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与共性——二叶亭四迷和厚木塔卡翻译理论形态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416.98 KB
- 文档页数:5
论二叶亭四迷的写实主义1887年(明治20年)前后,日本近代文学开始觉醒,以写实主义的姿态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这一时期,首先是坪内逍遥于1885年刊行了小说《当世书生气质》和文论《小说神髓》。
之后,1886年4月,二叶亭四迷在《中央学术杂志》上发表了评论《当世书生气质》的前言部分,命名为《小说总论》。
1887年6月至1889年8月,二叶亭的首部长篇小说《浮云》一至三编先后发表。
奥野健男表示:“《浮云》被称为日本最初写成的真正的近代小说,我认为这象征了之后日本文学的性格与命运。
”①1.《小说总论》的写实主义主张《小说总论》是以“形”与“意”的关系为中心而展开的艺术论、小说论。
“只要存在形(form),必同时存在着意(idea)。
意通过形展现,形依靠意而存在”②。
这里的“形”指现象和事物,而“意”则是包含于现象和事物之中的、最本质的天性,是物表现为某种“形”的原因。
形与意互相依存,意更重要。
在形意关系的基础上,二叶亭进一步论述:在实际存在的某事、某物中,“意”并不能完全地显现出来。
各个具体的事物均有其自身特有的形状,因而“意”被隐藏起来,明确、完整地显现“意”受到了妨碍。
换言之,“意”与具体的事物之间存在“普遍—个体”的关系。
“形表现为偶然的个体,变化无常,而意是自然的必然性,万古不变。
应以不易者为目标,而不以无常者为鹄的。
”在偶然中探求自然,在“多”中寻求“一”,亦是作为人不可或缺的追求。
至此,二叶亭提出了其文学目标,亦是其作为人的目标——对意(即真理)的不懈追求。
二叶亭将上述认识论具体到小说创作中,认为美术(即艺术)是探求真理的方法之一。
通过感动感知到无形的“意”,并赋之以形,使平常人也能容易地感知,这就是美术的功能。
作为艺术形态之一的小说,要在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现象(形)中直接感知到其自然情态(意),并把这种感知直接传递给读者,必须采用摹写的方法。
“所谓摹写,即借实相写出虚相。
如前所述,虽然自然之意必然蕴含在实相界的诸现象中,但却被其偶然的形所遮蔽,不能明白地显现。
“言文一致”与二叶亭四迷以《浮云》与《平凡》为线索本文主要讲述“言文一致”与二叶亭四迷以《浮云》与《平凡》为线索的关系。
文章首先介绍了“言文一致”的概念,并阐述了它在文学中的重要性。
接着,本文选取二叶亭四迷中的两个代表作《浮云》和《平凡》作为线索,考察它们与言文一致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言文一致的概念1.1 什么是言文一致1.2 言文一致的作用1.3 如何体现言文一致第二部分:二叶亭四迷的作品概述2.1 二叶亭四迷的背景2.2 《浮云》的故事梗概2.3 《平凡》的故事梗概第三部分:《浮云》的言文一致性分析3.1 语言风格与人物形象的契合3.2 主题内容与文学手法的统一3.3 故事情节与叙述方式的协调第四部分:《平凡》的言文一致性分析4.1 语言风格与人物形象的一致性4.2 主题内容与文学手法的协调性4.3 故事情节与叙述方式的契合第五部分:二叶亭四迷的言文一致性总结5.1 二叶亭四迷作品的一致性特点5.2 二叶亭四迷作品的文学价值5.3 二叶亭四迷作品的当代意义结论:言文一致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作品中的语言风格、人物形象、主题内容、文学手法、故事情节、叙述方式等不可分割的因素都必须达到言文一致性,方能使作品更加完美。
二叶亭四迷中的《浮云》和《平凡》同样具有较高的言文一致性,成为中国文学中的佳作。
1.1 什么是言文一致本部分可以介绍言文一致的定义,并从语言、文学手法、叙述方式等多方面进行解释,阐述其多方面的内涵。
1.2 言文一致的作用本部分可以从文学作品的创作、阅读和传播三个环节来分别分析言文一致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可以阐述言文一致对文学作品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产生的积极影响。
1.3 如何体现言文一致本部分可以从人物形象、场景描写、语言表述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作品如何体现言文一致。
可以举例说明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等方面以达到言文一致的效果。
