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功能与社会影响
- 格式:ppt
- 大小:171.50 KB
- 文档页数:17
广播电视概论第一章世界广播电视的诞生与发展第一节广播的问世与广播事业的发展一、无线电的发明1819年,丹麦的汉斯·克里斯蒂·奥斯特发现电与磁有密切的关系。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确立电磁感应定律。
詹姆士·克拉克·麦克斯韦是历史上最早研究无线电波的人。
他于1873年发表了《电磁理论》,在理论上为后来的电磁学确定了最初的概念。
他还用数学论证,电波向外传播的速度和光速一样,每秒钟约3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7.5周。
麦克斯韦被公认为“无线电之父”。
1884年起,德国科学家海泥瑞基·赫兹开始在德国若干大学进行一系列实验,最终找到了产生无线电波、发射无线电波以及接收无线电波的方法,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理论。
1888年,发表了《电磁波及其反应》的研究报告,是有关电磁波特性分析的最早著作。
为了纪念赫兹发现无线电波的贡献,人们一度把无线电波称为赫兹波。
1965年,国际无线电协会确定以“赫兹”为无线电波波长的计算单位。
1889年俄国的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提出了利用电磁波进行无线电通讯的设想,并于1894年研制成一台无线电发报机。
但是未被推广、运用。
西方国际普遍认为,无线电的发明人是意大利科学家古格列莫·马可尼。
1897年,马可尼在伦敦成立无线电报通讯公司。
1899年,美国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在新泽西州成立。
1901年12月,马可尼完成了第一次跨越大西洋两岸的远距离无线电通讯。
◆无线电的发明对人类信息传播的意义是什么?无线电通讯技术是人类传播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对20世纪社会生活产生过深刻影响的无线电报、无线电话、无线传真、无线电广播、无线电视等,都是运用无线电技术的成果。
二、无线电广播的试验首次成功地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人类自己的声音的是雷金纳德·奥布里·费森顿和李·德福雷斯特。
费森顿想利用无线电波,并把声音变成电信号。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总结第一章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广播电视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广播电视传播处于第四次革命)世界上第一家正式成立的电视台:KDKA电视之父:约翰贝尔德第一个播出黑白/彩色电视的国家:英国/美国中国彩色电视的制式:PAL制第二章中国大陆广播电视的发展第一座广播电台: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1923.1.23)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国民党统治下的民营电台3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广播电台种类6 P30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珠江模式”:主持人中心制中国大陆建立第一座电视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现场直播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1978年5月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中国电视业的发展:P42播出节目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7 P43第三章我国港澳台地区广播电视的发展香港现有三家广播电台:香港电台、商业电台、新城电台香港电视“三台鼎立”:无线电视、丽的电视、佳艺电视TVB ATV :商业电视台澳门广播电视:对本地居民影响小台湾广播电视:广播:中国广播公司电视:台视、中视、华视、民视、公视老三台(公共电视媒体)第四章世界广播电视的体制与发展广播电视取决于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4 P94三种理论模式:国有/国营型广播电视机构(VOA)公共机构型广播电视机构(BBC NHK)商业型广播电视机构(ABC NBC TVB ATV)三种模式:美国模式、西欧/日本模式、中国模式1、美国模式商业型为主,其他形式补充2、西欧/日本模式双轨制:公营、商营共同发展3、中国模式新特点:3 P112我国广播电视经营现状5 P117我国广播电视经营体制的改革方向4 P118第五章广播电视传播的特性与社会功能广播电视的特点6广播新闻传播的特点:3+2 P130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2+2 P132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6巨大而深远1、传递信息、检测环境2、连接、协调、整合社会3、现代民主政治过程重要元素4、娱乐功能5、经济功能6、服务功能第六章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声音与画面广播电视传播符号是指在广播电视信息传播过程中承载、传达信息的各类符号系统的总和。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一、广义上的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天线向一定地区或区域传播声像节目。
二、狭意的广播:以声音的传播为主要手段的传播。
广播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第一座领有护照的电台,美国远兹堡的KBKA,1920年11月2日开播。
我国1940年12月延安新广播电台(中央人民电台的前身)。
一、电视的诞生与发展电视不是某一个人的发明创造,它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物的结晶。
1、1936年11月2日英国BBC公司建立第一个电视台,将此日定为电视台诞生日。
2、我国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试验播出,9月1日正式播出。
一:广播电视的分类,四个角度:①传播信号:电台广播audio、电视广播television②传输方式:无线广播、有线广播、卫星广播、网上广播③覆盖范围:地方广播、全国广播、国际广播④技术标准:模拟广播、数字广播。
二、广播电视基本属性:电子化的大众传媒媒介(以一定的方式向广大的、不定量的受众连续发送信息的物质中介)三、广播电视的传媒属性:新闻性。
①新闻: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②新闻性:真实性,新闻性,重要性,时效性,公开性。
③新闻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因(5个“w”)四、广播电视的传播特征:①对象广泛:不受文化程度局限,适于各类人群。
②时效性强:创作周期短,甚至可以现场直播。
③丰富直观:不仅包括各种新闻和艺术形式,而且还可以包括多种题材内容,直接刺激人的视听感官。
④接受随意:节目和频道选择随人所愿,任意选择。
⑤顺序接受:必须按照节目播出顺序和时间收听收看。
⑥转瞬即逝:声音和图像无法保留(排除录制)。
