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柞蚕产业发展概况与调研路径
- 格式:docx
- 大小:10.24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促进蚕桑产业发展的措施分析一、蚕桑产业发展现状1、相关政策蚕桑,即养蚕与种桑。
是古代农业的重要支柱。
相传是嫘祖(黄帝正妻)发明。
蚕桑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与稻田文化一起标志着东亚农耕文明的成熟。
而就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丝绸文化、瓷器文化则标志着中原文明进入鼎盛阶段。
蚕桑农业的发展,使中原文明的纺织业领先于世界数千年,也促进了财富的增加、贫富的分化和阶级的形成,为中国当时的统治阶级形成以峨冠博带、宽袍大袖为标志的服饰习俗奠定了基础。
同时对软笔(毛笔)、刺绣、纸张的发明等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促进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及相关部门相续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为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桑园面积蚕桑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桑树的种植面积,桑树在蚕桑产业生产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因为蚕丝市场不稳定,养蚕经济效益比较低,加之蔬菜和中草药等经济作物的收入比较高,一些养殖户开始放弃养蚕转而开始蔬菜和中草药的种植,导致蚕树的面积减少。
2021年中国桑园面积1195.1万亩,同比下降2.26%。
3、蚕桑养殖情况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蚕桑发发种量同比减少4.14%;2021年中国蚕桑生产稳中有升,发种量1724万张,比上年增长2.74%。
2020年中国柞蚕放养面积72.25万hm2;2021年中国柞蚕放养面积72.67万hm2,同比增加0.58%。
2020年中国蚕种生产量1285万张,蚕种发种量1678万张;2021年中国蚕种生产量1281万张,比上年减少4万张,蚕种发种量1724万张,比上年增加46万张。
2021年,广西、山东、云南、四川4省区的蚕种产量均超过170万张,合计占全国蚕种总产量的81%,中国蚕种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和优势企业集中。
4、桑蚕茧产量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桑蚕茧产量同比减少4.1%;2021年中国桑蚕茧产量71.72万吨,比上年增加2.76万吨,同比增幅4%。
柞蚕产业调研报告*境内柞坡资源丰富,是全国19个柞蚕生产基地县之一最老和唯一的一化优质柞蚕茧出口基地县。
近年来,*立足柞蚕基地竞争优势,膨胀、完善、提高柞蚕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路子,促进了我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条件有利,得天独厚特色明显。
*属北亚热带温带科灰藓大陆性气候,是南北气候相连接带,自然市场条件非常优越,土质疏松,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长,特别适宜一化性柞蚕放养。
*柞蚕业始于汉,盛于明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蚕茧产量占全省的50—60%,有“召半省”之称。
目前,全县蚕坡发展到105万亩,占全国利用面积1200万亩的10%,占全省200万亩的53%,全县有14个乡镇262个行政村78%的农户从事高粱生产,每年柞蚕种卵放养量即约1.6万公斤,产鲜茧350万公斤,实现效益3500万元。
市场广阔。
*柞蚕产业,初步形成了种养加系列化、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雏形。
从蚕坡发展、良种繁育、茧丝加工、市场销售到挽手、落绵加工、丝棉、丝毯制作、栎叶、槲叶加工出口都基本配套。
县有县办缫丝厂、麻绢厂、纺织厂各一座,手工缫丝户及丝绵加工手工艺品户两万多户,年产柞丝95吨,柞绸8万米,绢纱190吨,落绵230吨,丝织品120万米,丝绵、挽手近百吨。
丝毯加工化工企业23个,机梁4万多付,从业人员66000人,年生产400多万平方英尺,年产值近10亿元,农民收入达6亿元。
2000年6月,*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柞蚕之乡”,2003年2月,*一化柞蚕茧、丝(绵)、绸又获世界原产地标记注册成功,在国内、国际上打响了*一化柞蚕品牌,进一步提高了*柞蚕的知名度。
*蚕丝的色泽和解舒优于全国各地,始终保持“皇冠地位”,被誉为“纤维皇后”,在金融市场上称之为柞丝“王牌”。
这将是我们占领市场的品牌优势,是了不起的无形资产。
效益显著。
*柞蚕业,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几乎和经济效益都好的产业。
关于发展桑蚕产业的调研报告我国是世界最大的丝绸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占有70%以上的国际市场份额。
近年来,由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土地资源减少和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扬,南方桑蚕主产区出现了产量萎缩趋势,植桑养蚕的传统格局正在被打破,国家农业部、商务部和财政部多次下发文件,支持全国开展“东桑西移、南蚕北移”工程建设,还相继抢购一空出台了支持中西部地区植桑养的优惠政策。
