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治失眠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医治疗不寐的典型病案患者李某,女性,40岁,平时工作繁忙,经常面临压力。
近期出现失眠症状,无法入睡,入睡后易醒,睡眠质量差,白天精神不振,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经过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和观察舌象,中医医生初步判断为肝郁气滞导致的失眠。
根据中医理论,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会影响到心脾肾等脏腑的功能,从而导致失眠等症状。
因此,中医治疗不寐的关键是疏肝理气,调节心脾肾功能。
中医医生给予以下中药方剂治疗:1. 柴胡泻肝汤:柴胡、半夏、黄芩、人参、茯苓、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具有疏肝理气、调和胃气的作用,可以缓解肝郁气滞。
2. 安神补心汤:黄连、黄芩、白术、茯苓、远志、酸枣仁等药物组成,具有镇定安神、养心补脾的作用,可以帮助恢复心脾功能。
患者每天服用上述方剂,每日两剂,早晚空腹服用,每剂煎煮30分钟。
同时,医生还建议患者调整作息习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失眠症状明显减轻,入睡时间缩短,睡眠质量有所改善。
继续治疗一个月后,患者的失眠完全消失,精神状态良好,工作效率提高。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医治疗不寐的方法是以调节脏腑功能为基础的。
中药方剂的选择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来确定的,通过疏肝理气、调和心脾肾功能来改善失眠症状。
同时,合理的作息习惯对于治疗不寐也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不寐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不同病因导致的失眠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因此,在治疗失眠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中医治疗不寐的典型病案是通过疏肝理气、调和心脾肾功能来改善失眠症状。
中药方剂的配伍和合理的作息习惯是治疗失眠的关键。
希望通过这个案例的介绍,能够对大家理解中医治疗不寐的方法和原理有所帮助。
如果您自己或身边的人有类似的问题,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失眠是指困难入睡、睡眠质量差以及早醒等症状,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
中医对于治疗失眠有着独特的理论与方法,近年来在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一、中医理论研究进展1.睡眠调节理论根据中医学的观点,失眠常与气血不和、肝郁气滞等相关。
因此,中医重视通过调整气血运行,舒筋通络的方法来治疗失眠。
此外,中医也注重平衡心神、调节情绪,进而提高睡眠质量。
2.针灸治疗研究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在失眠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兴奋性神经递质和脑中枢的活动,改善失眠症状。
例如,电针和温针可以调节脑内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的水平,而针刺海底、心兑等穴位可以改善失眠者的睡眠质量。
3.中草药治疗研究传统中草药配方在失眠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通过中草药配方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精神状态,改善失眠症状。
此外,一些中草药如酸枣仁、丹参等也被证实具有改善睡眠质量的功效。
二、临床研究进展1.针触疗法针触疗法是一种组合了针灸和按摩的疗法,近年来在失眠治疗中被广泛研究。
研究显示,针触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失眠相关的症状,如焦虑、抑郁等。
2.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通过监测和训练患者的脑电波来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
研究表明,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提高失眠患者的深睡眠比例,减少夜间觉醒次数,改善睡眠质量。
3.心理疗法心理疗法在失眠治疗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研究发现,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等心理疗法可以减少失眠患者的焦虑、抑郁,提高睡眠质量。
三、基础研究进展1.分子机制研究2.脑机制研究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涵盖了理论研究、临床研究以及基础研究等方面。
这些研究为中医治疗失眠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指导,为临床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然而,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研究方法不一致、样本量较小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设计,提高研究质量。
国医大师张震从肝论治失眠经验总结作为国医大师,张震先生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肝论治失眠经验,对于失眠患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其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他总结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下面就对其肝论治失眠的经验进行介绍。
一、肝论治失眠的基本原理根据中医理论,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绪、保护心灵的功能。
而失眠往往与情绪过于激动、肝气郁结有关,因此在治疗失眠时,要重点调理肝气,平抑情绪,达到疏肝理气的效果。
二、张震先生肝论治失眠的具体经验1. 辨证施治失眠患者的症状表现各异,有的患者可能伴有情绪不宁、易激动、烦躁等表现,有的患者可能出现头晕目眩、胁肋胀痛等症状。
张震先生在临床中非常注重对失眠患者的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2. 药物辅助张震先生在治疗失眠患者时,常常采用中药配方辅助治疗。
他善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具有舒肝熄风、宁心安神等功效的中药进行搭配,以增强治疗效果。
3. 饮食调理张震先生非常注重失眠患者的饮食调理,他认为饮食对于失眠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建议患者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少食刺激性食品,避免酒精、咖啡等刺激性饮品,以平抑情绪,达到疏肝理气的效果。
4. 调节情绪张震先生认为失眠往往与情绪失调有关,因此在治疗失眠时,他注重调节患者的情绪。
他建议患者通过锻炼、休息、放松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以达到平抑肝气,安神止梦的效果。
5. 合理作息张震先生建议失眠患者调整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他建议患者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等不良习惯,以调和肝气,稳定情绪,从而帮助患者顺利入眠。
