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的六大黑洞
- 格式:docx
- 大小:14.40 KB
- 文档页数:2
1、2000年12月15日,金华市卫生防疫站在金华市区五里牌楼农贸市场内查获1500公斤的“毒瓜子”。
这些西瓜子生产中掺了矿物油,同时福建、河南、广东、南京等地也发现了“毒瓜子”。
点评:在中国许多县级以下的农贸市场里许多食品特别是炒货,都是自制自销的,这些摊贩在市场上有摊位店铺,在家里或其它较隐的地方有自开的加工厂。
加工爪子花生等一些炒货,这些加工厂所用的场所完全没有卫生可言,也没有任何审批手续,就是有往往都是很形式的东西,他们加工时所用的油当然不会是好油,来源渠道也完全不清楚,反正会有人专门到店铺里来推销,会自动送上门来,加工者并不管油到底好不好,只要便宜就行,他们明知不会是好油,但也不会想到可能是毒油,他们的商品会通过各种渠道流通到全国各种经营场所。
包括各种大型超市。
特别是各种宾馆酒家等,事实上炒货的“脏”说出来足可让人大倒胃口,他们所谓的工厂办了十几年,从来就没有卫生部门的工作人员去过,一,他们的厂是地下的,二,这方面好象没有人去管,当地zf为了地方经济往往都是采用宽松政策,其实他们也不知道这食品到底存在哪些安全隐患。
三,从来就没有人问过、查过商贩货物的来源和渠道,四,对于炒货并没有一些相关的较详细的法规可寻可依,特别是对一引起自产自销的小作坊,完全就没有相关措施。
五,中国人喜欢“运动”,往往是发现严重问题后就来一下“运动”,而不法商人为了利益是挖空心思,无孔不入,无时不动,而监督部门则是上面叫动他才动,在“运动”与“运动”的时间里,谁去保证商品的质量呢?2、2001年3月至9月期间,广东河源某饲料公司因购买“瘦肉精”即盐酸克伦特罗生产猪用混合饲料,导致11月7日河源484名市民因食肉中毒。
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除了法律方面的局限性,还在于我们广大民众特别是官员对各种知识的贫乏,试想:在各种食品安全事件曝光之前,又有几位官员清楚“瘦肉精”“苏丹红”“牛肉精膏”等概念呢?在食品安全的监管中,最需要监管的是流通渠道和商品来源,可是监督部门人浮于事,有几个真正为人民的生命安全着想并时时牵肠挂肚呢?3、2001年9月3日,吉化公司所属的16所中小学校发生严重的豆奶中毒事件。
站在黑洞边上——读《中国企业黑洞—62个中国企业现实问
题的透视与诊断》
派力
【期刊名称】《中国商贸》
【年(卷),期】2003(000)002
【总页数】1页(P91)
【作者】派力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0
【相关文献】
1.中国企业遭遇海外千亿美元欠款"黑洞" [J], 田夫;德扬;晓梅
2.成思危:中国企业如何摆脱"技术黑洞" [J],
3.中国企业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只有万分之三“技术黑洞”正在吞噬中国产业 [J], 孙冰
4.中国企业信息化黑洞 [J], 陈琳
5.中国企业遭遇海外欠款"黑洞" [J], 田夫;德扬;晓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2 中国十大品牌危机1. 瘦肉精致双汇品牌受损食品安全再现信任危机2. 锦湖轮胎深陷返炼胶门企业商业道德亟待提升3. 台湾塑化剂风波大蔓延食品安全危机引人关注4. 哈药品牌深陷污染泥潭敲响企业绿色发展警钟5. 郭美美殃及红十会品牌透明度提升慈悲公信力6. 达芬奇品牌身陷造假门拒罚单驳央视波澜再起7. 比亚迪安全气囊不安全产品受质疑品牌遇重创8. 俏江南卷入回锅油风波餐饮品牌频陷诚信危机9. 淘宝商城伤及品牌形象内哄凸显行业标准缺失10. 蒙牛再检出致癌物超标乳业品牌缘何屡屡犯错1 、瘦肉精致双汇品牌受损食品安全再现信任危机事件性质:企业品牌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3·15 特殊节目《“健美猪”真象》报导,河南孟州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有毒猪肉部份流向河南双汇集团下属分公司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
