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澳门教案一
- 格式:docx
- 大小:65.53 KB
- 文档页数:6
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七子之歌——澳门一、教学目标1.理解《七子之歌——澳门》的歌曲文化背景和情感表达。
2.学习歌曲的曲调、旋律、节奏和歌词,并且能够正确演唱。
3.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对澳门这座城市的赞美和祝福。
4.懂得用音乐表达自己对城市的热爱和祝福,增强爱国情感。
二、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PPT讲解文本。
3.播放歌曲的音乐设备。
4.教材《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材》。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教学内容1.了解《七子之歌——澳门》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表达。
–介绍《七子之歌》的由来和歌曲表达的情感。
–分享一些有关澳门的资料:如澳门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等。
2.学习歌曲的曲调、旋律、节奏和歌词,并且能够正确演唱。
–播放歌曲,让学生听一遍歌曲。
–引导学生跟着节奏拍手。
–教师指挥,学生合唱歌曲,分节练习。
3.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地域文化特点以及对澳门这座城市的赞美和祝福。
–分析歌曲的情感和爱国情感。
同学们合唱歌曲,尽情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澳门这座美丽城市的祝愿和赞美之词。
教学步骤第一步:由来与文化背景•用PPT将《七子之歌——澳门》的由来和背景展示给学生,并简要解释。
•分享一些有关澳门的资料,比如澳门的地理位置、人文历史、文化和旅游业,唤起对澳门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歌曲•播放歌曲,并让学生感受到它的情感和美妙的旋律。
•教师给学生传递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引导他们跟着节奏拍手。
•在学生了解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后,开始教歌词,逐句解释并让学生跟唱。
第三步:唱出歌曲的情感和祝福•分析歌曲情感,让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再次合唱歌曲,并尽量让同学们在歌曲中表达出对祖国和澳门这座城市的热爱和祝福之情。
四、教学总结本节课通过学习《七子之歌——澳门》,帮助学生了解澳门的文化背景和美丽的风光。
同时,使用音乐语言表达情感,唱出对城市的赞美和祝福,并增强爱国情感。
通过音乐学习,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爱国情感,同时也培养同学对音乐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七子之歌——澳门音乐教案
教材分析: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创作的组诗之一。
“七子”是指当时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香港、澳门、台湾等七个地方)。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七处“失地”比作远离祖国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的口吻哭诉了失地——澳门受尽异族欺凌,渴望重回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乳名”“梦寐不忘”“掠去”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体会澳门人民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情感和作者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体会澳门人民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情感和作者的爱国情感。
2、学习节奏x o x x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一首歌《七子之歌——澳门》。
师:知道是什么歌吗?
师: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对这首歌了解吗?
师:听了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2、了解澳门的历史。
二、1、学习闻一多写的诗,通过诗歌去理解体会澳门离开祖国四百年后回归祖国的思想感情。
2、从“乳名”“梦寐不忘”“掠去”等词语中理解。
三、学习歌曲
1、再听歌曲
师:歌曲开头加入了钟声,你觉得好吗,曲作者想表达什么?
2、学习节奏x o x x
3、节奏地雷游戏。
4、学唱谱、注意刚才玩地雷游戏的节奏。
《七子之歌——澳门》教学设计教学年级:七年级教学内容:《七子之歌——澳门》教学目标:(一)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通过欣赏和演唱歌曲《七子之歌——澳门》,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热爱祖国、渴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祖国统一、民族强大,从而增强民族意识;②了解休止符的作用,熟悉四拍子的强弱规律。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能够用圆润、优美的声音和适当的速度、力度演唱《七子之歌——澳门》。
教材分析:《七子之歌——澳门》是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曲。
歌词选自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创作的组诗《七子之歌》的首篇(“七子”是指当时被帝国主义列强霸占的祖国七块土地。
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旅顺、大连。
)1997年,在澳门即将回归之际,作曲家李海鹰为这首诗谱曲,并被广泛传唱。
歌曲采用自然大调式,4/4拍,为单二部曲式结构。
第一乐段由四个乐句、九小节(一至九小节)组成。
用领唱与合唱的形式重复进行。
旋律平稳流畅,富于歌唱性,仿佛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思念中的母亲的真诚诉说;第二乐段由三个乐句、十三小节(十至二十二小节)组成。
运用了六度大跳和旋律多在高音区回转的手法,将全曲推向高潮,唱出了积郁在人们心中已久的盼望回归祖国的心声;从第二十三小节开始,音乐又回到了曲首乐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复,使盼望回归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强烈,最后在充满深情与渴望的稳定音中结束。
闻一多: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诗人、文史学者。
1943年投身于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著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李海鹰:作曲家,广东省广州市人。