6. 避免过度劳累张震先生认为过度劳累容易导致气血不足,进而诱发失眠。
他建议失眠患者要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休息,以保证肝气的调畅,消除失眠的隐患。
7. 定期复诊失眠是一种顽固性疾病,治疗周期较长,且容易反复。
张震先生建议失眠患者要定期到医院复诊,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长期失眠的中医治疗方案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长期失眠已经成为困扰许多人的一个常见问题。
睡眠对于我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而长期的失眠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还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中医在治疗长期失眠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能够从根本上调理身体,帮助患者恢复良好的睡眠。
中医认为,失眠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常见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情志失调。
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紧张、家庭矛盾等,这些都容易导致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愤怒等。
长期的情志不舒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
肝郁化火,上扰心神,就会引起失眠。
二是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嗜食辛辣油腻、饮酒过度等不良饮食习惯,会损伤脾胃。
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就会导致痰湿内生。
痰湿内阻,上蒙心窍,也会引发失眠。
三是劳逸失调。
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都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
过度劳累会耗伤气血,气血不足则心神失养;过度安逸则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瘀阻,心神不安,均可导致失眠。
四是病后体虚。
久病或大病之后,人体正气亏虚,气血阴阳失调。
心脾两虚、心肾不交、阴虚火旺等都会引起失眠。
针对以上病因,中医治疗长期失眠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失眠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论治,选用合适的方剂。
比如,肝郁化火型失眠,常用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镇心安神;心脾两虚型失眠,常用归脾汤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心肾不交型失眠,常用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滋阴降火、交通心肾;阴虚火旺型失眠,常用黄连阿胶汤滋阴清热、养血安神等。
针灸治疗失眠也有很好的效果。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神门、内关、百会、安眠等,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阴阳,从而改善睡眠。
艾灸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对于阳虚、寒湿型失眠有较好的疗效。
推拿按摩也是中医治疗失眠的特色方法之一。
通过按摩头部、颈部、背部等部位的穴位和经络,可以放松肌肉,缓解紧张情绪,促进气血流通,改善睡眠质量。
关于失眠的中医古文典籍
失眠在中医古文典籍中被称为“不寐”或“失眠症”,在古代
医学著作中有着丰富的论述。
《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之一,其中
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对失眠有详细的记载。
《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心使志意,主神明,居血海,其病则
不寐,多言则悗,梦食则遗,遗则忧。
”这说明失眠与心神失常有关,而且还提到了失眠可能会导致梦境紊乱和精神忧虑的情况。
另外,《素问·调经论》也提到了失眠的治疗方法,强调调节
情志、饮食起居和针灸疗法对于失眠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灵枢·本脏》中也提到了失眠与脏腑的关系,如心神不安可导致失眠,肝气郁结也会引发失眠等。
除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也是古代中医典籍之一,
其中对失眠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也有所记载。
比如《伤寒杂病
论·伤寒论》中提到,“夜不安卧,寐卧不宁”,描述了失眠的症状。
《伤寒杂病论·金匮真言论》中还提到了一些针灸和药物治疗
失眠的方剂,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茯苓杏仁甘草汤等。
总的来说,古代中医典籍对失眠的认识是全面而深入的,不仅
从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还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调节情志、饮食起居、针灸疗法和药物治疗等,这些对于今天的失眠研究和临床治疗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医毕业论文失眠的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中医毕业论文失眠的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引言:失眠是指患者在晚上入睡困难、持续睡眠时间较短或经常中途醒来,导致白天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等原因,失眠问题日益严重。
而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是一种有效且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
本篇论文将详细探讨中医非药物疗法对失眠治疗的临床应用。
一、中医理论与失眠治疗方式1. 中医理论基础中医理论认为失眠是由于人体原有的阴阳失衡、气血不调等内因所致。
因此,针对不同的失眠原因,采用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
2.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失眠问题也有独特的疗效。
针灸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通畅,以缓解失眠症状。
3. 中草药疗法中草药疗法是中医中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中医的理论,使用特定的草药或草药配方,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改善失眠问题。
4. 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按摩,以调理脏腑、疏通经络的疗法。
推拿按摩可以帮助身体放松,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对失眠问题产生积极影响。
