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MRI技术规范-四肢及骨关节MRI检查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17.14 KB
- 文档页数:11
CT与MRI诊断报告书写规范CT与MRI各项检查所要观察的内容比常规X线观察的内容要多,近几年省内各大医院新增的多排螺旋CT的临床应用,其增强前后要观察的层面达几百层,如果同一层面采用不同窗位进行观察,其内容就相当多。
又如MRI的各项检查,新开展使用的扫描序列也比前明显增多,加以三维成像观察与增强前后的观察,其内容显然要比普通平片检查丰富得多。
因此,书写报告的医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观察过的全部内容,作所有阴性或阳性的叙述。
这一观点我们已在第一章诊断报告书写常规中提及。
以下就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常用全身主要系统部位CT或MRI诊断报告书写规范作一描述(报告中提及的内容与范围),供工作中参考。
一、颅脑与五官CT或MRI诊断报告1、颅脑:(1)头颅形态大小(2)脑回、脑灰质与脑白质情况。
(3)脑室大小、形态,位置与移位情况。
(4)脑沟、脑池情况。
(5)中线结构是否移位情况。
颅骨骨质情况。
如发现病灶则应重点描述其发生部位、外形、累及范围、境界、增强前后密度或信号变化等情况。
2、眼眶:(1)眶壁骨质结构:眶顶、眶底、眶内外骨壁。
(2)眶裂与视神经管。
(3)眼球:大小、形态与内部结构情况。
(4)视神经情况。
(5)眼外肌与眶内脂肪间隙情况。
(6)如有增强片应注意眼上部静脉与眼动脉情况。
(7)眶周围鼻窦窦与颅内情况。
3、耳与颈骨:(1)外耳道情况。
(2)中耳:包括上鼓室、中鼓室、下鼓室、鼓上隐窝、耳咽管、听骨链等情况。
(3)内耳:包括耳蜗、半规管、面神经管等结构情况。
(4)鼓窦入口、鼓窦区、天盖与乳突气房情况。
(5)颈静脉窝、颈动脉管、内耳道、乙状窦以及周围区域骨质情况。
4、鼻与副鼻窦(1)鼻腔骨质结构,鼻中隔、鼻甲情况。
(2)各组副鼻窦大小、形态及骨壁等情况。
(3)鼻腔内与各组副鼻窦内密度或信号有无异常。
(4)鼻后孔及周围结构如眼眶,上颌齿槽骨、颞下窝、鼻隐窝部等情况。
二、颈部CT或MRI诊断报1、鼻咽部:(1)鼻咽腔:腭帆,鼻咽腔侧壁与顶壁、咽隐窝等情况。
MRI检查规范MRI检查总则磁共振成像具有极好的软组织分辨率。
在软组织分辨率方面大大超过了CT扫描。
它能够显示X线平片及CT扫描所不能发现的病变。
磁共振成像不但能够进行解剖成像显示,还能够进行功能成像及电影成像。
适应症:1、磁共振成像适应症包含CT适应症。
2、磁共振成像可以发现先天性、炎症、肿瘤、外伤等引起的各种器质性病变。
3、神经系统的退行性变、白质病,周围神经损伤。
4、无创、无需造影剂的血管成像、心脏电影、胆道成像及尿路成像。
5、骨关节软骨、关节板、韧带、关节盘等变性、外伤。
6、骨髓病变。
MRI检查总则禁忌症:1.心脏起搏器携带者.2.手术留有磁性动脉夹,术后3周内。
注意事项:*进入扫描室内的患者及任何医务工作者不能携带任何磁性金属物品、磁卡、电子用品等。
*任何小件磁性物品进入扫描室内,均有可能造成对机器及人员的伤害。
*病人在检查过程中,会听到梯度切换的噪音。
操作注意事项•紧张病人可采用俯卧或脚先进,让病人可看到扫描孔外情况。
•婴幼儿检查时要有父母或护士陪同,注意观察病人,检查时病人不要盖太多毛毯。
•腹部检查时用腹带减少腹部运动,正确使用呼吸门控,检查前训练患者均匀呼吸及屏气。
•放置心电极之前,用酒精小心清洁皮肤,禁用已用过的心电极,心电导线不能与体线圈接触。
•切记将线圈的连接线插入插座内。
保持电缆与连接器直顺,放置于检查床上而不选用的线圈亦必须将连接器插进插座内,使用表面线圈,切勿接错线。
•扫描期间观察病人的呼吸、心电、脉搏、并注意病人与控制台之间的声音传送。
•每天上午登记液氦面,留意压缩机是否正常运转,必须把当天图像传到PACS,每周一上午进行质量控制扫描。
MR各部位的扫描常规一、颅脑、脊柱神经系统二、胸部(胸部、心脏、乳腺)三、腹部四、四肢骨关节MR各部位的扫描常规一、颅脑、脊柱神经系统颅脑检查规范常用的扫描序列•2D FSE(TSE) T2WI :对病灶显示好•SE T1WI (T1 FLAR): 伪影少,解剖结构显示好•FLAIR: 脑脊液显示为低信号,替代PDW序列•PWI:能够检测分子水平的质子移动.它反映的是自由扩散组织与扩散受限组织问的对比。
法医临床影像学检验实施规前言本技术规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技术规由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提出。
本技术规由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归口。
本技术规起草单位: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
本技术规主要起草人:夏文涛,应充亮,万雷,朱广友,利华。
本技术规为首次发布。
引言制定本技术规的依据包括以下国家或行业标准:现行人体损伤程度鉴定的相关技术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并于2002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GB18667-2002 《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程度评定》;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并于2007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GB/T 16180-2006《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由公安部发布的于2005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GA/T 521-2004《中华人民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人身伤害受伤人员误工损失日评定准则》,以及由司法部于2007年8月7日发布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
