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例携带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出院
- 格式:pdf
- 大小:73.82 KB
- 文档页数:2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摘要】目的保证静脉化疗的顺利进行,减少静脉化疗药物外渗、减轻化疗药对局部组织的损害。
方法对化疗药物外渗进行临床观察及原因分析,总结预防措施。
结果使护患双方掌握预防化疗药物外渗的相关知识,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外渗发生的机会。
结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专业技能训练,达到提高化疗患者生存质量,顺利完成每个化疗周期。
【关键词】化疗药物;外渗;原因分析;防治措施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在化疗药物的输注过程中药物漏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1]。
大多数肿瘤药物对局部组织有强烈刺激作用,如不慎注入皮下,可引起组织坏死、剧痛,甚至经久不愈。
因此,保护患者的血管,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就显得相当重要。
现将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1.1 药物因素外渗引起的损伤不仅与药物的直接作用有关,也与药物的溶解度、输液装置、溶液的pH值等有关。
当药物在很短时间内大量或快速进入血管内,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超过了血管本身应急能力,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对血管内膜产生不良刺激造成局部组织损伤[2]。
1.2 血管因素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
1.3 操作因素穿刺技术不熟练,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使血管反复受刺激而导致内膜损伤。
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针眼按压不准确等。
2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减少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重在预防,一旦发生必须马上根据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2.1 常规预防技巧2.1.1 签署化疗知情同意书并签字。
给患者耐心讲解化疗方案、化疗的不良反应、药物外渗的原因、外渗后的处理原则等知识,并在护理病历上记录宣教的内容。
2.1.2 正确选择静脉注射部位。
避免在掌指关节等部位的静脉输注腐蚀性化疗药物,应选择粗且血运良好的静脉,静脉注射一般由远及近,左右交替使用,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不应在肿胀及患侧肢体的静脉输注化疗药物。
中长线导管在呼吸重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中长线导管在呼吸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方法:选择2022年1月-12月我院呼吸重症患者80 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0例。
对照组予以周围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研究组予以周围静脉留置中长线导管。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77.50%(P<0.05)。
研究组出现导管脱出、深静脉血栓、血流感染等总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17.50%(P<0.05)。
结论:中长线导管在呼吸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中长线导管;呼吸重症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呼吸重症监护室收治患者具有病程长、病情紧急等特点,需要接受长期治疗,预后效果一般,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这类患者受到疾病影响,导致外周穿刺有难度,且该病多以老年患者为主,其血管条件差[1-2]。
中长线导管长度约为20-30cm,需要在超声协助下完成,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使用率,置管时间长、舒适度较高等特点。
本研究选择2022年1月-12月我院呼吸重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探讨中长线导管在呼吸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现报道如下:1.1一般资料选择2022年1月-12月我院呼吸重症患者80 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0例。
对照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54.53±3.10)岁。
研究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5.02±3.15)岁。
1.2 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患者符合入住呼吸重症监护室标准;(2)资料齐全者,排除标准:(1)存在肝、肾等重要组织器官衰竭;(2)凝血功能异常者;(3)选择其他置管方式者。
1.3方法对照组:周围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操作同对照组。
研究组:周围静脉留置中长线导管。
新生儿PICC常见导管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作为中长期的静脉通道常用于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和重危新生儿。
我国于1996年首次报道将PICC导管应用于新生儿(1)。
由于PICC导管留置时间长,导管放置较容易操作,故PICC在临床越来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2)。
但由于一些导管不良事件的存在,导致非正常拔管而影响治疗,这不仅给患儿带来痛苦,还增加了家属的经济负担。