二、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对失眠治疗的临床应用1. 针灸疗法在失眠中的应用针灸疗法在失眠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八神连锁穴为例,通过对该穴位进行针灸刺激,可以达到镇静安神、改善失眠的效果。
2. 中草药疗法在失眠中的应用中草药疗法在治疗失眠中也有着显著的效果。
如黄连素配伍川芎,可以清热解毒、舒肝理气,帮助缓解失眠问题。
3. 推拿按摩疗法在失眠中的应用推拿按摩疗法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可以舒缓神经、放松身体,从而改善失眠问题。
例如,对太阳穴进行推拿按摩,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神经紧张,对失眠患者有显著的疗效。
三、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的优势与不足1. 优势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具有疗效确切、无副作用的优势。
相对于西医药物治疗失眠可能出现依赖性和副作用等问题,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取得了更好的临床效果。
中医药治疗失眠症临床分析失眠症是指在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上出现障碍的情况,有可能导致白天的疲惫、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一系列问题。
失眠症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质量,并且可能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
寻找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失眠症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治疗失眠症的经验和方法,本文将对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临床分析进行探讨。
一、中医药对失眠症病因的认识根据中医药的理论,失眠症的病因可以归纳为多种,包括情志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
情志不畅是指由于情绪压力过大、情绪波动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思虑过度,从而影响到人的睡眠。
脏腑功能失调是指由于脏腑功能异常,如肝郁气滞、心火炽盛等导致失眠症的发生。
气血阴阳失衡则是指由于气血阴阳的不调和引发失眠症。
在中医药看来,失眠症的病因复杂多样,因此在治疗上需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二、中医药对失眠症的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失眠症多以中药为主,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可以选择具有安神、养血、调理脏腑功能等功效的药物进行治疗。
典型的方剂包括黄连上清丸、安神补脑液、逍遥丸等。
这些中药可以舒肝解郁、益心安神、养血安神等功效,帮助患者改善失眠症状,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症的目的。
2.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对失眠症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脑部神经的兴奋性,从而帮助患者改善失眠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神门、风池、太冲等,针灸治疗失眠症需要寻找专业的中医针灸医师进行操作。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作为中医药的常见治疗方法,对于失眠症同样具有一定的效果。
通过腰椎按摩、头部推拿等手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身心,缓解情绪压力,从而帮助患者改善失眠症状。
4. 心理疏导除了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外,中医药治疗失眠症还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
中医医师会与患者通过沟通,帮助患者排解负面情绪,调整心态,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保持积极的心态,从而帮助患者战胜失眠症。
中药如何治疗失眠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失眠成为了许多人面临的困扰。
长期的失眠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还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而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治疗失眠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失眠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常见的病因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久病体虚等。
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症,中药治疗失眠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首先,中药方剂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手段之一。
比如,“酸枣仁汤”就是一个经典的方剂。
酸枣仁具有养心补肝、宁心安神的作用,是治疗失眠的常用药。
再加上知母、茯苓、川芎等药材,共同起到清热除烦、养血安神的功效。
对于肝血不足、虚热内扰导致的失眠多梦、心悸不安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归脾汤”也是常用于治疗失眠的方剂。
它适用于心脾两虚型失眠,表现为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等。
方中以人参、白术、黄芪、甘草等健脾益气,以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等养血安神。
通过调理心脾,使气血生化有源,心神得以濡养,从而改善睡眠。
其次,单味中药在治疗失眠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百合具有清心安神的功效,可用于阴虚火旺型失眠;远志能益智安神,常用于心肾不交型失眠;柏子仁养心安神,对于心血不足引起的失眠有一定的疗效。
除了内服中药,中药外治法也能辅助治疗失眠。
比如,中药足浴就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可以用艾叶、红花、花椒等中药煮水,睡前泡脚 20 分钟左右。
这些中药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安神助眠的作用,能够通过足部的穴位和经络,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此外,中药香囊也有一定的助眠效果。
将薰衣草、檀香、丁香等具有安神作用的中药装入香囊,放置在枕边,其散发的香气可以舒缓神经,帮助入睡。
在使用中药治疗失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辨证论治,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和方剂。
二是要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可自行增减药量。