本技术规运用医学、法医学理论和技术,结合法医学检验、鉴定实践而制定,为法医临床学检验、鉴定中作为外部信息的影像学资料的审核、采用及必要时进行影像学检验提供科学、规、统一的方法和标准。
法医临床影像学检验实施规1围本技术规规定了法医临床学司法鉴定实践中常见的人体损伤影像学检验的基本要求、主要容和诊断、认定原则。
本技术规适用于法医临床影像学外部信息的审核与必要的影像学检验。
本技术规适用于各类人体损伤的法医临床学鉴定。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影像学检验利用射线或磁场装置进行医学诊断辅助法医临床学鉴定的活动。
主要包括传统X线检查技术(普通摄片与特殊造影)、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CT)与磁共振成像技术(megneneticresonance imaging,MRI)。
CT和核磁共振MRI有什么区别,应该如何选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起了自身健康情况。
CT和核磁共振MRI都是现代医院常见的检查手段之一,但很多患者由于自身认知有限,进入医院后不知道该做哪种检查,因此,了解一些相关知识,有助于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检查方式。
一、了解CT和核磁共振MRI1.什么是CTCT,全称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先进的一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CT的主要原理是利用X射线对患者的身体结构、部位进行扫描,扫描结束后,所有的扫描信息会在计算机上进行处理,转换为图像信息输出,随后再由医生出具相应的诊断报告。
CT检查可以用作全身的任何部位,包括头部、颈部、胸部、脊柱以及四肢等,对患者脏器病变的诊断和鉴别有着重要的意义。
CT拥有成像快、精度高、图层多的优点,对于一些伤情较重或是陷入昏迷无法配合的患者来说,CT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扫描工作,节省更多宝贵时间。
2.什么是MRIMRI,全称为核磁共振,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
其原理主要是利用较强的外部磁场和人体中的氢原子核,在特定射频脉冲作用下,可以产生磁共振现象,最终通过专业设备进行成像的一种检查方式。
核磁共振可以用于全身各个部位的检查,检查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患者的病情以及严重程度,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此外,核磁共振也是部分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后续追踪恢复情况时,定期检查的手段之一。
二、CT和核磁共振MRI有什么区别1.工作原理不同CT主要是利用各种射线,例如X射线或是Y射线等,在探测仪器的作用下,对身体的某一部分进行环绕断面扫描,随后将扫描结果通过计算机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图像。
MRI则是利用人体本身水分中的氢原子,配合磁场的作用,产生共振现象,从而获得电磁信号,再由计算机将该信号转换为数字化图像。
2.优势不同由于身体是由各种各样的结构所组成的,例如骨骼、血管以及软组织等,还有各个器官,所以每个部位的密度以及水分子含量也是不同的,因此对于不同的器官进行检查时,CT和MRI的优势也不同。
DR、CT和MRI:哪种成像技术最适合您的情况?一、介绍三种成像技术(一)DR(数字X射线摄影)(1)原理和工作方式DR是一种数字化的X射线成像技术,用于获取骨骼和软组织的图像。
其原理是通过X射线穿过被检查的部位,然后被探测器捕捉。
这些X射线被转化成数字图像,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存储,最终产生高分辨率的影像。
(2)适应症和应用领域骨折诊断:DR广泛用于检测骨折,包括手臂、腿部、骨盆等骨骼部位。
肺部成像:DR可用于检查肺部疾病,如肺炎、肺结核等。
骨关节疾病:用于评估关节疾病,如骨质疏松症和关节炎。
牙科应用:常用于牙齿和颌骨成像,例如检查龅牙或根尖周围感染。
(二)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1)原理和工作方式CT是一种高分辨率的成像技术,其原理是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生成具有横截面的图像。
患者被放置在旋转的X射线机器内,X射线通过身体,然后被接收器捕捉。
计算机将数据转化为三维图像,可提供详细的解剖信息。
(2)适应症和应用领域脑部成像:CT用于检测中风、颅内损伤和脑肿瘤等。
腹部和胸部扫描:用于评估腹部器官,如肝脏、胃、肾脏,以及检查肺部问题。
骨骼成像:CT可用于检测骨折、骨肿瘤和骨关节疾病。
导向手术:在外科手术前,CT可用于精确定位病变和引导手术操作。
(三)MRI(磁共振成像)(1)原理和工作方式MRI利用磁场和人体组织间氢质子的信号差异产生图像。
患者被置于磁场中,然后受到磁场脉冲激发。
这些信号被捕捉和处理,生成高对比度的详细图像,可以显示身体内部的各种组织和器官。
(2)适应症和应用领域脑部和神经成像:MRI用于检测脑部肿瘤、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问题。
脊柱和关节成像:用于评估脊柱、关节和软组织疾病,如椎间盘突出和关节炎。
腹部和盆腔成像:MRI可用于检查肝脏、胰腺、子宫、卵巢等内脏器官。
心脏和血管成像:MRI用于评估心脏结构和血管病变。