笔者对80例行PICC治疗的新生儿进行追踪,着重分析各种导管不良事件的原因,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医学对象本组患儿共80例,均为早产儿,其中男48例,女32例。
平均胎龄为32.5周,平均出生体重为1.76Kg,置管日为生后1h~14d,多数在生后48小时内建立PICC静脉通道,患儿均病情危重需建立中长期静脉通道以利于抢救用药和维持静脉高营养。
置管途径:材料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1.9PICC导管包,穿刺部位依次为贵要静脉、肘部头静脉、头皮静脉、腘窝大隐静脉。
结果:80例中,68例完成了治疗或因出院正常拔除导管,占85%;12例因各种导管不良事件未完成治疗而导致非正常拔管,占15%。
导致非正常拔管的原因为导管堵塞5例,液体外渗、穿刺点渗血3例,导管滑出2例,疑似感染1例,静脉炎1例。
2 常见导管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国外文献报道:PICC最常见的导管不良事件从高到低依次是导管堵塞、液体外渗、导管滑出、疑似感染、静脉炎(3)。
这与本次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2.1导管堵塞新生儿导管管径小,在非连续输液或脂肪乳输注时较容易引起堵塞(4)。
另外,未正压封管及未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等都会使堵管的几率大大增加。
防范措施:①保证输液的连续性,可使用注射泵匀速滴入;②病人外出检查或停止输液时,用浓度为5u/ml的肝素液0.5-1ml正压封管;③长时间输注脂肪乳剂时,每4h用淡肝素盐水2-3ml冲管1次;④配制脂肪乳剂时,注意各药物的配伍顺序。
020176-0028672-00静脉应用化疗药外渗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2009-05-03 03:33:33 作者:来源:浏览次数:121 【大中小】文章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和总结静脉应用化疗药外渗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醒和指导护理人员将有效的预防措施,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在目前化疗药种类多、更新快,护理任务重,病人病情复杂,护理人员短缺的情况下,将护理意外风险降低到最小,使化疗药静脉应用能安全地作用于全过程,最终达到减轻病人的痛苦,增加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的目的。
正文:化疗对晚期广泛转移的肿瘤可控制其发展。
临床上化疗常采用静脉、动脉、腔内、肌肉注射和口服等途径给药。
护士在应用静脉途径给病人进行化疗时,虽然能认识到不同于普通输液而加以重视,但仍不可避免的发生极少数化疗药外渗。
据报道化疗药在静脉给药过程中意外外渗的发生率为0. 1 %~6 %[1 ] ,轻者为轻度红斑、局部不适或疼痛,重者组织坏死、皮肤溃疡以及深部结构如肌健和关节损伤。
因此,总结和分析化疗药外渗的原因,对应用化疗药时给予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教导和指导作用。
1 化疗药外渗常见原因1. 1 未按操作程序进行化疗药输注,静脉穿刺技术不佳,主要原因是直接使用配制好的化疗药进行静脉穿刺,加之护士操作技术不佳,造成穿刺过程中化疗药局部外渗。
此种情况不排除知识欠缺的护士,在不了解化疗药危害的前提下,违规操作。
1. 2 输液过程中,由于体位改变,针尖斜面脱出血管外,这是输液过程中造成液体外渗最常见的原因。
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1. 2. 1 输注化疗药前对病人和陪护的宣教指导工作欠认真和重视往往由于护理治疗工作繁重,护士忽略了同病人和家属之间必要的解释和指导工作或交流时不够耐心细致,只简单说明,没有具体的落实到动作示范,如活动时怎样保护输液部位,活动后一定要注意穿刺局部情况,特别是异常情况发生的表现,没交待清楚发生液体外渗的严重性,等等。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血液病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因素 调查分析与针对性护理贺小红…刘爱园…杨娜…谭舒婷…段翠婷(东莞康华医院血液科,广东 东莞 523000)【摘要】目的:调查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血液病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因素,并总结针对性护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在血液科留置PICC导管的106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82例患者有无非计划性拔管发生分为发生组(共12例患者)和未发生组(共70例患者)。
收集、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留置PICC导管血液病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
结果:82例患者中共出现12例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14.6%(12/82)。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感染、导管脱落、穿刺点持续渗血渗液、导管堵塞是PICC血液病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在血液病患者留置PICC导管期间,感染、导管脱落、穿刺点持续渗血渗液、导管堵塞是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因素,临床需根据这些因素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以减少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概率。