我县应抓住这一机遇,从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出发,大力发展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桑蚕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登上新台阶。
一、我县具有良好的桑蚕生产条件和优势。
1、拥有省内科研指导优势。
1958年成立了黑龙江省蚕业研究所、蚕蜂技术指导总站和天蚕保护管理站,在东部山区、半山区开始生柞蚕,目前年产柞蚕5000吨,还开发了每公斤价格高达3000美元的稀有天蚕丝生产,是国家重要的柞蚕生产基地。
多年来,我省一直致力于桑蚕生产科研,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省蚕业研究所历时二十多的培育成功了“龙桑一号”抗寒蚕树新品种,在我省北纬49度以南地区栽培实验获得成功,使我省发展桑蚕生产有了可靠的种质保障。
同时,哈尔滨鑫森淼公司成功丢弃出了适合北方地区的“龙一”速生、丰产、叶质优良、适应性较强的桑树品种,现已养蚕20张,单产49公斤,总产茧量达980公斤,产值24000元,纯收入21000元。
欧亚达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森宇蚕业公司、讷河等地已在筹备组建桑蚕缫丝企业,产业链条完备。
2、我县植桑养蚕资源富集。
我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耕地面积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且我县半山区地貌特征更加适宜发展桑蚕产业发展,据初步统计我县可栽植柞蚕林和柞矮林的山地约公顷。
目前,已有闫家、大八浪等乡镇开展了柞蚕养殖生产活动,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
同时,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桑蚕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老年和妇女劳动力就可以操作和管理,因此在我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桑蚕生产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柞蚕业发展及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柞蚕业是一种传统的农业产业,也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柞蚕,是指一种以柞树叶为食的蚕虫,也是一种制丝原材料。
在中国南方,很多地方都有养柞蚕的传统,其生产方式可分为桑蚕业和柞蚕业。
其中,柞蚕业以其低成本、抗性强、自然条件苛刻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柞蚕业发展历程柞蚕业发展可以追溯到唐朝,随着时代的进步,柞蚕的品种、养殖技术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在清朝中期,柞蚕业仍然是江南地区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但是随着了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以及其他经济产业的崛起,柞蚕业逐渐式微。
近年来,柞蚕业又逐渐得到了重视,并开始走上了发展之路。
柞蚕业的发展成果柞蚕业的发展有了显著的成果。
近年来,云南、贵州等地相继出台了柞蚕产业化发展规划,在柞蚕品种选育、养殖技术提升、产品加工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在柞蚕种植面积、养殖规模、产值等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柞蚕业的优势柞蚕具有很多的优势,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
1. 低成本:柞蚕的生长和养殖成本低,对于资金较为紧张的农户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 抗病性强:柞蚕具有较强的抗病性,能够在自然条件较为苛刻的环境下生存和繁殖。
3. 游离资源利用:柞蚕可利用环境中不易利用的植物资源,同时具有很好的生态环保意义。
柞蚕业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柞蚕业不仅具有自身的价值,还对农村经济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 多渠道增收:柞蚕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地区多渠道增收奠定了基础。
2.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柞蚕业的发展可以引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进而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
3. 提高乡村环境:柞蚕业对农村环境的改善有很大作用,可以消除一些村庄周边野草乱生等问题,提高了村庄的整体环境卫生。
总结在农村发展中,柞蚕业是一个有前景的产业,它不但拥有丰厚的资源优势,而且良好的市场前景,对于村民增收和地方经济贡献作用巨大。
桑蚕特色产业发展情况一、产业概况桑蚕产业是我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桑蚕生产国,我国拥有丰富的桑蚕资源和庞大的产业规模。
桑蚕产业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是许多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二、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消费需求的升级,桑蚕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方面,国内市场对丝绸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尤其在服饰、家居用品等领域,对高品质丝绸的需求尤为突出。
