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行业差异

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行业差异

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行业差异
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行业差异

2012年第12期

/自我国政府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各行

业的企业纷纷开拓国外市场,以更好地利用资源,提升

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上千家境内投资者设立了

OFDI(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上百个国家(地

区),其中制造业的OFDI企业最多。

由于不同行业的OFDI存在规模和分布的显著差

异,因此技术外溢的差距也很大。鉴于此,本文对国内不

同行业OFDI技术溢出的差异进行研究。国内外研究结果概述国外学者Kogut&Chang(1991)对1976~1987年日本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数量和美国的研发密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力图找出日本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真正动

机。研究结论证明了技术寻求型FDI(外国直接投资)存

在,并提出技术溢出效应的猜想。[1]Lichtenberg&Potterie

(2000)通过对1971~1990美国、日本、德国等13个国

家样本的分析,证实了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技术溢出的

重要渠道。[2]Braconier等(2001)对瑞典的FDI和OFDI数据进行面板分析后证实,瑞典的FDI规模和OFDI规模

都促进了国内获得的技术外溢。[3]

NigelDriffield&JamesH.Love

(2003)对英国制造业数据分析显示,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研发密集型产业中尤为突出。[4]Branstetter(2006)以专利数据作为衡量对象,对日本子公司在美国投资的数

据进行分析,证实存在双向外溢效应。即日本到美国投

资不仅对美国本土企业存在知识外溢,而且美国企业对

日本的投资企业同样存在知识外溢现象。[5]

国内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赵伟、古广东、何元庆

(2006

)采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与国内全要素生产率数据,构建了数学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逆向FDI

能促进国内TPF增加,并且分析了逆向FDI促进国内技

术进步的机理。[6]刘凯敏、朱钟棣(2007)采用了1985~

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数

据,通过实证分析、因果关系检验,得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能使国内全要素增长率提高的结论,即不仅获取TFP是对外投资的动机,而且提高TFP能进一步促进我国增加对外直接投资额。[7]王英、刘思峰(2008)借鉴C-H模型,采用1985~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国内研发资本存量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国内研发资本存量与国内全要素生产率成正相关关系,但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效果小于国内研发资本存量。[8]邹玉娟、陈漓高(2008)采用

1987~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率和国内全要素

生产率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两者存在一定的同步性,

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率对国内全要素增长率的贡

献不明显,其原因可能是我国尚处于对外直接投资强度

不大、规模较小的阶段。[9]白洁(2009)采用了1985~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大量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逆向技术溢出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但效果不明显。[10]刘明霞(2010)利用2003~2007年我国各省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构成面板

模型进行分析,结果验证了逆向技术溢出存在,但省级

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11]虽然有这些研究成果,但是对行业之间技术溢出差异的研究却很少。李蕊(2003)通过数据和案例分析了制药业和电子业,初步得出我国企业进

行跨国并购的技术寻求动因。[12]欧阳艳艳、喻美辞(2011)也尝试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的差异进行分析。[13]根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规模、区位分布、行业分布、主体及海外并购显现出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本文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行业进行分析。计量模型和数据来源1.建立模型生产函数Y=ALαKβ,并且假定国内各行业技术进步来源于OFDI和FDI,则:TFP=A=B(OFDI)θ(FDI)ξ(1)其中,

OFDI和FDI分别代表FDI流出和FDI流入,θ、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

—对行业差异的分析■浙江宁波/任艳君

摘要:本文运用DEA模型计算出2004~2009年我国各行业的Malmquist指数、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并

将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对外直接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行业层次上看,对外直接投资比例大的行业,Malmquist指数高,逆向技术溢出效果更加显著。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全要素生产率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行业差异;Malmquist指数;全要素生产率

经管研究JINGGUANYANJIU

72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及效益分析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及效益分析 第一章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分工的细化,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我国经济在经历了近20年的持续高增长之后也开始步入以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主的转型时期。市场容量的扩大、需求的多层次性、工资差距的变动以及“消费断层”的存在促使在华外商直接投资无论在投资动机、投资方式还是在投资类型方面均呈现出新的特点。 1.1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现状 1.1.1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从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规模看,2002年我国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4171项,是1983年的54倍、1990年的约5倍;其次,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合同外资金额规模看,2002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合同外资金额达827.68亿美元,分别是1983年和1990年的约43倍和13倍;最后,从外商对华实际投资规模看,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527.43亿美元,是1983年的65倍、1990年的15倍。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和纳税分别已经占全国的30%和21%,占出口的比重高达55%,直接吸纳的就业人数达到4500万,在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在中国投资的达到480家。截至2009年5月底,中国累计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约9000亿美元。外资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增长速度持续稳定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无论在批准项目数、合同外资额,还是在实际利用外资额上都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1984-2002年全国批准外商