【关键词】血液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非计划性拔管;危险因素;针对性护理【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2)26-0077-04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unplanned extubation factors and targeted nursing care in patients with blood disease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He Xiao-hong, Liu Ai-yuan, Yang Na, Tan Shu-ting, Duan Cui-ting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Dongguan Kanghua Hospital, Dongguan 52300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factors of unplanned extubation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s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and to summarize targeted nursing car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06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s who had indwelled PICC catheters in the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from January 2018 to May 2020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82 patients who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divided into occurrence groups(12 patients in total)with or without unplanned extubation. patients)and the non-occurring group(70 patients in total). The clinical data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unplanned extubation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s with indwelling PICC catheters. Results A total of 12 cases of unplanned extubation occurred in 82 patients, and the incidence rate was 14.6%(12/82).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infection, catheter detachment, continuous blood exudation at the puncture site, and catheter blockage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unplanned extubation in patients with PICC hematopathy(P<0.05). Conclus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indwelling PICC catheter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s, infection, catheter detachment, continuous blood exudation at the puncture point, and catheter blockage are the main factors leading to unplanned extubation. Probability of planned extubation.【Keywords】Blood disorders;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unplanned extubation; Risk factors; Targeted care作者简介:贺小红(1980.06—),女,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
PICC置管屮腔内心电图P波形态改变与临床价值的分析谌丽萍熊萍邓俊敏南昌市第一医院血液科,江西南昌330000[摘要]目的探讨PICC置管中腔内心电图P波形态改变与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腔内心电引导PICC尖端定位技术引导送管,观察患者的心电监护仪域导联,并分析出现特征性高尖P波、双峰P波以及双向P波的引出率和定位准确率。
结果80例PICC置管患者均为实体或血液恶性肿瘤,排在前三位分别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淋巴瘤及肺癌,分别占21.25%、13.75%・和12.50%■遥80例患者均完成PICC置管,且患者置管后均完成腔内心电图检测,结果表明腔内心电图P波变化,排在前两位的分别为域导联有特征性高尖P波和双向P波,分别占93.75%.和60.00%■遥结论双峰P波与双向P波、特征性高尖P波可作为定位导管尖端的重要依据,联合双峰P 波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导管尖端进入上腔静脉部位,能准确地定位右心房连接部位,对PICC置管中腔内心电准确引导导管尖端定位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PICC置管;腔内心电图P波形态;双峰P波;特征性高尖P波;双向P波[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21)12-0159-04Analysis of morphological changes and clinical value of intracavity electrocardiographic P-wave in PICCCHEN Lip Ing XIONG Ping DENG JunminDeparLmenL of HemaLology,Nanchang FirsL HospiLal,Nanchang330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L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and clinical value of inLracaviLy elecLrocardiogram P wave in PICC.Methods EighLy paLienLs who underwenL Peripherally InserLed CenLral Venous CaLheLers(PICC)in our hospiLal from OcLober2017Lo December2019were selecLed as Lhe research objecLs.All paLienLs received inLracaviLary ECG guided PICC Lip posiLioning Lechnology Lo guide Lhe Lube.The paLienL's