三是要注意生活调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失眠的中医调理方法及其作用机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失眠成为了困扰许多人的常见问题。
长期的失眠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对心理状态和日常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而中医在调理失眠方面有着独特的方法和深刻的理论,接下来让我们一同了解。
中医认为,失眠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常见的病因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久病体虚等。
从脏腑角度来看,心、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失常都可能导致失眠。
中医调理失眠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中药调理是常见且有效的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会开具不同的方剂。
比如,对于心脾两虚型的失眠患者,常用归脾汤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对于肝郁化火型的失眠,龙胆泻肝汤可以清肝泻火、镇心安神。
这些中药方剂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改善睡眠状况。
针灸疗法在失眠的调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人体特定的穴位,如神门、内关、三阴交等,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宁心安神的效果。
艾灸则通过温热刺激穴位,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人体的阳气,有助于改善睡眠。
推拿按摩也是中医调理失眠的常用手段之一。
按摩头部的穴位,如百会、风池等,可以放松头部肌肉,缓解紧张情绪,促进脑部血液循环。
同时,对背部、腿部等部位的按摩,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人身心放松,更容易进入睡眠状态。
除了上述方法,中医还注重饮食调理。
对于失眠患者,建议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影响睡眠。
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安神作用的食物,如百合、莲子、酸枣仁等。
百合具有清心安神的作用,莲子能养心益肾、健脾止泻,酸枣仁则有养肝、宁心、安神之效。
中医强调情志调节对失眠的重要性。
长期的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睡眠。
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的精神刺激。
可以通过听音乐、散步、阅读等方式来舒缓情绪,放松身心。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对于改善失眠也至关重要。
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
国医大师张震从肝论治失眠经验总结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也是许多人生活中的困扰。
失眠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还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国医大师张震擅长从肝论治失眠,并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了许多经验和方法,有效地帮助了许多失眠患者。
下面我们来看看张震国医大师从肝论治失眠的经验总结。
一、肝主情志,情志不畅则生病在中医理论中,肝主情志,肝气不畅则易生病。
张震认为,失眠与情志紧张、郁闷、气滞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治疗失眠的过程中,要首先调理好患者的情志,舒缓情绪,使情志舒畅,从而有助于改善失眠症状。
二、调理肝气,平抑情绪肝主疏泄,气机畅通,则情志平和。
张震国医大师在治疗失眠时,注重调理患者的肝气。
通过药物调理和针灸等手段,疏泄肝气,平抑情绪,有助于缓解失眠症状。
而且,他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不同的方法对肝气进行调理,从而取得良好的疗效。
三、慢性肝郁损伤脾张震指出,长期的情绪紧张、郁闷会导致肝郁,肝郁则易伤脾。
在治疗失眠时,要重点调理患者的脾气,提高脾的运化水湿的功能,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利于改善失眠症状。
他通常会采用一些具有健脾益气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并结合针灸等方法,全面调理患者的身体,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四、饮食调理,促进睡眠张震国医大师还特别强调了饮食调理在治疗失眠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饮食是调理五脏六腑的重要途径,合理的饮食有助于促进睡眠,改善失眠症状。
在平时,患者应该注意饮食的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适量摄入有助于促进睡眠的食物,如香蕉、燕麦等,有助于缓解失眠症状。
还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镇静安神作用的中草药,如枸杞子、菊花等,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五、良好的作息习惯,培养规律的生活方式张震国医大师还提倡患者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规律的生活方式。
他认为,规律作息对于维持身体的生物钟和神经系统的平衡非常重要,有助于改善失眠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规律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量。
中医失眠的名词解释失眠,作为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广泛存在于现代人群中。
中医学对失眠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解释。
在中医理论中,失眠不仅仅是睡眠时间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指睡眠质量的不佳,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早醒等症状。
下面将从中医角度出发对失眠进行深入解释。
一、中医理论中的失眠概念在中医学中,失眠被称为“不寐”或“不眠”。
与现代医学学术中认为,失眠是一种病程延长的疾病不同,中医学将其视为一种症候,并复杂地将其分为多种病理类型。
这些类型可以是内因、外因,亦或是两者共同作用引起的。
因此,通过中医理论对失眠进行分析和辨证对症治疗,成为传统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二、中医对失眠原因的解释1. 心神不宁:中医理论认为,情志不舒导致心神不宁是失眠的常见原因。
包括精神紧张、情绪波动、七情不和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失眠症状加重。
2. 脾胃虚寒:中医认为,脾胃的阳气不足会导致血与阴液的流通不畅,进而导致失眠。
脾胃功能失调、饮食不当也会引起脾胃虚寒,进而影响睡眠质量。
3. 肝郁气滞: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滞,中医认为这是造成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
