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澳门》教案修改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4
七子之歌--澳门教案教案标题:七子之歌--澳门教案教案目标:1. 学习澳门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2. 了解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3. 学习并演唱《七子之歌》。
教学资源:1. 世界地图、澳门地图、图片资料等。
2. 《七子之歌》歌曲录音或视频。
3. 课件或黑板。
教学步骤:引入:1. 展示世界地图和澳门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澳门的地理位置。
2. 介绍澳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激发学生对澳门的兴趣。
主体:1. 介绍《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和意义,解释歌曲中七个不同的角色代表着澳门的不同文化元素。
2. 分发歌曲歌词,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歌词内容。
3. 播放《七子之歌》录音或视频,让学生跟随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一起听。
4. 分组练习,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根据歌词内容进行角色扮演。
5.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展示给全班观看,鼓励他们展示创意和表达能力。
总结:1. 回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简单总结澳门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2. 引导学生思考《七子之歌》的意义和对澳门文化的表达方式。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澳门的其他文化元素和名胜古迹。
2.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自己的歌曲或诗歌,表达对澳门或其他地方的热爱和认识。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对澳门地理、历史和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七子之歌》的演唱和角色扮演。
2. 评估学生在拓展活动中的研究和创作成果。
教学延伸: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澳门文化展示活动,展示他们对澳门的了解和创作成果。
2. 可以邀请澳门相关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深入了解澳门的历史和文化。
最新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第1单元:《七子之歌—澳门》教案 1教学目标:1、知道“七子”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能够用歌声表现企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七子之歌—澳门》的创作背景,词曲作家的基本情况,以及歌曲的基本结构。
3、在理解《七子之歌—澳门》的基础上,能够用适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现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
教学重点:1、规范学生歌唱的声音,让学生知道如何来发出美妙的声音。
2、学唱歌曲《七子之歌—澳门》,特别是要处理好两个声部的演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看几张图片,请你们来猜一下,这是哪个城市?(点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浏览图片)生:这是香港;这是上海;这是澳门。
师:我来公布正确答案,这些图片所展示的是澳门的城市风貌。
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澳门的历史吗?生: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进入澳门。
1557年,通过贿赂守澳中国官员,得以在澳门定居。
鸦片战争后,不断扩大其侵略地盘,于1851年、1864年又先后侵占了凼仔岛和路环岛。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收复澳门,我国政府与葡萄牙政府进行了多次谈判,1987年4月13日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正式恢复了对澳门所行使的主权,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事先布置学生查师:你回答的很好。
今天我们了解的澳门的历史,我们很庆幸她已经回到的祖国母亲的怀抱,我们就一起来分享这份快乐与激动。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作品。
(点出主题)(二)、了解歌曲《七子之歌—澳门》的创作背景、词曲作者和歌曲的基本结构。
师:同学们,有谁知道这首作品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出来的?生:1997年,在澳门即将回归之际,作曲家李海鹰用深情而诚挚的音调为《澳门》这首诗谱上了曲。
自此,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响彻了神州大地。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这首歌曲歌谱的由来,接下来就让我们重点来了解一下这首歌曲的歌词、词作者、以及它的创作背景。
七子之歌——澳门音乐教案
教材分析: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创作的组诗之一。
“七子”是指当时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香港、澳门、台湾等七个地方)。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七处“失地”比作远离祖国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的口吻哭诉了失地——澳门受尽异族欺凌,渴望重回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乳名”“梦寐不忘”“掠去”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体会澳门人民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情感和作者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体会澳门人民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情感和作者的爱国情感。
2、学习节奏x o x x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一首歌《七子之歌——澳门》。
师:知道是什么歌吗?
师: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对这首歌了解吗?
师:听了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2、了解澳门的历史。
二、1、学习闻一多写的诗,通过诗歌去理解体会澳门离开祖国四百年后回归祖国的思想感情。
2、从“乳名”“梦寐不忘”“掠去”等词语中理解。
三、学习歌曲
1、再听歌曲
师:歌曲开头加入了钟声,你觉得好吗,曲作者想表达什么?