ECG moniLor lead域was observed.The exLrac-Lion raLe and posiLioning accuracy of Lhe characLerisLic high sharp P wave,double peak P wave,and bidirecLional P wave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80paLienLs wiLh PICC caLheLerizaLion all had solid or hemaLological malignancies.The Lop Lhree were acuLe myeloid leukemia,lymphoma,and lung cancer,accounLing for21.25%,13.75%,and12.50%,re-specLively.EighLy paLienLs compleLed PICC.AfLer Lhe Lube was inserLed,Lhe paLienLs compleLed Lhe inLracaviLary ECG LesL.The resulLs showed LhaL Lhe P wave changes in Lhe inLracaviLary elecLrocardiogram ranked Lhe Lop Lwo were charac-LerisLic high sharp P wave and bidirecLional P wave in Lhe lead域,which accounLed for93.75%and60.00%'.Conclusion The double peak P wave,bidirecLional P wave,and characLerisLic high sharp P wave can be used as an imporLanL basis for posiLioning Lhe caLheLer Lip.The combinaLion of Lhe bimodal P wave can beLLer reflecL Lhe posiLioning condi-Lions of Lhe caLheLer Lip enLering Lhe juncLion of Lhe superior vena cava and Lhe righL aLrium.This posiLively affecLs Lhe accuraLe posiLioning of Lhe caLheLer Lip by Lhe ECG in Lhe PICC caLheLer.[Key words]PICC caLheLer placemenL;InLracaviLary elecLrocardiographic P-wave shape;Double peak P wave;CharacLerisLic high sharp P wave;Two-way P wave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一种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肱静脉、头静脉)穿刺置入,导管末端位于上腔中心静脉处的导管,其导管末端的最佳位置在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
PICC置管在食道癌患者术后的应用及临床护理发表时间:2019-03-28T11:30:44.560Z 来源:《心理医生》2019年第5期作者:陈茜[导读] 探究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于食管癌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80例食道癌患者陈茜(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遂宁 629000)【摘要】目的:探究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于食管癌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80例食道癌患者,两组均接受临床护理,按照患者采取的不同输液方法将其分为术后行PICC置管输液的研究组与术后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对照组,各有患者40例。
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
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为食道癌患者行PICC置管与临床护理可以延长导管留置时间,预防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食道癌;术后护理;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5-0242-02 PICC置管与股静脉置管及锁骨下静脉置管等方式相比安全性更高,导管留置时间更长,更适合食道癌患者在术后应用,可以避免因股静脉置管或锁骨下静脉置管而引发感染等问题,确保患者的术后良好恢复[1]。
但是PICC置管也需要辅以临床护理,否则患者也有发生导管阻塞或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
本文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80例食道癌患者,试探究PICC置管于食管癌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与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80例食道癌患者,按照患者采取的不同输液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
研究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38岁~74岁,平均(56.56±11.21)岁。
【摘要】目的:分析专科护士为主导的老年慢病“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效果。
方法:通过多学科协作,组建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护理小组,并将“互联网+护理服务”应用于实际中,对老年“互联网+护理服务”展开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护士职业认同感进行评估。
结果:选取80例患者接受“互联网+护理服务”,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满意度更高,实施该模式后,护士的把握感、自我效力感、有意义感、一致感、自我决定感及各维度总均分高于实施前,差异显著(P<0.05)。