直接投资项目平均增长率为24.91%,其中,1984-1998年均增长率更高达59.4% 。合同外资额增长率总体上也保持着增长的态势,1984-2002年均增长率为21.47%。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999年出现下降外,其余年份均保持增长,1983-2002 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速高达33.5%。近几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也从过去以“引进来”为主要特征调整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2007年,中国企业的非金融类对外投资额达到190亿美元,是2004年的3.4倍,2008年又增长到410亿美元。由此可见,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额仍持续稳定并且保持着快速增长的状态。 1.2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特点 1.2.1外商投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外商在我国的投资过去主要集中于以轻纺为主的传统工业,近年来开始转向重工业方面投资,逐步投向石油化工、冶金、汽车和飞机等工业。另外,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高技术领域吸收外商投资持续大幅增长,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数量也迅速增加,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新增外商投资也得到了有效遏制,使得外商在华投资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最近几年外商在我国制造业中的投资发生了重要变化,我国制造业正在从加工组装基地向全球制造基地转变。随着跨国公司投资规模的扩大和投资水平的提高,中国在继续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的同时,在高附加值产品和技术研发上的优势也开始形成。以往许多跨国公司不愿意向中国转移最先进的产品和技术,但这种状况最近几年发生了明显变化,大量日本企业正在将最先进的制造技术和产品转移到在华投资企业。例如东芝在华投资已由以往集中于家电、机电、能源领域转向信息技术及软件领域,并将在今后加大IT业方面的投资。阿尔卡特将其全球先进技术和产品向在华合资企业和中国市场全面开放,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有限公司将全面获得阿尔卡特开发的最新技术和产品。柯达公司已经将全球的Easyshare数码相机生产转移到上海。医药行业中的大型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生产其最新产品,将中国列入全世界其新药上市首批名单等等。 2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分析

[427]夏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分析 崔健.吉林大学,2013. 摘要: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为扭转经济颓势,美国先后推出了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12年9月再次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并于同年12月加码。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事实证明其财政、货币政策都会对世界经济造成影响。本文通过研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分析美国前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全球,尤其是对中国产生的溢出效应,有助于合理预估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 告诉你仅花7天时间搞定专业论文的绝招 1 写论文一定找一个清静的地方闭关。因为是论文是一个完整、逻辑连贯的体系,如果干扰太多,写起来就会很慢,而且心也会很烦。如果在实验室或办公室,杂事太多,估计就是给两个月都写不完。 2 写论文之前最好先做一个报告,阐述一下做论文的思路,因为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你所作的东西用最简要的话说出来,就说明你的思路是清晰的。如果写论文没有清晰的思路,最好先不要写,否则是浪费时间。 3 这一步是最关键的。抓大放小,逐层细化。开始的时候,我论文写得很细,每一个论点的证明都要做到尽善尽美,但后来发现不行,一是写起来太慢,二是越写越发现自己沉陷于一个泥潭之中,根本写不下去了。所以我决定放弃,先是简要写出主要需说明内容,很快就能把论文的主体结构完成。感觉很有成就感,于是再把一些需要补充说明的东西逐步逐步加进去,使其丰满。这样,每细化一次,就把论文从头到尾过一遍,有整体感,逐步写下来,论文就写得非常快。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一下,至关重要的是按照第3点完成主体内容,我有一点心得可以分享给大家,您可以淘宝或百度上搜索一家叫“馨雅文献”的店家,他们家最贴心的业务是这样的:只要给出所写论文的题目和关键词,花费100

