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
- 格式:doc
- 大小:9.48 KB
- 文档页数:2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
孔子的意思是:“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为人处世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中文名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作者: 孔子
出自: 《论语·为政》
国家: 中国。
三十而立40而不惑翻译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意思: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
《为政》内容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论语》忠实地反映出孔子的高尚人格,坚定的操守,博大精深而光明磊落的生平。
那么作为国学知识书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从小就有志于学。
学的内容一般认为是古代典籍,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为若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于学。
三十而立。
在《论语》中“立”的含义是“立于礼”的意思。
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
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
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
五十知天命。
这是一个关键。
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
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
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易的。
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耳朵没毛病,而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
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
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
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可见德政非但不影响人们建功立业,而且能帮助人们成就。
到七十岁更是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九十耄耋;一百期颐;“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当而立感叹弱冠,当不惑感叹而立...”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原文选段之四】三十而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 ,三十而立2 ,四十而不惑3 ,五十而知天命4 ,六十而耳顺5 ,七十而从心所欲6 ,不逾矩7 。
”【概述】这是《论语》“为政篇第二”中的第四篇。
本篇概括了孔子一生不断追求“仁”所达到的各种境界。
中外思想家能象孔子这样简明扼要地总结毕生历程者,似甚罕见。
后人常用此指人生的各个阶段。
本篇翻译的难点是如何正确理解“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等关键词。
一百多年前辜鸿铭先生把“天命”译作the truth in religion ( 宗教的真谛) ,这种译法的实际效果等于把孔子当作宗教师祖向国外介绍,似乎不符合原意。
本段今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身处世站稳了脚跟;四十岁时明白各种事理而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天命;六十岁时对别人的话能辨别是非曲直;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翻译要点评析】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是连词,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可不译出,“十有五”意即十五岁。
“而”:此段中的六个“而”都是连词,表示时间at 。
“志”:立志。
“于”:是介词,相当于“在……方面”。
“志于学” set my mind on learning; made up my mind to study 。
2. “三十而立”,对于“立”,有两种理解,王福林认为孔子的本意是“立于礼”,即“一切按礼办事”故译成acted on the proprieties 。
而其他中外译者都理解为“在社会上立身出世站稳了脚跟”,故有译文stood firm; planted my feet firm upon the ground; have been well established 等。
在当代中国人心目中对“而立之年”的理解都与后者相同。
3. “四十而不惑”,“不惑”:明白各种事理而不迷惑was no longer perplexed; have understood many things and have no longer been confused; had no doubts 。
二十为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xx说:我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二十,弱冠吧,不过xxxx没有说过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xx: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xx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xx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注释】
有:同“又”,古人在和整数和小一位的数字之间习惯用“有”字,而不用“又”字。
“十有五”即“十五”,古人十五岁为入学的年龄。
“立”:自立“不惑”:不迷惑“天命”:上天的意志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岁才明白。
五十岁时,我知道万事都有天命,六十岁时,什么话都能够听进去,到了七十岁,就是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了。
”
【解读】
与其说“人到七十古来稀”,不如说“人到七十万事休”。
表面上看,圣人似乎说人到七十已达到一种自由的境界,但实际上,这种“自由”,这种“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以欲望的消退为代价而换来的。
也就是说,人到了七十岁,还有什么呢?即使随心所欲,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什么非分之想,更不要说有什么超越法度和越轨的行动了。
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原⽂⼗岁不愁、⼆⼗不悔、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古来稀中国的先哲们喜欢⽤独到的视⾓审视⼈⽣百态,他们喜欢⽤概括性的表述和富有哲理性的语⾔指点江⼭、世态。
⽐如对⼈从⽣到死的概括莫过于那句中国⼈都喜欢引⽤古训:⼗岁不愁、⼆⼗不悔、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古稀、⼋⼗耄耋。
九⼗是什么?九⼗⽼童呗。
你看凡年逾九⼗的翁妪⼏乎都是五官缩蹙、须稀发疏、雌雄难辨,更常常遗东忘西、⽿聋⼝拙、问南⾔北,上厕所忘拉裤⼦,出门不认⼉⼥,令⼈忍俊不⽌。
不是⽼童是⽼圣?⼗岁不愁:玩是⼉童的天性,喜玩者何愁之有。
包括成年⼈因贪玩⽽⽆所事事者多是被称为没⼼没肺、游戏⼈⽣。
正是:玩者不愁愁者不玩。
真正有愁者去玩的,那不是玩,是闹,是发泄。
孩童喜玩不愁是天性,但过于贪玩,国⼈则称之为顽⽯劣性,因为他们认为玩物丧志。
正是:少年若天性,成长使之然。
孩⼦们都是塑造出来的。
⼆⼗不悔:中国⼈喜欢讲⾃古英雄出少年。
纵览历史少年才俊代代辈出,他们或为国为民⾎战沙场或激扬⽂字指点江⼭,成为中华民族最可歌可泣的⼀部分。
⽆怪乎伟⼈感叹: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年轻⼈朝⽓蓬勃,正在兴旺时期,世界寄托在你们⾝上。
“⼆⼗”⽆暇?当然不是。
⼆⼗之青年富于青春,赌资雄厚,学性⽅勃,顽劣尚存,⾃谓热⾎,确有不少摇摆于正邪之间。
⽆论跌倒或撞的头破⾎流,总会⼀⾔蔽之:⽆悔。
再⽤年轻时最爱表述的爱情宣⾔——嗳情ゼ跑徿套如果我爱你是×,那么我不想我√。
如果因√⽽失去你,那我宁愿×⼀辈⼦——讲这话时⼀定不会想到,⽣命有限⼈⽣⽆常,少壮不努⼒⽼⼤徒伤苦。