结论:通过对老年慢性病群体采取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能取得良好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专科护士;老年慢病;“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模式在老年慢病临床中的应用能取得良好效果,其是通过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方式,对患者提供上门护理服务,其能将护士的专业特长发挥出来,使居家患者的健康照护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且能使其再入院率有所降低,使医疗成本有所减少[1]。
本文主要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慢病作为研究对象,就该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共8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慢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最小63岁,最大97岁,平均年龄(73.26±3.24)岁。
其中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输液港维护、基础护理操作、慢性病健康教育、慢性伤口换药、康复护理分别有23例、18例、16例、15例、8例。
本次研究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老年慢病“互联网+护理服务”多学科团队的组建:本院护理部的领导下,老年医学科承担了老年慢病“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的开展,并根据医院要求对专科工作流程进行进一步细化,将服务标准制定完善。
由老年医学科医生、营养师、康复治疗师参与到专科护士为主导的服务小组中,将服务小组分为6个小组,分别为慢病管理、静脉治疗、慢性伤口、安宁疗护、康复护理、基础护理操作。
××医院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带管出院教育单病人I D:姓名: 性别: 年龄: 床号: 病室: 住院号: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长期输液、肿瘤化疗病人理想的静脉通路,具有安全可靠、维护简便等优点。
治疗间隙期间病人可携带导管回家。
出院前病人及家属已在护士指导下学习有关维护知识,请按时回医院进行导管维护。
1、置管侧手臂可从事一般日常工作、家务劳动,不影响生活与学习,但需避免该手臂提≥3公斤的物品,不做引体向上、托举哑铃等持重锻炼;避免进行游泳、泡浴;置管侧手臂避免测量血压、静脉穿刺等。
2、导管维护:每5~7天更换透明贴膜、肝素帽,并进行导管冲洗;如为纱布敷料则应每两天更换一次。
如贴膜或敷料出现潮湿、污染、卷曲、浸水等应及时更换,避免感染。
3、携带导管者可淋浴,避免泡浴、盆浴,淋浴前用保鲜膜妥善包裹肘窝部穿刺点,上下边缘部分用胶布固定,淋浴后检查贴膜下有无进水,如有,应立即回医院更换贴膜。
禁止将胶带直接贴于导管上,严禁将脱出的导管外露部分再次送入体内。
4、如导管发生断裂或破裂,在导管断裂处上方或靠近穿刺点处将导管折起,并用胶布固定,如导管随血流进入体内,应立即在腋静脉处扎上止血带(每小时松开10分钟),立即打电话给医院并尽快到医院接受进一步处理。
5、如出现以下症状及体征,请及时回医院就诊:●穿刺点红肿、化脓●置管侧手臂麻木、疼痛、烧灼感●穿刺点出血,按压无效●置管侧手臂水肿,臂围增加超过2㎝●穿刺点渗液●头痛、颈部胀痛、呼吸困难●冲管有阻力,不通畅●体温>38℃该教育单一式两份,其中一份交病人保管,一份由医院存档。
病人家属的宣教是通过:□课堂教育□一对一形式□演示□影像电视我(病人/家属)已经接受了上述内容的宣教并理解上述内容,我愿意对上述内容负责。
病人/家属签名:时间:年月日时分宣教护士签名:时间:年月日时分医院联系电话:。
PICC带管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摘要】目的探讨PICC带管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的重要性。
方法 2008年3月—2009年3月在我科进行PICC留置术的80例患者。
在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未完善的情况下进行了穿刺,其中78例穿刺成功,2例穿刺失败,78例穿刺成功患者当中有68例为正常拔管,非正常拔管占到10例之多。
这10例中有6例是感染导致非正常拔管,2例导管脱出,1例药物阻塞,1例导管移位。
其中感染已经占到了60%,经过了解和调查感染的原因最主要是由于患者及家属的自行维护不当所导致的。
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医护人员对家属的宣教不到位所致。
结果经过我们对患者及家属系统完善的健康宣教之后,成功穿刺33例患者中无一例由感染导致非正常拔管。
结论做好系统完善的健康宣教工作,对降低导致PICC非正常拔管是有效的。
并且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PICC带管家属健康宣教【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2-0371-02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对PICC导管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要求我们医护工作者对PICC导管的认知越来越高。
众所周知PICC导管是指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
目前巴德公司的PICC导管具有三项瓣膜,可防止血液返流和气体进入血管,通过外周静脉将导管送入上腔静脉,并可长期留置,避免了患者因多次静脉穿刺及输注高渗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所带来的痛苦。
该管的正常留置时间为1年,然而在目前的临床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非正常的病例较多。
非正常的拔管不仅给患者身心带来痛苦也增加了家属的经济负担。
PICC导管的留置情况分析。
我科从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共为80位患者进行了PICC导管留置术。
其中78例成功留置,2例留置失败;在78例成功留置的患者中有68例为正常拔管;10例为非正常拔管。
1.非正常拔管的原因分析:在10例非正常拔管的病例中中有6例为感染;2例为导管脱出;1例阻塞;1例导管移位。
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80例气胸背景气胸是一种常见的胸部疾病,主要由于肺部破裂或弹性下降,导致气体进入胸腔而引起。
气胸可能导致胸部疼痛、呼吸困难和其他相关症状。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胸腔置管和胸腔镜手术。
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对于一些病例来说并不理想。