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行业差异

2012年第12期 /自我国政府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各行 业的企业纷纷开拓国外市场,以更好地利用资源,提升 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上千家境内投资者设立了 OFDI(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上百个国家(地 区),其中制造业的OFDI企业最多。 由于不同行业的OFDI存在规模和分布的显著差 异,因此技术外溢的差距也很大。鉴于此,本文对国内不 同行业OFDI技术溢出的差异进行研究。国内外研究结果概述国外学者Kogut&Chang(1991)对1976~1987年日本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数量和美国的研发密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力图找出日本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真正动 机。研究结论证明了技术寻求型FDI(外国直接投资)存 在,并提出技术溢出效应的猜想。[1]Lichtenberg&Potterie (2000)通过对1971~1990美国、日本、德国等13个国 家样本的分析,证实了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技术溢出的 重要渠道。[2]Braconier等(2001)对瑞典的FDI和OFDI数据进行面板分析后证实,瑞典的FDI规模和OFDI规模 都促进了国内获得的技术外溢。[3] NigelDriffield&JamesH.Love (2003)对英国制造业数据分析显示,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研发密集型产业中尤为突出。[4]Branstetter(2006)以专利数据作为衡量对象,对日本子公司在美国投资的数 据进行分析,证实存在双向外溢效应。即日本到美国投 资不仅对美国本土企业存在知识外溢,而且美国企业对 日本的投资企业同样存在知识外溢现象。[5] 国内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赵伟、古广东、何元庆 (2006 )采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与国内全要素生产率数据,构建了数学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逆向FDI 能促进国内TPF增加,并且分析了逆向FDI促进国内技 术进步的机理。[6]刘凯敏、朱钟棣(2007)采用了1985~ 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数 据,通过实证分析、因果关系检验,得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能使国内全要素增长率提高的结论,即不仅获取TFP是对外投资的动机,而且提高TFP能进一步促进我国增加对外直接投资额。[7]王英、刘思峰(2008)借鉴C-H模型,采用1985~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国内研发资本存量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国内研发资本存量与国内全要素生产率成正相关关系,但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效果小于国内研发资本存量。[8]邹玉娟、陈漓高(2008)采用 1987~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率和国内全要素 生产率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两者存在一定的同步性, 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率对国内全要素增长率的贡 献不明显,其原因可能是我国尚处于对外直接投资强度 不大、规模较小的阶段。[9]白洁(2009)采用了1985~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大量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逆向技术溢出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但效果不明显。[10]刘明霞(2010)利用2003~2007年我国各省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构成面板 模型进行分析,结果验证了逆向技术溢出存在,但省级 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11]虽然有这些研究成果,但是对行业之间技术溢出差异的研究却很少。李蕊(2003)通过数据和案例分析了制药业和电子业,初步得出我国企业进 行跨国并购的技术寻求动因。[12]欧阳艳艳、喻美辞(2011)也尝试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的差异进行分析。[13]根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规模、区位分布、行业分布、主体及海外并购显现出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本文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行业进行分析。计量模型和数据来源1.建立模型生产函数Y=ALαKβ,并且假定国内各行业技术进步来源于OFDI和FDI,则:TFP=A=B(OFDI)θ(FDI)ξ(1)其中, OFDI和FDI分别代表FDI流出和FDI流入,θ、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 —对行业差异的分析■浙江宁波/任艳君 摘要:本文运用DEA模型计算出2004~2009年我国各行业的Malmquist指数、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并 将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对外直接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行业层次上看,对外直接投资比例大的行业,Malmquist指数高,逆向技术溢出效果更加显著。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全要素生产率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行业差异;Malmquist指数;全要素生产率 经管研究JINGGUANYANJIU 72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 [摘要]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区分布不尽合理,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偏低;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高效统一的宏观管理与协调机构;海外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我国海外投资风险尚缺乏有效的防范制度和措施。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问题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与流量 从我国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 虽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但从总体规模上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相当于1990 年的13倍。2004年延续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上升势头,中国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6. 2亿美元,年末存量接近370亿美元。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更是增速惊人。在5月举行的第四届东亚投资论坛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陈健在论坛上透露,该年一季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FDI) 为193. 4 亿美元, 同比增长353%。 2.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 从投资区域结构看,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区域更为广泛, 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已经遍及世界约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 在亚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30%,在非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例约为3%,在拉美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0%,拉美已经取代亚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可以说, 我国9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投向了亚太地区, 相比之下, 欧洲其他地区所占份额极小。 3.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与投资方式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逐渐放宽了对外投资政策,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逐渐由国有企业主导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国有企业占整个投资主体的比重由2003年的43%降至2006年的26% ,而有限责任公司由2003年的22%上升至2006年的33% ,超过国有企业跃居对外投资主体首位,私营企业则位居对外投资主体的第三位。这表明有限责任公司和民营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投资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另外, 跨国并购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缺乏清晰的境外发展战略,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往往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完整的全球战略,以世界市场作为角逐的目标,对再生产周期的各个环节实行国际化安排。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增加出口创汇,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2.企业缺乏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是企业在市场中取胜的主要因素。目前, 我国还处在技术引进阶段, 在关键技术上, 还难以与国外具有高新尖技术和成熟产品的企业抗衡。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许多引进的先进技术缺乏消化吸收, 创新能力不强, 特别是一些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甚至某些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可言, 因而无力参与国际竞争, 甚至连国内的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效应风险述评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效应风险述评 内容提要: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提高国内企业业绩具有诸多正面效应和积极作用。但随着外资进程的加快,利用外商对华投资的风险问题也随即出现,亟待需要解决和深入研究。本文在问题提出的背景下,就近期相关中外资风险的问题进行文献综述和评价,进而提出规避风险的政策建议,以期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FDI风险政策建议 一、问题背景 我国改革开放,利用外资所取得的成绩令世人瞩目,但伴随引资战略进程的加快,我国在引进和利用外资中存在一些潜在风险,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国内被外资垄断的一些行业,排挤了我国民族企业,威胁到我国的产业安全,加大了国内市场风险。其次,外贸依存度虚高,外企出口占总出口的50%以上,反映了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企实现,我国对外资的依赖性过高,影响到我国的国际收支安全,加大了国际市场风险。第三,外资的技术外溢效果从总体上看不太明显,我国出口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绝对层次的现状并没改变,贸易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也没扭转,表明利用外资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的目标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第四,外企的技术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增强了我国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性,影响了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和积极性,技术的相对落后使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偏低,加大了国际和国内市场风险。第五,外资对总体就业的贡献率很低,与其在我国获取的利益不成比例,同时,外资的区域选择偏好也加剧了我国地区经济差异和个人收入差异。 尽管目前有许多国内外学者对此方面问题进行了有效的理论探讨,但绝大多数国内专家在从总体上论述了外资的正面效应后,只是略带论述了外资的负面效应,还不够深入;或从单个方面探讨外资的负面影响,如国内学者在技术外溢和技术安全方面,运用了大量的计量与实证的分析方法,但分析结果大相径庭,对统计计量标准与方法也存在较大的分歧。作为国外学者则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整体进行分析,或以中国为例进行局部分析,直接对我国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客观分析的较少,并且国外专家分析也难免会从自身的角度和立足点出发来看待中国问题,不一定完全符合我国国情。虽然外资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有专门阐述,但缺乏理论系统分析,因此本文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我国全面履行人世义务的过渡期即将过去。这意味着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将加快,外资会以更快的速度进入我国,国际投资的自由化趋势难以逆转。在积极参与了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多边投资自由化活动中,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存的现象使我国的政策出现了两难