DR适用于骨骼和一些肺部问题,CT提供高分辨率的全身扫描,MRI适用于神经系统、软组织和腔体器官的成像,具体选择应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而定。
四肢骨关节及软组织CT检查技术介绍四肢骨关节及软组织CT检查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对四肢骨骼和相关软组织进行精确的断层扫描,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评估骨关节及软组织病变。
本文将对四肢骨关节及软组织CT检查技术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和深入的探讨。
四肢骨关节CT检查技术检查方法四肢骨关节CT检查通常采用以下步骤进行: 1. 患者需脱去金属物品并换上医用服装,以避免对CT影像质量的影响。
2. 患者被要求保持相对静止的姿势,以便CT设备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到骨骼和软组织的图像。
3. CT设备将环绕患者的四肢进行扫描,产生一系列的横断面图像。
4. 通过计算机将这些图像重建成高分辨率和高对比度的三维图像。
检查适应症四肢骨关节CT检查适用于以下情况: - 骨折和骨裂伤的诊断和评估。
- 关节疾病,如关节炎和滑膜炎。
- 骨肿瘤和肌肉肿瘤的检测和定位。
- 骨关节感染和骨关节炎的评估。
- 手术前后的骨关节和软组织评估。
优点和局限性四肢骨关节CT检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 高分辨率:CT图像可以提供骨骼和软组织的高分辨率图像,有助于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评估。
- 三维重建:通过计算机重建,可以产生三维图像,更全面地了解骨骼和软组织的病变。
- 快速成像:CT检查通常快速完成,对于急诊情况非常有用。
然而,四肢骨关节CT检查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 辐射暴露:CT检查会暴露患者于较高剂量的射线,特别是对于长期需要重复检查的患者,辐射风险需谨慎考虑。
- 骨骼伪影:CT图像中,金属物品会产生伪影,可能影响图像的质量,特别是在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患者。
- 耐受性有限:部分患者可能对静止或特定体位的要求感到不适,但这通常是临床可控的。
四肢软组织CT检查技术检查方法四肢软组织CT检查通常采用以下步骤进行: 1. 患者需脱去金属物品并换上医用服装,以避免对CT影像质量的影响。
2. 患者被要求保持相对静止的姿势,以便CT设备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到软组织的图像。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及正常图像参考医学影像检查是现代医学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使用各种影像设备来观察和诊断人体内部的疾病情况。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也日益完善和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及对应的正常图像参考。
一、X射线检查技术及正常图像参考X射线检查是最常见且最早应用的医学影像技术之一,它借助X射线机通过对人体进行照射和接收反射的X射线来形成影像。
X射线检查常用于骨骼系统和肺部的检查。
1. 骨骼系统X射线检查骨骼系统X射线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骨骼的结构、形态和密度,常用于骨折、骨关节变形以及脊柱病变等的诊断。
正常的骨骼X射线图像应该显示骨骼结构完整、连续,骨密度适中,关节间隙规则等。
2. 胸部X射线检查胸部X射线检查主要用于肺部和心脏的观察和诊断。
正常的胸部X射线图像应呈现双肺清晰可见,肺纹理均匀,膈面光滑,心脏大小适中等特征。
二、超声检查技术及正常图像参考超声检查是利用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和反射来形成图像的一种检查方法。
它无辐射、无创伤性、易于操作,常用于妇产科、肝脏、乳腺等器官的检查。
1. 妇产科超声检查妇产科超声检查主要应用于女性生殖系统的观察和诊断。
正常的妇产科超声图像应显示子宫和附件的大小、形态、位置等特征,同时能够观察到胎盘的形态和位置。
2. 肝脏超声检查肝脏超声检查是检测肝脏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正常的肝脏超声图像应呈现肝脏大小适中,形态规则,皮质和髓质区分清楚,肝血管分布正常等特征。
三、CT扫描技术及正常图像参考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是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生成横断面图像的一种高分辨率影像检查方法。
与传统X射线检查相比,CT扫描能够提供更明确、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
正常的CT图像参考因身体部位的不同而异,以下是几个常见部位的正常CT图像参考:1. 头部CT扫描正常的头部CT图像应显示颅骨、脑组织、脑血管等详细结构。
头颅CT扫描常用于检测脑出血、脑梗塞、颅内肿瘤等疾病。
骨关节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骨关节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骨关节科是临床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诊治与骨和关节相关的疾病,包括骨折、关节疾病、骨质疏松、脱位、肌肉韧带损伤等。
