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为贵 (2) (八年级下册语文)
- 格式:pdf
- 大小:200.52 KB
- 文档页数:4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精品教案活动背景中国文化崇尚“以和为贵”: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商人们常说“和气生财”,贺人新婚要说“和和美美”“琴瑟和谐”……“和”文化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习近平同志说:“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人类在21世纪所共同面临的冲突,错综复杂,千头万绪。
概括起来有五大冲突和危机:一是人与自然的冲突及其生态危机;二是人与社会的冲突及其人文危机;三是人与人的冲突及其道德危机;四是人的心灵冲突及其信仰危机;五是文明之间的冲突及其价值危机。
“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是化解这五大危机的利器。
事实上,小到修身养性、齐家交友,大到治国理政、邦交抚远,都离不开“和”的价值守则。
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
可以说,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优秀的文化思想需要他们来继承和发扬。
所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文化,并在了解的基础上亲自去实践,做一个处处“以和为贵”的理智、豁达的青少年,是很有必要的。
学情分析“和”文化对于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可以说深入人心。
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无不体现着一个“和”字:与他人交往“以和为贵”、团结同学、班级要有凝聚力,和睦家庭,和谐校园,华夏一心、众志成城……这些渗透于中学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教育,都是“和”文化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这样的教育,已经点点滴滴渗透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像一颗颗种子,等待着发芽、成长。
所以,我们的这次实践活动,相当于给学生心中的种子浇水、施肥,使根植于学生心底的“和”文化的种子早日生根、发芽。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交际能力和生活阅历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和增加,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有能力完成搜集资料、合作探究、整合辩论等各种活动。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探“和”之义。
认真阅读相关资料,正确解读“和”与“同”的内涵。
理清古人论述“和而不同”的思路,了解“和而不同”在当下的意义。
2.寻“和”之用。
搜集体现“和为贵”的事例,比较异同,从而探寻出“和为贵”的真谛。
3.享“和”之乐。
召开班级讨论会,以“和为贵”为主题,汲取思想智慧,指导自己的生活。
重点难点通过开展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和”的理念和能力,提高“和”的意识和认识,达到“和谐”的目的。
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合理分工,明确各组任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历来有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琴瑟谐和、上和下睦、家和万事兴等富含哲理的词语。
同学们发现没有,在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和”到底是什么?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何如此巨大?“和”文化在今天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谈谈“以和为贵”!二、合作探究(一)探“和”之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明确: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通俗地说,“和而不同”就是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的观点的博大胸怀,在讨论时能各抒己见,私下里能相互尊重与理解;“同而不和”就是在讨论时随波逐流,而暗地里却不服气,有时还会拆人家的台。
(二)寻“和”之用。
1.浏览课本中《“六尺巷”的故事》,体会“和”的真谛。
明确:(1)互相谦让,能使邻里和睦。
(2)与人相处要心胸豁达,这样才能和睦相处。
(3)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阅读下面的故事,谈谈你的感悟。
明朝洪武年间,缅甸与百夷(今缅甸北部)交战,明太祖未发一兵,派李思聪、钱古训二人劝和。
二人先奉劝缅甸“两国之民居处虽分,惟存关市之讥。
《以和为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认真阅读相关资料,理解“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并能根据自己的思考,用关键词概括“和”的含义。
2.查阅资料或者通过调查、采访等活动,搜集体现“以和为贵”的事例,比较异同,从而探寻出“以和为贵”的真谛。
3.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和”的理念,提高对“和”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世间万物,因和睦而美丽,因和睦而温馨。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
“和”的重要性体现在我们的语言当中:“家和万事兴。
”故宫的三大殿被命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商人们常说“和气生财”,贺人新婚要讲“和和美美”“琴瑟谐和”,等等。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和”的内涵与作用,让我们的生活因“和”而更精彩。
二、活动一:探“和”之义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
“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
当然,重视“和”的思想,对“和”与“同”内涵的思考并不始于孔子,也不止于孔子。
借助工具书,理解下面的材料,小组讨论:“和”与“同”有什么区别?古人论述“和而不同”的思路是怎样的?“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什么意义?1.“和”与“同”的区别①“和”就是心胸宽广,即“心不争”;“同”就是亲附偏袒。
②“和”起于“义”,“同”产生于“利”。