另一方面,国际市场对桑蚕产品的需求也在增加,特别是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地区,对我国丝绸产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下,桑蚕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
现代化的桑园管理、养蚕技术以及加工工艺的应用,使得桑蚕产业在产量、品质和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同时,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桑蚕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如与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的结合,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是推动桑蚕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养蚕技术得到了革新。
现代化的设备和管理方法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例如,智能化养蚕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使得养蚕过程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和精准化管理。
通过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养殖者可以更准确地掌握蚕的生长规律,优化养殖环境,提高产量。
在丝绸加工方面,新型加工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了丝绸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例如,功能性丝绸产品的研发,将丝绸与科技相结合,满足了消费者对于舒适性、环保性等方面的需求。
此外,利用生物技术进行蚕丝蛋白的改性研究,进一步拓展了丝绸在医疗、美容等领域的应用。
四、市场需求与出口贸易随着消费升级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内外市场对桑蚕特色产业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高端化趋势。
国内市场上,消费者对丝绸服装、家居用品等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在一些大城市和富裕地区,消费者对高品质、有文化内涵的丝绸产品有着更高的追求。
养蚕调研报告养蚕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方法调研目的:了解养蚕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养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调研方法:1. 翻阅相关文献,了解养蚕的历史和发展情况;2. 实地走访养蚕基地,与养蚕户交流;3.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1. 养蚕现状养蚕是一项传统农业产业,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养蚕大国,养蚕户数量众多。
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地。
养蚕主要以家庭规模经营和农民合作社经营为主。
2. 养蚕市场需求目前,养蚕的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丝绸工业和食品工业。
丝绸工业对蚕茧的需求量大,对蚕种的品质要求高。
食品工业主要以蚕蛹为原料制作食品,对蚕蛹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3. 养蚕技术发展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养蚕技术也在不断改进。
通过科学饲养管理、优质蚕种引进等措施,提高了养蚕的效益和质量。
同时,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也为养蚕带来了便利,例如智能饲养设备的使用,可以提高养蚕效率和产量。
4. 养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养蚕对社会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养蚕提供了就业机会,一部分农民通过养蚕获得收入。
其次,养蚕产品对国内外市场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最后,养蚕还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加农村地区的文化底蕴。
三、调研发现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养蚕行业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1. 挑战:养蚕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劳动力需求,由于农村劳动力减少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短缺和成本压力成为养蚕户面临的主要问题;养蚕市场需求多元化,对蚕种品质和养殖技术要求高,需要养蚕户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2. 机遇: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养蚕设备的应用将提高养蚕效率和降低劳动力成本;养蚕产品的多样化开发,可以满足市场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拓展养蚕产业的规模和利润空间。