1981年毕业于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作曲进修班。
主要作品有《弯弯的月亮》、电视剧《外来妹》的主题歌《我不想说》。
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音乐底子弱,素质低,需要加强对学生基础乐理知识的教育,鼓励他们多听多练、敢唱、勇于表现,以提高学生整体的音乐素养,挖掘他们最大的音乐潜能。
七子之歌——澳门教案第1节课一、情感导入与歌曲欣赏体验1、导入:以轻声的《七子之歌—澳门》的歌曲录音为背景音乐,教师板书或用字幕打出一段格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2、提问:这句格言出自哪位诗人?他与歌曲《七子之歌—澳门》有什么关系?3、师生共议:这句格言出自我国现代著名爱国诗人、学者、烈士闻一多先生,它镌刻在清华大学闻亭下的闻一多先生雕像后面的石壁上。
正是闻一多先生对祖国深沉的爱,使他创作了《七子之歌》的爱国诗篇,在1925年7月4日发表在《现代评论》上。
《七子之歌》是一部组诗,组诗一共分七章。
它们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澳门》是组诗中为首的一章。
1997年,在澳门即将回归之际,作曲家李海鹰,用深沉、诚挚的曲调为《澳门》这首诗谱上了曲。
自此,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响彻了神州大地。
4、请同学们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中的主题曲《七子之歌—澳门》。
5、师生共议:片中担任领唱的年仅七岁的澳门小姑娘容韵林的那双充满童真的眼中仿佛注视着400年的澳门沧桑,荡澜着40万澳门同胞的炙泪深情,她的演唱深深打动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牵动着全世界正直善良的人的心。
二、歌曲演唱与处理1、请几位会唱这首歌的同学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用不同的形式,演唱或演奏《七子之歌—澳门》。
2、师生评议、讨论如何更好的表现作品:(1)要将表现歌曲的感情置于核心的地位。
(2)歌曲的第一乐段要以真诚的倾诉为基调,去表现仿佛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3)歌曲的第二段要以急切的呼唤为基调,去抒发离别已久的游子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
3、在以上分析歌曲情感的基础上,教师用钢琴弹奏歌谱,师生共同演唱歌谱,做进一步的体验。
引导学生以音乐为本,感悟作品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1)旋律线的进行。
如:上行中的大跳5 3,下行中的3 21 65 。
七子之歌澳门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七子之歌》中澳门的相关历史背景。
2. 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培养学生对澳门的热爱之情。
3. 提高学生对近现代史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七子之歌》中澳门的历史背景,体会诗人对澳门的热爱。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七子之歌》的历史背景及诗歌意境。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欣赏法:让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律美,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关于《七子之歌》的课件,展示诗歌内容、历史背景及相关图片。
2. 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关于澳门历史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七子之歌》的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歌词中的澳门。
2. 讲解诗歌背景介绍《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澳门的历史变迁。
3. 分析诗歌内容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澳门的热爱之情。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6. 课后作业7.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诗歌朗诵:学生分组朗诵《七子之歌》澳门部分,注意韵律和情感的传达。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诗人及澳门的历史人物,进行情景剧表演,体会历史情感。
3. 绘画创作: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创作绘画作品,展示对澳门的理解和情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朗诵和表演中的参与情况。
3. 情感态度: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对澳门和国家的情感态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澳门相关的历史遗址,加深对澳门历史的了解。
2. 邀请澳门历史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从更多角度了解澳门的历史和文化。
七子之歌—澳门-教学教案第一篇:七子之歌—澳门-教学教案课题:七子之歌—澳门课型:综合课教材分析:这是cctv专题片《澳门岁月》主题歌,它反映了人民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和迫切盼望回归的爱国之心。
歌词选自爱国诗人闻一多在1925年创作的《七子之歌》组诗。
全曲分为三部分:1,天真可爱的童声独唱,倾诉“不忘生母”的无限深情。
2,中间的高潮合唱声部重复演唱“三百年来........”达到全曲高潮。
3,最后反复吟唱“我要回来”反映澳门同胞迫切回归的依恋之情和爱国心。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有表情,自然的演唱歌曲,激发学生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培养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了解4/4拍的强弱关系,把握好切分音的节奏。
2.歌曲的情绪体验,用优美纯净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1.歌曲中五,六度音程的把握。
2.歌曲情绪,格调的把握。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卡片,钢琴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听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进入教室。
二,新课教学:1,导入新课:师:刚才同学们听的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么啊?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师:这首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生:表现了人民不畏压迫,起来反抗的精神。
师:很好,由这首歌曲可以看出他们的坚定信念,他们这样奋起抗战,为的是保护自己的家园,收复失地。