近年来,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气胸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方法具有治疗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等特点,已成为气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气胸的临床研究结果。
患者和方法本次研究选取了80例气胸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在18岁至45岁之间。
其中,40例为原发性气胸患者,40例为继发性气胸患者。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
治疗方案如下:1.术前进行相关检查,确定气胸病变的程度和位置,并进行采血、动脉血气分析等检查;2.患者接受局部麻醉和静脉麻醉,经过中心静脉导管插管后,引入胸腔闭式引流系统;3.如果肺部病变较小,可以在数小时内完成引流,否则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进行引流;4.在引流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足够的液体和营养供应,以避免低血压等不良反应;5.引流量减少后,可以根据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检查确定是否进行更进一步的治疗。
结果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了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并且没有出现显著的并发症。
80例患者中,78例患者成功缓解气胸相关症状,治愈率达97.5%。
另外两例患者未能治愈,需要进一步行胸腔镜手术治疗。
根据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的气胸病变明显改善,胸腔积液量显著减少。
治疗后的随访中,没有发现任何复发或其他不良反应。
讨论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气胸是一种比较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治疗效果好: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愈率达到97.5%,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方法;2.操作简单: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相比于胸腔置管或胸腔镜手术等传统治疗方法,其操作较为简单,且需要的设备较为普遍;3.并发症少:相关研究表明,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的并发症相对较少,且严重程度较轻。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9年第6卷第20期2019Vol.6No.2059PICC 导管与静脉留置针在癌症手术患者中的效果比较分析张 磊(北京市健宫医院,北京 100054)【摘要】目的 讨论PICC 导管与静脉留置针在癌症手术患者中的效果。
方法 我院以随机的方式选取80例在本院进行癌症治疗的患者,病例选取时间为2017年1月至同年12月。
根据随机抽签的结果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
实验组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留置PICC 导管方式,对照组给予患者留置静脉留置针。
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置管效果。
结果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实验组,置管时间短于实验组,经对比两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 <0.05)。
结论 PICC 导管具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留置时间较长等优点,可应用在癌症手术患者治疗中,效果显著,此方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癌症;PICC 导管;静脉留置针【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20.59.02癌症是临床常见疾病[1],大多数癌症患者需要长时间的输液以及静脉营养治疗[2],因此建立通畅、长期的外周通道比较困难[3]。
在输液中,需要输注黏稠性强、渗透压高以及刺激性的药物,例如脂肪乳剂等,这类的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较大,在输液时容易造成静脉炎、液体渗漏以及输液处疼痛等[4],给患者带来了痛苦,降低了治疗效果。
因此我院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PICC 导管和静脉留置针进行对比,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以随机的方式选取80例在本院进行癌症治疗的患者,病例选取时间为2017年1月~同年12月。
根据随机抽签的结果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
对照组中的男性病例为19例、女性病例为21例,病例年龄为39~82岁,中位年龄为(60.5±1.1)岁;实验组中的男性病例为22例、女性病例为18例,病例年龄为37~85岁,中位年龄为(60.5±1.1)岁。
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常见问题及改进方法目的寻找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常见问题及改进方法。
方法采用设计调查问卷及访谈的形式,对医院的重症医学科患者常见问题进行记录、归纳、总结。
结果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常出现中心静脉管脱落、移位、血管周围感染等情况,以及出现菌血症。
结论提高认识、加强培训、提高患者及工作人员安全意识。
标签:中心静脉置管;脱落;感染;操作规范认识近年来,中心静脉置管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对于ICU的重症患者,主要作为抢救通道,如血管活性药物泵入、快速输液、监测血流动力学等。
另外,中心静脉通道还可应用于接受静脉营养治疗、肿瘤化疗、高渗液体、血液滤过等方面的治疗。
由此可见,对于ICU的危重患者,中心静脉通道应用广泛,需求面多。
