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中医辨证与分型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医对于失眠与焦虑症的辨证与治疗失眠与焦虑症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中医作为一种古老而丰富的医学体系,对于失眠与焦虑症的辨证与治疗提供了独特的观点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失眠与焦虑症的病机、辨证与治疗。
一、失眠的病机与辨证失眠是指无法在晚上入睡或睡眠不深,并且白天感到疲倦和精神不振。
中医认为,失眠多与心脾失调、肝郁气滞、肾精不足等有关。
心脾失调是失眠常见的病机之一。
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作息无规律等原因,导致心脾功能失调,出现失眠的症状。
肝郁气滞也是导致失眠的一个重要病机。
中医认为,在情绪波动大或长期压抑、烦躁易怒的情况下,肝郁气滞,使得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失眠难眠。
肾精不足是导致失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肾精不足可以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者长期劳倦过度等原因引起,进而导致脑力透支,出现失眠的情况。
辨证是中医治疗失眠的基础。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将失眠分为多个病证类型,如心脾虚弱型、肝郁气滞型和肾虚型等。
通过辨证分型,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二、失眠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对于失眠的治疗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调养生活等方面。
中药治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失眠的治疗。
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可以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的目的。
例如,对于心脾虚弱型的失眠患者,可以使用补益心脾的中药方剂,如党参、白术等;对于肝郁气滞型的失眠患者,则可选用疏肝解郁的中药,如柴胡、香附等。
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失眠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改善失眠的症状。
例如,针灸师可以选择"心穴"、"神门"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求安神、调理心脾的作用。
调养生活是中医治疗失眠的重要环节。
中医强调平和心态、有规律的饮食、适度的运动以及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等。
遵循这些调养原则,可以帮助患者调节自身的生活方式,提高睡眠质量。
失眠《中医内科学》失眠《中医内科学》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常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病等病证。
顽固性的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又可引起医源性疾病。
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不引起药物依赖及医源性疾患,因而颇受欢迎。
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并认为失眠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其他病证影响,如咳嗽、呕吐、腹满等,使人不得安卧;二是气血阴阳失和,使人不能人寐,如《素问·病能论》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脏有所伤及,精有所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素问·逆调论》还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是指“阳明逆不得从其道”“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后世医家延伸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寐寝不安者均属于此。
《难经》最早提出“不寐”这一病名,《难经·四十六难》认为老人不寐的病机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记载了用黄连阿胶汤及酸枣仁汤治疗失眠,至今临床仍有应用价值。
《古今医统大全·不得卧》较详细地分析了失眠的病因病机,并对临床表现及其治疗原则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张景岳《景岳全书·不寐》较全面地归纳和总结了不寐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施治方法,“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广由营气之不足耳”,还认为“饮浓茶则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气之被伐也。
失眠症的中医辩证治疗中医将失眠症的病因概括为情志所伤、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血虚肝旺、心虚胆怯、痰热内扰、胃气不和;治疗原则为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滋阴降火,清心安神;交通心肾;疏肝养血安神;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化痰清热,养心安神;和胃化滞。