肝气郁滞不仅影响心脏和脾胃功能,还可导致血液运行不畅,影响睡眠。
4. 肾虚亢阳:输精气化功能障碍,中医认为是肾虚亢阳引起的原因之一。
出现入睡困难、早醒等典型症状。
三、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1. 资生益智丸:这是一种中成药,常用于调养体质,舒缓神经,改善睡眠质量。
由于药物成分温和,对于轻度失眠症状的调理十分有效。
2. 针灸疗法:中医针灸疗法对失眠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睡眠。
3. 食疗调理:中医注重通过调整饮食来改善失眠。
例如,多食用芝麻、松子、黑枣等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有助于改善失眠症状。
4. 中药泡脚:利用中药的温热性质,透过泡脚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肝郁气滞等因素引起的失眠。
四、中医对失眠的预防方法1. 改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和饮食习惯,尽量避免过度劳累、沉迷电子产品等不良习惯。
中医对失眠的研究失眠是指在正常作息情况下无法入睡或睡眠质量受到明显影响的一种睡眠障碍症状。
中医对失眠的研究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总结,在针灸、中药、中医按摩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的理论基础、病机病因、治疗方法等方面探讨中医对失眠的研究。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通过观察人体各种生理现象,将人体的功能状态和疾病归于阴阳失衡、五行失调等原因。
在中医的眼里,失眠是由于心脾不和、肝郁脾虚、心火旺盛等原因导致的。
其中,心脾不和指心与脾脏功能失调,心神无法安抚,易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肝郁脾虚指肝气郁结与脾虚衰弱,脾失运化,而导致失眠症状出现;心火旺盛则是由于心火上升过旺,使人心烦不安,影响睡眠。
中医的病机病因研究主要包括内外因素的影响。
外因主要包括环境、气候、饮食等方面。
内因则与个体体质、情绪状态、精神压力等有关。
中医认为,失眠与脾不健、心郁等密切相关。
因此,饮食调理、调节情绪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方法。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采用了针灸、中药、中医按摩等综合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是中医对失眠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针刺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平衡阴阳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包括神门、心俞、膻中等。
神门穴位位于头部、颈部交界处,对于心脾不和型失眠有很好的疗效;心俞穴位位于背部,可疏肝解郁,舒筋活血,对于肝郁脾虚型失眠有疗效;膻中穴位位于胸腹交界处,可以调和心火,对于心火旺盛型失眠有疗效。
中药治疗失眠也是中医的常用方法之一、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医师可以选择适合患者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丹参、白芍等。
黄连可清热胃火,适用于心火旺盛型失眠;丹参可活血化瘀,舒筋活络,对于肝郁脾虚型失眠有疗效;白芍可养血安神,对于心脾不和型失眠有疗效。
同时,中医还可以根据个体体质,配合其他药物,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此外,中医按摩也是中医治疗失眠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按摩头部、颈部、背部等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紧张情绪,产生放松的效果。
中医对失眠的治疗方法失眠是指无法入睡、睡眠浅、易醒或梦多等睡眠障碍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不小困扰。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失眠归属于“不寐”范畴,即睡眠失衡或异常,常见的原因包括情绪不稳、脏腑功能失调等。
与西医药不同,中医具有独特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内外兼治,辨证施治。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失眠的治疗方法。
1. 脏腑调理法中医认为,失眠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根据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采取调理脏腑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失眠问题。
对于肝火旺盛、心火上扰的患者,可采用清热泻火的草药,如柴胡、龙胆等;对于脾胃虚弱、肾气不足的患者,可使用补益脾肾的草药,如党参、白术等。
2.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在失眠治疗中也有一定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包括神阙、心俞、睡床等,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平衡人体的阴阳、调理气血,从而改善失眠症状。
3. 中草药疗法中草药在中医失眠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患者症状和体质特点,选择适当的草药组合进行治疗。
一般常用的有安神药材如酸枣仁、黄牛膝等,具有镇静安神、调理气血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添加其他草药,以达到辨证施治的效果。
4. 中医养生法中医讲究养生,提倡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
对失眠患者来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推荐早睡早起、少食易消化的饮食、适当的锻炼等方式来调理失眠问题。
5. 气功调理法气功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调息养神、调理气血,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
在失眠治疗中,一些气功练习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都可以帮助患者舒缓身心,促进睡眠质量。
总之,中医对失眠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脏腑调理法、针灸疗法、中草药疗法、中医养生法和气功调理法。
这些治疗方法基于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针对患者个体差异进行辨证施治,能够有效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睡眠质量。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每个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都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中医治疗前最好咨询专业医师,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不寐失眠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在考虑中医诊疗方案之前,首先需要进行综合的中医诊断,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医师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睡眠质量、饮食习惯、情绪状况等,并通过望、闻、切等方法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以确定患者的症状特点。