③“同”是一致,没有变动,没有多样性;“和”是相对的统一,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是各种不同的因素通过调节而达到的统一与平衡。
2.古人论述“和而不同”的思路古人论述“和而不同”这一思想时,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先阐述什么是“和”,什么是“同”,在对比中,使“和”与“同”的区别得以清晰体现。
然后以君子与小人不同的言行来进一步阐述“和”与“同”的区别,从而使读者充分理解“和而不同”这一思想的内涵。
【组合训练】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1.以和为贵,和谐共生。
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班级准备开展“以和为贵”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解读“和”之义]下面是关于“和”字起源的资料,请你解读。
[材料一]“和”字源于“龢”,而“龢”又从“龠”从“禾”。
《说文解字》:“舍,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
”龠是中国古代竹制的吹奏乐器,最初只有三孔,后来发展为多孔,即今所谓的排箫。
“龢”以左旁的“龠”表形,以右旁的“禾”表声,表示吹时,长短不同的竹管发的“和和”乐音以调和众声。
[材料二] 和,相应也,从口,禾声。
(《说文解字》) [材料三] 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
(《广韵》)通过阅读这些资料,你推测“和”的起源和有关,它的本义可能是,由此引申出的意思有。
(2)[传承“和”之美] 班里举行“以和为贵”的主题演讲会,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为本次演讲会设计一段开场白。
(3)[拟写对联]请为本次“以和为贵”的主题活动拟写一副对联。
(每联不少于五言)上联:。
下联:。
2.八年级(1)班正在开展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策划活动] 班级在举行“以和为贵”的演讲比赛,请你补充活动步骤。
步骤一: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步骤二:。
步骤三:评委老师进行点评步骤四:。
(2)[制订班规] 活动中,同学间有观点上的交锋。
相持不下时,有人恶语伤人,最后不欢而散。
请你从“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以班长的身份,制订两条“班级议事规则”。
3.中国文化崇尚“和”,请你参与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学校要征集“以和为贵”的名言或谚语,下列不符合主题的一项是()A.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有容乃大,心境宽;以和为贵,万事顺。
D.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八下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精选题及答案1、八年级(3)班将举办“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0分)(1)【知“和”】①写出两个含“和”字的成语。
(不得使用本题涉及的成语)(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与“和”相关的历史故事,补写对联。
(2分)上联:将相和有容乃大成经典下联:______邻里相让传佳话(2)【用“和”】在活动中,有些问题需要全班讨论。
为避免出现消极应对、恶语伤人等情况,特拟订几条“班级议事规则”,请你给下面的规则补写两条。
要求语言简明。
(4分)1、(10分)(1)(6分)①示例:和颜悦色、和衷共济、琴瑟和鸣、政通人和、惠风和畅②六尺巷(2)(4分)示例:①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理解其意图。
②互相尊重,就事论事,不使用侮辱性字眼。
③能包容不同观点,择善而从。
2、世间万物,因和睦而美丽,因和睦而温馨。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八年级(1)班开展“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起参加。
(9分)(1)活动设计围绕“以和为贵”的主题,同学们已经设计出活动项目一,请你再设计两个活动项目。
(2分)活动项目一:举行讲“以和为贵”故事比赛活动项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项目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面是一位同学的一段活动体会,请按要求修改病句。
(4分)我很早就知道“六尺巷”的典故,今天把一件烦心事处理好了,再重温这个故事,颇有感触,①仿佛给自己又上了一堂“礼让乃中华美德”。
礼让,不仅是美德,更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器。
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
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不能“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遇到烦心的人和事,退一步海阔天空,②不断修身养性,增加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做好人,行善事,“福虽未至,祸已远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吃亏就是占便宜。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探“和”之义,理解中华“和”文化的思想内涵,把握“和而不同”的当下意义。
2.寻“和”之用,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采访、徽标设计、创意阐释等活动,实现多学科能力的整合,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班级讨论会,强化主体实践性,拓宽文化视野,培养文化自觉的意识,逐步树立文化自信的态度。
【重点难点】1.探“和”之义,理解中华“和”文化的思想内涵,把握“和而不同”的当下意义。
2.寻“和”之用,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采访、徽标设计、创意阐释等活动,实现多学科能力的整合,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班级讨论会,强化主体实践性,拓宽文化视野,培养文化自觉的意识,逐步树立文化自信的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活动开场,引入课题师:请同学们说出一些含有“和”的词语。
预设:一团和气、和睦相处、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衷共济、一唱一和、和气生财、心平气和、和平共处、琴瑟和鸣、政通人和、惠风和畅……师:“和”到底是什么?为何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和”文化在今天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我们又应该怎样传承“和”文化呢?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板书: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探“和”之义,理解中华“和”文化的思想内涵,把握“和而不同”的当下意义。
