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订单成本核算问题
- 格式:pptx
- 大小:82.62 KB
- 文档页数:9
SAP标准成本核算问题大全SAP标准成本核算是指基于SAP系统实现企业产品成本的计量和分析。
通过对产品成本进行全面、准确的掌控,能够支持企业制定正确的产品价格和制造计划,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高效运营。
然而,在SAP标准成本核算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将会列举一些比较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 SAP标准成本核算的基本概念SAP标准成本核算是指企业采用一定的计算方式,对产品的制造成本进行计算,包括原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等。
其基本原理是以实际成本为基础,以标准成本为依据,通过对比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的差异,及时发现成本偏差,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
2. SAP标准成本核算常见问题2.1 如何设置标准成本?在SAP系统中,设置标准成本需要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生产订单中的工序控制码可以在工序中使用控制码来确定成本对象类型。
2.成本元素需要将所有成本要素(例如原材料、人工等)记录下来,以便后续计算成本。
3.成本流需要确定如何在企业各部门之间流转成本,并确保准确无误地进行跟踪和计算。
2.2 如何分析成本偏差?在SAP系统中,分析成本偏差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准确记录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SAP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准确地记录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确保管理人员准确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
2.标准成本差异分析SAP系统可以通过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对比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的差异,并追溯原因,以便企业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3.成本偏差分析报告通过生成成本偏差分析报告,企业可以清晰地了解各个业务部门的成本情况,及时分析成本偏差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并进行实际调整。
2.3 如何处理调整条目?在SAP系统中处理调整条目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修改原始数据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修正,以便后续的计算和分析。
2.生成调整条目在进行原始数据的修正后,SAP系统会自动生成调整条目,该条目会反映在企业财务报表中。
3.审核调整条目需要对调整条目进行审核,以确保其准确性并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订单式生产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首先,订单式生产企业的成本核算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订单成本监控:订单式生产企业需要实时监控每个订单的成本情况,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包括原材料、人工和外包成本等,间接成本包括间接人工费用、设备消耗、管理费用等。
通过监控订单成本,企业可以及时调整成本控制策略,提高订单的盈利能力。
2.订单成本计算:订单式生产企业需要建立合理的成本计算方法,确保订单成本的准确性。
其中,直接成本可以通过将实际成本与订单数量相乘来计算;间接成本可以根据成本驱动因子来分配,如设备使用时间、人工工时等。
通过合理的计算方法,企业可以准确掌握每个订单的成本情况。
3.库存成本控制:订单式生产企业通常需要维持一定的库存,以应对客户的需求。
但是,过多的库存会增加成本,影响订单的盈利能力。
因此,企业需要通过合理的库存管理,控制库存成本。
这包括对库存周转率的监控、库存量的优化,以及对过期和损坏库存的处理等。
4.差异分析:订单式生产企业需要进行差异分析,即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比较。
通过分析差异,企业可以找出成本超支和成本控制不佳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进。
差异分析可以根据不同的成本项目进行,如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等。
5.成本预测:订单式生产企业需要进行成本预测,以提前了解订单的成本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成本控制策略。
成本预测可以根据订单的数量、类型和要求等因素进行,需考虑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订单式生产企业还需要注重成本控制的几个关键点:1.采购成本控制:订单式生产企业应加强对原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
这包括与供应商的谈判、采购批量的优化、货品质量的把控等。