但不可忽略的是,长期中心静脉置管存在各种并发症及相关风险,如导管脱落、堵塞、导管周围感染,甚至出现菌血症,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医疗质量。
因此,本文通过回顾分析总结我科中心静脉置管护理中出现的并发症,以提高护理质量,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临床资料选择2014年8月~2015年3月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ICU接受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80例;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在11~93岁,平均年龄约53岁。
清醒患者34例,占42.5%,昏迷患者46例,占57.5%。
通过临床观察和问卷调查、对照比较分析来寻找常见的中心静脉置管问题(见表1),将常见问题总结,得出结论后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 结果通过回顾分析发现,在80例中心静脉置管中,约25%发生相关并发症,其中,股静脉置管较锁骨下、颈内更易出现相关并发症。
在相关并发症中,导管周围感染、堵塞发生率最高(30%),其次为脱落(20%),菌血症发生率15%。
对以上所提及的所有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后,总结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常见问题如下:2.1中心静脉管脱落中心静脉管脱落,是指置入患者体内的中心静脉管从最初置入静脉管的位置向外移出部分,使静脉管不能正常予以给药等功能。
80例携带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出院病人的护理Nursing care of80dis charge d p atient s wit h PICC cat het er罗永琳,王 艳,张占杰Luo Yonglin,W ang Yan,Zhang Zhanjie(Beijing Xiehe Hospital of Chinese Xiehe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32China)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9-6493(2005)1B-0140-02 肿瘤病人手术后仍须较长时间进行化学药物治疗,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用于为病人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及化疗用药等1,它能为病人建立一条好的静脉通道,可以减少病人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
根据医嘱,病人一般在手术前做好PICC置管,术后病情稳定及化疗间歇期带管出院。
为了充分利用PICC管,经主管医生同意,再与病人及家属签写协议书,病人带管回家前做好健康宣教指导2。
我科80例带管出院病人,取得了满意护理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3年5月—2004年7月携带PICC导管出院病人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31岁~86岁,平均年龄62岁。
40例病人化疗结束后拔除此导管,平均置管时间7个月。
40例病人仍保留此导管进行治疗。
1例保留时间最长为10个月,现仍可继续使用。
共换药及冲管3504例次。
1例拔管后出现寒战、发热,及时给予抗生素治疗,没有发生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10例出现对3M透明贴膜过敏,覆盖贴膜处皮肤出现红色丘疹,给予更换敷料,3d后丘疹消失。
本组没有发生静脉炎、堵管、断管、脱管现象。
2 护理2.1 置管前的准备2.1.1 导管的选择 选用巴德三向瓣膜式导管。
停止输液时可避免血液进入导管而不易造成堵管现象,不用肝素封管,只用20mL生理盐水正压脉冲式封管。
2.1.2 置管前病人的选择 选择清醒病人、营养与血管条件较好、术前已确诊为恶性肿瘤、术后化疗的病人。
2.2 带管出院前的具体做法2.2.1 签署同意书 向家属及病人讲解带管出院的注意事项及带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取得家属及病人的理解和支持,达到知情同意,自愿签署同意书,以此为证。
2.2.2 健康宣教指导2.2.2.1 向病人讲明保留导管的意义 可保护血管,减少反复的静脉穿刺,减轻痛苦,避免静脉炎发生,避免输入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皮下组织坏死。
此导管插入中心静脉,不易发生感染,留置时间长,使病人受益。
2.2.2.2 异常情况的观察 教会病人识别穿刺部位异常情况,注意观察针眼周围有无发红、肿胀、疼痛,有无渗出,外留导管的长度有无变化,如有异常及时返院。
2.2.2.3 可以完成何种活动 携带PICC导管病人不影响从事一般性日常工作、家务劳动、体育锻炼。
但避免使用PICC一侧手臂提过重物品等,不用一侧手臂作引体向上、托举哑铃等持重锻炼,避免游泳等会浸泡到无菌区的活动。
2.2.2.4 洗澡方法 携带此导管的病人可以淋浴,应避免泡浴、盆浴。
淋浴前用塑料保鲜膜在肘弯处缠绕两至三圈,上下边缘用胶布贴紧。
淋浴后检查贴膜下有浸水应及时返院更换敷料。
2.2.2.5 遵医行为的重要性 指导病人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敷料清洁干燥,不要擅自撕下贴膜,贴膜卷曲、松动、贴膜下有汗液应及时返院更换敷料。
治疗间歇期每7天返院换药、冲管,不要遗忘。
2.3 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2.3.1 重视带管返院的换药治疗 密切观察局部情况和病人主诉,病人提出疑问,及时给予解决。
由于护士对此类病人细心、耐心,在换药过程中发现1例病人穿刺点处有脓性分泌物,换药后,询问病人无发热,局部疼痛等症状,请示医生后,即刻给予拔管处理,拔管后病人突然寒战,立即协助病人卧床,吸氧,迅速建立外周静脉补液,并遵医嘱给予头孢曲松2g静脉输注,5 min后寒战消失,体温38.5℃,住院观察,连用3d抗生素,体温正常,精神状态佳,食欲好,安全出院。
10例病人在换药过程中发现局部皮肤发红、发痒并有丘疹出现在透明贴膜覆盖的下面。
请有经验的护师协助分析,考虑为3M透明贴膜过敏,给予增加换药次数,更换敷料后,改用美敷3d后丘疹消失,红色转为暗红色。
2.3.2 换药方法 病人躺在换药室的诊察床上,用2%碘伏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顺时针旋转消毒2次,包括外露导管、灰翼及肝素帽,面积大于透明贴膜,操作时动作要轻,要逆导管消毒,以防导管脱出,碘伏待干后将透明贴膜覆盖,透明贴膜下缘盖于灰翼上,贴膜与皮肤平整无气泡,肝素帽用透明胶布做十字交叉贴于透明贴膜上,以防脱管,用透明贴膜或透明胶布贴于外露的肝素帽上,以减少污染机会。