金融市场风险溢出效应研究

金融市场风险溢出效应研究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金融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枢纽作用和关键的推动作用。然而,经济快速发展所积累下来的金融风险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很容易引起连锁反映,从而引发全局性、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并殃及整个经济生活,甚至导致经济秩序混乱与政治危机。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背景下,正确识别金融风险及其传导机制,及时、准确监测,采取适当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进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又是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次贷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散,欧债危机刚刚有所缓和,全球金融市场仍处于恢复、调整期的严峻形势下,把目光汇聚于极端情况下金融市场风险的度量、管理及其传导机制的分析上,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研究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为识别和管理风险创造良好条件,无疑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理论,从金融风险的度量和溢出效应入手,先采用定性的方法了分析我国金融业存在的风险及主要影响因素,然后采用VaR、ES、CARE、CoVaR、GARCH、SV、Copula、MCMC等多种定量方法,来分析我国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及其传导机制,立足我国经济转型的特征,探讨如何通过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具体工作如下:(1)极端损失出现时,以分位数为基础的QVaR估计值会出现完全低估风险的情况。而从业人员和监管部门通常更关心就是在异常波动和极端损失(如经济危机、市场崩盘等)出现的情况下,金融资产所面临的最大潜在风险。为了避免QVaR模型的这些缺点,采用以Expectile模型为基础VaR度量方法(以下简称EVaR)来构建向量自回归期望分位数模型(CARE),并以此来计算金融收益序列的VaR和ES,用以度量金融市场风险。通过对上证指数和深圳成指的实证分析发现:CARE模型在对金融收益序列的VaR估计与预测方面,明显优于金融风险管理实务界主流的RiskMetrics模型,也优于CAViaR模型,而且在ES度量方面也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2)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考察两个市场间风险传导的实质就是检验其风险-Granger因果关系。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结合时变Copula-GARCH模

外国直接投资RD与溢出效应对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分析

外国直接投资R D与溢出效应对四个高技术行 业的分析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国际经济学 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分析(初稿) 黄烨菁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内容摘要:论文在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外资溢出效应的文献,归纳出该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结论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论文采用面板数据的模型方法,选取了中国四个高技术产业下的18个小产业为分析对象,对这些产业从1997年至2002年的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生产率溢出效应作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指出外商投资企业的雇员与工程技术人员比重对国有企业的生产率有正的影响,可见,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因素是外资溢出效应的来源。 关键词:外商投资溢出效应技术 一、有关溢出效应含义和相关的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 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研究是近年来外资对于东道国经济发展间接效应研究中的一个主题。在有关外资给发展中东道国带来的间接效应的研究成果中,大量论文都分析了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各种类型的关联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这些在直接的外资投资收益之外的积极影响成为溢出效应的来源,主要表现在本地企业技术提升、出口渠道的扩大和企业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的改善。其中有论文从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角度对外资的这个间接技术效应作过分析(陈国宏,1997;李平,2001)。就外资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而言,由于对象和方法上的差异,有关溢出效应的存在和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从1974年到2001年期间国外学者正式发表的有关外资的生产率溢出效应的经验研究中,14项研究得到了溢出为正的结论,13项研究得出了溢出为不确定的结论,4项研究得出了溢出为负的结论。就中国利用外资的溢出效应问题,在许多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增长与技术进步的研究,溢出效应都作为一个积极效应被提出,但是,同时也有论文分析了外资给当地企业带来的负面的间接效应。就相关的实证研究而言,不同的研究项目对于溢出效应的检验的视角、数据的来源和检验方法有着不同的观点,得出的结论也因此不同。 (一)有关外资溢出效应的内涵 首先,就外资溢出效应的定义而言,由于溢出效应的具体内容和发生机理是一个复杂的很难精确定义的过程,因此,它是伴随着外资为源头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而产

外国直接投资RD与溢出效应对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分析

国际经济学 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分析(初稿) 黄烨菁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内容摘要:论文在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外资溢出效应的文献,归纳出该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结论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论文采用面板数据的模型方法,选取了中国四个高技术产业下的18个小产业为分析对象,对这些产业从1997年至2002年的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生产率溢出效应作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指出外商投资企业的雇员与工程技术人员比重对国有企业的生产率有正的影响,可见,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因素是外资溢出效应的来源。 关键词:外商投资溢出效应技术 一、有关溢出效应含义和相关的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 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研究是近年来外资对于东道国经济发展间接效应研究中的一个主题。在有关外资给发展中东道国带来的间接效应的研究成果中,大量论文都分析了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各种类型的关联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这些在直接的外资投资收益之外的积极影响成为溢出效应的来源,主要表现在本地企业技术提升、出口渠道的扩大和企业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的改善。其中有论文从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角度对外资的这个间接技术效应作过分析(陈国宏,1997;李平,2001)。就外资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而言,由于对象和方法上的差异,有关溢出效应的存在和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从1974年到2001