2.生产效率提升:订单式生产企业应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时间和成本。
这可以通过工艺改进、设备更新等方式实现。
3.人力资源管理:订单式生产企业需要注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确保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1、移动平均成本原理:在移动平均价格控制下,每次收货、收到发票、及/或订单结算后计算新的物料价格。
物料价格通过总存货价值与总库存物料数量计算得到。
优点:使用移动平均价格的优点在于,因自制与外购物料产生的差异均可引起物料价格与库存价值的更新。
因为物料价格反映了物料的平均取得成本,原则上说,物料发放将以当前价格估算。
仅在特定情况下,差异分摊至财务会计中的价格差异科目而不是物料库存。
移动平均价格仅在以下情况下体现其优势:在最低生产水平下关注物料估算信息;所有差异立即发 晃锪霞鄹癫换嵋蛳低彻 怂承蚨 で ?/span>不足:使用移动平均价格的主要缺点是评估物料消耗所使用的价格几乎完全依赖于系统中物料发放的时间点。
例如,如果在系统中收到发票的记账晚于货物发放,发票价值不会反映在发放的物料中。
因而物料未按其实际采购成本估价。
移动平均价格也不能保证生产流程成本管理的一致性。
例如,生产流程改变的效果在完成品中识别不出,同时由于缺乏标杆,在获利性分析中比较不同区域的成果就没什么实际意义。
由于记入先前期间的货物移动并未按原期间的价格估价,而是按当前移动平均价格估价,所以移动平均成本不依赖于期间,这将导致物料估价不正确。
移动平均价格的又一个问题是,任何错误输入都能引起物料价格立即不必要的改变。
任何之后的货物发放都将按此错误物料价格立即估价。
2、标准成本原理:通过标准价格控制,货物移动以至少在一个期间内恒定的价格进行估价。
物料标准价格通常是标准成本估价的结果。
优点:通过使用标准价格,所有物料移动以至少在一个期间内不变的价格进行估价。
因此,标准价格确保了生产过程中成本管理的一致性,并使生产差异明晰化。
期间价格(标准价格)在使用期间成本管理时是非常有用。
标准价格可作为标杆使用,由此衡量不同的生产方法,或在获利性分析中比较物料在不同市场细分中的边际贡献。
不足:因为标准价格在整个期间都是恒定的,它不能反映此期间内发生的实际成本。
关于成本核算方法、步骤、成本分析成本核算的方法根据企业生产产品的特点来定:主要看产品是否是多步骤生产(生产工艺的特点);半成品是否有销售的情况(如果有销售,可能需要采用分步核算,以便准确核算半成品的成本);工作(成本/生产)中心是按照产品来分还是工艺来分。
如何核算成本:首先归集产品的材料成本,一般都需要技术部门提供产品的BOM(物料清单),以确保按订单或者生产计划生产的时候领料的准确。
(一般会问生产线出现来料不良和损坏怎么处理:退仓并补领即可,损坏部分需要当月预提计入制费,损坏材料报废的时候,冲预提,并将报废材料的价值从原材料科目转出,来料不良属于供应商的责任,退返供应商有退货和换货两种处理方式)。
接下来是直接人工的分摊:选择投入工时或者完成工时来分摊当月的人工费。
在线是否分摊人工,可根据公司的在线是否比例小,而且在线的量较稳定,一般公司都希望不要将费用分摊给在制品,如果核算在制品的人工,可以根据投入工时、完工程度、投料的比重作为依据来分摊。
制费的分摊:选择投入工时或者完成工时或者机器工时来分摊当月的制费,也可选择人工工时和机器工时并行的办法(部分费用采用机器工时分摊,部分采用人工工时分摊)。
在线是否分摊,同直接人工的做法。
成本分析:可按当月销售分析毛利率、净利率;完全成本法(做分产品损益表将期间费用选择一定标准分摊给产品)下的净利率;可按当月生产当月全部销售的假设做以上两个成本分析表(因为当月的实际业绩并未在销售中全部体现,当月的生产全部销售与当月投入的成本费用配比,更能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费用的分析,可以做当月的人工、制费、期间费用除当月的投入工时、销售工时,以便与以前月份的单位工时费用比较。
发现费用异常需要查找原因,给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
一、库存物流与总账信息流的对应关系表物流(材料/人工/费用状态)信息流(总账)材料采购入库/退货应付账款、原材料增加/减少材料的报废申请/退港或者作为废品出售费用预提,材料转入报废仓,不涉及材料/原材料减少冲预提直接材料的领用原材料减少,生产成本-直接材料增加辅料的领用(产品上不直接体现,价值低)制造费用增加,原材料减少生产线材料损坏退损坏仓/来料不良仓生产成本-直接材料减少,原材料增加来料不良退返供应商(退货/换货)原材料减少,应付账款减少/从来料不良仓调拨到换货仓直接工人劳动的消耗应付工资,生产成本-直接人工增加制费的归集、分摊制造费用转出,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增加成品半成品完工入库半成品、库存商品增加,生产成本的三个明细科目转出成品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结转应收账款、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增加、库存商品减少全年销售成本结转金额的核实与总账主营业务成本勾稽(成本倒扎表)工单在制明细表(ERP系统可提供)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二、库存账与总账对账:库存材料/辅料于总账原材料科目一致;半成品仓半成品于总账半成品一致;成品仓成品与库存商品科目一致;在线的材料及工单(生产任务书)投入未结转部分的人工制费与总账生产成本科目余额一致。
在这篇中我们针对标准成本相关的问题进行问答,供大家参考。
1. CK11N原材料无法取到采购订单价格?答:假如没有专门维护信息记录,而是创建采购订单后,使用采购订单的价格作为采购物料的标准价,但是CK11N执行标准成本计算时取不到价格,因素也许是采购订单手工输入价格时,系统不会自动生成默认的信息记录号码,假如生成,就可以取到值。
2. CK11N进行标准成本估算时,系统提醒消息号:“M3 551,你不能更改价格从S到移动平均价,由于负数评估库存存在。
”答:也许的因素是BOM中启用了虚拟件,虚拟件没有维护财务视图,正常情况下,虚拟件需维护MRP视图中的采购类型和特殊采购类型为E/50。