消息一出,在各方均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3 月15 日,双汇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双汇发展即以跌停回应市场。
大量超市、零售店下架双汇冷鲜肉和火腿肠等肉制品,一些双汇加盟店也“改旗易帜”,脱离双汇的销售体系。
该事件无疑再度加剧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中国肉类加工产业链的种种问题也将接受公众拷问。
诚信应是企业立业之本,发展之道,诚信的约束不仅来自外界,更来自我们的自律心态和自身的道德力量。
2、锦湖轮胎深陷返炼胶门企业商业道德亟待提升事件性质:企业品牌3· 15 晚会上,据内幕人士爆料,锦湖轮胎在创造过程中一些废掉的半成品会进入新料中再次使用,为了保证轮胎品质,锦湖轮胎制定了严格的作业标准,规定在市场上零售的胶品,只允许采用少量返炼胶。
标准规定的是一套,可锦湖轮胎实际操作的却是另一套。
作为世界十大轮胎企业之一,为包括通用、北京现代、上海大众等汽车厂家提供配套轮胎,在中国国内配套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情况下公然出售不合格产品,这种视生命为儿戏的做法是我们无法容忍的。
通过这一事件,再次要求我们的企业要增强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绝不能以伤害消费者生命健康来换取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名门" 之后门本义指建筑物的出入口或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
现在媒体以“XX门”的方式用来描述一些丑闻或重大事件的词语后缀。
盘点2011年中国的质量事件,各大名企的各种名“门”扑面而来。
这些事件一如旋转门般,一记一记重重地扇着我们的耳光,而后又轻描淡写的把我们推回事情的原点。
在中国质量安全这个刀光剑影的江湖,没有一个普通消费者从中走过而毫发无损。
但我们可爱的消费者们,却靠着我们麻木的神经、善良的心和坚强的胃,用阿Q般的娱乐精神将这些伤害一一化为饭后谈资…。
我们在用我们的超级“淡定”,纵容着那些无良商人对我们的肆意伤害!。
不!不能这样!那些划过我们眼眸的明刀和刺伤我们身体的暗箭,我们都应有所记忆。
由是,质量权威网的专业人员利用谷歌和百度两大搜索引擎,对今年来知名企业在中国发生的质量事件,依据互联网网页数量加以媒体报道、影响程度等权重,推出了2011年中国知名企业的十大质量事件排行榜。
推出此榜,我们无意掀起消费者愤世嫉俗的仇恨或草木皆兵般的惶恐。
作为媒体人,我们很清楚什么东西会漂走成为过眼云烟,什么东西会沉淀成为社会成本。
我们只是凭着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想告诉大家:要保卫我们的质量安全,离不开消费者——自己!(黎勇)统计数据说明:1.数据统计期限为2011年1月1日至12月28日;2.互联网网页数量以事件关键词等设定搜索在谷歌和百度所得的搜索数为标准;3.时间跨度依据百度指数中事件热点趋势图进行判断,选取中间波动最大的一段时间值;4.事件影响程度权重是媒体新闻报道量以及事件在网络中的反馈信息的汇总。
