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特长隧道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37.42 KB
- 文档页数:3
1、特长隧道施工方案特长隧道全长采用双线隧道断面,上行线单线长3355m;下行线单线长3320m。
其中Ⅲ级围岩5170m,占77.45%,Ⅳ级围岩1260m,占18.88%,Ⅴ级围岩245m,占3.67%。
Ⅲ级围岩段采用上下台阶法开挖,Ⅳ级围岩段采用CD法开挖,Ⅴ级围岩段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
隧道施工工艺框图见附图1。
特长隧道施工指导原则为: 突出开挖重点,主攻断层破碎带及浅埋段施工难点,强化锚喷支护关键,把握防水衬砌焦点。
以“快速施工”为核心,强化配置“超前地质预报”、“开挖钻爆”、“装碴运输”、“锚喷支护”、“防水衬砌”几条机械化作业线。
以先进的大型机械设备配套和技术手段为基础;以科学管理、合理组织为手段,在Ⅲ级围岩地段突出一个“快”字,在Ⅳ、V级围岩、浅埋地段及断层破碎带地段做到一个“稳”字,确保工期、质量、安全、效率各项目标的实现。
特长隧道施工基本理念为:爱护围岩、内实外美、重视环境、动态施工爱护围岩:爱护围岩是将围岩看作承力结构的一部分,有效地控制对遗留围岩的损伤和松弛。
包含二层含义,一对硬质围岩而言,是不损伤或少损伤遗留围岩的固有支护能力,通过机械开挖技术、光面和控制爆破技术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和破坏;二对软弱破碎围岩而言,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增强围岩的支护能力,如采用支护技术、加固或预加固技术以及各种辅助施工技术等增强围岩的自支护能力。
内实外美:内实外美关键是“内实”,内实是衬砌内在质量的体现,外美是外观质量的体现。
而内实外美主要决定于隧道初期支护和衬砌的施工质量。
所谓内实就是隧道初期支护和衬砌应当具有在使用期间内的强度、耐久性、实用性和可靠性外,要切实做到“四密贴”即衬砌混凝土密实、喷射混凝土密实、喷混凝土与围岩密实(贴)、二次衬砌与初期支护密实(贴)。
重视环境:包含二层含义,一层是指内部环境,即施工作业环境,采用大直径风管通风,水幕降尘技术,并推广应用水压绿色环保爆破技术确保洞内施工环境。
太原西山特长隧道设计方案选择摘要:本文以太原至古交高速公路西山隧道的设计过程为依据,重点论述了在设计过程中对设计方案的选择。
通过对隧道线形的选择、管养通道方案的选择、隧道衬砌结构方案选择和隧道洞门方案选择,运用“系统最优”与“全寿命成本”的新理念。
从而得到特长隧道设计的合理方案。
关键词:特长隧道设计路线方案选择1工程概况太原至古交高速公路西山隧道是山西省高速公路规划网“3纵11横11环”中的第四横太原袁家庄至临县克虎寨项目的组成部分。
该工程目前是我国排名第二的特长公路隧道。
隧道起点位于太原市万柏林区袁家庄,终点位于万柏林区周家山,为太原至古交高速公路项目中的控制性工程。
隧道从太原端(K1+010)以0.4%的纵坡上行,至K11+940设变坡点以0.715%的纵坡下行,于周家山处(K14+580)出洞,最大埋深为450m。
左右洞长度分别为13654m和13570m,为上下行分离的双洞四车道隧道,设计速度为80Km/h。
2设计方案选择2.1 隧道线形选择太原西山隧道在设计过程中提出了高坡、人字坡、中坡方案,初步推荐采用中坡方案,在经过地质勘察后结合地质条件,将中坡隧道方案标高降低,并以此作为推荐方案。
平面线形选择:初步设计中的比较方案A1线因隧道出口有偏压,且位于两隧道间的周家山大桥桥高约80m,故将此线位北偏280m,增设了一条B线比较线与对应A1线进行比选。
B线较好地利用了地形,前后隧道进出口位置得到改善,解决了偏压问题,也减小了周家山大桥的规模。
但B线与对应段A1线相比,增加两处与引黄管线的交叉,并且是公路隧道上跨引黄隧洞(高差约50米)。
纵面线形选择:在对隧道地质情况做了全面的物探、钻探勘察后,发现A1线隧道围岩地质情况很差,约有3/4段落穿过泥灰岩地层。
泥灰岩遇水膨胀,物理性质极差,大段落隧道通过施工难度太大,经过多方论证,提出了降低隧道高程,进一步寻求良好隧道围岩条件的勘察方案。
对路线纵坡进行了下调,并确定此方案为推荐方案。
特长隧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一、项目背景某地区计划建设一条全长10公里的特长隧道工程,该隧道是连接两个城市的重要交通通道,将极大地缓解周边道路拥堵情况,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由于隧道长度较长,地质条件复杂,存在一定的施工难度,因此需要对施工组织进行详细设计,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二、项目概况1. 隧道工程概况:本隧道工程全长10公里,采用双洞双向六车道设计,设计最大横断面高度为8米,宽度为15米,设计速度为80km/h,预计日交通量约为10万辆。
2. 地质情况:隧道穿越的地质层主要为石灰岩、砂岩和泥岩,存在一定的节理和断裂带,局部有水平和倾斜地层。
3. 设计要求:隧道设计要求坡度不超过5%,纵向坡度不超过2%,横断面准确、平整,保证车辆通行安全畅通。