2.寻“和”之用,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采访、徽标设计、创意阐释等活动,实现多学科能力的整合,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班级讨论会,强化主体实践性,拓宽文化视野,培养文化自觉的意识,逐步树立文化自信的态度。
——学生齐读三、师生协作,共研活动活动一:探“和”之义1.查阅工具书,书写“和”字,探究其字形的演变。
预设:2.根据《说文解字》对“和”的解释,探究“和”的初义。
和,调也。
从口,禾声。
——许慎《说文解字》预设:“和”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以和为贵》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以和为贵》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和谐的故事,传达了和谐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品质,是人类生活最美好的状态。
课文内容深入浅出,富有教育意义,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但是,对于和谐的理解可能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对和谐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和谐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和谐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和谐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和谐的概念。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和谐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和谐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和谐的概念。
同时,我还将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探讨和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解和谐的概念,引导学生对和谐有所了解。
2.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思考。
3.讲解课文: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4.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和谐的重要性。
5.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再次强调和谐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和谐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品质•和谐是人类生活最美好的状态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来进行。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都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谐的概念。
语文八年级下册《以和为贵》说课稿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一节综合性学习活动课。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活动过程等方面来说说。
一、立足文本,细析教材,准确定位。
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以"全面进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出发点,对"综合性学习"提出了新的详细目的,即:①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有效地查找、引用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②关心校内外、国内外大事,就公共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并能合理地展示学习成果,体验合作和成功的喜悦。
回归教材内容的分析:1.本课是一节综合性活动课,活动主题是"以和为贵",没有必需要掌握的文本内容,教学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设计,让学生理解"和"这个主题的内涵。
2.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目的下,这个活动内容应时顺势,且适宜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非常有必要普及一下和之相关的各类知识。
教学目的:1.学习中华"和"文化,理解其深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2.通过有效地查找、引用资料,合作讨论分析问题,并积极地展示学习成果,体验合作和成功的喜悦。
3.有效地查找、引用资料,合作探究学习"和"文化,理解古今"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4.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步学生思想道德程度,促进个人、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环境。
二、立足学生,巧用教法指导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汲取收营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催促学生课前自主搜集资料、课堂积极展示讨论;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扩大课堂容量,向"全面进步学生语文素养"的方向迈进。
三、立足课堂,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教材以古代诗词、成语、故事等形式,展现了“和”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培养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将“和”文化运用到人际交往中,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古代诗词、成语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相关的诗词、成语、故事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和谐相处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掌握“和”文化的内涵,能够运用相关的诗词、成语、故事等。
