
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视量的积累,从点滴做起,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做好每天的事,日积月累,必然取得好成绩。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首先: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思维活动]请说说金刚石和石墨的排列有什么不同?请思考:为什么两者的分子式相同,但性质却有如此大的区别?观看视频:田忌赛马请思考: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出场顺序就能使比赛结果发生本质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给你什么启示?(提示:田忌参赛的马未变(仍然是原来的上中下三匹马),但由于马出场比赛的顺序发生了变化,引起质变(转败为胜),可见,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其次: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况:纯粹数量上的变化而引起的;数量未变,而是由结构、次序的变化而引起的。
第二册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课题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授课班级授课教师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目标识记目标:识记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联系个人和社会实际,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及辩证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这个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用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和个人成长的指导意义。
二是基于我校学生的特点,思想上容易犯逃课、网迷、早恋(量的积累)的毛病,加上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为这一问题的学习增加了难度。
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和案例教学讲述故事《傻瓜吃饼》。
启发思考:这个傻瓜真的只吃最后一个饼就能饱吗?为什么?从哲学上来看,它体现了什么道理?学生边听边结合学过的知识思考,带着兴趣和疑问进入新课学习。
一、量变和质变 P、581、质、量、度 ---1)质 P、58 质的含义。
质是使事物成为自身而与他事物相区别的一种内在规定性。
质和事物是不可分的。
凡质,总是一定事物的质;凡事物,总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属性是质的表现,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
质由该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决定。
由于矛盾往往是复杂的,所以事物的质和属性往往具有多样性。
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只有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知道这个事物是什么,才能把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加以区分。
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
只有先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进而认识事物的量。
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起点。
2)量量的含义: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的。
凡量,总是一定事物的量;凡事物,总是具有一定量的事物。
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量具有多样性。
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定量分析固然要以定性分析为基础,但定量分析同时又使定性分析更加准确。
3)度(故事:从前,有个傻乎乎的人,到朋友家去吃饭。
开始菜淡而无味,后来加上一点盐,莱就好吃了。
傻子拿着几个大盐粒细看,知道这是好东西。
他想:“这菜原来不好吃,加了一点盐,味道就好了,如果再多放些,不就更好吗?”时过不久,他家请客,妻子做了一桌莱。
傻子抱出盐罐,在每个菜上撒一把盐,弄得苦涩不堪,难以下咽。
)度的含义: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
关节点:关节点是指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是度的两端的极限,或者叫临界点。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一方面,量中有质,质中有量;另一方面,质和量相互规定,一定的质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一定的量又规定着质的稳定性。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做到胸中有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
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适度”的原则,不能随意超出事物所允许的范围。
2、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状态学生阅读课文并分析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P、591)量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程度等方面的逐渐的变化。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水滴石穿跬步小流水滴千里;江海。
石穿(板书)量变――逐渐的、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相对静止――连续性。
再看:千里;江海;石穿。
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绝对运动――间断性结论:P、602)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
想一想再举例:归纳总结。
书例给水加温,随着温度的升高,水分子的热能逐渐增加,水气?不断上升。
水呈现液态,我们把水的这种性质没有变化,而扩散趋势在不断变化叫量变,即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不显著的,所以可以称之为是运动的相对静止状态;这种变化是逐渐的,所以又可以称量变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
量变包括事物在大小、数量、程度、速度等方面的变化,在事物的量变阶段,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这个事物仍旧是该事物。
在水沸腾后,锅中水会少,这说明水分子的扩散已超过了凝聚,矛盾的主次方面发生了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发生了转化,这时液态的水变成了水蒸气,我们把这种事物性质的变化叫质变,即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显著的所以可以称之为是绝对运动状态;这种变化是根本性质的变化,从这个事物变成了另一事物。
二、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P、61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
提问: 1)水的物理性质的变化(由液态到气态),是不是突如其来、凭空发生的? 2)如果没有原于序数即核电荷数的递增,会有元素化学性质的变化吗?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P、61--62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况: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外延”的量变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由于水温升高,水分子的热运动渐趋激烈,扩散趋势增强,最终超过了水分子的凝聚趋势而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引起了物理性质的根本变化。
排列秩序不同,引起质变――“内涵”的量变议论:举例说明排列秩序不同,引起质变?《二泉映月》与《命运交响曲》都是由1、2、3、4、5、6、7组成,但前者听了使人有凄凉的感觉,催人泪下,而后者听了有悲壮的感觉,使人振奋、信心大增,究其原因就是1、2、3、4、5、6、7的排列顺序的不同,效果就截然不同。
提问“中国的香港人” 和“香港的中国人”由于排列顺序的不同,意义有何不同?归纳:(前者体现了中国已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人是香港的主人,而后者则说明香港仍旧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
)3、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事物就是不断的经过这样的状态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的向前发展着。
总结:总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并且,事物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首先,要重视量的积累。
回忆,讨论回答:《傻瓜吃饼》的傻子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傻瓜吃饼》的傻子的观点,代表了一种错误观点: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不重视量的积累,以为办事情不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只要搞某种突然的行动就能成功。
其次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提问:为什么量变要转化为质变呢?质变和量变哪个更重要?怎样才能促成质变?如果事物的发展仅仅是事物量的变化,那么,某事物就永远只能是某事物。
就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说,质变更为重要。
因为,量变毕竟不等于质变,而没有质变,事物就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就不会有飞跃,就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一句话,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积极促成质变)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须要质变时,我们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这时,如果瞻前顾后,畏缩不前,就会贻误时机。
最后,要掌握适度原则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
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的原则。
当今时尚,肥胖的人,设法减肥,以求形体苗条,富有美感。
但是,节食过份,反会戕害自己。
对此我国两千多年前,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
传说,春秋时代,楚国人就以纤纤细瘦者为美。
楚灵王很喜欢士子蜂腰细身。
于是他手下的臣予都少吃饭食,以求消瘦些。
过了一个时期,楚灵王觉得仍然减肥不够,便强行下令:每个土子每天吃一餐饭。
饭后,做深呼吸束腰,使腰身越来越细。
众臣子不敢违抗君主意志,只好照办。
不到一年功夫,众臣子饿得黑瘦黑瘦的,有的要扶着墙才能站起来,可见赢弱到何等程度。
韩非子说:“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战国时期著名辞赋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美人的美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他认为美是有自己的“分寸”的,略为超过这个“分寸”就太长、太短、太白、太赤,就不是美而是丑了。
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堕落变坏决不是偶然的,决不是“一下子”就变坏的。
一个人堕落变坏,往往是从一首坏歌、一本坏书、贪小便宜、小偷小摸等等小事打开缺口,以至一步步走向违法犯罪的。
因此,我们决不能对小错误小缺点抱无所谓的态度,必须防微杜渐,把坏思想、坏习气、坏作风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一个人变坏是由于不能防微杜渐,而一个人成长为一个伟人,也有一个艰苦磨炼的量的积累过程。
课堂练习:用今天所学的原理分析“先富”与“共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