三、施工组织设计1. 项目管理组织1.1 项目管理机构设置:设立项目部,由总工程师、项目经理、施工经理、质量工程师和安全工程师组成,明确各自职责,建立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
1.2 施工管理措施:制定施工计划、进度计划、质量控制计划和安全生产计划等,确保工程按时、高质量完成。
2. 人员组织2.1 人员配置:合理配置施工人员,包括机械操作人员、技术人员、监理人员和安全人员等,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2.2 岗位培训:对施工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确保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
3. 施工方法3.1 掘进方法:采用钻爆法进行掘进,根据地质情况合理选择钻机、爆破剂和起爆方式,确保施工安全。
3.2 支护方法:采用钢支撑和混凝土喷射支护结合的方式进行隧道支护,保证隧道结构稳定。
4. 设备管理4.1 设备选型: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施工设备,包括钻掘机、挖掘机、装载机、喷浆机等,确保施工效率和质量。
4.2 设备维护:定期对施工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保证设备运行良好,减少故障发生。
5. 安全管理5.1 安全规章制度:制定施工安全规章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和安全措施,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太原西山特长隧道设计方案选择1、水平定向钻穿越施工工艺:使用水平定向钻机进行管线穿越施工,一般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按照设计曲线尽可能准确的钻一个导向孔;第二阶段是将导向孔进行扩孔,并将产品管线沿着扩大了的导向孔回拖到导向孔中,完成管线穿越工作。
1.1钻导向孔:要根据穿越的地质情况,选择合适的钻头和导向板或地下泥浆马达,开动泥浆泵对准入土点进行钻进,钻头在钻机的推力作用下由钻机驱动旋转(或使用泥浆马达带动钻头旋转)切削地层,不断前进,每钻完一根钻杆要测量一次钻头的实际位置,以便及时调整钻头的钻进方向,保证所完成的导向孔曲线符合设计要求,如此反复,直到钻头在预定位置出土,完成整个导向孔的钻孔作业。
钻机被安装在入土点一侧,从入土点开始,沿着设计好的线路,钻一条从入土点到出土点的曲线,作为预扩孔和回拖管线的引导曲线。
1.2预扩孔和回拖产品管线:一般情况下,使用小型钻机时,直经大于200毫米时,就要进行予扩孔,使用大型钻机时,当产品管线直径大于Dn350mm时,就需进行预扩孔,预扩孔的直径和次数,视具体的钻机型号和地质情况而定。
回拖产品管线时,先将扩孔工具和管线连接好,然后,开始回拖作业,并由钻机转盘带动钻杆旋转后退,进行扩孔回拖,产品管线在回拖过程中是不旋转的,由于扩好的孔中充满泥浆,所以产品管线在扩好的孔中是处于悬浮状态,管壁四周与孔洞之间由泥浆润滑,这样即减少了回拖阻力,又保护了管线防腐层,经过钻机多次预扩孔,最终成孔直径一般比管子直径大200mm,所以不会损伤防腐层。
在钻导向孔阶段,钻出的孔往往小于回拖管线的直径,为了使钻出的孔径达到回拖管线直径的1.3~1.5倍,需要用扩孔器从出土点开始向入土点将导向孔扩大至要求的直径。
地下孔经过预扩孔,达到了回拖要求之后,将钻杆、扩孔器、回拖活节和被安装管线依次连接好,从出土点开始,一边扩孔一边将管线回拖至入土点为止。
2、东莞大道延长线定向钻穿越工程情况整个港口大道高压管线沿港口大道绿化带铺设,途中需经过很多河道等管线铺设障碍,在遇到河道或其他不允许开挖施工的地段时,就只能采用定向钻穿越方法进行施工。
特长隧道的标准特长隧道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长度:特长隧道是指隧道总长度在10公里以上的隧道。
根据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隧道长度在10公里以上的隧道被视为特长隧道。
2.设计速度:特长隧道的设计速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对于高速公路隧道,设计速度一般为80-120公里/小时;对于城市轨道交通隧道,设计速度一般为80-100公里/小时。
3.隧道结构:特长隧道结构应具备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隧道衬砌应采用防水材料,确保隧道内部干燥。
同时,隧道还需设置通风、照明、消防等设施。
4.交通安全:特长隧道内应设置适当的反光标志、导向标志和警示设施,以确保行车安全。
此外,隧道入口和出口处应设置缓冲区,以减缓车辆进出隧道时的视差影响。
5.排水系统:特长隧道应设有完善的排水系统,以防止雨水、地下水等对隧道内部造成影响。
6.通风与照明:特长隧道内应设置合理的通风系统和照明系统,确保隧道内空气质量满足行车安全要求,同时提供足够的照明条件。