2.1 二叶亭四迷的背景本部分可以介绍二叶亭四迷的出生、教育背景,以及大致的文学经历等方面,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些作家的创作背景。
二叶亭四迷余言文一致的由来-回复二叶亭四迷余言文一致是一种修辞手法,它借用了《二叶亭杂记》中的一句话,通过括号内的内容展开述说,传递作者的观点和感受。
下面,我将以这个主题为线索,逐步解析二叶亭四迷余言文一致的由来。
二叶亭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杨万里的一间书屋,他在这里栽植了两棵叶茂的榆树,取名为“二叶亭”。
在这个故事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杨万里对于文学的热爱和执着,也可以看到他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
通过引用《二叶亭杂记》中的一句话“四迷余言”,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深意。
四迷,指的是在杨万里生活期间的四个目的模糊、梦想迷茫的年代。
余言,则是指杨万里在此时对文学和自然的思考和记录。
这个句子反映了杨万里的人生起伏和他的文化使命感。
余言文一致,则是将四迷与余言进行契合,表达作者在二叶亭的心境与文学创作。
首先,二叶亭四迷余言文一致的由来可以从杨万里的生平背景入手。
杨万里生于南宋庆历年间,这个时期正值南宋政权的衰落和金国势力的快速崛起。
杨万里所处的社会环境动荡不安,血雨腥风。
他的远祖曾在北宋时期担任过重要职位,但他本人却遭遇了一系列的家族不幸和个人挫折。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进入了徽样严谨、礼法严肃的中原学府九流书院读书,并完成了进士科举考试。
然而,在官场生涯中,杨万里却遭遇了四次落榜的挫折,同时还经历了家族的破败和个人的贫困。
这些失败与困境,使他产生了对自己人生的迷茫和对社会的怀疑。
此时,杨万里来到了叶茂的二叶亭。
这个由他亲手栽种的榆树林立的地方,让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属和情感的宣泄。
而他在这个地方写下的《二叶亭杂记》,成为了他表达内心真情和思想的窗口。
正是在这部作品中,他用余言记录了自己对于文学和自然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他通过对榆树的观察,写下了“人渐疏清秋照碧树”,表达了他的孤独和对友谊的惆怅。
同时,他还写下了“命运无奈煞凡事”,抒发了对命运的抱怨和对现实的痛苦。
通过将四个迷茫的年代与他在二叶亭的记录相结合,杨万里展现了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困惑与悲喜交融的心路历程。
二叶亭四迷余言文一致的由来-回复二叶亭四迷余言文一致是指明清时期文人二叶亭四迷的写作风格与内容相辅相成,文风独特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这一流派形成的原因与二叶亭四迷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以及文学观念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叶亭指的是明代文学家戚继光和吴承恩,四迷则是指明代文学家杨基、王磐、龚鼎孳和李时中。
他们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和价值观念,因此被统称为二叶亭四迷。
他们的作品揭示了明清时期社会变迁的方方面面,同时也积极探索了文学创作的新形式与技巧。
二叶亭四迷的文学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写实风格。
明代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文人普遍对社会现实充满了忧虑和不满。
二叶亭四迷在作品中常常直面社会问题,以尖锐的笔触揭示社会现实的丑陋和虚伪。
例如,戚继光在《海国图志》中对明代国家衰落和海盗现象进行了精彩的描绘,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和挑战。
其次,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创作作品。
二叶亭四迷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具有强烈个性的主人公,或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进行创作。