在历史上,我们国家有名的七个地方都曾被帝国主义侵略者占领,至今有的地方还未回归。
,闻一多先生在1925年还专门为这七个地方创作了《七子之歌》组诗。
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的歌词就出自组诗,歌曲的名字是〈七子之歌--澳门〉。
出示歌曲卡片。
2,欣赏歌曲,让学生欣赏后回答:歌曲是用什么样的情绪情感来演唱的?(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是用朴实深情的情感来唱)3,朗读歌词。
(结合刚刚说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并说明全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人民对祖**亲无限眷恋之情,和迫切回归的爱国之心。
《七子之歌》教学设计(通用14篇)《七子之歌》篇1学习诗歌——澳门教学目标:1、运用综合识字法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理解“梦寐不忘、襁褓”等词语的意思;2、通过背景资料的查询和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3、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情感和作者的爱国情意。
教学过程:一、揭题,交流资料(闻一多的生平事迹,“七子”指哪七子,新中国成立前的屈辱史),情感铺垫师问:我们的祖国强大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了。
(话锋一转)可同学们知道吗?在清朝末期,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我们中国这块肥沃的土地被许多帝国主义割分。
你们课前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我们中国哪些屈辱的历史呢?[学生交流、展示资料。
让学生明白我国清政府腐败无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我国人民受尽凌辱。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板书课题)问:祖国母亲失去了哪七个儿子呢?(指名回答)今天这节课我们让先走进澳门。
板书:澳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
(多媒体出示画面,教师范读)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歌,老师希望你们看准字形,读准字音。
3、在朗读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觉得特别不好读的词语,来给大家提个醒。
“襁褓”教学: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这说明这两个字跟什么有关?它通常用来干什么?4、多媒体出示生字词。
全班齐读:襁褓掳去梦寐不忘5、指名读诗歌四、释疑解疑,感情朗读(体会澳门的广大民众渴望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愿望,反复诵读,体会、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思乡、念亲的情愫。
)同学们读了这首诗歌,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在书旁边做批注。
师:同学们在朗读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师生交流:1、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板书:妈港。
教师书写时提醒同学们注意“已”字。
‘妈港’名字的来历.指导朗读。
2、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七子之歌--澳门教案第一篇:七子之歌--澳门教案欣赏《七子之歌--澳门》教学内容:欣赏:《七子之歌---澳门》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深化学生对祖**亲其内涵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演唱歌曲。
引导学生对《七子之歌--澳门》旋律等进行整体分析。
3、知识与技能:知道澳门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能够用歌声表现期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及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对作品旋律、节奏的把握以及感情上的处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电子白板、电子琴课件教材分析:《七子之歌--澳门》是CCTV专题片《澳门岁月》主题歌,它反映了人民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和迫切盼望回归的爱国之心。
歌词选自爱国诗人闻一多在1925年创作的《七子之歌》组诗之一,《澳门》是组诗中为首的一章。
全曲分为三部分:1,童声独唱,倾诉“不忘生母”的无限深情。
2,中间的合唱声部重复演唱“三百年来........”达到全曲高潮。
3,最后反复吟唱“我要回来”反映澳门同胞对祖**亲的迫切思念和眷恋之情。
教学过程导入:一、通过地理、历史知识的协同教学,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师:简单介绍澳门情况澳门位于珠江口西岸,毗邻广东省珠海市,东隔珠江口,同香港相望,它由澳门半岛和附近的两个小岛组成,面积约为十六万平方米。
澳门原来是渔港,在明代,海上运输时期,是南方对外贸易的港口之一。
现代,成为了赌场收入维持其经济的旅游城市。
澳门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地,但是由于旧中国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它曾经有过一段屈辱的被殖民的历史,你们知道吗?因为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失败,1887年签订了中葡北京条约,清政府承认“葡萄永驻管理澳门”,澳门从祖国怀抱中被分离出去。
但这一切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的提高而宣告结束,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到祖国怀抱。
七年级音乐第一单元《七子之歌——澳门》教案李加一1、教学目标:2、在理解歌词内涵、旋律特点的基础上,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了解《七子之歌》的作者, 创作背景以与相关历史知识。
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爱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
1、教学重点:在演唱歌曲时, 应注意音高与节奏的准确性。
演唱歌曲时, 应注意对歌曲情感的准确把握。
教学难点:在演唱音程关系较大的旋律时, 要注意对声音与音准的控制。
一、教学过程:二、组织教学。
(略)三、教学引入。
展示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和澳门回归交接仪式的图片并让学生们思考问题。
师: 同学们, 在上课之前, 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片。
谁能告诉我这是哪个地区的旗帜?生: 澳门。
师: 回答得非常好。
同学们, 这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