标签::失眠症中医辩治失眠症是以入睡和(或)睡眠维持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正常生理需求而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
失眠症可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减退、判断力和日常工作能力下降,严重者合并焦虑、强迫和抑郁等。
失眠症属祖国医学“不寐”范畴,中医疗法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对失眠症的治疗独具特色,现将笔者20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概况总结如下:一病因病机(1)情志所伤情志活动以五脏的精气为物质基础。
情志之伤,影响五脏,都有可能使人发生不寐,尤以过喜、过怒、过思、或过悲更为常见。
心藏神,劳心过度,易耗血伤阴,心火独炽,扰动神明;或喜笑无度,心神激动,神魂不安,均易发生不寐。
肝藏血,血舍魂。
暴怒伤肝,或气郁化火,均可是魂不能藏,从而发生不寐。
脾藏意,主思,思伤脾,思虑过多则气结,气机不畅,影响脾的键运功能,以至气血化源不足,不能养血安神,亦致不寐。
(2)心脾两虚劳心过度,伤心耗血;或妇女崩漏日久,产后失血;病后体衰,或行大手术后,以及老年人气虚血少等等,均能导致气血不足,无以奉养心神而致不寐。
正如《景岳全书·不寐》中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
(3)心肾不交心主火,肾主水,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水火既济,心肾交通,睡眠才能正常。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陈良夫医案》对此有所论述:“心火欲其下降,肾水欲其上升,斯寤寐如常矣”。
由于各种原因(如先天不足,疲劳过度等),而致肾阴亏损,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阴;或心阳衰弱,心火不能下温肾水,均能导致不寐。
不寐证的中医辨证治疗不寐即失眠,中医自古对失眠就有很深的认识,在《灵枢.口问》篇有云:“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
”又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矣。
”因此,营卫不和,气血阴阳失调是失眠的根本病机,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内的阳气由静态转为动态时,人就会进入清醒状态。
因此,人的正常睡眠是体内阴阳之气自然地、有规律地转化的结果。
人体这种阴阳转化的状态如果被破坏,就会引起失眠。
可导致失眠的常见因素有情志不舒、饮食不节、房劳过度、大病久病、身体衰老等。
临床上多年来被人认为不寐(失眠)的病因病机虽多但都离不开气、血、阴、阳、肝郁、痰热、肾虚等几个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节奏加快,工作的压力加大、社会竞争力的激烈,门诊失眠的病人就诊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现就其发病的症状进行中医辨证治疗。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一、辨证要点本病辨证首分气、血、阴、阳、肝郁、痰热、肾虚等几个方面的治疗,阳虚的不寐亦很少但临床有时也出现,不寐证临床多见气、血、阴虚、肝郁、痰热等症。
虚证,多属阴血不足,心失所养,临床特点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
实证为肝郁、痰热等邪热扰心,临床特点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
次辨病位,病位主要在肝、胆、脾、胃、肾相关。
如急躁易怒而不寐,多为肝郁化火,上扰神明;脘闷苔腻而不寐,多为胃腑宿食,痰热内盛;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不寐,肾虚为肾阳虚衰不能启动真水上升以交于心,心气亦不得下降所致;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不寐,多属脾虚不运,心神失养;心烦不寐,触事易惊多属心胆气虚等。
二、治疗原则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正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是人体得以寤寐的关键。
实证泻其有余,如疏肝泻火,清化痰热,消导和中;虚证补其不足,如益气养血,健脾补肝益肾。
失眠得中医辨证与分型治疗
失眠中医称不寐,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要特征,就是中医神志病中常见得一种病证。
不寐病名出自《难经·第四十六难》,中医古籍中亦有“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不眠”、“少寐”等名称。
临证轻者入寐困难,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或寐而不酣;重者可彻夜不寐。
人体正常睡眠乃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地转化结果,这种规律如果被破坏,就可导致不寐症。
其病因、病机主要有虚实两方面,实者为七情内伤、肝失条达、饮食失节、痰热上扰;虚者为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劳倦过度、心脾两虚。
临床对不寐症得辨证宜遵循三个要点:一就是辨轻重:不寐得病证轻重,与其病因、病程长短有关,要通过不同得临床表现加以辨别。
轻证为少眠或不眠,重者彻夜不眠;轻者数日即安,重者成年累月不解,苦于入睡困难。
二就是辨虚实:不寐得病性有虚实之分。
虚证属阴血不足、心脑失其所养,表现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多因脾失化源、肝失藏血、肾失藏精、脑海空虚所致。
实证为火盛扰心、或瘀血阻滞,表现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胸闷且痛,多由心火亢盛、肝郁化火、痰火郁滞、气血阻滞所致。
三就是辨受病脏腑:不寐得主要病位在心脑。
由于心神被扰或心神失养、神不守舍而致不寐。
亦因肾精亏虚、脑海失滋、神不守持而致失眠。
同时,其她脏腑
如肝、胆、脾、胃、肾得阴阳气血失调,也可扰动心脑之神而致不寐。