为了提高骨关节科的诊疗水平,制定了一系列临床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以指导临床医生的工作。
一、临床诊疗指南骨折的诊疗指南1、初步诊断:通过较明显的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可初步判断是否为骨折,应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2、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等检查,要注意遮盖和搜寻骨折效果,根据不同骨折类型和部位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
3、分型:骨折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根据骨折位、骨折形态、可移动度和复位情况分为不同类型。
4、治疗:根据骨折类型和部位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包括保守疗法和手术治疗,注意合理用药和小心处理骨折术后的并发症。
关节疾病的诊疗指南1、初步诊断:通过关节局部的疼痛、肿胀、变形、活动受限、强度减退等症状,可初步判断是否为关节疾病,应进行临床检查以明确诊断。
2、影像学检查:与骨折检查类似,也包括X线、CT、MRI等检查,区别在于对关节局部的细节和规律性要求更高。
3、分类:关节疾病可归为许多类型,如退化性关节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应根据病情综合选择治疗方式。
4、治疗: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应根据病情综合选择适宜的药物。
二、技术操作规范骨科手术操作规范1、准备工作:包括手术准备、手术区域的前处理、手术器械的清洁、消毒等,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麻醉和镇痛:麻醉和镇痛要地方安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注意控制疼痛。
3、手术技术:根据手术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内镜下手术、骨伸展系统手术等,操作要规范、标准。
4、术后护理:包括伤口的处理、疼痛控制、抗感染、康复治疗等,掌握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关节镜手术操作规范1、准备工作:包括器械、设备、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消毒隔离、麻醉和镇痛等,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骨科拍片是骨科临床上常用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手段,骨科拍片用于检查患者骨骼和关节的结构和功能,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患者的骨骼和关节疾病。
患有骨折、骨裂、骨折愈合不良等骨骼损伤的患者,患有骨质疏松症、骨髓瘤、骨肿瘤等骨骼疾病的患者(多为老年人),患有关节炎、滑膜炎、骨关节炎等关节疾病的患者,需要接受骨科拍片。
城镇居民在接受健康体检、职业体检时,也可以接受骨科拍片,以检查骨骼和关节的健康状况。
骨科拍片可以使用X线或CT扫描、MRI等技术来生成影像。
那么,这三种影像学技术有什么区别呢?今天,我们就来向您进行介绍。
一、X线、CT扫描、MRIX线也称X光,X线是一种高能电磁波,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电子束的加速和撞击靶材,产生X射线。
X射线具有穿透性,能够穿透人体组织,被不同密度的组织吸收,形成影像。
X线主要用于检查人体内部的骨骼结构和某些软组织的情况,如肺部、胸腹部等。
CT(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先进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手段,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多个方向的X射线扫描,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扫描结果合成为三维影像。
CT扫描可以检查人体内部的骨骼、软组织和血管等,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特点。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一种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进行成像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手段,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人体内部的氢原子进行磁共振,获取人体内部的三维图像。
MRI可以检查人体内部的软组织、血管和神经等,具有高分辨率、无辐射的特点。
二、X线、CT扫描与MRI的区别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比较这三种影像学技术的区别。
从发明时间上来看,X线是最早发明的成像技术之一,于1895年由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发明。
X线能够通过人体组织的吸收和散射来生成影像,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骨科等领域的成像诊断。
X线应用历史悠久,技术已经趋于成熟。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20世纪70年代发明的成像技术,它通过旋转的X射线束扫描人体,然后使用计算机将各个扫描层次合成三维影像。