年期间国外学者正式发表的有关外资的生产率溢出效应的经验研究中,14项研究得到了溢出为正的结论,13项研究得出了溢出为不确定的结论,4项研究得出了溢出为负的结论。就中国利用外资的溢出效应问题,在许多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增长与技术进步的研究,溢出效应都作为一个积极效应被提出,但是,同时也有论文分析了外资给当地企业带来的负面的间接效应。就相关的实证研究而言,不同的研究项目对于溢出效应的检验的视角、数据的来源和检验方法有着不同的观点,得出的结论也因此不同。 (一)有关外资溢出效应的内涵 首先,就外资溢出效应的定义而言,由于溢出效应的具体内容和发生机理是一个复杂的很难精确定义的过程,因此,它是伴随着外资为源头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而产生,有关的研究认为导致溢出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要素不同于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在本质上表现为信息和知识,具备自然的外部性,在与生产过程结合的过程中,产生扩散和对外传播,这成为溢出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目前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产业内的溢出效应,其发生的机制是在同一产业内的外国企业与当地企业之间,尤其是在价值链的环节之间存在分工关系的外国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各类形式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关联。有关这个关联对当地企业和相关产业的贡献,由于是外商投资企业直接经济效益和税收收入之外的利益,因此就它对东道国经济的贡献而言,是属于一种溢出,溢出效应主要来源于投资的外部效应(Meier, 1976)。也有学者将它定义为外商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或发展能力发生无意识影响的间接作用(何洁,2000)。 在通常情况下,外商投资企业比同行业的国有企业具备更先进的技术,他们

评价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评价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内容摘要:近年来,在世界范围上,中国被广泛地认为是引入外商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主流文献应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得出结论,认为外商直接投资透过资本形成、出口扩张、技术转移和推动经济结构和制度转变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本文则从涵盖结构主义、激进政治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等学派有关外商直接投资和后进发展研究的一个多方位视角,来评价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外商直接投资一方面确实促进了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却妨碍了生产性效率的提升、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综合而言,总的效应却应该是偏向于负面的。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相对生产率,比较优势,经济发展 一、现有文献概述与批评 现有的研究文献绝大多数遵循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在不同程度上,它们接受这样的假定,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意义,是代表了接受体的资金和技术资源的一种“净增加”。这种分析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将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总量的主要指标的比率简单标示出来,然后“读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由此得出判断,按照国际标准,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和外商直接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之比,在1980年代相对较小,进入1990年代以后就开始大幅度上升。这些研究同时发现,在日益扩张的中国外贸出口中,外资所占份额也在急剧上升。这两项指标,对于迅猛发展的沿海地区省市表现得尤为显着(Chen et al. 1995; Kaiser et al. 1996; Lardy 1995; Whalley and Xin 20XX; Zhang and Song 20XX)。 第二种方法,可以说是第一种方法的补充,主要专注于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各项指标之间关系的回归分析。这种分析意在检测外商直接投资对可观测的指标,如GDP增长等的间接影响,这种影响在在第一种分析中不能够显示出来。另外也试图想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对那些不可观测的指标,如全要素生产率等的影响。这些分析发现对于各种不同的回归模型结果各异,但总体结论是,相关性都表现为正,而且在统计上显着。其中最乐观的发现是,在1990年代,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年增长达%,加上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资本形成使GDP增长个百分点,那么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总贡献在1990年代年平

中国相邻省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分析_经济论文

中国相邻省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分析_经 济论文 论文导读::本文基于中国29个省市1990-2006年间的数据,引入省份产出变量,在Solow增长模型框架下对全国29个省份与其相邻省份之间的相互溢出效应做了分析。结果发现:京津唐地区经济联系度低,区域合作性较差;长三角地区形成了良好的经济互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周围地区快速发展;南部沿海地区中广东省对邻省的经济带动作用不足,福建省对邻省的溢出效应为负值;中部地区中的河南、安徽、湖北以及西部地区中的宁夏与其相邻省份互动性良好;东北地区之间区域合作较差,辽宁省的经济辐射作用不大。论文关键词:相邻省份,溢出效应,Solow增长模型 一、引言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即一个地区的产出不仅依靠自身内部条件,同时受到其他地区产出尤其是相邻地区产出的影响,表现为经济增长溢出(陈丁、张顺,2008)。经济增长溢出效应越大,地区间经济联系度越高,产业互补性越强;溢出效应越小,则地区间经济联系度越低,产业互补性越差。一个地区与其相邻地区通过聚集和辐射相联系,聚集主要是源于自身的规模效益、市场效益、人才效益和设备效益等吸引着相邻地区的要素向本地区聚集;辐射指本地区对相邻地区的综合影响能力和发展带动能力,表现为产业带动以及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溢出等(刘崇献,2005)。研究各个地区与其相邻省份的互动关系,对于我国各省份明确当前形