四、调研建议1. 提高养蚕户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加强培训和指导,引导养蚕户采用科学养殖方法和先进设备。
2. 发展智能化养蚕设备,提高养蚕效率和降低劳动力成本。
柞蚕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3年第3期谢忠秋徐延东柞蚕发源于中国的山东半岛,作为经济昆虫在未被开发利用前,属于野生状态,栖息在天然柞林里自生自长。
柞蚕业的提倡,早在东汉初期即有。
公元3世纪,古人从以柞蚕茧作绵发展到能够抽丝捻线织绸,至宋、元之际,柞蚕业进入发展时期。
到明代中期以后,柞蚕业发生巨大变革,开始由采集利用野生蚕茧,逐渐过渡到人工放养生产柞蚕茧了。
柞蚕的人工放养,开始仅限于山东一地,直到明末清初,柞蚕生产才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
清代是中国柞蚕业传播的盛期。
到20世纪初期,柞丝出口额由19世纪末叶每年的200-300t,增加到1,000-2,000t,大大刺激了柞蚕生产的发展。
到20世纪10-20年代,是中国柞蚕业最兴盛的时期,其中1921年创有史以来最高生产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柞蚕生产恢复和发展很快,1955年达到6.35万吨。
到50年代,柞蚕生产又有很大波动,到70年代初,仍处于低产和中等产量的生产水平。
70年代后期,柞蚕生产开始持续发展,1980年产茧量达到7.57万吨,创造了建国后最高生产水平。
1 中国柞蚕业的发展和现状中国是柞蚕的发源地,一直保持着世界柞蚕业第一大国的地位,占世界柞蚕茧产量的90%。
我国柞蚕资源丰富,分布辽阔。
南起云贵高原,北至黑龙江,东起山东半岛,西至甘肃河西走廊,均有柞树分布,现有天然柞树林1300万公顷,其中已开发建设成柞蚕场的有78.6万公顷。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柞蚕品种资源库,占世界柞蚕种质资源的80%以上,各具不同优良经济性状的柞蚕品种适应地域广泛,辽、鲁、豫、吉、黑、内蒙等许多省(区)均放养柞蚕。
各柞蚕主产区拥有数十万农村劳动力资源,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黑龙江省省柞蚕总放养量在1.2万把左右。
近几年,随着一批高新技术成果的涌现,古老的柞蚕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同时,通过柞蚕场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研究的深入,使传统的柞蚕业已成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特色产业。
蚕桑产业现状及转型方向分析蚕桑产业是我国传统的农业产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蚕桑产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蚕桑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转型方向。
目前,蚕桑产业在我国农业经济中的地位依然重要。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蚕桑种植大国,蚕业产量、丝绸及其制品出口量也居世界领先地位。
蚕桑产业在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民收入增加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蚕桑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蚕桑产业的传统特点,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其次,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蚕桑产业的竞争力下降。
近年来,服装行业由于环保要求的提高,对天然纤维的需求增加,这为蚕桑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但也要求蚕桑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在面临种种挑战的同时,蚕桑产业也有一定的发展机遇和转型方向。
首先,我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农业”、“优质农产品”等政策,鼓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
蚕桑产业可以通过完善生产技术、加强品牌建设等方式实现增效增效益,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其次,随着科技的进步,蚕桑产业也可以通过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和生产方式,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比如,引进先进机械设备和智能化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另外,蚕桑产业还可以与相关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发展农旅融合、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
总结起来,蚕桑产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有发展的机遇和转型的方向。