医学检查时常用的CT和核磁共振影像技术如何选择,它们的原理又是什么,快来了解一下吧在现阶段,大部分人都会去医院做检查,如果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或者是身体有什么问题。
一说体检就是CT和核磁共振影像技术,那么如何选择 CT和核磁共振影像技术?这让很多病人都是一头雾水,只能按照医生的吩咐去做,同时又有些担忧,因为这两种检查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这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也有各自的缺点,对于病人的要求,大多数人都很难区分。
CT虽然便宜,但也不一定能起到什么作用,但核磁共振片的成本太高,病人的经济负担不起。
本文从医学的观点出发,对 CT与核磁共振影像技术进行了比较,并对两者的优缺点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一、CT与核磁共振影像技术简介(一)CT简介CT扫描仪通常是用 X射线管或控制器采集相关的数据,将扫描到的数据转化为电子信号,再由转换器将数据转化为数字,再将 CT数据传输到电脑中,从而在监视器上显示出 CT值。
在检查的时候,会对病人进行全身扫描,这是一种对大多数疾病的诊断,通过X光片来判断骨折的病人,可以通过检查来确诊。
或者是由于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急性脑卒中, CT可以帮助诊断出病情的确切部位。
另外,胸腔、心腔有无出血等疾病的检查也可以进行,通过扫描和快速成像来进行确诊。
(二)核磁共振影像技术简介核磁共振影像技术就是所谓的MRI。
它以技术为基础,不断地进行创新与改良,已被广泛地用于临床。
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是根据核子的旋转角度动量,在外部磁场的作用下发生的。
目前,外部磁场的发射频率与原子及自旋进动的频率相同时,原子与能有效地吸收射频场的能量作为基本动力。
同时,在一定的外部磁场中,与特定的能量相结合,从而产生核磁共振。
也就是说,病人被困在一个特殊的磁场中,体内的氢气会被激活,产生核磁共振信号。
通过电脑来显示各种影像,核磁共振片可以从立体的平面上进行成像,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可以看到病人的具体情况。
通过实际的核磁共振检查,可以有效地诊断软组织病变。
四肢及骨关节MRI检查技术基本原则:根据病变性质及部位选择在主要优势方位上同层厚、同层间隔扫描的 2~3 个不同序列,主要用于定性诊断,辅以另外 2个方位的 1~2个序列,用于辅助定位诊断。
骨骼、软骨、滑膜病变以质子脂肪抑制(protein density weighted imaging,PDWI) -fs、 T2WI、 T1WI、三维梯度回波序列组合为主,软组织病变以 fs-T2WI、 T2WI、 T1WI 序列组合为主。
第一节肩关节MRI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肩关节专用线圈、四肢关节软线圈或体部相控阵线圈。
2.体位:头先进,仰卧位,被检侧肩关节对侧身体抬高30°,使被检侧肩关节紧贴检查床并尽量位于床中心。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肱骨头。
3.方位及序列:平扫序列:(1)轴面快速自旋回波 PDWI-fs 或梯度回波 T2*WI 序列,扫描基线垂直于关节盂及肱骨长轴,扫描范围覆盖肩锁关节至关节盂下缘;(2)斜冠状面 fs-T2WI 及 T1WI,扫描基线在轴面像上垂直于关节盂或平行于冈上肌腱长轴,范围包含肩关节软组织前后缘或病变区域;(3)斜矢状面 PDWI-fs,扫描基线在轴面像上平行于关节盂或垂直于冈上肌腱长轴,范围覆盖肱骨头外侧软组织至关节盂内侧或病变区域。
增强扫描:轴面、斜冠状面及斜矢状面 fs-T1WI均需扫描。
关节腔造影:穿刺并向关节腔注射用生理盐水稀释 100~500倍的钆对比剂,采用 fs-T1WI序列,扫描上述平扫的3个方位,必要时可加扫外展外旋位。
4.技术参数:薄层、高分辨率扫描。
二维序列层厚≤4.0 mm,层间隔≤层厚×10%, FOV(160~200)mm× (160~200)mm,矩阵≥256×224。
5.图像要求:(1)显示肩关节骨性结构及软组织结构,关节唇、肱骨头、肩锁关节、冈上肌腱、冈下肌腱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等显示清晰;(2)扫描方位标准;(3)无明显运动伪影。
影像学在骨关节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影像学在骨关节疾病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医生可以获取详尽的内部影像,对骨关节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评估。
本文将探讨影像学在骨关节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并介绍常用的影像学技术及其优势。
一、X射线检查X射线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技术之一,对于骨关节疾病的初步筛查和定性诊断非常有帮助。
通过X射线检查,医生可以观察骨骼的形态、结构和密度,判断是否存在骨折、关节变形、骨质疏松等状况。
X 射线检查简便、快速,能够提供全方位的骨关节信息。
二、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能够提供更为详细的骨关节影像。
通过快速旋转的X射线扫描,CT可以观察骨骼的细微结构,获得更准确的三维重建图像。
CT扫描适用于复杂骨关节损伤的诊断,如骨折的复位情况、关节脱位的程度等。
三、MRI检查MRI是一种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能够提供优质的软组织对比效果。
在骨关节疾病的诊断中,MRI常被用于评估关节软骨、韧带、肌腱等软组织的病变情况。