他们的作品既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又融入了时代的思潮和审美追求。
例如,吴承恩在《西游记》中以唐僧师徒的冒险传奇为主线,通过对真实历史人物和传说中的神仙妖魔的艺术加工,反映了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另外,他们注重人物刻画和情感描写。
二叶亭四迷的作品中常常塑造了一些深具个性和鲜活感的人物形象,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百态。
他们善于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人物内心感受的把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
例如,王磐在《西华山居七记》中以议论和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各色人物形象,通过细致入微的描摹展示了广阔的社会风貌。
最后,他们的作品语言独特。
二叶亭四迷的作品语言风格独特鲜明,常常运用寓言、谐音、弦外之音等修辞手法来给作品增添魅力与艺术性。
他们的作品中糅合了文言和白话,既注重语言的古朴与杂剧感,又注重语言的简洁明快和通俗化。
从「あひびき」看二叶亭四迷的翻译理论作者:刘雅婷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02期摘要:二叶亭四迷(1864—1909):原名长谷川辰之助。
日本近代小说家、翻译家,出生于江户(现在的东京)。
著作有《小说总论》《浮云》等。
由于他大力提倡和实践“言文一致”,还翻译了大量的俄罗斯文学作品,所以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叶亭四迷由于他那引人注目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成为日本翻译史上的一位划时代的人物。
其中不乏诸如“明治时代的真正翻译始于二叶亭四迷”之类的评价,还如著名文学评论家正宗白鸟也曾说过:日本的文学近代史开始于二叶亭四迷翻译的《猎人笔记》中的「あひびき」(《约会》)一章。
关键词:言文一致;忠于原文;象声词;过去式一、问题提出二叶亭四迷,日本作家,俄罗斯文学翻译家。
曾在东京外国语学校学俄语。
后与坪内逍遥结识,开始文学生涯。
1887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浮云》,首创言文一致体,成为日本近代小说的先驱。
“二叶亭四迷”在古日语中的隐喻为:见鬼去吧!(选择这样的笔名,据说是因为不懂文学的父亲对自己搞文学不满曾这样骂过自己,另外也有自嘲的意思。
本论文通过列举「あひびき」中典型例子,来分析其翻译理论。
主要对翻译作品中象声词和过去式进行分析。
已经有许多先行研究,通过本论文主要想探究两个问题。
第一,蒲原有明曾经评价二叶亭四迷“巧妙地运用了口语”,在原译语俄语中,这些口语又是如何表现的。
第二,「あひびき」于明治21年和明治29年先后发表了旧译版和新译版,在两个版本中上述所说的口语是如何表现。
二、二叶亭四迷和言文一致运动言文一致运动开始于1883年,1910年左右基本结束。
“言”指口语,“文”指书面语。
言文一致运动指日语使口语和书面语(古语)一致的运动。
言文一致运动的代表人物二叶亭提出日语句尾使用“だ”结句。
其创作的《浮云》是言文一致体的代表作。
但是在当时社会并没有产生广泛影响。
他对于言文一致的尝试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其翻译作品,特别是翻译屠格涅夫的作品。
二叶亭四迷《浮云》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二叶亭四迷《浮云》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浮云》外国文学作品简析【日本】二叶亭四迷二叶亭四迷(18641909),日本小说家、翻译家,日本近代文学的先驱者。
从《浮云》看二叶亭四迷对文体革新的贡献摘要:日本作家、俄罗斯文学翻译家二叶亭四迷的《浮云》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初的口语体小说,他的言文一致文体为日本文坛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对日本的近代散文和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二叶亭四迷《浮云》言文一致贡献二叶亭四迷(1864~1909)是日本近代文学的先驱者,《浮云》是其成名作。