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推广现代化种植方式、提高产品品质,蚕桑产业可以实现转型升级,并为农民增加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可以说,蚕桑产业的转型发展对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国家政府、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蚕桑产业的发展。
中国柞蚕发展历程
中国柞蚕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
在
秦汉时期,中国开始养殖蚕蛹以获取柞蚕丝。
随着丝绸业的兴起,柞蚕的养殖规模逐渐扩大。
在唐宋时期,中国柞蚕丝的生产达到了顶峰。
丝绸成为了中国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也成为了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
为了满足需求,中国开始进行柞蚕的研究与改良,培育出了更加优质的柞蚕品种。
明代时,中国的柞蚕发展进一步推进。
中国开始引进日本的柞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工授粉的实验。
这一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蚕丝的产量和质量。
在清代,柞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开始重视柞蚕的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
中国农学家顾炳鑫发起了一系列柞蚕研究,他首次提出了柞蚕的“三位二控制”培育方法,即培育三位一品、产女座绝育柞蚕,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二控制,从而大大提高了柞蚕丝的质量和产量。
到了20世纪初,中国开始在柞蚕的育种、饲养管理等方面加
大投资并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的柞蚕品种逐渐丰富,从单一的优质品种发展到了多个适应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的品种。
柞蚕的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丝绸产量不断增加。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中国柞蚕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开始推动绿色养殖、有机养殖等概念,
致力于提高柞蚕养殖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总的来说,中国柞蚕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数千年的积累与创新。
从最初的蚕蛹采集,到人工授粉、育种改良,再到现代的科学养殖管理,中国在柞蚕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和进步,为世界的丝绸产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柞蚕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目的柞蚕是一种重要的丝绸蛾,其可行性研究主要是为了探讨柞蚕的种植和利用对于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为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范围本次研究主要围绕柞蚕的生长发育特点、种植技术、产业化利用以及市场需求进行分析,涉及的范围包括生物学、农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等领域。
三、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收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专著和期刊,收集柞蚕种植和利用方面的信息和资料。
2. 实地调查:深入柞蚕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柞蚕的生长发育情况、生产技术、产出情况等。
3. 专家访谈: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柞蚕的种植和利用进行访谈,收集专业意见和建议。
四、研究内容1. 柞蚕的生长发育特点柞蚕是一种昆虫,幼虫主要通过吃桑叶生长发育,成虫主要负责产卵。
在特定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柞蚕可以快速生长并完成生命周期。
研究柞蚕的生长发育特点,对于合理安排种植和收获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2. 柞蚕的种植技术柞蚕的种植技术包括桑叶的栽培和管理、柞蚕的饲养条件、疾病防治、生产周期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柞蚕的种植技术,可以提高柞蚕的产量和质量,为经济效益提供支撑。
3. 柞蚕的产业化利用柞蚕的产业化利用主要包括丝绸的加工和销售、柞蚕的蛹和蛾的利用等方面。
研究柞蚕的产业化利用,可以为进一步开发柞蚕产业链提供思路和方向。
4. 市场需求分析根据调查和专家访谈的结果,分析柞蚕产业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为决策者提供市场营销的参考依据。
五、研究成果1. 对柞蚕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为柞蚕种植的时间和条件提供了科学依据。
2. 结合实地调查,总结了柞蚕的种植技术和疾病防治的经验和方法。
3. 对柞蚕的产业化利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发展柞蚕产业链的建议和措施。