MRI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对于早期关节炎、软骨病变等病情的发现十分敏感。
四、骨扫描骨扫描是一种核医学影像技术,适用于广泛的骨关节疾病的诊断。
它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观察其在骨骼中的分布情况,可以帮助医生发现骨折、骨肿瘤、骨感染等病变。
骨扫描对于全身性骨疾病的筛查与监测也具有重要价值。
五、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技术,通过超声波的回声来观察骨关节的内部情况。
尤其针对关节软组织和关节腔内结构的观察,超声检查可提供详细的信息。
它广泛应用于关节滑膜炎、滑膜囊肿等关节疾病的评估与引导穿刺治疗。
综上所述,影像学在骨关节疾病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通过各种影像学技术的组合使用,医生可以全面了解骨关节病变的类型、程度和扩展情况,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鉴于不同影像学技术在不同病情下的优势和局限性,医生在选择影像学检查方式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颅脑MRI检查技术根据MRI成像原理,MRI各序列成像参数具有一定特征,根据MRI机型及各参数间的关系适当调整,变动范围应在同类序列的图像对比特征内。
一般情况下,T2WI序列:TR>2000ms,TE80~130ms;SE或FSET1WI序列:TR300~800ms,TE<30ms;质子密度加权序列:TR>20000ms,TE<30ms;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T2WI(颅脑适用):TR8000~10000ms,TE80~130ms,TI2000~3000ms;FLAIRT1WI(颅脑适用):TI600~900ms,TR为TI的2.5~3.0倍,TE<30ms。
增强二维扫描序列一般要求与平扫二维序列的层面位置、层厚和层间隔均一致。
第一节颅脑常规MRI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
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方位及序列:以轴面为主,矢状面或冠状面为辅。
平扫序列包括:(1)轴面T2WI、T1WI、FLAIR-T2WI序列,T1WI有异常高信号时,加扫脂肪抑制(fat suppression,fs)-T1WI序列。
扫描基线平行于前-后联合连线(AC-PC线)。
扫描范围覆盖枕骨大孔至颅顶。
(2)矢状面T1WI序列,矢状面扫描基线平行于大脑矢状裂。
(3)弥散加权成像(DW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等根据病变选择性使用。
急性脑卒中患者必须扫描DWI序列。
增强扫描序列:采用轴面、冠状面和矢状面T1WI序列,当病变紧邻颅底或颅盖骨时,增强后应加扫脂肪抑制T1WI。
4.技术参数:层厚5~6mm,层间隔≤层厚×20%,FOV(200~240)mm×(200~240)mm,矩阵≥256×192。
磁共振成像安全管理MRI是目前临床上普遍应用的影像检查手段。
与X线及CT检查比较,MRI无电离辐射,被认为是一种安全的影像检查方法。
事实上,MRI环境中存在着许多潜在风险,可能对受检者、陪同家属、医护人员及其他出现在MRI场地中的工作人员(如保安、保洁员等)造成伤害。
因此,MRI安全管理问题值得关注。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学组、磁共振成像学组专家在参考国内外MRI安全标准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本版MRI安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旨在提高MRI安全管理的意识,提升MRI 安全管理的水平。
第一节总则一、所有临床型MR设备,包括诊断、科研和介入手术中使用的设备,不论其磁体形式、磁场强度如何,都应该遵循MRI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
二、目前我国临床常规使用的MRI设备磁场场强为0.2 T 至3.0 T。
只有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认证的设备,才能用以对临床受检者开展检查。
三、建议配置MRI设备的单位酌情配备至少1名MRI医学物理师,职责包括修订及维护MRI安全管理规范,使其适用于现有的场地和受检者检查的要求,同时确保MRI安全管理规定得以严格执行。
四、MRI场地中发生的任何不良事件或安全隐患,都要在30 min内及时地上报MR室的负责人和科室主任,并按照要求在规定的时限内逐级上报至上级主管部门(如医务科、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等)。
第二节MRI安全筛查MR设备安全性标识所有计划带入磁共振检查室的金属或含金属的物品都必须进行测试,并粘贴相应的安全性指示标识。
铁磁性金属物品粘贴红色圆形"MR不安全"标志;在特定条件下安全的物品粘贴黄色三角形"有条件的安全"标志;非金属物品粘贴绿色方形"MR安全"标志。
图2~4 MR设备安全性标识。
图2为铁磁性金属物品外粘贴的红色圆形"MR不安全"标志;图3为在特定条件下安全的物品外粘贴的黄色三角形"有条件的安全"标志;图4为在非金属物品外粘贴的绿色方形"MR安全"标志筛查原则非MRI人员进入磁共振检查室必须经过MRI安全检查,仅二级MRI工作人员有实施筛查的资格。
四肢及骨关节MRI检查技术基本原则:根据病变性质及部位选择在主要优势方位上同层厚、同层间隔扫描的2〜3个不同序列,主要用于定性诊断,辅以另外2个方位的1〜2个序列,用于辅助定位诊断。
骨骼、软骨、滑膜病变以质子脂肪抑制(proteindensityweightedimaging,PDWI)-fs、T2WI、T1WI、三维梯度回波序列组合为主,软组织病变以fs-T2WI、T2WI、T1WI序列组合为主。