在明治二十年代的文坛上年仅二十三岁的二叶亭别具一格地以一种全新的文章表现——言文一致体来宣扬新思想,提倡新文学。
虽说他的人生目的并非文学,但他的文学活动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成就却是毋庸置疑的。
本文通过对《浮云》的言文一致体的由来和特点的分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这位曾被埋没多年的作家及其贡献。
一、二叶亭四迷其人二叶亭四迷本名长谷川辰之助,二叶亭四迷是笔名,1886年发表第一篇文学评论《小说总论》。
《小说总论》补正了作家坪内逍遥《小说神髓》的不周之处,发出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理论的先声。
次年,一部实践这一文学理论的长篇小说《浮云》连续刊载。
但小说问世时反响不大,于是他停止了小说的创作。
此后,他当过官报局的翻译、编辑,陆军大学和东京外国语学校教师,还当过中国清朝北京警务学堂官员。
20年中,翻译介绍了不少俄国文学作品。
1905年前后,二叶亭出任大阪《朝日新闻》驻东京特派记者,在报社同仁鼓动下,恢复了文学创作,连续发表了长篇小说《面影》和《平凡》。
1908年,二叶亭被派往俄国首都圣彼得堡,1909年5月10日,因肺病死于归国途中。
二、《浮云》的诞生尽管《浮云》是一百二十年前创作的小说,我们今天读来仍不失新鲜与生动。
小说通过描写一个正直而有学问的青年,被政府机构排挤、被情人鄙弃的命运,披露了明治时代官场的腐败和人情的淡薄,揭示出封建传统与西方近代文明的矛盾,塑造了日本文学史上第一个不满现实却无力反抗的“多余人”形象,被誉为日本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
诚实、内向、优柔寡断的内海文三,轻薄、狡猾、小有才干的本田升,功利的叔母阿政,追逐时髦、飘浮不定的阿势等四人形象鲜明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日本近代文学的先驱——「二葉亭四迷」
张蕾
【期刊名称】《日语知识》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 二叶亭四迷本名长谷川辰之助(1864-1909),出身于武士家庭.梦想着要当一名外交官的他进了东京外语学校学俄语,他们的教材很多选用的都是19世纪俄国大文豪的作品,有一位俄语外教常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给他们读那些作品,谁知这竟改变了他的梦想.
【总页数】2页(P29-30)
【作者】张蕾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二叶亭四迷的写实主义——以早期作品为中心 [J], 郭晓丽
2.从《浮云》中的人物形象看二叶亭四迷的批判意识 [J], 刘宇
3.日本文学作家シリ一ズ⑤二葉亭四迷 [J], 吉田洋子
4.差异与共性--二叶亭四迷和厚木塔卡翻译理论形态比较 [J], 冯士轩
5.二叶亭四迷:明治文学自我意识建构的先驱者——以《平凡》为中心 [J], 陈秀敏;任楚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言文一致”与二叶亭四迷以《浮云》与《平凡》为线索本文旨在探讨“言文一致”在文学创作中的必要性以及二叶亭四迷在创作《浮云》和《平凡》两部小说中如何贯彻“言文一致”的原则。
一、“言文一致”的定义及意义1. “言文一致”的定义2. “言文一致”的意义3. “言文不一致”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二、《浮云》的“言文一致”1. 《浮云》的主题和情节2. 《浮云》的语言风格3. 《浮云》的人物塑造4. 《浮云》的情感表达三、《平凡》的“言文一致”1. 《平凡》的主题和情节2. 《平凡》的语言风格3. 《平凡》的人物塑造4. 《平凡》的情感表达四、二叶亭四迷如何贯彻“言文一致”原则1. 二叶亭四迷的创作背景2. 二叶亭四迷的文学风格3. 二叶亭四迷的文学理念4. 二叶亭四迷创作《浮云》和《平凡》的思路及实践五、“言文一致”对二叶亭四迷的影响1. “言文一致”对小说创作的影响2. “言文一致”对读者的影响3. “言文一致”对二叶亭四迷的创作成就的影响六、“言文一致”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1. “言文一致”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必要性2. 如何实现“言文一致”的原则3. “言文一致”能否成为文学流派的代表特征七、结语1. 概括论文的主要观点2. 对后续相关研究的启示及建议1. “言文一致”的定义及意义在第一部分中,需要明确“言文一致”的概念定义,并对其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该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子部分,分别是“言文一致”的定义、意义及“言文不一致”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2. 《浮云》的“言文一致”在第二部分中,需要深入分析《浮云》这部小说如何贯彻“言文一致”的原则。