二、治疗原则根据中医理论,治疗失眠的原则是疏肝理气、安神益气、健脾养胃。
因此,治疗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情绪:情绪对睡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身心、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等方式来调整情绪。
2.饮食调理: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3.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可以选择配方给药。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柴胡、白芍、茯苓等,具体的药方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
4.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睡眠。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心俞、神门等。
5.中医按摩:按摩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来调理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畅通,有助于缓解睡眠障碍。
常用的按摩方法包括揉捏、推拿、捶打等。
三、生活习惯调整除了中医疗法外,还需要进行生活习惯的调整,这对于改善睡眠质量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1.定期作息: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每天固定的时间睡觉和起床,尽量避免午睡。
2.睡前放松:睡前可以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如听轻音乐、泡脚、读书等,避免过于兴奋的活动。
3.调整环境:保持睡眠环境的安静、舒适,保持适宜的室温和湿度。
4.注意饮食:避免晚餐过饱,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和咖啡因等刺激性食物。
5.锻炼身体: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消耗身体的能量,提高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案包括调整情绪、饮食调理、中药治疗、针灸疗法、中医按摩等,同时还需要进行生活习惯的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失眠症状可能有所不同,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失眠症的中医调理方案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失眠症成为了许多人的困扰。
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或者入睡后容易醒来,睡眠质量差,这些都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
中医在调理失眠症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调理方案。
一、中医对失眠症的认识中医认为,失眠症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心主神明,若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就容易出现失眠多梦;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扰动心神,也会导致失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同样会引发失眠;肾藏精,主水,若肾阴亏虚,阴虚火旺,上扰心神,也会影响睡眠。
此外,情志失调、劳逸失度、饮食不节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失眠。
二、中医调理失眠症的方法1、中药调理根据失眠的不同病因病机,中医会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比如,对于心血不足型失眠,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以益气补血、养心安神;对于肝郁化火型失眠,常用龙胆泻肝汤,以清肝泻火、镇心安神;对于心肾不交型失眠,常用交泰丸,以交通心肾、安神定志。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调理需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辨证论治,不可自行用药。
2、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神门、内关、三阴交、安眠等,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脏腑功能,从而改善睡眠。
针灸治疗需要由专业的针灸医师操作,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放松身体肌肉,缓解紧张情绪,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睡眠。
比如,可以按摩头部的百会、风池、太阳穴,以及背部的督脉、膀胱经等。
自己在家也可以进行简单的按摩,如用手指轻轻按压头皮,顺时针按摩腹部等。
4、饮食调理中医讲究“药食同源”,通过合理的饮食也可以调理失眠。
比如,多吃一些具有养心安神作用的食物,如百合、莲子、酸枣仁、桂圆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咖啡、浓茶等容易兴奋神经的饮品。
失眠的中医名词解释失眠,是指人在夜间不能入睡或者无法维持良好的睡眠状态,导致白天感到疲倦、精神不集中、情绪波动等不良反应。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在中医学中,失眠被称为“不寐”。
在中医理论中,失眠多与心神不宣、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等有关。
根据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睡眠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其中心脏主司血液的循环和控制心神。
心脏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睡眠的质量。
如果心脏功能出现问题,如心血不足、心神不安等,就会导致失眠。
另外,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和调整情绪。
如果肝气郁结、肝经有热等病理变化,也容易导致失眠。
肺脏在中医中与情绪的调节以及与心脏的关系非常密切。
正常的肺气能维护人体的情绪稳定,如果肺气不足,就容易导致失眠。
肾脏在中医中与人体的精气之源有关,肾精的充足和盛衰也会对睡眠产生影响。
外感风邪是中医中引起失眠的重要原因,特别是风热与风寒之邪。
外感风热易导致人体阳气亢盛,使心神不宁,影响睡眠。
而风寒则会导致人体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出现寒湿困于正气、胸怀不舒等病理表现。
传统中医学认为,失眠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包括阳盛阴虚型失眠、心火旺盛型失眠、肝气郁结型失眠等等。
不同类型的失眠对应不同的辨证施治方法。