2、学习节奏x o x x
3、节奏地雷游戏。
4、学唱谱、注意刚才玩地雷游戏的节奏。
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七子之歌——澳门教案编写者:教案编辑专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七子之歌——澳门》的背景和创作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澳门这个美丽城市的热爱之情。
3.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演唱技巧。
教学重点:1. 《七子之歌——澳门》的旋律和歌词。
2. 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演唱这首歌曲。
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阶和节奏。
2. 学生能够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教学准备:1. 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2. 乐谱。
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澳门》的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这首歌曲的美感。
2. 教师简要介绍《七子之歌——澳门》的背景和创作意义。
二、新歌教学(15分钟)1. 教师出示乐谱,让学生跟随琴声学习歌曲的旋律。
2. 教师逐句教唱歌曲,重点讲解歌曲中的特殊音阶和节奏。
3. 学生跟随教师演唱歌曲,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三、歌曲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歌曲的歌词含义,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澳门这个城市的印象和感受。
四、歌曲实践(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乐器,为歌曲编配伴奏。
2. 各组轮流演奏伴奏,其他学生演唱歌曲。
3. 教师对各组的表演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七子之歌——澳门》,让学生了解澳门这个美丽城市,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演唱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歌曲讨论和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音乐欣赏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澳门》的完整版录音,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欣赏这首歌曲。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特点和歌词意境。
3. 学生分享自己对歌曲的欣赏心得和感受。
七、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练习题目,要求学生用钢琴或吉他等乐器演奏《七子之歌——澳门》的旋律。
《七子之歌——澳门》教学设计教学年级:七年级教学内容:《七子之歌——澳门》教学目标:(一)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通过欣赏和演唱歌曲《七子之歌——澳门》,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热爱祖国、渴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祖国统一、民族强大,从而增强民族意识;②了解休止符的作用,熟悉四拍子的强弱规律。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能够用圆润、优美的声音和适当的速度、力度演唱《七子之歌——澳门》。
教材分析:《七子之歌——澳门》是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曲。
歌词选自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创作的组诗《七子之歌》的首篇(“七子”是指当时被帝国主义列强霸占的祖国七块土地。
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旅顺、大连。
)1997年,在澳门即将回归之际,作曲家李海鹰为这首诗谱曲,并被广泛传唱。
歌曲采用自然大调式,4/4拍,为单二部曲式结构。
第一乐段由四个乐句、九小节(一至九小节)组成。
用领唱与合唱的形式重复进行。
旋律平稳流畅,富于歌唱性,仿佛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思念中的母亲的真诚诉说;第二乐段由三个乐句、十三小节(十至二十二小节)组成。
运用了六度大跳和旋律多在高音区回转的手法,将全曲推向高潮,唱出了积郁在人们心中已久的盼望回归祖国的心声;从第二十三小节开始,音乐又回到了曲首乐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复,使盼望回归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强烈,最后在充满深情与渴望的稳定音中结束。
闻一多: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诗人、文史学者。
1943年投身于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著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李海鹰:作曲家,广东省广州市人。
1981年毕业于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作曲进修班。
主要作品有《弯弯的月亮》、电视剧《外来妹》的主题歌《我不想说》。
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音乐底子弱,素质低,需要加强对学生基础乐理知识的教育,鼓励他们多听多练、敢唱、勇于表现,以提高学生整体的音乐素养,挖掘他们最大的音乐潜能。
教案《七子之歌·澳门》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等部分。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的感情。
2. 通过背景资料,体会诗歌表达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背景资料,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澳门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七子之歌·澳门》的歌曲,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新课讲授:介绍澳门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游子渴望回归的心情。