3. 成本组件中哪个组件会更新为标准价?答:系统逻辑为,在OKTZ成本组件视图中只要标为和存货评估相关的,就作为标准价(会计视图)的一部分。
如下图:注意:假如某些组件未标记为和存货评估相关或者说只是一部分和存货评估相关,则也许导致物料主数据成本视图中的标准价和会计视图中的标准价不同。
SAP配置点的说明如下图:4. CK11N出现消息:KC694”No structure could be determined for internal activity”是什么因素?答:通常是由于作业价格是否由系统自动计算还是手工维护和OKTZ成本组件结构中是否勾选“初级成本要素分割”有矛盾导致的,一般情况下,假如由系统自动计算作业价格,则可以在OKTZ中勾选“初级成本构成分割”,假如作业价格为手工维护,同时在OKTZ中勾选“初级成本构成分割”,则在CK11N会出现该消息。
该消息的意思实际是作业价格相应的为43类型次级成本要素,假如没有计算作业价格,则初级成本要素不会分割到作业,那么从成本组件上来说也就对于作业相关的成本就无法使用初级成本要素分割。
应当说,假如勾选了“初级成本要素分割”,在相应的成本组件行中可维护作业相应的初级成本要素。
具体解释可参考note:1658589备注说明:OKTZ中“初级成本构成分割”一般情况下不勾选。
按生产订单成本核算实践篇引言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成本核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了解和掌握各种成本核算方法,能帮助企业更准确地进行成本控制和决策。
本文将重点介绍按生产订单成本核算的实践方法,包括其定义、作用、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1. 定义与作用按生产订单成本核算是一种以生产订单为基础,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进行核算的方法。
其主要作用有:•精确计算每个生产订单的成本,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帮助企业了解生产成本的构成和分配方式,为成本控制和决策提供依据;•为企业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生产成本评估等提供基础数据。
2. 按生产订单成本核算的步骤按生产订单成本核算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2.1 创建生产订单首先,需要根据公司的生产计划和需求,创建相应的生产订单。
生产订单通常包含生产数量、产品规格、计划完成日期等信息,这些信息将作为成本核算的基础。
2.2 追踪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追踪并记录每个生产订单涉及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
这些成本指直接与生产订单相关的原材料和人力资源费用,如原材料采购成本、加工人工费用等。
通过追踪和记录这些成本,可以准确计算每个生产订单的材料和人工成本。
2.3 分摊间接费用除了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还有一部分费用不易直接分配到特定的生产订单上,称为间接费用。
这些费用包括厂房租金、设备折旧、管理人员工资等。
为了将间接费用合理地分摊到各个生产订单上,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分摊基础,如生产订单的工时、直接材料成本等,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摊。
2.4 计算生产订单成本通过累加每个生产订单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间接费用分摊成本,可以得到每个生产订单的总成本。
这一步骤通常使用电子表格软件或专业的成本管理软件进行计算,以提高计算的效率和准确性。
2.5 分析成本信息最后,需要对得到的成本信息进行分析和解读。
通过比较不同生产订单的成本,可以找出成本较高的订单,并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按生产订单成本核算1. 引言生产订单成本核算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成本进行核算和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按照生产订单进行成本核算,企业可以更加精确地了解每个订单的成本情况,有助于企业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控制成本、提升盈利能力。
本文将介绍按生产订单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2. 生产订单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生产订单成本核算是通过将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成本按照生产订单进行分配和核算,以确定每个订单的成本大小。
其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成本分配:根据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按照一定的分配规则将这些成本分配到各个生产订单上。
•订单成本计算:根据分配到每个订单上的成本,计算出每个订单的总成本。
•成本控制:根据每个订单的成本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成本控制和优化。
3. 生产订单成本核算的方法生产订单成本核算的方法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3.1 实际成本法实际成本法是指将实际发生的各项成本直接分配到每个订单上。
这种方法适用于成本发生较为明确和可追踪的情况,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成本。