4. 分析了柞蚕产业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为相关部门的决策制定提供了依据。
六、结论柞蚕的种植和利用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可以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动物生产试论柞蚕产业发展特色之路刘爱华(凤城市农业农村局,辽宁 凤城 118100)柞蚕是人类最宝贵的生物资源之一,我国的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90%,凤城市的柞蚕茧产量约占全国的18%。
柞蚕生产在凤城市已有300多年历史,作为凤城传统产业,全市有近8万人受益于柞蚕相关产业。
凤城市既有利于柞蚕发展的诸多有利因素,也有延长柞蚕产业链条的基础,因此只有提高认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科技能力发挥特色优势,才能推动柞蚕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提高柞蚕产业重要的经济地位。
柞蚕业是凤城市农民增收致富重要产业之一,柞蚕生产总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1/8。
正常年景,一个农民一年仅用70天时间放养一把秋蚕(约60亩蚕场),就可收入2万多元。
凤城蚕民骄傲的说:“吃粮靠种田,花钱靠养蚕”“种地带放蚕,一年顶两年。
”2016年凤城市蚕民养蚕直接收入突破6亿元大关,户均养蚕收入超3万元。
2018年凤城市放养春秋柞蚕1.7万把(约131万亩),产柞蚕茧7957.75吨,农民养蚕直接收入4.0315亿元。
2019年我市放养春秋柞蚕合计1.6把(130万亩),总产茧6.13亿粒(5674.23吨),农民养蚕直接收入2.92亿元。
加大柞蚕场管护力度。
引导农民建设和管护好柞蚕场,杜绝掠夺式放养,防止蚕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处理好柞蚕放养与柞树林生态环境保护、短期效益与长期利益关系。
转变蚕场经营机制,引进柞蚕场流转机制,允许柞蚕场经营向专业经营大户转移,组织引导农民对集体所有的柞蚕场进行股份制改造,实行股份制经营,改分户轮放为合股持续放养,以利于蚕场的长期养护和更新改造,加强蚕业行政执法工作,保障柞蚕场的经营、建设持续稳定发展。
提高柞蚕生产总体经济效益。
全面推广应用高饲料效率型柞蚕新品种,提高饲料回报率和蚕场利用率。
大力推广中刈树型等养护柞蚕场的实用技术,增加植被覆盖率,严格控制蚕场沙化和退化。
对柞园缺墩、砂化斑块实施客土栽植,采用尖柞、蒙古栎等优良柞树苗或直播橡种补植加密。
柞蚕行业调研报告柞蚕行业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柞蚕养殖是一种传统的农业养殖方式,在许多地方都有其悠久的历史。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下,柞蚕养殖行业逐渐式微。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柞蚕行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调研内容和方法1. 调研内容(1)柞蚕的生命周期和繁殖特点。
(2)柞蚕的养殖方式和技术要点。
(3)柞蚕商品化生产的市场需求。
(4)柞蚕行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5)柞蚕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2. 调研方法(1)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2)实地走访柞蚕养殖基地及相关企业。
(3)面对面访谈柞蚕养殖从业者。
三、调研结果分析1. 柞蚕的生命周期和繁殖特点柞蚕属于昆虫纲、鳞翅目、蚕科,是具有独特价值的天然资源。
其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蛾四个阶段。
柞蚕幼虫期长,需要大量桑叶作为食物,蛹期则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柞蚕的繁殖主要通过交尾产卵来实现。
2. 柞蚕的养殖方式和技术要点柞蚕的养殖主要分为室内养殖和户外养殖两种方式。
室内养殖需要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同时精心管理桑叶的供应。
户外养殖则需要注意保护柞蚕免受天敌的侵害。
柞蚕养殖的关键技术包括卵的孵化、幼虫的饲养和管理、蛹的培育和成蛾的出蚕等环节。
3. 柞蚕商品化生产的市场需求柞蚕的成蚕可以用于制茧和提取蚕丝,蚕丝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应用潜力。
目前,国内外市场对蚕丝的需求量大,价格也相对较高。
由于柞蚕属于传统农产品,其商品化生产和销售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4. 柞蚕行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目前,柞蚕行业的规模较小,主要分布在少数地区,并且大多数是家庭式养殖。
柞蚕养殖者普遍面临着劳动力成本高、市场渠道匮乏、技术更新缓慢等问题。
同时,由于柞蚕养殖的传统方式,生产效益较低,致使年轻人热衷此行业的意愿较低。
5. 柞蚕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柞蚕的商业价值和市场需求仍然存在,因此柞蚕行业仍有发展的空间。
未来,柞蚕行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养殖成本效益。
威海柞蚕业现状及振兴产业探讨第一篇范文威海柞蚕业现状及振兴产业探讨在中国,柞蚕养殖业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为国家的农业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威海作为中国柞蚕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其柞蚕业的发展状况尤为引人关注。