撕透明贴膜时由下向上慢慢撕下,以防将导管带出。
整个操作过程严格无菌操作。
2.3.3 冲管方法 脉冲式缓慢冲管,注意压力及速度,不可暴力冲管。
否则,易损坏导管,损伤血管内膜及瓣膜,造成疼痛、静脉炎或液体外渗3。
一般选用20mL注射器、生理盐水20mL,推至18mL后边退边推,使针头退出过程中导管始终保持正压状态,以防冲管压力中断,造成瞬间回血,回血,致导管堵塞发生.以解决导管长期留置而引起的堵管现象。
2.3.4 严密观察穿刺部位 每次换药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分泌物及外留导管的长度,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2.3.5 病人携带导管出院前 常规查血常规及血培养,白细胞低于2.5×109/L,需用升白细胞药物,病人白细胞正常后才能出院,以防病人的抗感染能力下降而增加感染的机会。
如在没有其他感染情况下出现突然高热、寒战、血培养阳性、白细胞增高或白细胞明显减少血小板急剧下降时,提示有导管感染的可能,应拔除导管,并将导管尖端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2.3.6 导管留置时间 肿瘤病人治疗时间长、而经济负担重,所以我们尽可能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只要不影响留置,无并发症,就可使用,不必换管。
2.3.7 拔管 拔管时应沿血管走向,轻柔缓慢地拔出,确定导・41・CHIN ESE NURSIN G RESEARCH January,2005Vol.19No.1B管无残留,将导管尖端送细菌培养。
本组细菌培养阴性率98.75%。
拔管后立即压迫止血,无菌敷料覆盖24h~48h。
3 体会 PICC导管为肿瘤及需要长期输液的病人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4。
导管穿刺点在外周静脉,直观便于护理,留置时间长,不易脱管,不限制病人肢体活动。
肿瘤病人携带PICC导管出院,要向家属讲解带管回家后给病人带来的有利及不利影响,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经过我们认真宣教和护理,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极大的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也不影响病人外出活动,有利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信心,同时也避免了化疗药外渗给病人带来的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1 邓捷,徐廷惠,李成琳,等.PICC导管在肿瘤大剂量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0,16(9):672.2 王秀华,王丽娟.三向瓣膜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3):41.3 沈建英,呼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临床应用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0):785.4 孙继红.中心静脉置管时判断是否刺入静脉内的方法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46.作者简介:罗永琳(1970—),女,北京人,护师,大专,从事护理工作,工作单位:100032,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王艳、张占杰工作单位: 100032,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
(收稿日期:2004-08-31;修回日期:2004-12-08)(本文编辑孙玉梅)ICU噪音对危重病人的不利影响及护理对策Advers e eff ect of nois e on critical p a2 tient s in ICU and it s nursing c ount er2 meas ures钟就娣,辛明珠,张小萍Zhong Jiudi,Xin Mingzhu,Zhang Xiaoping(Affiliated Tumor Hospital of Zhongshan University,Guangdong 510060China)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9-6493(2005)1B-0141-02 ICU是对危重症病人加强治疗和监护的重要场所,环境要求较普通病房高,特别是空气的清洁度和病室的安静度。
医护人员往往比较重视室间空气的清洁度,因此消毒隔离措施做得较好,但对ICU内的噪音的控制却重视不够,由此而产生的对危重病人的不利影响更常常被忽略。
为此通过调查了解,找出ICU噪音的主要来源,探讨噪音对病人的不利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 对160例进入ICU前均无高血压、心律失常、失眠等不适的病人进行了调查,其中男105例,女55例;年龄13岁~75岁; 115例为大手术后的病人,45例为危重症病人。
将病人分成普通组和干预组,每组80例。
普通组不采取任何噪音防御措施,干预组有针对性地采取了相应护理对策。
两组的疾病种类、性别、年龄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调查了解ICU的主要噪音来源,记录两组病例中因噪音引起生理和心理不良反应的例数。
2 结果 被调查的160例病人所反映的噪音来源:监护抢救仪器工作的声音、负压吸引声、工作人员走路和交谈声、病人的呻吟或咳嗽声以及金属物品的意外碰撞声;引起生理和心理不良反应情况见表1。
表1 噪音对两组病人的影响情况例(%)组别例数高血压心律失常失眠疼痛加剧焦虑普通组8030(37.50)30(37.50)50(62.50)20(25.00)55(68.75)干预组8010(12.50)10(12.50)5(6.25)5(6.25)16(20.00)χ2值13.3313.3356.1010.6738.51 P<0.01<0.01<0.01<0.01<0.013 ICU的噪音来源分析 噪音是指人们在不同环境中判断为不需要或有干扰的声音。
国际噪音协会规定,日间噪音应低于45dB,夜间噪音应低于20dB。
但根据文献的调查结果显示1:大多数医院的ICU,白天的平均噪音达70dB,夜间也达45dB以上,严重超出国际噪音协会规定的标准。
强烈的噪音可刺激人体的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疼痛病人的痛感觉加剧,更严重影响睡眠2。
对ICU的危重病人来说,这样的环境不但不利于病人的康复,反而会对他们脆弱的生命构成威胁。
所以,降低ICU内的噪音污染意义重大。
噪音的测定方法有多种,以dB-A为分级单位,40dB~80 dB属中等声响,80dB~100dB属重度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