再来看看这张图片, 谁能告诉我, 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什么事情?生: 1999年12月20日, 澳门回归时的交接仪式现场。
四、师:非常正确。
公元1553年, 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浸水货物, 登录澳门。
1557年通过贿赂中国官员得以在澳门定居。
鸦片战争之后, 又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
1887年, 葡萄牙政府和清政府签订《中葡友好通商条约》, 强行租借澳门。
新中国成立后, 经过几代国家领导人的不懈努力, 1999年12月20日, 中国政府正式恢复了对澳门的行使主权, 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五、与此同时, 一曲《七子之歌——澳门》震撼了全世界的华夏儿女。
就让我们再次回首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让我们再次聆听那动人的歌声!一起欣赏歌曲《七子之歌——澳门》。
六、歌曲教学。
1、播放歌曲《七子之歌——澳门》的视频。
1)思考问题:“七子”指的是什么?师:同学们, 听了这首美妙的歌曲, 我有几个问题要问问大家。
“七子之歌”中的“七子”指的是什么?生:……2)师: “七子”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曾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而丧失领土主权的七个地区, 分别是: 澳门、香港、九龙、台湾、广州湾、威海卫和大连旅顺。
苏少版音乐五上第八单元七子之歌——澳门-教案一. 教材分析《七子之歌——澳门》是苏少版音乐五上第八单元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展现了澳门的美丽风光和独特魅力。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澳门的风土人情,增强对国家领土完整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较强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歌唱、演奏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澳门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演唱《七子之歌——澳门》,感受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
2.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使学生了解澳门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增强对国家领土完整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学会《七子之歌——澳门》的歌词和旋律。
2.理解歌曲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歌曲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演唱。
3.互动法:分组演唱、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4.欣赏法:聆听相关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2.准备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以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澳门的背景。
3.准备歌词和旋律的乐谱,方便学生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澳门的图片,让学生对澳门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同时,播放《七子之歌——澳门》的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学生了解澳门与国家的关系。
然后,教授歌词和旋律,让学生跟随教师学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针对学生的演唱情况进行点评,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练习演唱,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展示,并对他们的演唱给予肯定和鼓励。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关于澳门的音乐作品,如舞蹈、交响乐等,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多样性。
《七子之歌-澳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听赏《七子之歌》,能够以真挚的情感及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欣赏、演唱、聆听《七子之歌---澳门》,从《七子之歌---澳门》的歌词,旋律中感受到浓浓的赤子情怀并由主题向情感,增强对爱国的情感以及审美拓展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3:通过简单的合唱,来感受合唱的效果和魅力二、教学重、难点1舒缓的旋律与跳进旋律的对比。
2、三连音、休止符应用。
3、歌曲十度音高跳动形成力度、色彩的对比。
4、歌词含蓄与直白的对比。
5、上行、下行音乐短语的应用;6音程大跳,形成力度变化来构成音乐高潮。
三、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多媒体音响、道具等四、教学过程(一):情景激趣师问:同学们,你们想想,婴孩在妈妈的怀抱中时,温柔而恬静,此刻是不是在享受和幸福啊?而当不熟的人或可怕的人把他抱走时,为什么婴儿哭的那么的凶,那么的伤心?生:因为离开了妈妈,他想妈妈了,想妈妈抱他师:对,那么接下来我为大家播放《七子之歌-澳门》,感受一下情绪的变化。
生:仔细的听师:这时候你听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想到什么事呢?学生自由发言,并给予肯定(二)探究知新,层层深入1、解决歌词的节奏难点师:我们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带来诗歌的朗诵生:有感情的朗诵《七子之歌-澳门》歌词。
师:好,多么让人感动的诗歌啊,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别人是怎么样演绎这首歌的(放出澳门回归宣传的七子之歌的MTV)师:我想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找出歌曲中的休止符,有几个生:总共有六个休止符师:对,包括所有反复的部分,全曲有六个休止符,那有几个母亲呢?生:有六组母亲的字眼,歌词里的生母也就是母亲!师:这六个母亲的语气是不是一个比一个强!最后的母亲代表什么样的情感?生:是,最后的母亲是最强的语气,应该是最激动的呐喊师:讲述当时时代背景历史,家国被列强侵略的情况,体会爱国赤子对祖国深切的爱。
用多媒体放一遍。
2、有感情地,男女生合作演唱整首歌曲师:你们说说看,怎样唱这首歌会更有感情和感染生:刚开始要轻柔,高潮部分要大声唱(三)拓展与延伸开阔眼界1、课件中演示《澳门回归交接仪式》图片,感受祖国母亲的伟大力量!2、课件展示如今澳门的美景。