势、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经济增长溢出效应也越来越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 Ying(2000)从中心-外围理论的角度出发,使用空间数据分析法,分析了中国1978-1994年省份产出增长率的相互作用,证实了中国空间经济存在溢出效应,其中广东省是全国经济增长的中心,对周围的沿海省份海南和广西有显著的正溢出效应,而对周围的非沿海省份湖南和江西则极化效应明显。 Brun,Combes and Renard(2002)利用Barro(1991)式的增长回归方程,对我国28个省份1981-1998年的平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对中部地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东部地区内部溢出效应也很明显,但是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则溢出效应不显著,进而得出在短期内溢出效应的作用不足以使中国区际经济差异缩小的结论。王铮、刘海燕、刘丽(2003)在Douver and Peeters修正的Mundell-Fleming模型的基础上经济论文,对模型进行改进,建立了区域间GDP溢出研究模型,根据1984-1999年数据的回归结果,得出我国东中西部GDP溢出效应明显,其中中部地区的发展起着主环节作用的结论。 李国平、陈安平(2004)以1978-2001年东中西三大地区实际GDP 的增长率为变量,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证实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不仅有利于东部自身,也有利于中西部地区。陈安平(2007)以1953-2004年我国八大区域的人均实际GDP为变量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北部沿海、长江中游、黄河中游和云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一)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一) 摘要:获得充分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产业关联则是跨国公司在我国技术扩散的一条有效路径。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产业关联效应较弱,我们通过该路经来获得技术溢出效应十分有效。因此,如何有效吸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促进产业关联,提高我国利用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效果是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跨国公司产业关联技术溢出一、产业关联对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必然参与该国的产业分工。由于跨国公司通常拥有技术或信息上的优势,当与东道国的供货商或客户发生联系,当地厂商就有可能从跨国公司先进的产品、工序技术或市场知识中“免费搭车”,于是就产生了溢出效应。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称为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后向联系效应。跨国公司向当地企业购买加工原料或零部件是其间接影响东道国产业结构的主要方式。通过这种后向联系,可以使东道国上游产业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为保证其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跨国公司往往会为供应商提供诸如技术援助、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以帮助供应商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这种后向联系,可促进东道国上游产业技术重组,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二是前向联系效应。东道国企业通过购买跨国公司较先进的技术产品,能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跨国公司产品的相关技术(维修和操作等技术)也会向东道国企业转移,这种前向联系对东道国下游产业技术水平将产生影响。 产业关联在跨国公司技术溢出中的作用已得到理论和经验的证明。在理论研究方面,Markusen和Venable(1999)建立了一个包括两种产品(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和三类企业(东道国生产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企业以及仅生产最终产品的跨国公司)的局部均衡模型。在模型中他们分析了产业间的溢出效应,认为跨国公司创造了对国内生产的中间产品的需求,一方面增加了国内供应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促使新的国内供应商进入上游部门,从而增强了下游最终产品生产者的竞争力。这两个方面都对生产中间产品的国内供应企业的整体生产能力具有正效应。Blomstr和Kokko(1996)在研究企业间联系的情形也指出,当地企业可以通过与跨国公司建立前向或后向联系增强自己的生产能力。关于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在东道国产生技术溢出的实证研究也较多。如Lall(1980)在研究印度卡车制造业时认为跨国公司通过产业关联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促进技术溢出的产生:如通过帮助当地潜在的供应上建立生产性设施;提供技术支持或信息帮助以提高供应商产品品质或促进创新;在组织管理上提供各种培训和帮助等产生产业关联效应,提升当地企业的标准,有助于技术溢出。Handfieldetal(2000)对日本、韩国、英国和美国各行业84家跨国公司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跨国公司的开发活动改善了当地供应商在成本、质量和交货方面的表现以及产品周期时间。Gorg和Strob(2002)在研究爱尔兰的制造业过程中,运用总进入率作为联系的衡量指标,结果表明下游部门的跨国公司的生产活动对处于上游部门的爱尔兰企业的进入和生产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 大多数的研究认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生产活动能产生正的产业关联效应,然而,也有一些文献认为这种产业关联效应并不明显,有的甚至存在负的关联效应。这表明跨国公司虽然能够与东道国的企业建立产业关联带来技术溢出,但这种效应是潜在的,是有条件的。Smarzynska(2002)在对立陶宛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的当地购买程度越高越容易建立产业关联,当地市场采购型的跨国公司比出口导向型的更容易发生关联效应,同时,产业关联效应要受到东道国供应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的制约。 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最为活跃的产业关联模式就是OEM合作和零部件配套生产合作。中国沿海的电子产业大都采用这两种关联模式。如沿海城市的一些小型IT企业已经成为跨国电脑厂商国际供应网络中一个最重要的来源,在上海IT业内,本土企业大约60%的生产