在实际成本法下,每个订单的成本等于其实际发生的各项成本之和。
3.2 预算成本法预算成本法是指根据预算中规定的成本标准,将成本预算按照一定的分配规则分配到每个订单上。
这种方法适用于成本发生较为复杂和不易跟踪的情况,如制造费用、间接人工等成本。
在预算成本法下,每个订单的成本等于其分配到的预算成本之和。
3.3 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是指根据预先确定的标准成本,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计算偏差并分配到每个订单上。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成本控制和分析有较高要求的情况。
在标准成本法下,每个订单的成本等于实际发生成本与标准成本偏差之和。
4. 生产订单成本核算的注意事项在进行生产订单成本核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成本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成本,应该根据其性质和发生阶段进行合理的分类和分配。
按生产订单成本核算实践篇1. 引言生产订单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企业盈亏分析的关键指标之一。
通过按生产订单成本核算,企业能够准确了解生产成本构成,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本文将介绍按生产订单成本核算的实践经验和注意事项。
2. 生产订单成本核算的基本概念生产订单成本核算是指根据生产订单上的信息,将生产相关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核算的过程。
直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等;间接成本包括间接人工成本、间接材料成本、制造费用等。
生产订单成本核算的目的是计算出每个生产订单的成本,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3. 生产订单成本核算的步骤生产订单成本核算的步骤包括订单创建、材料采购、生产派工、成本核算和结算。
具体步骤如下:3.1 订单创建订单创建是按照客户需求、产品规格以及交货时间等要求,在企业内部生成生产订单的过程。
在订单创建时,需要明确订单的产品、数量以及交货日期等信息。
3.2 材料采购材料采购是根据订单中所需的材料清单,计划并采购到所需的材料。
在材料采购时,需要注意材料的质量、性能以及供应商的信誉等因素。
3.3 生产派工生产派工是将订单中的生产任务分配给具体的生产部门或工作站,安排生产人员进行生产作业。
在生产派工时,需要合理安排生产时间,确保按时完成生产任务。
3.4 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是根据生产订单上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核算方法进行成本计算的过程。
核算方法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常用的核算方法包括加权平均法、标准成本法等。
3.5 结算结算是根据成本核算的结果,将生产订单的成本计入企业的成本台账,为企业的财务报表提供依据。
在结算过程中,需要注意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并及时进行纠错。
4. 生产订单成本核算的实践经验在进行生产订单成本核算时,有一些实践经验可以参考:4.1 加强数据采集和管理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准确地采集相关的数据,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等。
同时,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生产订单核算制度简介生产订单核算制度是指企业通过生产订单号对产品进行管理和核算的一种制度。
它是对产品生产全过程进行预算、分析、核算和控制的一种方法,可以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减轻管理难度、降低经营风险。
生产订单的定义生产订单是指企业在接到客户订单后,内部按照一定工艺流程对订单进行划分,进行生产和制造的具体任务单。
生产订单包含以下内容:•订单号:生产订单的唯一标识符。
•产品名称和规格:生产的产品名称和规格。
•计划数量:生产订单的计划生产数量。
•工艺流程:生产需要采用的工艺流程和工作中心。
•物料清单: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清单。
•生产时间:生产订单要求的生产时间和交货时间。
生产订单核算制度的主要内容生产订单核算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生产成本的预算和核算生产订单核算制度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生产成本的预算和核算,从而掌握生产成本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证生产成本的合理性和控制。
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订单核算制度可以让企业更好地把握生产过程中的红线,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能利用率。
管理难度的减轻生产订单核算制度可以简化企业生产管理流程,降低管理难度,提高管理效率。
风险控制通过生产订单核算制度,企业可以更好地掌握生产情况,及时修正生产过程中的错误,避免过度生产造成的经营风险。
生产订单核算制度的实施步骤企业在实施生产订单核算制度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步骤:确定生产订单的要求企业需要确定生产订单的要求,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和计划生产数量等。