如急躁易怒而不寐者,多为肝火内扰;入睡后易惊醒者,多为心胆虚怯;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不寐者,多为脾虚不运,心神失养。
治疗三要点一就是注重调整脏腑阴阳气血:由于不寐主要因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失与,以致心神不宁而不寐。
因而首先应从本而治,着重调治所病脏腑及其气血阴阳,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为总则,应用补益心脾、滋阴降火、交通心肾、疏肝养血、益气镇惊、化痰清热、与胃化滞、活血通络等法,由此使气血与调、阴阳平衡、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心神守舍,则不寐可愈。
二就是安神定志为其基本治法:不寐得病机关键在于心神不安,因而安神定志为本病得基本治法,其中主要有养血安神、清心安神、育阴安神、益气安神、镇肝安神、补脑安神等不同治法。
三就是加强精神疗法:情志不舒或精神紧张、过度焦虑等精神症状就是导致不寐得常见因素,因而消除顾虑及紧张情绪,保持精神舒畅,就是治疗不寐得重要方法之一,每每可取到药物所难以达到得疗效。
不寐十证型(1)热扰神明[证候] 面红目赤,夜难入寐,心烦意乱,身热口渴,胸闷胀满,头昏头痛,口燥唇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沉数。
[治法] 清热通腑,清脑安神。
[方药] 凉膈散(《与剂局方》):川大黄、朴硝各10g,甘草6g,栀子10g,薄荷6g,
黄芩9g,连翘l5g,竹叶10g,蜂蜜少许。
(2)肝郁化火[证候] 不寐,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法] 疏肝泻火,清脑安神。
[方药] 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龙胆草6g,黄芩、栀子各9g,泽泻l2g,木通、车前子各9g,当归3g,生地黄9g,柴胡、生甘草各6g。
同时,可加茯神、龙骨、牡蛎镇惊定志,安神入眠;如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郁金、香附疏肝解郁。
(3)痰热内扰[证候] 不寐头重,痰多胸闷,恶食嗳气,吞酸恶心,心烦口苦,目眩,苔腻而黄,脉滑数。
[治法] 化痰醒脑,清热安神。
[方药]清火涤痰汤(《医醇賸义》):丹参15g,橘红、胆星、姜蚕各为10g,菊花15g,杏仁、麦门冬各10g,茯神12 g,柏子仁、贝母各10g,竹沥半杯,姜汁1滴。
若痰食阻滞、胃中不与者,加半夏、神曲、山楂、莱菔子以消导与中;若心悸不安者,加珍珠母、朱砂以镇惊定志;若痰热重而大便不通者,可加服礞石滚痰丸,降火泻热、逐痰安神。
(4)胃气失与[证候] 胸闷嗳气,脘腹不适而不寐,恶心呕吐,大便不爽,腹痛,舌苔黄腻或黄燥,脉象弦滑或滑数。
[治法] 与胃健脾,化滞安神。
[方药] 半夏秫米汤(《灵枢·邪客》):半夏9g,秫米30g。
苦宿食积滞较甚,而见嗳腐吞酸,脘腹胀痛者,可加服保与丸,以图消导与中安神之功。
(5)瘀血内阻[证候]
烦扰不安,头痛如刺,心慌心跳,夜不成寐;或合目而梦,且易惊醒,甚则数日毫无睡意,神情紧张,痛苦不堪,舌多暗紫,脉多弦细而涩。
[治法] 理气化瘀,通窍安神。
[方药]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化裁:当归、生地黄各为9g,桃仁l2g,红花9g,枳壳、赤芍各6g,柴胡3g,甘草6g,桔梗、川芎各5g,酸枣仁15g,珍珠母l2g,生龙齿l5g。
(6)心脾两虚[证候] 患者不易入睡,或睡中梦多,易醒再难入睡,兼见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方药] 归脾汤(《济生方》):党参10g,黄芪l8g,白术、茯神各10g,炒酸枣仁l8g,龙眼肉10g,木香、甘草各6g,当归l2g,远志10g,生姜3 g,大枣10枚。
若失眠较重,加五味子、合欢花、夜交藤、柏子仁以助养心安神,或加龙骨、牡蛎以镇静安神;若血虚较甚,加熟地黄、白芍、阿胶以补血充脑;若脘闷纳呆、舌苔厚腻者,加半夏、陈皮、茯苓、厚朴以健脾理气化痰。
(7)阴虚火旺[证候] 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手足心发热,盗汗,口渴,咽干,或口舌糜烂、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心,养脑安神。
[方药] 黄连阿胶汤(《伤寒论》):黄连9g,阿胶12g,黄芩10g,白芍l8g,鸡子黄2枚。
若阳升面热微红、眩晕、耳鸣者,可加牡蛎、龟版、磁石等重镇潜阳,阳升得平,阳
入于阴,即可入寐;若不寐较甚者,加柏子仁、枣仁养心安神。
(8)心胆气虚[证候] 不寐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遇事善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淡,脉弦细。
[治法] 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方药] 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人参9g,茯苓、茯神各12g,远志10g,石菖蒲9g,龙齿30g。
若血虚阳浮、虚烦不寐者,宜用酸枣仁汤,方中以枣仁安神养肝为主;川芎与血以助枣仁养心;茯苓化痰宁心,助枣仁安神;知母清胆宁神。
如病情较重,可二方合用;若心悸较甚者,前方基础上加生牡蛎、朱砂以加强镇静安神之力。
(9)心肾不交[证候] 心烦不寐,头晕耳鸣,烦热盗汗,咽干,精神委靡,健忘,腰膝酸软;男子滑精阳痿,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交通心肾,补脑安神。
[方药] 交泰丸(《医方集解》):黄连9g,肉桂3g。
若以心阴虚为主,可用天王补心丹;若以肾阴虚为主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夜交藤、酸枣仁、合欢皮、茯神之类,以安神宁志、补心滋肾。
(10)肝郁血虚[证候] 难以入睡,即使入睡,梦多易醒,或胸胁胀满,善叹息,易怒急躁,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疏肝养心,安神镇惊。
[方药] 酸枣汤(《金匮要略》):酸枣仁18g,甘草6g,知母12g,茯神10g,川芎6g。
若肝郁较甚,郁久化火较甚者可参照肝郁化火证治,亦可用丹栀逍遥散加忍冬藤、夜交藤、珍珠母、柏子仁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