现状分析柞蚕业是威海的传统优势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的气候、丰富的柞树资源为柞蚕的养殖提供了有力保障。
然而,近年来,威海柞蚕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产业规模逐年萎缩。
受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柞蚕养殖的面积和产量都有所下降。
其次,养殖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缺乏现代化的养殖设施和技术的支撑,影响了柞蚕的产量和质量。
再次,产业链条不完整,缺乏深加工和品牌建设,导致柞蚕产品的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
振兴探讨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和尝试,寻找威海柞蚕业的发展新。
首先,提升养殖技术,改善养殖设备。
通过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提高柞蚕的养殖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其次,加强产业链的建设,推动柞蚕产业的深加工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再次,要加强政策支持,为柞蚕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柞蚕产业。
第二篇范文3W1H与BROKE模型在威海柞蚕业现状及振兴产业探讨中的应用What - 柞蚕业的价值与现状柞蚕业的价值在于其对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生态上,柞蚕可以有效利用柞树资源,促进生态循环;经济上,柞蚕业是威海的传统产业,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社会上,柞蚕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然而,目前的现状是柞蚕业面临着规模萎缩、技术落后、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
Why - 柞蚕业振兴的必要性柞蚕业的振兴是必要的,因为这关系到威海的农业经济发展、传统产业的保护和传承,以及当地居民的就业和生活。
同时,振兴柞蚕业也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Who - 柞蚕业振兴的主体与利益相关者振兴柞蚕业的主体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养殖户等。
柞蚕调研报告柞蚕调研报告柞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被广泛用于桑树养蚕业。
为了深入了解柞蚕的特点和养殖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以下是我们的调研报告。
一、柞蚕的特点1.体型特征:柞蚕一般体长3-4厘米,外形呈圆筒状。
它们的头部大,体色白灰或黄褐色,身体有哥伦布皱纹,尾部有鞭毛。
2.取食特点:柞蚕主要取食桑树的叶片。
它们的食量大,每日摄食量约为体重的50-60倍,而且对桑树的叶片非常挑剔。
3.生活环境:柞蚕主要生活在温暖湿润的地区,对光线和温度有一定的要求。
同时,它们对树种和树龄也有一定的选择性,喜好中幼年生长较好的桑树。
二、柞蚕的养殖情况根据我们的调研,以下是柞蚕的养殖情况总结:1.养殖人数:柞蚕养殖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目前养殖人数众多。
尤其是在高桑树产区和农村地区,很多家庭都进行柞蚕养殖。
2.养殖区域:柞蚕的养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由于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的适宜性,这些地区成为了柞蚕养殖的重要区域。
3.养殖规模:柞蚕的养殖规模各不相同,有些是小规模的家庭养殖,有些则是较大规模的专业养殖基地。
不过,由于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一些大规模养殖基地的养殖效益也较好。
4.养殖方式:柞蚕的养殖方式多种多样,既有传统的户外养殖,也有现代化的温室养殖。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养殖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和改变。
三、柞蚕养殖的挑战与发展机遇根据我们的调研,以下是柞蚕养殖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机遇:1.市场需求:目前,柞蚕丝的市场需求仍然庞大。
由于柞蚕丝的优质特性,它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和印染等行业。
同时,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2.养殖技术:柞蚕养殖技术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例如,针对柞蚕的疾病和害虫,研发更有效的防治方法,改进养殖管理技术等。
3.品质和品牌建设: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提高柞蚕丝的品质,建好品牌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宣传推广,使柞蚕丝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4.科研支持:加强柞蚕科研,探索柞蚕育种、养殖技术、品质改良等方面的创新,提高柞蚕产业的发展水平。