第一节肩关节MRI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肩关节专用线圈、四肢关节软线圈或体部相控阵线圈。
2.体位:头先进,仰卧位,被检侧肩关节对侧身体抬高30°,使被检侧肩关节紧贴检查床并尽量位于床中心。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肱骨头。
3.方位及序列:平扫序列:(1)轴面快速自旋回波PDWI-fs或梯度回波T2*WI序列,扫描基线垂直于关节盂及肱骨长轴,扫描范围覆盖肩锁关节至关节盂下缘;(2)斜冠状面fs-T2WI及T1WI,扫描基线在轴面像上垂直于关节盂或平行于冈上肌腱长轴,范围包含肩关节软组织前后缘或病变区域;(3)斜矢状面PDWI-fs,扫描基线在轴面像上平行于关节盂或垂直于冈上肌腱长轴,范围覆盖肱骨头外侧软组织至关节盂内侧或病变区域。
增强扫描:轴面、斜冠状面及斜矢状面fs-T1WI均需扫描。
关节腔造影:穿刺并向关节腔注射用生理盐水稀释100〜500倍的钆对比剂,采用fs-T1WI序列,扫描上述平扫的3个方位,必要时可加扫外展外旋位。
4.技术参数:薄层、高分辨率扫描。
二维序列层厚W4.0mm,层间隔W层厚又10%,FOV(160〜200)mmX(160〜200)mm,矩阵三256X224。
5.图像要求:(1)显示肩关节骨性结构及软组织结构,关节唇、肱骨头、肩锁关节、冈上肌腱、冈下肌腱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等显示清晰;(2)扫描方位标准;(3)无明显运动伪影。
第二节上臂、前臂、大腿、小腿的MRI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四肢关节软线圈、正交线圈、心脏或体部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
上肢:被检侧上肢尽量置于床中心(身体半侧卧于检查床偏外侧),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上臂、前臂长轴中点、ROI中心。
下肢:仰卧位,单侧检查下肢尽量置于床中心,双侧检查身体位于床中心,脚尖向前,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大腿、小腿长轴中心或区01中心,线圈至少包含邻近1个关节。
3.方位及序列:平扫:(1)轴面、矢状面及冠状面fs-T2WI。
22)T1WI,根据fs-T2WI序列,选择显示病变最佳的方位扫描1个方位即可,如见异常高信号,需要在同方位加扫fs-T1WI。
冠状面及矢状面FOV应包含1个邻近关节。
增强扫描:fs-T1WI轴面、冠状面及矢状面均需扫描。
静脉注射常规剂量钆对比剂。
4.技术参数:小FOV、薄层、高分辨率扫描,根据病变性质和部位选择以轴面为主(冠状面和矢状面为辅)或相反。
轴面层厚5.0〜8.0mm,冠状面及矢状面层厚W5.0mm,层间隔W层厚义20%,矩阵三288X224。
5.图像要求:(1)显示相应长骨及其软组织结构,冠状面及矢状面FOV至少包含1个关节;(2)运动伪影、血管搏动伪影不影响诊断。
第三节肘关节MRI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推荐肘关节及四肢关节专用线圈,也可采用软线圈包裹。
不建议采用大体积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被检侧上肢尽量置于床中心。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肘关节中心。
3.方位及序列:平扫:(1)轴面、矢状面及冠状面PDWI-fs或fs-T2WI。
(2)T1WI,选择显示病灶最佳的方位,扫描一个方位即可,推荐采用冠状面扫描;如见异常高信号,需要在同方位加扫fs-T1WI。
增强扫描:轴面、冠状面及矢状面fs-T1WI均需扫描。
4.技术参数:采用小FOV、薄层、高分辨率扫描。
根据病变性质和部位选择以轴面为主(冠状面和矢状面为辅)或相反。
层厚3.0〜4.0mm,层间隔W层厚又10%,FOV(120〜160)mmX(120〜160)mm,矩阵三256X224。
5.图像要求:(1)显示肘关节骨性结构及其软组织结构;(2)运动伪影、血管搏动伪影不影响诊断。
第四节腕关节、手MRI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腕关节专用线圈或用软线圈包裹。
2.体位:(1)头先进,被检侧手上举于头上位,伸直,掌心向下;(2)被检侧关节对侧身体抬高30°,使被检侧部位尽量置于床中心。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腕关节、手中心。
3.方位及序列:(1)平扫:冠状面fs-T2WI及T1WI、轴面fs-T2WI,必要时加矢状面fs—T2WI或T1WI。
(2)增强扫描:冠状面、轴面、矢状面fs-T1WI均需扫描。
4.技术参数:扫描方位以冠状面为主,辅以轴面、矢状面。
尽量选择小FOV、薄层、高分辨率扫描。
层厚W3.0mm,层间隔W层厚义10%。
腕关节FOV(80〜120)mmX(80〜120)mm,矩阵三256X224;手FOV(200〜250)mmX(200〜250)mm,矩阵三288义224。
三维序列层厚0.5〜2.0mm,无间隔扫描。
5.图像要求:(1)显示腕关节、手部骨性及其软组织结构;(2)伪影不影响诊断。
第五节骨盆MRI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体部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或足先进。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髂前上棘连线中点。
3.方位及序列:(1)平扫:轴面fs-T2WI、T1WI,扫描范围覆盖髂骨嵴至耻骨联合下缘;冠状面fs-T2WI,扫描基线在轴面上平行于两侧股骨头中点连线,范围覆盖髂骨翼前后缘或病灶ROI。
(2)增强扫描:轴面、冠状面fs-T1WI。
4.技术参数:层厚5.0〜6.0mm,层间隔W层厚义20%,FOV(320〜380)mmX(320〜380)mm,矩阵三256X224。