一、苏泊尔问题锅“减料门”搜索关键词: 苏泊尔问题锅事件综述:10月10日,国内知名厨具品牌“苏泊尔”被工商部门查出不锈钢锅等81个型号产品存在锰含量超标,镍、铬含量不达标等问题,这一消息引发了公众的担忧,根据最先披露此事件的哈尔滨工商局的对外公告,实际上他们在2008年初就已经接到了相关举报。
四类品牌不要轻易投央视总有人说,央视就是品牌的超级孵化器。
在这里,一个个品牌会像流水线作业一般源源不断的被制造出来;还总有人认为,央视能够帮助企业完成从区域品牌到全国性品牌的蜕变,确立在行业中的地位,有效招商,并能扩大销量,如此等等。
或许,对某些品牌而言的确如此,央视也确实成就了不少品牌的神话。
但我们一定要知道,在央视投放广告并不是适合所有的品牌,有的品牌每天开进央视一台奥拓,开出来一台奥迪;而更多的企业是每天开进央视一部Q7,开出来的或许只是一部QQ。
正如央视自己的广告所言,相信品牌的力量,超越梦想不是梦想。
但对某些品牌来说一定要有所警惕,别弄出不但没有实现梦想,最后只落得个梦断央视的悲惨结局。
根据所操作过个行业品牌的经验,以及对品牌媒体运用的规律综合解读,许云峰品牌实验室认为,有以下四种品牌,不要轻易在央视投放广告。
否则,投出去的是满怀期望,收获的只能在钞票投在水中的水漂声。
1、搞不清自己的受众群,不确定广告到底是做给谁的品牌不要轻易做央视,不然广告费用只能是白白浪费掉了,并且不知道浪费在了哪里。
有些品牌既想通过广告投放进行全国招商,又想拉动销售,因此广告投放的目标群体一方面是经销商,一方面是消费者。
但必须明白,这是两个不同的群体,他们所关注的广告是不一致的,对广告创意的要求更是差之千里。
由于搞不清自己投放广告的核心受众,或许是将招商广告做成了消费者广告,也可能是把消费者广告做成了招商广告。
如此,结局就会可想而知。
广告效果完全达不到不说,也占用了大笔原本可以用来招商支持或者市场推广的费用。
品牌非但没有塑造起来,渠道建设也力度不大,终端推动更是乏善可陈,如此岂不是不但没有实现品牌与销售的双赢,反而招致招商、渠道、终端的三输,并且连自己怎么死的都还十分糊涂。
2、在央视投放广告的同行业品牌数量已经极度饱和,并且本身是行业新兵的品牌不要轻易做品牌,否则也只能是白白地成了竞品的炮灰。
有些行业新品牌,在市场格局已经相对稳固的情况下,怀有满腔的热情,果敢地投身于已经“红海到紫”的成熟市场,咬着牙不顾一切地冲上了央视这块阵地,幻想自己的品牌能在央视点石成金。
2015年315晚会曝光名单,央视315晚会曝光企业 已连续播出25年的央视3·15晚会,今年主题为“消费在阳光下”,2015年央视3·15晚会集中报道了4S店潜规则、路虎极光变速箱故障频繁、调和汽油以次充好、运营商成诈骗电话幕后推⼿、⼿机实名制形同虚设、银⾏卡存在惊天漏洞、来路不明的保健品泛滥等投诉,并发布3项消费预警。
⽽此前投诉量排在前⼏位的中国移动拒绝履⾏WAP⽆限流量套餐、⼤众速腾断轴门、电商假货泛滥等热门投诉均未上榜。
令⼈费解的是,原定20:00播出的3·15晚会临时延迟40多分钟播出,央视财经微博随后解释是“《焦点访谈》播出李总理记者会的特别节⽬,超过了以往节⽬的时长”。
这⾥⾯的门道⼤家稍后再去琢磨,现在先来看看店铺⼩编为您整理的2015年315晚会曝光名单,欢迎阅读。
2015年315晚会曝光名单 1、4S店欺诈类 【转!央视315第⼀案曝光4S店:⼩病⼤修!没病⼤修!】车主们注意!调查发现:东风⽇产、上海⼤众、奔驰4S店会故意虚报和夸⼤车辆故障,从中牟取暴利。
⼀简单故障的汽车(点⽕线圈插头松动)但在这些4S店,却要你更改⽕花塞等各种⼤修,其中奔驰维修费报价近万元!转给车主! 【4S店潜规则,岂能如此蒙骗消费者?】记者在体验中,遭遇4S店维修欺诈的概率⾼达百分之七⼗三说明这样的维修猫腻已经成了4S店⾥⼀个通⾏的⾏业潜规则。
消费者把车送到4S店⾥维修图的是⼀份信任感。