该部分可以分为四个子部分,分别是《浮云》的主题和情节、语言风格、人物塑造以及情感表达。
3. 《平凡》的“言文一致”在第三部分中,需要深入分析《平凡》这部小说如何贯彻“言文一致”的原则。
该部分可以分为四个子部分,分别是《平凡》的主题和情节、语言风格、人物塑造以及情感表达。
4. 二叶亭四迷如何贯彻“言文一致”原则在第四部分中,需要深入分析二叶亭四迷如何将“言文一致”的原则贯彻于创作过程中。
二叶亭四迷浮云读后感
摘要:
1.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
2.故事主要人物及情节概述
3.作品主题及个人读后感
4.作品艺术特点及影响
正文:
一、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
《浮云》是日本作家二叶亭四迷的代表作,创作于明治20年代。
二叶亭四迷,原名长谷川辰之助,是日本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家。
在他创作《浮云》之际,明治初期的动乱时代已过,但民权运动失败,天皇专制政体确立。
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为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素材。
二、故事主要人物及情节概述
故事主角内海文三,是一个在明治维新中失去了特权的下级武士的儿子。
他早年丧父,为了求学,将老母留在故乡,只身来到东京。
文三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后,成为政府机关的办事员。
然而,他对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极为厌恶,最终被免职。
三、作品主题及个人读后感
《浮云》描绘了一个正直青年在黑暗官场中的挣扎与失望,展示了个人在社会大环境下的无力感。
作品深刻反映了明治时期的社会现实,对当时的政治环境进行了批判。
读《浮云》,我深感作者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把
握。
四、作品艺术特点及影响
《浮云》以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的社会背景,展现了日本近代社会的变迁。
作品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主题鲜明,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同时,二叶亭四迷开创了言文一致、清新流畅的文体,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当时的日本文学界,《浮云》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解析《浮云》的作者二叶亭四迷与其主人公内海文三
徐凤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作家创作小说的本意主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完成的.小说<浮云>一时轰动日本文坛就是因为作品独特的主人公形象巧妙地表现了作者创作的本意,那么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本意到底是什么呢?他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呢?本文将从不同角度给出特有的解答.
【总页数】2页(P86-87)
【作者】徐凤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日语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
【相关文献】
1.浅析房地产泡沫迷像——兼与《房地产泡沫迷像揭底》一文作者商榷 [J], 吴晓黎
2.从《浮云》中的人物形象看二叶亭四迷的批判意识 [J], 刘宇
3."恋爱"的困难:论二叶亭四迷的《浮云》 [J], 郭勇