青春的赌资是有限的不是⽆限的,那些⽼时⼀事⽆成、穷困潦倒的⼈,⼏乎都是把有限的青春作为⽆限的赌资任意透⽀⽽糟蹋了。
三⼗⽽⽴:⾃2000多年前⽼夫⼦说他三⼗即建功⽴业后,三⼗就成了中国⼈特别是⽗辈衡量男⼉(⼦孙)是否安⾝⽴命的度量衡。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什么意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三十而立:三十岁时,人当自立,这个立,原意是立身的意思,所谓立身,就是丈夫有栖身之所,有所业。
而不是立志的意思!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应该业有所成,不会因为无业尔所困惑,并对人生或者事业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
五十天命:孔子认为,人到了五十,人生之中的机运已经了解清楚,知道了生命的真谛。
六十知耳顺:人到了六十岁,在孔子看来,耳顺之年应该是不远游,万事由之的时候,因此,不会因为很多尘事纷扰不休而觉得心有所役。
同时,学就知名“ 所从知天命至耳顺,学就知明,成圣之验也。
未五十、六十之时,未能知天命、至耳顺也,则谓之“且”矣。
”
七十随心所欲:经历知命。
耳顺后,学业和心性到了很高的境界,或者说到了成圣德地步,自然随心所欲。
孔子所说的话,其实是从学业和个人修养的角度上来说的,今人赋予它很多其他的意义!也算是发扬光大了!。
曾仕强讲解《论语·为政》(即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PART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是人生的第一个阶段,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三十而立通过十五岁到三十岁的摸索,到了三十确定一生的原则。
四十而不惑根据你30岁订下的原则来试,到了四十岁对自己的原则不惑。
并不是说一个人到了40岁了就什么不惑了,而是我对我人生的目标、人生的方向、我所要学的东西我不惑。
四十岁,对人生的目标不再动摇。
五十而知天命一个人到了50还不知道天命,那你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五十岁,明白命运是自己造就的。
天命:我们一生的努力就在证明你有什么样的命。
命是谁造的,命是我造,我造出我这条命,我造出我这样的命运,那我抱怨、抱怨谁。
能不能重来,没有办法重来。
人生最奥妙的就是你永远没有办法重来。
六十而顺耳到了60,其他人根本不了解你,就在你面前指指点点、咋咋呼呼讲一大堆,你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听也会发脾气,不听也会发脾气,那怎么办,耳顺,就是听了跟没有听一样。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是指我从小到70岁,我规规矩矩几乎已经变成我的生活习惯,我大概不会有太大的差错,那我就可以放心去做。
五十岁以前要尽人事,排除万难,不管别人告诉你以后会不会成功,你都不管,你应该做你就全力去做;可是到了五十岁以后你要听天命,我有这个成功的命,我自然会成功,我没有的话,我不强求。
所有的名和利最后都是空的。
PART 2:以下是孔子对自己上面的这段话实践的结果。
理想:十有五而至于学;实践结果: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习”:不是温习,是习惯,学了以后不算数,要养成习惯,你才会乐。
学习以后赶快去在生活当中实践养成习惯,你就很喜悦。
理想:三十而立;实践结果: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跟所有人的来往,都有基本的原则,不会乱。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原文及解释名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摘自:《论语·为政篇》解释: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三十立什么?四十惑什么?五十而知天命......梁实秋说:“人的年纪就像钟表上的时针,慢得使你几乎感觉不到它的移动,但一天天一年年的,总有一天你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
”人是怕老的,怕肩膀抗不了重担,怕还没做好准备就要去面对丑陋的现实。
但人生很妙,越老越妙,因为有些风景只有到了某个年纪才懂,有些活法只有在特定的年纪才能体验万分。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那三十立什么?四十惑什么?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么?六十耳顺,顺什么?七十从心所欲,应该怎样去做?1.三十而立,立什么?立志孔子说:“三十而立。
”很多时候我们理解为立家立业,其实孔子所言并非如此。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在三十之前,孔子勤勉学习,去追求,去寻找,积累到一个阶段,他才明白一生所求。
三十而立是为立志。
大理想也好,小愿望也罢,到了三十的关口,人必须有方向。
也许志向未来会修正,会改变,但在此时此刻,有了志向,就有了脚跟。
立身《吕氏春秋》有言:“凡事之本,必先治身。
”人生在世,立身为本。
而要想立身,则需要人们清醒地认识自我,做到查漏补缺,完善进步。
要具有良好的德行品质、正确完善的人生价值观、独立处事的能力,这会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生若正当青年,立身便是头等大事。
一己不治,何治天下?欲匡六合,立身为先。
立言古人说:“立德立言。
”好的德行之后,是谈吐干净。
人生总有不顺遂,二十岁时面对是毛躁莽撞,心直口快。
到了三十岁,见得多了,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了,与其急于表达不满,发泄情绪,不如学着守住本心。
因为一言一行折射着一个人的修养,立言守言,话前三思。
2.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么?对外,明白了社会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离不开社会,社会越进步,人们对社会的依赖度就会越高。
四十岁的人,不再年轻,生活的经历多少磨去了些激情,多了沉稳,挫折让他明白了,人和社会的关系就是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个体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个体左右不了群体。
《论语》为政篇:24章全文及翻译为政篇本篇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详细翻译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详细翻译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暫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详细翻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鮪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详细翻译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
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疒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详细翻译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而不担忧别的)”详细翻译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
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
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详细翻译子夏问孝。
2022四十不惑是什么意思-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
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
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
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
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
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
这句话想必很多人都知道,那你知不知道这句话的来源和翻译呢?下面是由小编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这句话出自《论语》的《为政》篇。
《为政》篇包括24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君子不器。
”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