2.难点:如何将“和”文化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和”文化的历史渊源、诗词、成语等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和”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相关诗词、成语、故事等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和”文化的历史渊源,呈现相关诗词、成语、故事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和”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教师巡回指导。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学设计平潭城关中学李秋【导学目标】1.利用工具书和网络,理解“和”与“同”的区别。
探究“和而不同”在当下的意义。
理解“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2. 搜集体现“和为贵”的典型事例,探寻“和为贵”的真谛。
3. 创作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并给予评价。
4. 通过开展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和”的理念和能力,提高“和”的意识和认识,达到“和谐”的目的。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创作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掌握宣传标语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活动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和”即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
“和”的重要性体现在我们的语言当中:故宫的三大殿被命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商人们常说“和气生财”,贺人新婚要讲“和和美美”“琴瑟和谐”,等等。
自孔子以来,我们的民族就形成了“以和为贵”,“亲仁善仁”的文化传统,其中的“以和为贵”更是一盏永远不灭的灯火。
世间万物,因和而美丽,因和而温馨。
下面,我们就围绕“和”来展开活动,去探究“和”的意义与价值。
有请本次活动的主持人陈震雄同学上台。
二、活动指导,交流展示。
活动(一):探“和”之义1、学生在课前借助工具书和网络,理解讨论“和”与“同”有什么区别。
“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什么意义?主持人: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今天能担任这场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持人。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意思是说: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
那么,“和”与“同”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一下你们的课前搜集的资料和自己的理解?第二小组代表发言内容:我们小组通过搜集资料发现,和不等于同,和比同更高一个层次,是和谐。
好比五味调和,油盐酱醋等互相补充搭配但不失去自我才能调出有滋有味的食物,否则就是一味的酸,一味的咸,令人不能下咽。
《左传》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齐景公问晏子:“梁丘据这个人与我算得上是和吗?晏子回答说:“只能算是同,算不上和。
臣应该对君的想法适当地提出意见。
但梁丘据却完全同意君的说法,就好像水与水做成的汤,有什么味道呢?又好像五音只有一种,有什么可听的呢?”梁丘据阿谀附和,盲目苟同,唯齐景公之意见是从,因此只能算是“小人同而不和”,而不是“君子和而不同。
”,后者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所以我们认为,和是互相补充配合但不失去自我;同是完全一样没有自我。
主持人:那么,“和而不同”在当下又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综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和组员们的理解来分享一下你们的观点和看法?第五小组代表发言内容:我们认为和而不同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用“和而不同”思想处理人际关系,就要“与人为善”,勇于听取不同意见,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携手进步。
二、用“和而不同”思想来指导政府工作,有利于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能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防止决策的重大失误。
三、在日常生活中,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对上不盲目附和,能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听取不同意见,这样就能使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
2、理解和讨论“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主持人:“和”的内涵是丰富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咱们中国人对“和”的理解也在进一步地深化和拓展。
古代经典中对“和”的思想的论述也涉及多个方面。
请各组将课前自行搜集的资料加以适当补充,理解“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各组可以自行讨论、交流、相互补充。
第八小组:从精神动力的角度发言:我们小组通过收集资料,从精神动力的角度来理解“和”的思想内涵。
“和”不仅是一种均衡的状态或最高的德行,其本身还是推动道德实践的精神动力。
正如《正蒙·诚明》中张载所言,“义命合一存乎理,仁智合一存乎圣,动静合一存乎神,阴阳合一存乎道,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
和是所有关系的根本性法则,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
第三小组:从崇高美德的角度发言:综合了我们小组收集的材料,我们认为“和”有别于“同”但都是重要的美德。
正如《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的董仲舒所言:“中者,天地之所终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
”是故“夫德莫大于和”。
我们认为,“同”是对事物的简单复制,有盲从之意,和则是从不同事物间的协调和新的创造,所以“和”不仅是君子的美德,更是天地之间最高最大的一种德行。