7.消防设施:特长隧道应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包括消防水源、消防器材和火灾报警系统等,以确保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进行扑救。
8.监控系统:特长隧道应设置监控系统,对隧道内的交通、环境、设施等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9.应急救援:特长隧道应制定应急预案,并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机制,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开展救援工作。
10.环保与节能:特长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应充分考虑环保和节能要求,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特长隧道的标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长度、设计速度、结构、交通安全、排水系统、通风与照明、消防设施、监控系统、应急救援以及环保与节能等。
这些标准旨在确保隧道的安全、舒适和环保性能。
北京西山隧道方案分析与比选现代隧道技术 ,,,,年增刊(,,,,,,,) 北京西山隧道方案分析与比选洪锦刘明高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 摘要针对北京西山隧道具体工程地质条件及路线布置限制,提出两种隧道总体布置及五种施工方案,结合植物园段特殊地形与要求,从道路线形、经济、施工方案、工期、施工风险、运营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推荐隧道采用双线双洞方案,并给出一定条件下的合理施工方案。
关键词西山隧道方案比选施工方法,概述 ,工程地质概况〔,】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地区(为北京市著名的三山拟建隧道段穿过的场区地貌为近东西走向的构五园地区。
有世界著名的颐和园、圆明园等清代名造剥蚀低山山脉及南北两侧洪冲积台地或沟谷地园及香山、植物园等风景名胜(山后北部地区还有大貌。
山体坡度一般在,,,,,,之间,局部较陡,山坡觉寺一鸠山一凤凰岭一线风景区。
旅游资源十分发植被较为发育。
海拔高程约为,,,—,,, ,。
达。
每年到达本地区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数以万山体北侧隧洞出口靠近山脚附近为冲沟间的相计。
过高的特殊交通需求,使该区域道路在特殊时期对高台地。
坡度较缓,主要为现状农田,种植玉米,浅负荷达到极限,道路拥堵现象严重。
同时,这一地区部地层主要为碎石混粘性土及亚粘土。
围岩自稳能还受到五环路、颐和园、圆明园、清华大学等高速路力很差,在施工开挖、震动或雨水冲刷条件下易发生和大院的分割、阻隔,直接导致主要通道交通压力过开挖面土体剥落、坍塌。
大。
并对南北区域的联系、北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产生山体南侧为植物园,植物园内种植有松柏、稀有较大影响。
树木及花草(附近有梁启超墓、古碉楼、曹雪芹纪念因此北京市拟增加一条南北向通道,不但可以馆及人工湖。
在隧道进口附近有现状的房屋和一条通过分流减压缓解这一瓶颈口的交通矛盾。
还可以旱河(河内水量较小)。
隧道围岩以碎石土混粘性土方便山后地区居住和工作人口的交通出行。
由于绵及碎石土为主。
西山隧道
西山隧道是一条位于地处西山脚下的一条隧道,它连接了A市和B市,是当地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西山隧道的建设成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举措。
西山隧道的背景
西山隧道的建设起源于A市和B市之间日益增长的人口流动和交通需求。
在过去,由于交通道路状况的限制,市民在往返这两个城市之间常常遇到交通拥堵的问题,不仅耽误了时间,也影响了市民的出行体验。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政府决定修建一条连接A市和B市的隧道,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改善市民的出行环境。
西山隧道的建设
西山隧道的建设经过了详细的规划和设计。
在选择隧道线路时,工程师们考虑了地形、地质条件等因素,确保隧道建设的顺利进行。
为了保证隧道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工程师还采用了先进的隧道建设技术和设备。
隧道的建设工程经历了漫长的施工周期,工程人员日以继夜地工作,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完成了隧道的建设。
西山隧道的意义
西山隧道的建成对于A市和B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隧道的通车不仅促进了两地间的交通便利,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文交流。