5.图像要求:(1)显示骨盆骨性及软组织结构;(2)伪影不影响诊断。
第六节髋关节MRI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体部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或足先进。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下2.5加水平。
3.方位及序列:(1)平扫:轴面fs-T2WI、T1WI,扫描基线平行于两侧股骨头中点连线,扫描范围覆盖髋臼至股骨大转子;冠状面fs-T2WI、T1WI,扫描基线在轴面平行于两侧股骨头中心连线,范围覆盖股骨头前缘至股骨大转子后缘。
(2)增强扫描:横轴、冠状面fs-T1WI。
4.技术参数:层厚4.0〜5.0mm,层间隔W层厚X10%,FOV(300〜340)mmX(300〜340)mm,矩阵三320X224。
5.图像要求:(1)显示髋关节骨性结构及其软组织结构;(2)伪影不影响诊断。
第七节骶髂关节MRI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体部或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或足先进。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中点。
3.方位及序列:以斜冠状面为主,辅以斜轴面。
(1)平扫:斜冠状面fs-T2WI、T1WI,扫描基线在矢状面像上平行于骶骨长轴,范围覆盖骶骨前后缘;斜轴面fs-T2WI,扫描基线垂直于骶骨长轴,范围覆盖骶髂关节上下界。
(2)增强扫描:斜冠状面及斜轴面fs-T1WI。
4.技术参数:层厚4.0〜5.0mm,层间隔W层厚义10%,FOV(260〜300)mmX(260〜300)mm,矩阵三320X224。
5.图像要求:(1)清晰显示骶髂关节髂骨面和骶骨面滑膜等;(2)伪影不影响诊断。
第八节膝关节MRI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膝关节专用线圈或用软线圈包裹。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或足先进。
被检侧膝关节屈曲10°〜15°,使前交叉韧带处于拉直状态。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髌骨下缘。
3.方位及序列:平扫:(1)冠状面:PDWI-fs或轻度fs-T2WI,扫描基线在轴面像上平行于股骨内、外侧髁后缘连线,在矢状面像上平行于膝关节上下长轴。
扫描范围覆盖髌骨前缘至关节软组织后缘或病变ROI。
(2)矢状面:T1WI及PDWI-fs或轻度fs-T2WI,扫描基线垂直于膝关节冠状面,扫描范围覆盖股骨内、外侧髁或膝关节软组织内外侧缘。
(3)轴面:PDWI-fs或轻度fs-T2WI,扫描基线平行于胫骨平台关节面,扫描范围覆盖髌骨上缘至腓骨小头或病变区域。
(4)其他:如果常规矢状面显示交叉韧带不佳,可考虑加扫斜矢状面PDWI-fs或轻度fs-T2WI,扫描基线在轴面像上向前内方向倾斜10°〜15°,大致与股骨外髁外缘平行;如果主要观察关节软骨,也可加扫三维梯度回波fs-T1WI序列。
增强扫描:冠状面、斜矢状面、轴面fs-T1WI均需扫描。
4.技术参数:扫描方位包括矢状面、冠状面及轴面,行小FOV、薄层、高分辨率扫描(尤其是关节软骨、滑膜病变)。
二维序列层厚3.0〜4.0mm,层间隔W层厚义10%,FOV(160〜200)mmX(160〜200)mm,矩阵三256义224。
三维序列层厚0.5〜2.0mm,无间隔扫描,FOV(160〜200)mmX(160〜200)mm,矩阵三288X256。
fs—T2WITE40〜60ms。
5.图像要求:(1)显示膝关节的骨性结构、软组织结构、关节韧带、半月板等;(2)伪影不影响诊断。
第九节踝关节MRI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踝关节专用线圈或用软线圈包裹。
2.体位:仰卧位,足先进,被检侧踝关节脚尖向前。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内外踝连线。
3.方位及序列:平扫:(1)轴面轻度fs-T2WI或PDWI-fs,扫描基线在矢状面像上平行于踝关节间隙,在冠状面像上平行于内、外踝连线,扫描范围覆盖胫腓关节至跟骨;(2)冠状面T1WI及PDWI-fs或轻度fs-T2WI,扫描基线平行于内、外踝的连线及胫骨长轴,扫描范围覆盖踝关节前后缘;(3)矢状面PDWI或轻度fs-T2WI,扫描基线垂直于胫骨内、外踝连线及平行于胫骨长轴,扫描范围包含踝关节内、外踝。
增强扫描:轴面、冠状面及矢状面fs-T1WI均需扫描。
4.技术参数:扫描方位以冠状面、矢状面为主,辅以轴面,行小FOV、薄层、高分辨率扫描。
二维序列层厚3.0〜4.0mm,层间隔W层厚X10%,FOV(160〜200)mm义(160〜200)mm,矩阵三256X224。
三维序列层厚0.5〜2.0mm,无间隔扫描,FOV(160〜200)mmX(160〜200)mm,矩阵三288X256。
5.图像要求:(1)显示踝关节骨性结构及其软组织结构,胫骨及腓骨下端、跟骨、距骨、跟腓韧带、胫腓前后韧带及跟腱等清晰可见;(2)伪影不影响诊断。
第十节跟腱MRI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踝关节专用线圈或用软线圈包裹。
2.体位:仰卧位,足先进。
脚尖向前。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内外踝连线。
3.方位及序列:平扫:(1)轴面fs-T2WI、T1WI,扫描基线在矢状面像和冠状面像上垂直于跟腱上下长轴,扫描范围覆盖完整跟腱或病变区域;(2)矢状面fs-T2WI、T2WI、T1WI,扫描基线在轴面像上垂直于胫骨内、外踝连线,在冠状面像上平行于跟腱上下长轴,范围覆盖跟腱内外侧缘或病变区域;(3)冠状面T2WI、T1WI,扫描基线在矢状面像上平行于跟腱上下长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