☆七子之歌——澳门-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澳门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色;2.学习并理解七子之歌的歌曲内容、曲式和表演形式;3.提高学生的唱歌技能和配合能力;4.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七子之歌的歌曲内容和特点;2.掌握歌曲的曲式和表演形式;3.培养学生的唱歌技能和配合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七子之歌的文化背景;2.掌握歌曲中的音乐节奏;3.练习歌曲的配合和和声。
3. 教学准备1.PowerPoint幻灯片;2.MP3音乐播放器;3.教学课件。
4.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介绍澳门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色;2.播放视频介绍七子之歌的文化背景和歌词含义。
步骤二:学习七子之歌的歌曲内容和特点1.播放七子之歌的音乐,并解析歌曲中的节奏特点;2.听歌曲,理解歌曲的意义,带动学生情感。
步骤三:掌握歌曲的曲式和表演形式1.谈论歌曲的唱法和表演形式;2.分组练习歌曲,带领学生感受音乐并加强配合能力;3.小组比赛,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步骤四:巩固和拓展1.制作小报告,介绍澳门文化和历史;2.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演唱歌曲,并与原唱对比;3.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或音乐家。
5.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介绍文化背景和歌词含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歌曲的意义。
同时,通过练习歌曲,学生掌握了音乐节奏和配合能力,增强了音乐技能。
小组比赛和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歌曲内容,进一步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
要注意的是,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课的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子之歌——澳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含有生字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澳门”一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品读体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诵读这首诗歌的过程中,了解有关历史,体会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渴盼统一的强烈情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澳门”一节。
教学方法授教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一)介绍作者,创景激趣。
多媒体出示有关闻一多先生的图片。
指名说说自己搜集的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互相补充。
闻一多,汉族,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喜欢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补充:1925年3月独居异域他邦,闻一多先生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在西方“文明”社会中亲身体会到很多种族歧视的屈辱,更激起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为了抒发这种迫切愿望,诗人创作了组诗,并取名为《七子之歌》。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2、新课学习(一)了解背景,激发情感。
先让我们来一同欣赏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教师介绍:这是澳门回归祖国之前诞生的一首歌,这优美的音乐,这深沉的情感,把我们带入了歌中描述的境界,你明白这歌曲中蕴涵的内容和情感吗?(伴着《七子之歌——澳门》的歌曲,教师播放背景知识课件)说说你观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正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相继沦陷,广大人民被奴役、受欺压,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早一天回到祖国的怀抱!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几首诗,体会这种思想感情。
《七子之歌一一澳门》教学设计一、课题《七子之歌一澳门》课型:综合二、教材分析1根据新课标中对于学生的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的要求,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等的要求,课堂做到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等。
2.地位与作用(1)这首歌曲是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歌曲。
歌曲为五声宫调式,4/4拍,二段体结构(单二部)。
歌曲是在收复澳门的历史背景中创作的,其中饱含着深厚的、渴望回归祖国的、强烈真挚的感情。
(2)“Macau”是由闽南方言“妈祖阁”转化而来。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从澳门的妈祖庙侵入我国领土O侵略者误将妈祖庙的闽南方言当作当地地名。
三、学情分析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来自周边居民,家庭成分比较复杂,学习环境参差不齐,小学基础相对一般。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根据教育学、心理学依据的分析,此时的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重,并处理生理发育期,变声期,对唱歌不感兴趣,这时要灵活运用教具,竖笛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成。
同时还要提醒学生注意保护嗓子。
四、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终身喜爱音乐的感情以及理解体会歌曲的感情。
针对本节课,要求学生聆听音乐,分析歌曲,并会简单演唱歌曲。
同时,体会歌曲所表达的爱国的含义,能够体会并保持一颗爱国之心!2.过程与方法:灵活运用直观教学法,引导启发法,聆听模唱法,合作讨论法等方法使学生运用聆听法,模唱法,合作法等方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歌曲的速度、力度、节奏、情绪等音乐要素的分析,加深对歌曲的情感体验,并通过以上方法,调整学生的演唱状态,更好的表达歌曲的情感。
五、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结合课程标准,制定以下重难点。
1.重点:欣赏歌曲,并运用音乐要素对歌曲进行分析,学习。
体会六度大跳等音乐知识。
2.难点:通过歌曲的演唱,结合音乐要素的表达,以及作者,背景的分析,体会热爱祖国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