第一小组:从人性品质的角度发言:我们小组是从人性品质的角度来收集资料的。
控制好自己的心情并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便是和。
正如《中庸》第一章中所言:“喜、怒、哀、乐之示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当然,要实现这种内心情感的和谐有序,必须修养身心,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第四小组:从行政统治的角度发言:我们组是从行政角度来收集资料的。
我们认为“和”不仅是一种个人的美德,更是一种事关国家兴亡的政治德行。
《尚书·顾命》中记载周成王在临去世前就特别训示说“燮和天下”,而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所以,作为最高美德的和,不仅事关个人的德行修养,还将在扩充、延展之后,影响整个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安宁与进步。
《尚书·多方》就明确指出,领导者对和的背弃,会造成外在世界的无序,带来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紊乱,同时,贤明的君主必须以“和”的方式来治理天下,这是一种高尚的政治德行。
第六小组:从道德教化的角度发言:综合我们小组收集的材料,我们认为,从道德教化的角度来看,“和”对国家实施道德教化、人个进行道德修习都很重要。
《周礼》中记载,周王“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可见,早在古代,人们就把“和”与政治活动联系起来进行“和”的道德教化,有益于人克明本性、体觉和谐、重塑自身,更有益于稳定国家,使国家繁荣富强。
活动(二):寻“和”之用1、学生展示课外搜集的有关“和为贵”的历史故事,现代故事,或身边的事,从中探寻“和为贵”的真谛。
主持人:“和”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多样化的,丰富而又深邃的思想内涵。
“和”的思想,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可以概括为一句俗语即“以和为贵”。
这是孔子弟子有若的话,原文为“礼之用,和为贵”。
历史上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多将“和为贵”中的“和”理解为“和睦”“和气”等。
那同学们知道哪些能体现“以和为贵”思想的故事呢?可以是历史故事,也可以是现代故事,或是我们身边的事也可以。
有没有同学愿意来分享一下?张智宇同学讲述“将相和”的历史故事。
李可欣同学讲述“球赛”的故事林可滢同学讲述了“身边的事”主持人:接下来,我们有请由陈宇航、魏俊杰等同学上台表演一段故事。
(表演结束)他们的表演精彩吗?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表演的是历史上的什么故事吗?生:“六尺巷”的故事主持人:对,“六尺巷”这个故事就是“和为贵”原则在生活中非常确切的体现。
感谢此剧的编剧林炜洁同学和高宇新同学。
主持人总结:同学们,“和”与“同”内涵的思考并不始于孔子,也不止于孔子。
“和”不仅是君子的个人美德,更是天地之间最高、最大的一种德行。
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 要做到和气待人,相互尊重,学会换位思考、关注对方感受。
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和和美美。
接下来有请李老师继续今天的活动。
2、各小组创作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小组展示最佳宣传标语,其它小组进行评价。
师:“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的打油诗,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则诠释“和为贵”的精彩标语。
我们平时也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标语,它们对宣传主张、倡导行为、制造氛围有着特殊的作用。
请同学们参考书本131页的五条示例标语,各小组每位同学创作至少一条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既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一定的思想性,也要讲究语言,力求形式新颖、朗朗上口。
写完之后,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改,坦诚交流,小组代表选出本组优秀的标语展示。
其他小组可以从内容、主题、立意、语言形式等方面给予适当评价。
学生创作标语,小组成员讨论,推选本组最佳标语上台板书。
针对八条标语,学生逐条评价。
①知书达礼和为贵,礼仪相待邻里亲。
②做人以和为本,处世以和为先。
③以和为贵,以诚待人,以善为人之美。
④现世桃花林,和气积成情。
⑤不和者山穷水尽疑无路,知和者柳暗花明又一村。
⑥以和为贵,六尺巷;以和为本,将相和。
⑦以何为贵?以和为贵。
⑧独处善其身,众聚和其人。
教师归纳宣传标语写作特点:1.运用修辞①对偶②对比③仿拟④比喻⑤设问⑥排比2.讲究押韵。
3、力求简洁。
4、句式多样三、活动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对中国文化中的“和”一定有了许多的认识和理解吧!“和谐”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
在这茫茫人海之中,人们的相遇、相识、相知皆因缘而起,由和而续,只有我们紧握衔接着彼此的和谐纽带,才能使感情得以永恒;而每个家庭中的成员也只有将“和”铭刻于心,镶嵌于行,才能让家中漫延着幸福的微甜;在社会中更是如此,人与人之间的点滴关怀都蕴含在礼让互助、和谐共处间,汇集为爱的汪洋,淌于人间;国与国之间的以和相待更是极为宝贵的,前不久,美国以子虚乌有的理由,摧残了那多灾多难的国家――叙利亚,不知他们是否想过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中有多少生灵涂炭,家破人亡,“和”也被崩裂瓦解。
而今年的4月27日,虽先前因种种历史政治原因关系僵化的韩国与朝鲜,也开始打破僵局,化解矛盾,两国首脑还在“和平之家”举行会晤,积极推动两国的友好往来。
从和睦家庭,到和谐社会,到国家和平,世界和平,是和,让我们感受到精神世界的幸福与富足。
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能做到凡事以和为本,视和为先,那么幸福与温暖定会围绕在我们身边。
四、布置作业。
从本次活动中,针对中国文化中的“和”,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收获。
五、播放歌曲:刘和刚《和为贵》。
课件显示歌词。
六、结束课堂。
七、教学反思: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在课前让学生做了预习,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有关资料,并将全班同学分成了八个学习小组,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这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在活动中,学生展示合作成果,效果良好。
创作宣传标语部分,给予学生的时间不够充裕,评价标语部分让学生小组内先讨论其余各组的标语再评价,效果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