市民可以更加便捷地往返于两个城市之间,也为城市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西山隧道的建设也为其他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城市交通建设树立了榜样。
结语
西山隧道的建设是A市和B市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架起了两座城市之间的桥梁,也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交通出行的需求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未来,西山隧道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助力当地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
Reference
•作者:{您的名字}
•日期:{当前日期}。
西山特长隧道设计
西山特长隧道设计论文
第一章: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隧道作为建筑工程的一种重要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以中国为例,由于山地多、路面不平坦的特点,中国的隧道建设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
西山特长隧道作为贵州省内历史最悠久、线路最长的隧道项目,因其重要性而备受瞩目。
本论文旨在探讨西山特长隧道的设计方案,分析其优点,提出改进的建议。
第二章:西山特长隧道的设计方案
西山特长隧道的设计方案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隧道布置与路线:西山特长隧道总长约为12.9公里,采用
的是双线隧道布置,路线设计用地分为左右两侧,穿越了西山的山脉。
2、隧道的截面形状:由于西山特长隧道内部存在着复杂的地
质构造,因此隧道的截面形状采用了不对称的非圆形金属隧道壳,以应对隧道内部结构的复杂性。
3、隧道的支护形式:隧道的支护采用的是拱形支撑,可以有
效地分散隧道的荷载,保证了隧道的强度与稳定性。
第三章:分析西山特长隧道的优点
在实际运行中,西山特长隧道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隧道的路线设计非常优秀,充分利用了道路两侧的空地,
让隧道的布局更加合理,不仅缩短了行车里程,而且解决了当地交通拥挤的问题。
2、西山特长隧道采用的是拱形支撑,能够分散隧道的荷载,
保证了隧道的稳定性,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隧道支护方式。
3、隧道的截面形状不对称,适应了隧道内部存在的复杂地质
构造,能够更好地满足隧道的强度要求。
第四章:西山特长隧道的不足之处
1、西山特长隧道在设备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隧道内部
的照明设施和通风设施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进。
2、由于西山特长隧道所处的地域和环境较为特殊,因此在隧
道建设中存在较大的自然灾害风险,需要采取更加合理的措施来减少风险。
3、西山特长隧道的建设还需要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例如增
加紧急出口,以及加强隧道内部的安全标示,并让驾驶员更容易找到各种设施。
第五章:对西山特长隧道的建设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西山特长隧道的安全性与舒适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1、完善设备:加强隧道内部的照明设施和通风设施,确保隧道内部持续性地提供清洁的空气。
2、加强风险管控:在隧道建设过程中,加强对灾害风险的防范,以避免灾害对隧道的影响。
3、完善人性化设计:增加隧道的紧急出口和增设安全标识牌等设施。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隧道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西山特长隧道作为一项重大的隧道工程,不仅对贵州地区的交通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也为地质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验物质。
在西山特长隧道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扬团结、创新、务实、开拓的精神,以最高的工艺、最全面的技术、最负责的态度,为隧道工程的完美建设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