同时,通过朗读课文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3. 巩固提高:通过让学生欣赏歌曲《七子之歌·澳门》,进一步感受澳门人民对祖国无限思念之情。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澳门人,你会对祖国母亲说些什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4. 归纳小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以上是《七子之歌·澳门》的教案设计,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澳门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自豪感。
中学音乐BDS课程拍摄教案第13 册第 1 课【第一环节】一、时间:3 分钟二、内容与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教师行为:教师讲授。
讲授前,播放《七子之歌》作为背景音乐。
讲授时,播放PPT第2页—第4页★教师语言:(注:以下所有加黄色的背景标注为要修改删除的内容,修改词语用蓝字,修改意见仅供参考)【播放PPT第2页】现在开始上课。
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这节课我们讲授的内容是第13册第1单元“七子之歌”。
这节课我们将学唱歌曲《七子之歌—澳门》。
这今天这节课是同学们进入中学的第一节音乐课,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在小学我们学到了哪些关于歌唱的知识?【播放PPT第3页】对了,在小学的音乐学习中,你一定知道了歌唱需要积极的状态、正确的坐姿、站姿以及一些发声方法和技巧。
到了中学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怎样使你的歌唱更有表现力。
从今天开始,我们在歌唱时除了要注意积极的歌唱状态、正确的姿势以及发声的方法以外,还要注意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音准和歌曲情感的表现。
【播放PPT第4页】老师把它用三句话来表示,请看大屏幕(镜头对准幻灯片):击拍把握节奏,聆听把握控制音准,运用力度、速度的变化,结合呼吸表达感情。
”【第二环节】一、时间:5分钟二、内容与环节:通过练声来调整良好的歌唱状态★教师行为:教师讲授、示范。
讲授时,播放PPT第5页—第6页★教师语言:(1.歌唱姿势、呼吸等基本要求,运用自然的方式歌唱,音色和谐。
)【播放PPT第5页】同学们,请调整你的坐姿,像老师这样,腰立直、肩放松,小腹微收,两眼平视前方,运用自然的方式唱出lu ——,请你唱一遍,注意音色统一起来:lu ——。
现在我们有了积极的状态、正确的姿势,做好了歌唱的准备,请拿出右手跟我一起击出节拍:1 2 3 4 ,注意速度,请你做一遍(右手击左手手心):1 2 3 4 。
我们用击拍的方式来把握稳定的节拍和正确的节奏,从现在开始,在歌唱之前要认真聆听老师给出标准速度下的节拍,我们今天学唱的歌曲是四四拍的,所以老师都提前给出4拍的预备拍,大家在第五拍进入,。
《七子之歌——澳门》教案
唐香贵
【教材分析】
《七子之歌——澳门》是CCTV专题片《澳门岁月》主题歌,它反映了人民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和迫切盼望回归的爱国之心。
歌词选自爱国诗人闻一多在1925年创作的《七子之歌》组诗之一,《澳门》是组诗中为首的一章。
全曲分为三部分:1,天真可爱的童声独唱,倾诉“不忘生母”的无限深情。
2,中间的高潮合唱声部重复演唱“三百年来........”达到全曲高潮。
3,最后反复吟唱“我要回来”反映澳门同胞迫切回归的依恋之情和爱国心。
《1997.天地人》交响曲是作曲家谭盾应香港各界庆祝回归委员会的特别委约,为香港回归大型庆典创作的音乐作品。
该交响曲由“天”、“地”、“人”三个乐章组成。
序曲是整个乐曲的第一乐章的开始部分。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变声阶段,崇拜并喜欢模仿通俗歌手的演唱,但在唱歌时不能较好的运用呼吸及科学的发声方法。
而《七子之歌》的高潮部分又反复迂回在高音区,因此学生演绎时比较吃力。
2、学生们初步掌握了基础的乐理知识,能独立思考,对音乐要素的分析有一定感性认识。
3、学生们有一定的表现欲望,思路活跃,乐于参加音乐体验活动,具有一定的表演创编能力,在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立见解的同时,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指导。
【教学目标】
1、知道澳门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
在多种音乐体验中,深化学生对祖国母亲的理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2、在理解《七子之歌——澳门》的基础上,能够用适当的速度、力度、音色和深情的演唱并表现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
3、了解4/4拍的强弱关系,把握好歌中切分及附点的节奏、五、六度音程的音准把握。
4、聆听交响曲《1997.天地人》序曲,能够想象音乐的意境,并判断几个基本的音乐表现手段出现的先后顺序。
5、感受作品的风格特征,了解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6、通过相关学科的知识渗透,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
能够用适当的速度、力度、音色深情地演唱《七子之歌——澳门》。
【教学难点】
聆听交响曲《1997 . 天地人》序曲,能够想象音乐的意境,并判断几个基本音乐表现手段出现的先后顺序。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学生——自行收集有关澳门的文字资料。
教师——查找相关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
多媒体设备,钢琴。
【教学方法】
情感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类比法、渗透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学内容】
《七子之歌——澳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人音版)第13 册第一单元)
【教学过程】
一、情感导入与歌曲欣赏体验:
导入:以轻声的《七子之歌——澳门》的歌曲纯音乐为背景音乐,教师深情饱满的诵读《澳门》原诗:你可知“ 妈港” 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 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朗诵完后教师在课件上打出一段格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
的人民。
”
2、提问:这句格言出自哪位诗人?他与歌曲《七子之歌——澳门》有什么关系?