同时,也需要制定相应的工艺流程和物料清单。
按照生产订单生产企业按照生产订单中的要求进行生产,同时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确保生产订单的准确性和生产效率。
生产订单的成本核算企业对生产订单进行成本的预算和核算,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等,同时也可以进行成本控制。
分析生产过程企业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包括生产效率、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等,以此为基础,进行优化和改进。
1. CK11N原材料无法取到采购订单价格?答:如果没有专门维护信息记录,而是创建采购订单后,使用采购订单的价格作为采购物料的标准价,但是CK11N执行标准成本计算时取不到价格,原因可能是采购订单手工输入价格时,系统不会自动生成默认的信息记录号码,如果生成,就可以取到值。
2. CK11N进行标准成本估算时,系统提示消息号:“M3 551,你不能更改价格从S到移动平均价,因为负数评估库存存在。
”答:可能的原因是BOM中启用了虚拟件,虚拟件没有维护财务视图,正常情况下,虚拟件需维护MRP视图中的采购类型和特殊采购类型为E/50。
3. 成本组件中哪个组件会更新为标准价?答:系统逻辑为,在OKTZ成本组件视图中只要标为和存货评估相关的,就作为标准价(会计视图)的一部分。
如下图:注意:如果某些组件未标记为和存货评估相关或者说只是一部分和存货评估相关,则可能导致物料主数据成本视图中的标准价和会计视图中的标准价不同。
SAP配置点的说明如下图:4. CK11N出现消息:KC694”No structure could be determined for internal activity”是什么原因?答:通常是因为作业价格是否由系统自动计算还是手工维护和OKTZ 成本组件结构中是否勾选“初级成本要素分割”有矛盾造成的,一般情况下,如果由系统自动计算作业价格,则可以在OKTZ中勾选“初级成本构成分割”,如果作业价格为手工维护,同时在OKTZ中勾选“初级成本构成分割”,则在CK11N会出现该消息。
该消息的意思实际是作业价格对应的为43类型次级成本要素,如果没有计算作业价格,则初级成本要素不会分割到作业,那么从成本组件上来说也就对于作业相关的成本就无法使用初级成本要素分割。
应该说,如果勾选了“初级成本要素分割”,在对应的成本组件行中可维护作业对应的初级成本要素。
详细解释可参考note:1658589备注说明:OKTZ中“初级成本构成分割”一般情况下不勾选。
试析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一、问题分析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和盈利水平。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成本分配不合理。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许多成本无法准确地分配到具体的产品或者订单上,导致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2. 成本控制不到位。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因为生产计划、原材料供应、人力资源调配等方面的不到位,导致成本控制难以有效实施,造成成本过高。
3. 成本核算信息不及时。
由于企业内部成本核算制度不够健全,成本核算信息的汇总和分析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导致管理决策不及时。
4. 成本核算不合规。
在成本核算过程中,企业存在着财务信息不真实、成本账户不规范等问题,导致企业的财务报表不准确,无法反映企业真实的成本水平。
以上问题严重影响了制造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解决对策1. 完善成本核算制度。
制定和完善成本核算制度是解决成本核算不准确的重要途径。
企业应建立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和程序,确保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对于成本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或标准成本法等方法,将各项成本准确地分配到具体的产品或订单上,从而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2. 做好成本控制。
企业应加强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控制,合理安排生产计划,严格控制原材料的采购和使用,尽量减少废品和报废品的出现,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要加强对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管理成本等方面的控制,制定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确保企业的成本控制到位。
3. 加强成本核算信息系统建设。
企业应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建立健全的成本核算信息系统,实现成本核算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通过信息系统,实现产品成本核算的实时数据汇总和分析,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及时的依据。
4. 加强内部控制。
SAP⽣产订单实际成本计算SAP计算产品成本的⽅法有三种,按期间计算成本,按⼯单计算成本,按销售单(sales order)计算成本。