针对阳盛阴虚型失眠,中医一般会选择滋阴清热的药物进行治疗,如熟地、玄参、天冬等。
这些药物能够滋养阴液,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对于心火旺盛型失眠,中医则会采取清热安神的治疗方法,如酸枣仁、远志、黄柏等。
这些药物能够平热安神,降低心脏的兴奋性,帮助人体进入睡眠状态。
针对肝气郁结型失眠,中医会使用柴胡、香附、川芎等药物来疏肝理气,舒缓情绪,促进睡眠。
此外,中医还强调养生和调节生活习惯对失眠的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
合理的作息时间、良好的睡眠环境、调理饮食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总结起来,中医对于失眠的定义和解释着重强调了脏腑功能失调和心神不宣等因素。
根据不同的失眠类型,中医提出了相应的辨证施治方法,既包括药物治疗,也包括调节生活习惯和养生。
中医五行平衡治疗失眠多梦失眠多梦是指在睡眠过程中难以入眠、易醒或者频繁梦境的症状。
这种症状会严重干扰睡眠质量,导致人体疲倦、精神不振。
中医学认为,失眠多梦与人体的五行失调有关,通过平衡五行元素,可以改善失眠多梦的状况,并提高睡眠质量。
本文将介绍中医五行平衡治疗失眠多梦的方法与原则。
一、木行治疗中医五行理论中,木属于春季,与肝脏相关联。
如果失眠多梦与肝气郁结有关,可采用木行治疗。
木行平衡的方法包括经络调理、情绪调节和饮食调理。
1. 经络调理:通过按摩和拍打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常用的经络按摩方法包括推拿、穴位按摩和艾灸。
2. 情绪调节: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可以尝试气功、瑜伽等放松身心的运动。
3. 饮食调理: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C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咖啡因。
二、火行治疗火属于夏季,与心脏相关联。
如果失眠多梦与心火亢盛有关,可采用火行治疗。
火行平衡的方法包括调节作息、疏导情绪和食疗。
1. 调节作息: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避免熬夜和午睡过长时间。
2. 疏导情绪:通过冥想、呼吸法等方法,舒缓紧张的情绪。
3. 食疗:可适量食用具有镇静作用的食物,如山药、莲子、龙眼肉等。
三、土行治疗土属于长夏季节,与脾、胃相关联。
如果失眠多梦与脾虚有关,可采用土行治疗。
土行平衡的方法包括调整饮食、养生保健和艾灸疗法。
1. 调整饮食: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类、糯米等。
少食用生冷和油腻食物。
2. 养生保健: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休息。
可以适当进行腹式呼吸、慢跑等运动方式。
3. 艾灸疗法:采用艾灸的方法刺激脾经,促进气血运行。
四、金行治疗金属于秋季,与肺脏相关联。
如果失眠多梦与肺气不足有关,可采用金行治疗。
金行平衡的方法包括呼吸调节、养生保健和经络刺激。
1. 呼吸调节:通过练习深呼吸、腹式呼吸等方法,增加肺脏的气血供应。
2. 养生保健:遵循季节养生的原则,加强锻炼,提高肺脏机能。
3. 经络刺激:通过针灸、拔罐等方法,刺激肺经,促进气血运行。
失眠中医治疗心得(优秀3篇)失眠中医治疗心得篇1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心理治疗等。
1.药物治疗:中药对于失眠的治疗效果比较明显,可以按照病情的轻重,选用不同的方剂。
例如,对于心火旺盛的患者,可以选择朱砂安神丸、导赤丸等;对于阴虚火旺的患者,可以选择枣仁安神胶囊、二至丸等;对于心脾两虚的患者,可以选择归脾丸、人参归脾丸等。
2.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失眠的原理是通过刺激患者的穴位,调节气血阴阳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神门穴、三阴交穴、内关穴等。
3.推拿治疗:推拿治疗失眠的原理是通过推拿患者的穴位,促进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推拿治疗失眠的操作方法包括按、揉、摩、搓、拍等。
4.心理治疗:失眠往往与精神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等因素有关,因此心理治疗对于失眠的治疗也很重要。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疗法、心理疏导等。
总之,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有很多种,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患者也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等因素,从而预防失眠的发生。
失眠中医治疗心得篇2失眠是中医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多表现为夜间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
中医治疗失眠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注重整体调理,通过改善生活习惯、调整心态等方式,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失眠的病因主要有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
其中,情志不畅、气滞血瘀、心火旺盛、肝肾阴虚等是失眠的主要病机。
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可分为多种证型,如心火上炎、心脾两虚、肝气郁结、肾阴不足等。
二、治疗方法1.肝气郁结证:治疗以疏肝解郁为主,选用逍遥散、九气拈痛丸等药物。
2.心火上炎证:治疗以清心降火为主,选用导赤散、黄连解毒汤等药物。
3.心脾两虚证:治疗以补益心脾为主,选用归脾汤、人参养荣汤等药物。
4.肾阴不足证:治疗以滋阴补肾为主,选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药物。
治疗失眠多梦的中医方法失眠多梦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问题。
在中医理论中,失眠多梦多与心火亢盛、肝郁携风、脾虚湿困等相关。
中医治疗失眠多梦主要通过调整人体阴阳失衡、调节脏腑功能、平衡气血运行等方法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治疗失眠多梦的常用方法。
1. 调理心火失眠多梦通常与心火亢盛有关。
中医认为,心火亢盛会导致心神不宁,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等情绪,进而导致失眠多梦。
因此,调理心火是治疗失眠多梦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以采用静坐冥想、瑜伽、太极拳等放松身心的方法来缓解心火亢盛。
同时,中药中常用的降火药材如玄参、黄连等也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方法。
2. 调理肝气中医认为,失眠多梦与肝气郁结有关。
肝郁携风会导致心神不宁,产生易怒、愤怒等情绪,进而影响睡眠。
因此,调理肝气也是治疗失眠多梦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针灸、按摩、草药等方法来舒缓肝气郁结,可以改善失眠多梦的情况。
常用的草药中,柴胡、枳壳等可用于舒肝理气。
3. 调理脾气脾虚湿困也是导致失眠多梦的常见原因之一。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脾虚则容易引发湿气停滞,进而影响睡眠。
因此,调理脾气也是治疗失眠多梦的关键方法之一。
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补益脾气,如多食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寒凉、生冷的食物。
同时,中药中的黄芪、参等也有补益脾气的作用。