3、师生共议:这句格言出自我国现代著名爱国诗人、学者、烈士闻一多先生,它镌刻
在清华大学闻亭下的闻一多先生雕像后面的石壁上。
正是闻一多先生对祖国深沉的
爱,使他创作了《七子之歌》等爱国诗篇,在1925年7月4日发表在《现代评论》上,《七子之歌》是一部组诗,组诗一共分七章。
它们分别是:澳门;香港;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澳门》是组诗中为首的一章。
1997年,在澳门即将回归之际,作曲家李海鹰用深沉、诚挚的曲调为《澳门》这首诗谱上了曲。
自此,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响彻了神州大地。
4、请同学们欣赏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中的主题曲《七子之
歌——澳门》。
5、提问歌曲中有那些演唱形式?童声领唱部分和高潮部分的混声合唱寓意着什么?
6、师生共议:片中有领唱、和混声合唱。
担任领唱、年仅7岁的澳门小姑娘容韵林那
双充满童真的眼中仿佛注视着400年的澳门沧桑,凝聚着40万澳门同胞的炽泪深情,她的演唱深深打动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牵动着全世界正直善良的人的心。
二、歌曲演唱与处理:
1、请几位会唱这首歌的同学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用不同的形式,演唱或演奏《七
子之歌——澳门》。
2、师生评议、讨论如何更好地表现作品:
(1)要将表现歌曲的感情置于核心的地位。
(2)歌曲的第一乐段要以真诚的倾诉为基调,去表现仿佛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3)歌曲的第二段要以急切的呼唤为基调,去抒发离别已久的游子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
3、在以上分析歌曲情感的基础上,教师用钢琴弹奏歌谱,师生共同演唱歌谱,做进一
步的体验。
引导学生以音乐为本,感悟作品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1)旋律线的进行。
如:上行中的大跳53,下行中的3 21 65。
(2)节奏中的休止符。
(3)速度、力度变化。
(4)演唱状态。
4、如歌的朗诵歌词。
5、演唱歌曲;和伴奏。
三、听赏《1997 . 天地人》序曲:
1、导语:闻一多先生创作的《七子之歌》抒发了爱祖国、爱人民的主题。
如今,爱的
内容更宽泛,意义更深远。
一个正直的公民,不仅要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而且要爱世界、爱人类、爱地球。
2、欣赏交响曲《1997 . 天地人》序曲
(1)音画同步:在音乐声中出示作品的标题和香港的夜景图像,提示同学去想象音乐的意境。
(2)见介作品:交响曲《1997 . 天地人》是中国旅美作曲家谭盾创作的,1997年7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
全曲共分天、地、人三个乐章,庄严壮丽的古代编钟声;天使般纯洁的童声;大提琴低缓的吟唱;交响乐队热情的合奏;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
作品淋漓酣畅地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庄严时刻,亿万炎黄子孙的豪迈心情,同时表达了中华儿女经历了百年沧桑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祝福。
3、复听作品:
(1)将交响曲《1997 . 天地人》序曲当中编钟、童声合唱、大提琴独奏以及乐队合奏出现的顺序在图中标示出来。
提问:编钟、童声合唱、大提琴独奏以及乐队合奏代表怎样的意境。
(2)乐曲的高潮处由弱到强,多次出现下列节奏型:X X X X X 0,请同学随音乐的力度变化击出这一节奏型。
四、小结: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澳门也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十年了,就让我们用歌声来祝福祖国,一起为了祖国的统一而努力!
齐唱《七子之歌——澳门》,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