但那些4S店怎能却让这些维修猫腻、潜规则成为蒙骗消费者的陷阱?! 2、保健品类 【来路不明的保健品专坑⽼⼈谁来管管?】72岁的王⼤妈,被健康体检、健康讲座等忽悠购买各种保健品,多达30多种,省吃俭⽤投资近40万元!但这些所谓的药,⼤都没有批准⽂号,来路不明!王⼤妈怎么都不信,保健品并没有给她带来健康,反⽽是⼀⾝病痛和上万外债!转!提醒爸妈! 【警惕!不法商家忽悠⽼⼈四⼤招】第⼀招,洗脑营销。
-->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企业战略与市场营销专家。
多家教育机构兼职或任特约教授、学术委员会成员。
前瞻观点:
对于很多中国品牌来讲,2007年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中国品牌的崛起在2006年又面临新的挫折,挫折
2006年是中国政府将自主创新与自主品牌作为国家经济战略手段的一年,然而,同政府与企业都为创建世界名牌呼吁支持的喧闹相比,中国品牌界却是另一个现象:2006年,中国仍然没有一个品牌出现在世界百强品牌的榜单上;中国竞争性产业冲击世界水平的代表性品牌,在2006年的发展也是饱受煎熬。
整体上,中国70%的老字号在逐渐消亡,中国新品牌崛起的速度,依然缓慢,前几年曾经处于大规模下滑的外资品牌,现在又东山再起。
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品牌存在的六大黑洞,对于中国企业来讲,认真思考这六大品牌黑洞,也就是明确2007年及以后中国品牌的发展和努力方向的必经之路。
中国品牌战略的黑洞之一,就是没有解决什么是品牌,这个最基础的理论问题。
究竟什么是品牌,在中国品牌最顶级的专家圈子当中,也存在着巨大的争议。
中国的品牌战略,建立在一片理论空泛和空白的思想沙漠上。
从实践角度看,缺乏统一的理论标准,就意味着品牌的运作、标准,都是混乱不堪的。
这正是为什么一批品牌迅速崛起,另外一批品牌以更加迅速的速度衰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品牌理论的第二大黑洞,就是现行的理论,没有回答,同时也是绝大部分品牌专家无法回答,为什么品牌会带来溢价?因为理论的盲区,在实践上,企业就失去了塑造溢价性品牌的发展方向。
这也正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奋斗和努力相当长的时间,却不能够看到产品在市场当中,以一个较高价格销售的主要原因。
第三个黑洞是弱势品牌和强势品牌,在品牌战略上没有找到符合自身特点与基础的差异型战略。
事实上,中国绝大部分品牌都是弱势品牌,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地塑造一款品牌,在市场中战胜竞争对手,首先取决于我们是否给我们的品牌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位。
第四个黑洞则是品牌延伸的黑洞。
2006年,相当部分中国品牌,开始执行品牌延伸战略。
但是这个延伸的度,究竟在什么地方?直到今天,中国理论界并未做出或者是给出一个判断标准。
而那些鼓吹品牌延伸的人,其实根本没有搞懂什么是品牌。
[被屏蔽广告]
第五大黑洞是没有品牌营销的手段与方法。
很多企业谈了很多年的品牌营销,但直到企业破产,也没有搞出一套真正依靠品牌价值,完成产品销售的模式。
打价格战,打阵地战,打终端战等方式,其实都是盲人摸象式的品牌营销。
抓到了一个大腿,就以为品牌就是一根柱子;抓到一把象牙,就以为品牌是一把匕首;而抓住尾巴,就以为品牌是一根救命的绳子。
第六大黑洞是没有真正的品牌战略。
上述几点归结到一起,就是中国今天的很多名牌企业没有搞懂,什么是真正的品牌战略,也没有搞懂什么叫品牌战略为中心的企业发展。
没有看到品牌对企业发展的决定性价值。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品牌与其说是战略,不如说是骗子的伪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