中国柞蚕产业发展概况与调研路径
作者:韩冰王玉峰杨君孔凡伟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2021年第27期
韩冰1 王玉峰2 杨君3 孔凡伟2
我国是柞蚕的发源地,始终占据世界柞蚕业第一大国的地位,柞蚕茧产量占世界的90%,
是世界上最大的柞蚕品种资源库,占世界柞蚕种质资源的80%以上。
蚕茧的终端产品丝绸是我
国主要创汇商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柞蚕产业属于特色产业、特色产业。
柞蚕养殖可提升
的利润空间较大。
销售渠道畅通、深加工潜力较大。
柞蚕属于完全变态昆虫,经历成虫(蛾)、卵、幼虫、蛹这四个完全变态,这四个虫态都可以应用开发利用。
其中柞蚕蛹是人类的一种新
营养源,是卫计委(原)批准的“作为普通食品管理的新资源名单”中唯一的昆虫类食品,可
食用、可制酒。
幼虫期增值技术有生产单性雄蚕、生产富硒幼虫、生产虫草、僵蚕、真空/密封冷冻幼虫。
成虫期增值技术有冷冻雌、雄蚕蛾,雄蚕蛾制酒,生产中成药。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
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革,基本上实现了高产、稳产。
良茧率、全茧量、茧层率分别达80%~85%、10g~12g、11%~14%。
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华丽转身,找到了新的历史定位,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实现了蚕茧增产、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环境改善、可持续发展。
目前柞蚕产业进入了以柞蚕和柞园资源为产业基础,以资源高效综合利用为开发目标,以
现代高新技术为手段的柞蚕资源多元化利用阶段。
除了栽树养蚕、缫丝织绸的利用模式外,还
可以利用柞树、蚕茧丝的物质、生物、文化等资源的多种功能,开发食药用新产品、生物质材
料以及丝绸文化等全方位、多途径的开发利用模式。
栽植蒿柳、种植绿肥作物、增施叶面肥是
内涵型扩大的必要途径。
研究全国柞蚕种子区域布局以及进行调剂的措施是今后一定时期提高
柞蚕生命力必要手段。
蚕茧总量(全国产量8.3万t,主产区人均蚕蛹0.4斤,全国人均0.11斤)不足以满足需要。
相关产业开工不足。
急需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有效供给。
然而现有柞林资源利用率低(利
用率除辽宁外,均不超过10%)、一些地区生产规模萎缩、掠夺性生产、产品容重较低,口感较差。
蚕茧生产没有列入农业补贴、农业保险,蚕茧运输过路费执行尺度不一,后备人才不足,
需要国家层面予以解决。
柞蚕生产投入少、效益高、见效快、可持续。
然而现有柞林资源利用率低(利用率除辽宁外,均不超过10%)、蚕茧总量(全国产量8.3万t,主产区人均蚕蛹0.4斤,全国人均0.11斤)不足以满足需要。
相关产业开工不足。
为此,拟组织我国柞蚕主产区科研和生产单位的岗位科学家、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针对
柞蚕外延性扩大再生产、内涵型扩大再生产的政策问题、人才素质、品种繁育、饲料资源、放
养技术、病虫防治、综合利用、储存运输等关联因素,分析发展潜力、查找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在国家层面应予解决的政策,促进柞蚕产业扩大发展,为我国乃至世界提供丰富的食
品资源、纺织原料作出贡献。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案(具体的研究内容;具体的调研方式、步骤及完成时间):
一、研究内容
拟组织我国柞蚕主产区科研和生产单位的岗位科学家、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针对柞蚕外
延性扩大再生产、内涵型扩大再生产的政策问题、人才素质、品种繁育、饲料资源、放养技术、病虫防治、综合利用、储存运输等关联因素,通过查阅文献、召开座谈会、走访调查等形式分
析发展潜力、查找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在国家层面应予解决的政策,促进柞蚕产业扩大
发展,为我国乃至世界提供丰富的食品资源、纺织原料作出贡献。
详细内容包括:现有饲料资源,含现有柞林资源、蒿柳资源,适合养蚕的面积,现有养蚕
场地面积,现有蚕场分级与提档,柞树专用肥的试验与推广。
绿肥植物的种植,补水措施。
柞
蚕种子的供应能力与供应时间。
熟练养蚕人员的数量、素质、年龄段。
技术人员的比例。
和邻
近农业、林业作业的关系协调。
当地生产水平(总产、单价、生产时期),种子检验情况(检
验时期、方法、效果、有无创新)。
跨区繁育种子情况,仓储运输补贴政策(过路费、建库补贴、种子补贴、保险),当地经常发生的病虫害种类、防治办法、创新和效果,产品销售形式
与综合利用虫草生产规模、产值、销路,粗加工出售,制酒。
蚕业所用药剂。
当地林业、蚕业
对蚕业的支持力度。
文旅蚕业。
境外养蚕。
进一步发展需要破解的政策问题。
实施互联网+蚕业,线下通过观光蚕业(休闲蚕业)展示和销售产业产品,线上全面销售产业产品,形成产供销一
条龙,实现局部生产、全年销售,一季生产,全年供应的生产格局。
二、调研方式
由主持人完成调研提纲,组织我国柞蚕主产区科研和生产单位的岗位科学家、学科带头人
及其团队,查阅文献、召开座谈会、走访调查。
三、调研步骤、完成时间
1、从即日起至4月末,调研饲料资源、政策问题;
2、在5月份完成人才素质、品种繁育、放养技术、病虫防治、综合利用、储存运输调研;
3、在6月至7月份,分析发展潜力、查找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4、在8月份提出在国家层面应予解决的政策,形成完整的《中国柞蚕扩大再生产路径研究》报告。
(作者单位:1.118100 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2.154700 黑龙江省汤原县农业技术推
广中心;3.154000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