其中,按⼯单计算成本最为常见,很多公司采⽤,我们也以此为例说明SAP产品计算的流程。
⼀、SAP产品成本计算与常规成本计算的不同点:1. 常规成本计算的⽅法是⽉底⼀次性计算,但SAP提供在⼯单建⽴时就可计算出⽬标成本。
公司⽇常业务操作,⽐如发料,报⼯时等,成本会⽴即计⼊⼯单之中,即时性较好,标准术语叫Simultaneous Costing.2. 常规成本计算的⽅法在发料时,将物料从原材料(RM)科⽬转到在产品(WIP),收料时再转到半成品或产成品科⽬。
SAP不同,发料时先计⼊损益科⽬,⽉底结算如果⼯单没有全部收货,或技术上做完成处理,表法⼯单没有完成,WIP被计算出来,否则表⽰⼯单完成,没有WIP, 就只有差异了。
公式如下:WIP = GR of MO – Delivery cost of MO⼆、成本计算流程1. Product cost planning通过成本计划,物料的标准成本被计算出来,以此作为物料价格和存货计价的参照2. 产品成本计算涉及的⽇常操作1) Goods issue to production order 向⼯单发料⼯单发料在FI模块中会产⽣如下凭证:DR: 物料消耗科⽬(P&L)CR: 存货( 如RM)物料消耗科⽬因为属于P&L,因此在CO中属于Primary cost element,发料会产⽣CO凭证,如下所⽰:DR: 物料消耗科⽬ - ⼯单 (⼯单作为成本分配对象 true cost assignment object)注意这⼀规律,如果数据从FI传递到CO,则在CO中只存在单边凭证(one-sided entry). CO凭证可⽤KSB5查看。
2) Activity Confirmation 报⼯时⽣产性成本中⼼(Product cost center)会向⼯单提供作业,⽐如⼈⼯、机器⼯时等。
生产成本核算的方法有一种叫品种法。
这就好比是给一群小动物分类,把相同品种的小动物放在一起计算成本。
比如说生产杯子,不管是大杯子小杯子,只要是同一种类的杯子,就按照这种杯子生产过程中花费的材料呀、人工呀、制造费用啥的来核算成本。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那些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的东西,就像做馒头,一个流程下来就成了,简单直接。
再说说分批法。
这就像是给每个小团体单独算账。
假如有个工厂接了不同的订单,每个订单生产的产品都不一样,那就得一批一批地核算成本。
比如说有个订单是做定制的带有客户logo的高端礼盒,另一个订单是做普通的包装盒,这俩肯定得分开算成本呀。
因为每个订单的材料要求不一样,人工花费也不同,就各算各的账,清清楚楚。
分步法呢,就有点像爬楼梯,一步一步来核算成本。
对于那些生产过程比较复杂,要经过好几个步骤才能生产出最终产品的企业很适用。
比如说汽车生产,先生产发动机,再组装车身,最后把各种零部件都组合起来。
那就得先算出每个步骤的成本,然后汇总起来得到整个汽车的生产成本。
这个过程就像是把一个个小拼图拼起来,最后得到完整的画面。
还有一种定额成本法。
这就像是给每个生产环节定了个小目标成本。
在生产之前就根据经验或者标准啥的,规定好每个产品大概要花多少材料、多少人工。
然后在生产过程中呢,就按照这个定额来控制成本。
如果实际成本和定额成本有偏差,就可以分析分析是哪里出了问题,是材料浪费了,还是人工效率低了。
就像给每个生产环节戴上了一个小紧箍咒,让成本在一定范围内活动。
这些生产成本核算方法各有各的妙处,企业呢就根据自己的生产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就像选鞋子一样,得挑最合脚的,这样才能把成本算得准确,企业也能更好地控制成本,赚更多的小钱钱啦。
宝子们,现在是不是对生产成本核算方法有点感觉了呢? 。
生产订单的实际成本计算在生产订单中实际成本的计算如下:1、直接材料成本:是为生产订单直接领用的物料成本,等于本张订单领用物料的数量*此物料主数据中的价格,数据来源于MM模块;2、直接人工费: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人工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人工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3、制造费用: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制造费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制造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实际成本同目标成本对比计算差异,以进行成本控制。
假定下面的场景1. 成品A下面需要两个组件B(2个)、 C(3个);2. 原材料B的成本视图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2元;计划价格-1.5元;移动平均价-2.2元;3. 原材料C的成本视图也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3元;计划价格-2.6元;移动平均价-2.5元;注:根据核算变式中定义的存取顺序取价4. 成本中心对应的价格为:人工-3元/H; 机器-2元/H (KP26中的价格-计划作业价格)5. 工艺路线数据(只有一道工序):人工-0.5小时;机器-0.6小时;6 .有生产订单要生成成品A50件;7. 月末成本中心分割、价格计算、生产订单价格重估后成本中心实际价格为:人工-6元/H; 机器-5元/H,实际工时人工0.2 机器0.38. 入库数量为20件标准成本= 50_ * ( 2*2+3*3 +0.5*3 +0.6*2)这里标准成本的核算变式PPC1是取原材料的标准价计划成本=50*( 2*1.5+3*2.6 +0.5*3 +0.6*2) 这里订单核算变式PPP1取的是原材料的计划价,这里可能修改订单组件目标成本=20*( 2*2+3*3 +0.2*3 +0.3*2) 这里是用入库的数量* 每一个的成本实际成本= 20*( 2*2.2+3*2.5 +0.2*6 +0.3*5) 这里数量和价格都是实际数,原材料取价根据PPP2里面定义的取数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