4. 调节气血失眠多梦通常与气血失调有关。
中医认为,气血充足可以维持正常的睡眠,而气血不足则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因此,调节气血也是治疗失眠多梦的一个重要方法。
可以通过中药调补气血,如当归、黄耆等来改善失眠多梦的情况。
同时,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调节气血的有效方式。
5. 调整作息规律作息规律对于睡眠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医认为,人体的阴阳气血运行规律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有关。
因此,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睡眠质量。
建议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早晨6点前起床,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失眠多梦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心火、调理肝气、调理脾气、调节气血和调整作息规律等。
中醫論治失眠
2009屇博士徐惠
失眠在中醫稱為“不寐”,也稱為“目不暝”、“不得眠”、“不得臥”。
“目不暝”見於《靈樞·大惑論》:“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蹺脈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不得眠”見於《素問·診要經終論》:“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不得眠,眠而有見”;“不得臥”見於《素問·熱論》:“傷寒一日。
巨陽受之,故頭項腰脊強。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幹,不得臥也”;“不寐”見於《難經·四十六難》:“老人臥而不寐,少壯寐而不寤者,何也?……老人血氣衰,……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從上述可見,中醫各朝各代對於失眠,無論在理論還是臨床都有不同的認識。
“不寐”一詞沿用至今,為中醫對失眠的總稱。
《景嶽全書·不寐》曰:不寐證雖病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溫病條辨·下焦篇》曰:“不寐之因甚多,有陰虛不受陽納者,有陽亢不入於陰者,有膽熱,有肝用不足者,有蹻脈不和者,有痰飲擾心者……”。
中醫認為失眠的病因是多方面的。
現代則主要歸納為:
①飲食不節:由於暴飲暴食,宿食停滯,脾胃受損,釀生痰熱,使胃
氣失和而成。
②情志失常:由於喜怒哀樂等情志過極而導致的臟腑功能失調。
③勞逸失調:勞倦太過則傷脾,使脾運化不健,氣血生化乏源,心失所養而失眠。
④病後體虛,久病或年老血虛,也令心失所養,心神不安而失眠。
中醫對失眠病機高度概括為“陽盛陰衰、陰陽失交”。
雖然各家的理論都有所不同,但根本不離陰陽的失調。
《靈樞·口問》記載了人們在正常生活中睡眠的機理:“衛氣晝日行于陽,夜半則行于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者主上,陰者主下,故陰氣積於下。
……陽氣盡陰氣盛則目螟,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
”由於失眠的病變部位主要在心,與脾、胃、肝、腎均有一定的聯繫,所以各家對失眠病機的論述有不同的側重。
如營衛論,《靈樞·營衛生會》曰:“衛氣不得入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不瞑矣”;如氣血盛衰論,《靈樞·營衛生會》:“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晝不精,夜不瞑”;如脾胃論,《類證治裁·不寐》說:”思慮傷脾,脾血虧虛,經年不寐”;如心論,《靈樞·八正神明論》:“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如肝腎論,《靈樞·脈度》:“蹺脈者,屬目內毗,合于太陽,陽蹺而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
榮則目不螟”;從瘀論,《醫林改錯》:“不寐以證乃氣血凝滯……”;從痰火論,《景嶽全書·不寐》說:“痰火擾亂,心神不寧”;葉桂在《醫效密傳·不得眠》中,則將失眠病機歸結為“若陰虛為陽所勝,則終夜虛煩不眠也。
”
臨床上患者如有以下表現:輕者連續三周以上入寐困難而易醒,醒後不寐,重者徹夜不眠;常伴頭痛、頭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寧、多夢等症狀,有飲食不節,情志失常,勞逸失調,病後體虛等病史,而並未發現有妨礙睡眠的器質性疾病,就可定為失眠疾病。
失眠主要分為五種類型:
●肝火擾心:常見不寐多夢,甚則徹夜不寐,伴見急躁易怒、頭暈
頭脹、目赤耳鳴、口苦口乾、便秘溲赤、不思飲食等症,舌紅苔黃、脈弦而數。
●痰熱擾心:常由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恣食肥甘生冷或嗜酒,使
腸胃受熱,痰熱上擾。
表現為心煩不寐、胸悶脘痞、喛氣泛惡、口苦頭重、目眩,舌偏紅苔黃膩,脈滑數。
●心腎不交:因體虛精虧,多由縱欲過度、遺精,使腎陰耗竭,心
火獨亢。
表現為心煩不寐、心悸多夢、入睡困難、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乾少津,舌紅少苔、脈細數。
●心脾兩虛:體虛年邁、勞心傷神或久病大病之後,引起氣虛血虧。
表現為不易入睡、多夢易醒,伴心悸健忘、頭暈目眩、神疲食少、四肢倦怠、腹脹便溏、面黃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弱。
心膽氣虛:常由突然受驚,或耳聞巨響,目暏異物引起。
表現為虛煩不寐、觸事易驚、夜寐易醒,伴膽怯心悸、氣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脈細弦。
治療上,本著《素問·生氣通天大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大原則,故方法有很多。
在傳統中藥治療方面:有用酸棗仁湯和安神定志湯加減,治心膽氣虛型不寐,如馮金星[1]酸棗仁湯治療失眠的臨床觀察,對80例失眠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用酸棗仁湯和地西泮片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有效率(97.8%)明顯高於對照組(65.5%),說明酸棗仁湯治療失眠效果顯著;用歸脾丸加減治心脾兩虛型不寐,如俞建良[2] 歸脾丸治療失眠症20 例,予治療組歸脾丸,每日4. 5 g,連服14天,對照組每晚服艾司唑侖片1 mg,連服14天,結果顯示歸脾丸( 濃縮丸) 的功效與艾司唑侖無顯著性差異,而且該丸未發現不良反應,顯示出中醫藥治療失眠症的優越性;以龍膽瀉肝湯加減治肝火擾心型不寐,如劉鐵梅[3]龍膽瀉肝丸和知柏地黃丸同服治療失眠證22 例,效果滿意;又有用黃連溫膽湯治痰熱擾心型不寐,如李愛萍[4]黃連溫膽湯加味治療失眠,也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以上皆說明中藥治療失眠,在四診合參、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可取得非常滿意的效果。
針灸在失眠疾病的治療中,不但方法多樣而且療效也很顯著,有體針、耳針、頭針、腹針和灸法治療等。
體針可取百會、神庭、本神、四神聰、神門、安眠,耳針可取心、脾、腎、神門、交感、皮質下等;灸法可用艾灸百會、湧泉(雙);耳穴可貼神門、枕、內分泌、心、肝、脾、腎。
以上種種,可知中醫對失眠的認識很有淵源,且治療卓有成效。
參考文獻
[1]馮金星。
酸棗仁湯治療失眠的臨床觀察[J]。
中醫中藥,2011,9(28):328
[2]俞建良[2]歸脾丸治療失眠症20 例現代中西醫結合雜誌,2008,11(32):5044
[3]劉鐵梅龍膽瀉肝丸和知柏地黃丸同服治療失眠證22 例航空航太醫藥,
2003(3):157,
[4] 李愛萍黃連溫膽湯加味治療失眠河南中醫2010 ,7 (7):715
陳麗麗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