4.明治社会近代化与二叶亭四迷的《浮云》 [J], 许虎一
5.二叶亭四迷与《浮云》 [J], 蓝泰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作家二叶亭四迷简介二叶亭四迷是日本近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俄罗斯文学的翻译家。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二叶亭四迷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二叶亭四迷简介二叶亭四迷是一个日本作家,同时也是俄罗斯文学的翻译家。
其实他原本的名字并不是叫二叶亭四迷,这只是他的笔名,他的本名是长谷川辰之助。
二叶亭四迷,1864年4月4日,出生于日本江户,那为什么二叶亭四迷要叫这个笔名呢?二叶亭四迷其实在古日本语中的意思是见鬼去吧,选择这样的笔名就是因为当初不懂文学的父亲对自己搞文学不满,就这样骂过他,不仅如此,取这个名字也有他自嘲的意思。
二叶亭四迷从小接受汉学教育,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把为人正直当作座右铭。
而当时的沙皇正好在向也周扩张,引起了日本的愤慨,而二叶亭四迷也在这种情况先,选择了报考陆军士官学校,但多次尝试并没有被录取。
之后他便开始了文学事业,相继发表了几本小说,从这些小说得内容来看,披露了当时的封建传统和西方文明的矛盾,塑造了日本史上第一个不满现实却无力反抗的形象,而小说《浮云》也被视为日本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
1904年到1905年间,二叶亭四迷担任大阪《朝日新闻》驻东京特派记者。
之后的两年,二叶亭四迷连续发表了长篇小说《面影》和《平凡》。
小说以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对现实不满,遭受打击的知识分子形象。
二叶亭四迷怎么死的二叶亭四迷当时正当年轻,而俄国沙皇正准备扩充亚洲的实力范围,于是二叶亭四迷立志当一名军人,然而,报考士官学校因视力不合格未能成功。
之后的二叶亭四迷并没有灰心,他认为要对付俄国首先要了解俄国,于是便到东京外国语学校学习俄语。
在此期间,他学习了很多俄国的文学,吸收了很多欧洲文学的营养,重要的是他的俄语水平也提高到一定的水平。
在此之后,他便潜心写作,《浮云》就是二叶亭四迷的处女作,同时也是他的成名作。
这本小说也可以说是日本近代的第一篇真正的小说,带着满满的现实主义倾向。
这篇小说真实的再现了明治社会的世态,暴露了明治时代的人,软弱、缺乏主见的一面。
余秋⾬短篇散⽂精选两篇(5) ⽇本风尘⼥⼦在南洋的悲惨命运,已由电影《望乡》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依我看,那毕竟是⽇本⼈⾃⼰搞的作品,在某些历史关节上⽆法冷静地开掘。
⽇本风尘⼥⼦在南洋的遭遇,只有与以后⽇本军队的占领南洋疏通开来,现代⽇本民族的⼼态和命运才能梳理得更加完整和透彻。
仅仅表现她们在屈辱中思念故乡,显然是把题⽬做⼩了。
《望乡》中⼀个让⼈难忘的细节是,⽇本风尘⼥⼦死后安葬南洋,墓碑全部向着故乡。
但是我在这个⽇本坟地中看到的情景却完全相反:300 多个风尘⼥⼦的墓碑,全部向着正西,没有⼀座向着北⽅! 也许是不敢,也许是不愿,她们狠狠⼼拧过头去,朝着另⼀⽅向躺下了,不再牵肠挂肚,不再幽恨绵绵,连眼⾓也不扫⼀扫那曾经天天思念的地⽅。
岂⽌不再眼巴巴地望着故乡,在她们这么多的墓碑上,连⼀个真名字也没有留下。
⽯碑上刻着的都是“戒名”,如“德操信⼥”、“端念信⼥”、“妙鉴信⼥”,等等。
这些姑娘,⾝陷可怕的泥淖之中,为了保持住⼀点点⽣命的信念,便都皈依了佛教,希望在虔诚的祈求间,留住些许朦胧的微光。
但是我觉得,她们不具真名,与其说是为了佛教信仰,不如说是要隐瞒⾃⼰家族的姓⽒,不使遥远的族⼈因⾃⼰⽽招腥惹臭。
这种情景,与边上那些耀武扬威地写满军衔、官职的军⼈墓碑有多⼤的差别啊。
我仔细地拨开草丛,读着那⼀个个姑娘⾃⼰杜撰的假名字。
她们都有过鲜亮的青春,但很快都羞缩成了⼀枚枚琐⼩的⽯丁,掩埋在异地的荒草中。
我认出那些字来了,显然都是死者的⼩姐妹们凑⼏个钱托⼈刻上去的,却⼜像死者在低声地⾃报家门。
她们没什么⽂化,好不容易想出⼏个字来,藏着点⼉内⼼的悲凉:“忍芳信⼥”、“寂伊信⼥”、“空寂信⼥”、“幽幻信⼥”…… 我相信,这些墓碑群所埋藏的故事,⼀定⽐那边的墓碑群所埋藏的故事更通⼈性。
可惜,这些墓碑群什么资料也没有留下,连让我胡乱猜想的由头也⼗分依稀。
例如,为什么这座⽴于昭和初年的墓碑那么精雕细刻呢,这位“信⼥”⼀定有过什么动⼈的事迹,使她死后能招来这么多姐妹的集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