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FDI技术溢出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一种外部效应是指由于FDI 进入东道国其带来的技术对当地的生产率增长、经济增长、劳动力技术水平提高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贡献而FDI投入方却无法因带这些贡献而得到相应回报的现象。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最早的技术溢出是由MacDougall(1960)在分析FDI的一般福利效应时提出的。 Cooden(1960)和Caves(1971)分别考察了FDI对最佳关税、产业模式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多次提及溢出效应。Blomstrom(1998)将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定义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实施FDI引起当地技术或生产力的进步而跨国公司无法获取其中的全部收益的一种理论。 Caves(1974)分别检验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他发现在加拿大制造业中,当地企业的利润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正相关,而在澳大利亚制造业中劳动生产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也呈现正相关。Blomstrom和Perssom(1983)选用墨西哥1970年的行业横截面数据,将劳动生产率作为技术水平的评价指标,同时选用行业资本密集度以及劳动力绩效作为影响特征变量,实证得出了存在正技术溢出效应。Blomstrom和Wollf(1989)选用墨西哥1965年~1984年的行业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某些特定产业内外资的进入对当地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地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与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生产力水平存在趋同现象,同时当地企业生产力水平

提高的速度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呈正相关关系,从而也得出了存在正溢出效应的结论。李平(1999)对中国各部门内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溢出效应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重点研究了产业自身的产品内含型技术和资本内含型技术对其他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在选取的12个制造业产业中,他发现绝大多数产业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资本内含型技术溢出效应。姚洋(1998)利用第三此全国工业普查的资料发现行业中如果外国三资企业数量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行业的技术效率就会提高1.1个百分点。秦晓钟、胡志宝(1998)采用生产函数模型,利用1995年工业普查数据,对含采掘业、电力煤气等39个行业进行了检验,得出FDI的行业内溢出效应明显存在的结论。何洁、许罗丹(1999)借鉴Feder (1982)模型实证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我国内资工业企业的技术外溢作用就提高2.3个百分点”的结论。沈坤荣(1999)利用各省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与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横截面的相关分析得出FDI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带来0.37个单位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陈涛涛(20__)利用我国制造业84个四位码行业的数据实证发现当内外资能力差距较小时有助于溢出效应的产生。 以上文献均侧重于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和其效应方向的研究而忽略了对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具体因素的作用的分析。实际上FDI的进入东道国并不是主动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而是需要与一定的东道国具体因素相结合本文将就几个重要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利弊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利弊分析 (2009-04-09 11:29:19) 鲁月峰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综述 麦克杜格尔(Macdugall,1960)较早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和影响做了理论研究,后经肯普(M.C.Kemp)等人对其分析的发展形成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麦克杜格尔和肯普认为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将使各国的资本边际产出率趋于一致,从而可提高世界的总产量和各国福利。麦克杜格尔以后,随着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的明显扩大和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西方学者采用宏观结构分析和微观行为分析的方法对国际直接投资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许多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其中有海默(Hymer1960)等人的垄断优势论,哈佛大学教授维弄(R.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巴克利(P.J.Buckley)等人的市场内部化理论,邓宁(J.H.Dunning1977)的国际生产折衷论,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的比较优势论等等。在国际直接投资对发展中东道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和A.斯特劳特1969年创立的“两缺口”模型,该模型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经济发展主要受三种因素约束:一是储蓄约束,即国内需求水平低,不足以支持国内投资需求的扩张,二是外汇约束,有限的外汇收入不足以支付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品和消费品进口,三是吸收能力约束,即由于缺乏必需的技术和管理,无法有效的使用外资和各种资源,这三种约束都将阻碍经济发展。实质上双缺口模型是在新古 典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得出的,而以罗默(P.Romer)、卢卡斯(R.Lucas)等人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认为,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贸易可以产生一种外溢效应(Spillover),加速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传递,从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在实证研究方面,西方学者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跨国比较分析来研究外国资本流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常的做法是将经济增长率对外国投资水平和外国资本的积累进行回归分析;另一种做法是通过生产函数导出的增长方程研究外国资本对本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对国际资本流入与国内经济增长特别是发展中的东道国的各种实证分析中,有的学者认为国际资本流入促进了接受国的经济增长,有的学者对国际资本流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持否定态度。其中,V.N.Balasubramanyam 和M.Salisu利用46个国家的样本数据检验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道国的经济增长,世界银行学者Husian和Jun应用时间序列和横截面序列相结合的方法对东亚国家(不包括中国)1970-1988年的经济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另外如Raghuram G.Rajan,Eduardo

城市发展与城市间溢出效应的研究分析

城市发展与城市间溢出效应的研究分析 广佛日趋同城化、珠三角拟定打造“两小时生活圈”、苏中板块应承长三角顺势而起,中国城市发展呈现大城市辐射周边城市且区域日益紧密联结的发展态势。城市间的溢出效应,是指区域中心城市产业转移、资本流动、意识观念扩散等有形或无形资产的转移扩散至周边地区的现象。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一般学者都普遍解读为城市间的“互利双赢”“联姻之好”“做大做强”的壮举,其中体现在以下几个依据:(1)不同等级之间的城市发展对溢出效应的需求;(2)中心城区对周边城市的“溢出”对其的带动发展作用;(3)低位城市对接高位城市,解决了大城市空间发展限制问题;(4)城市间的互补借力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5)城市间的溢出效应对于城市群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城市间的关系认定,应存在以下几种格局,“互利双赢”“两败俱伤”“各有取舍”。溢出效应也可以相应的分解为“正溢出效应”、“负溢出效应”、“回波效应”。正溢出效应,是指溢出效应中的积极因素,即产业转移、资本流动等带给周边城区的发展机遇和正面影响。苏中板块小城市群以上海、苏州、南京等特大城市为依托,乘着中心城区调节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模式的的机会,充分利用大城市的溢出因素,提升自身经济水平,达到互利双赢的局面。负溢出效应,是指溢出效应中的消极因素,即高位城市的溢出因素对周边城区的不利作用和负面影响。城市的溢出因素,也包含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拉力作用以及城市化演化过程中的负面问题,比如,生活垃圾、大气污染、水质污染、空间限制、交通堵塞等城市化问题。这些城市溢出因素带来的城市间复杂的利益问题,既加深了中心城市的城市化问题,也加剧了城市与周边地区矛盾。北京近郊的垃圾村镇,成为大城市经济发展负溢出效应的现实例子。回波效应,也称为反馈效应,是指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溢出效应的反效应。利用水纹为例,中心城市可视为小石子投入水湖的中心区域,中心城市产生的水纹一圈圈向四周扩散,越靠近中心点,水波纹路越深越清晰,越远离中心点,水波纹路越浅越模糊。在表面的水纹掩盖下,水底相应的生产回波,对中心城市产生一个反馈的作用,即城市间的回波效应。这表现为周边地区对中心城市辐射的反作用力,即“各有取舍”。 区域间溢出效应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研究的热点。正是这种区域间的相互作用,才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城市空间体系。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都在着力打造具有高成长性、强辐射作用的城市群。从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到中部地区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再到东北、西北地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关中天水经济区,我国的经济区域规划和相关指导性意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密集出台。关于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路径的探究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经济地理学所阐述的空间外溢效应可以成为解释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正确认识城市间的溢出效应,对规划城际间发展模式、评估城市群的发展效益以及界定城市间的发展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区域间的溢出效应在空间是受限的,由于溢出因素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多维度,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周边城区的消化吸收作用很难做到“鱼和熊掌都可兼得”,利弊共存,各有取舍。在城市群的规划政策中,应注意城市间正溢出效

技术溢出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技术溢出效应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积极作用,他能够激励创新活动的发生,推动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动。关于技术溢出[1]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活动已经有了较为深入与完备的研究。例如2007年张倩肖等[2]证实:FDI知识溢出是促进本土技术创新的主要外部力量。2007年赵克杰等[3]以江苏省为例,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 计算出了各产业的工艺创新溢出效应和产品创新溢出效应, 并给出了技术进步综合溢出效应较大的产业。2007年张杰等[4]通过构建一个空间动态博弈模型,考察了集聚视角下领先企业与跟随企业间的多维技术溢出效应对双方企业创新动力的影响,发现在单向溢出效应和双向溢出效应不同情形下,对企业创新动力的激励有着根本不同的表现。2009年赵骅等[5]在考虑集群内企业拥有不同的技术创新效率的情形下, 建立两阶段非合作博弈模型, 讨论当集群企业在不同时机创新时, 技术溢出对其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2011年杨秀文[6]基于Feder 两部门模型分析框架,采用静态面板数据门槛模型,从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经济结构五类吸收能力角度分析外资对我国省域创新能力溢出效应的门限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外资部门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主要依赖于边际要素生产率优势,且存在微弱的负向溢出效应。除人力资本及人均GDP外,其他四种吸收能力与外资科技创新溢出效应之间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2011年宋宝香等[7]选取外部技术获取模式、转移技术特性、企业特性和技术学习过程四个方面,以苏州制造业本土企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 在利用外部技术资源过程中,企业的技术战略、学习文化和技术学习

过程对提升技术能力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2012年艾兴政等[8]提出一个基于一个供应商和生产可替代产品的两个竞争制造商的模型, 研究无合作创新、无技术溢出的合作创新和有技术溢出的合作创新3种模式的均衡绩效。研究结果表明, 强势制造商和供应商选择合作创新是占优策略。进一步还发现, 在下述3 种情况下强势制造商会与零件供应商达成技术溢出合作创新机制。范如国等[12]采用2004年至200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二级三要素CES生产函数分析FDI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可行性,揭示FDI、R&D 经费投入和R&D人力资本投入3个投入要素之间以及与企业创新产出之间的复杂关系。Young Bong Chang等[13]研究发现在IT服务行业从技术溢出效应获得的收益较大,有长期的影响作用。 [1]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8版)[M].萧琛译.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l:48~50. [2]张俏肖、冯根福.三种R&D溢出与本地企业技术创新[J].中国 工业经济,2007(11). [3]赵克杰,刘传哲.产业技术进步溢出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3). [4]张杰, 张少军, 刘志彪. 多维技术溢出效应、本土企业创新动力 与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基于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形态的研究 [J]. 南开经济研究, 2007, ( 3) . [5]赵骅,丁丽英.技术溢出对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2009,(1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