五、广播电视的传播手段:①广播的要素:语言、音乐、音响②电视的要素:画面(动态图像,静态图片、文字)、声音(语言、音乐、音响、动效)六、广播电视的媒体特征:①播出时间固定化②节目连续化③节目栏目化④节目包装的统一化七、广播电视传播的社会功能①传播新闻: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功能,传播新闻信息②社会教育:传播知识,传播社会规范③文化娱乐:广播电视除了能兼容几乎所有艺术形式之外,还有自己独立的形式和参与性特点。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科目代码:334)着重考察考生新闻与传播综合专业素养,特别是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电视节目策划的基本观点、原理和实践步骤,以及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新闻传播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播学教程》一、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2、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二、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人类传播的进程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3、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三、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符号的定义2、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3、符号的基本功能四、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传播的基本过程。
2、传播过程的特点。
3、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系统模式。
4、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五、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1、人内传播。
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结构。
2、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自我互动”理论。
3、人际传播的定义和人际传播的动机。
4、人际传播传播的特点和功能。
六、群体传播、集合传播、组织传播1、群体传播的概念、类型、社会功能和意义。
2、群体传播和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压力。
3、集合行为的特殊传播机制。
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流言发生和传播的条件。
4、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的定义、特点、组织传播的机制。
七、大众传播1、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赖特的“四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2、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3、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八、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1、媒介技术和社会发展。
2、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
”3、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力。
“电视人”和“容器人”、网络时代的“网虫”和“网瘾症”。
4、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把关”作用及其实质。
《广播电视传播》导学案广播电视传播导学案一、引言广播电视传播作为现代传媒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于信息传递、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导学案将介绍广播电视传播的概念、特点和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影响和挑战。
二、广播电视传播的概念广播电视传播是利用无线电波或有线网络传输声音和图像信息的传媒形式。
它通过广播和电视台等媒体平台,将信息直接传递给大众观众,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强大的传播力。
三、广播电视传播的特点1. 广泛覆盖:广播电视节目可以通过电磁波传播到全国乃至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观众无需特定设备即可接收。
2. 高度可视性:广播电视传播以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形式呈现,能够直观地传达信息,增强观众的参与感。
3. 双向互动:现代广播电视传媒具备与观众互动的能力,观众可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媒介与节目主持人或参与者互动交流。
4. 多样化节目:广播电视传媒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节目内容,包括新闻、娱乐、教育、体育等各个方面,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四、广播电视传播的发展历程1. 无线电广播时代:20世纪初,电台开始运营,人们可以通过无线电接收到音乐、新闻和娱乐等节目内容。
2. 有线电视时代:20世纪中叶,有线电视兴起,观众可以通过电缆接收到更多的电视频道和节目。
3. 卫星电视时代:20世纪末,卫星技术的应用使得观众可以接收到更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视频道和节目。
4. 数字化传播时代:21世纪初,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广播电视传播更加清晰、稳定,并且提供了大量的互动和个性化功能。
五、广播电视传播的影响1. 信息传递:广播电视传媒是社会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新闻节目和专题报道,将最新的信息传递给观众,并影响着观众的思想和行为。
2. 文化传承:广播电视传媒可以传播民族文化和优秀作品,推动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3. 社会互动:广播电视节目的互动环节可以促进观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拉近观众与媒体之间的距离。
广播电视概论课程大纲广播电视概论课程大纲课程名称:广播电视概论课程代码:XXX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广播电视概论》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主要讲授广播电视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传播特性、社会功能、业务流程、经营管理、节目类型、受众研究、产业发展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广播电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熟悉广播电视的业务流程和经营管理,理解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影响,培养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制作和传播的基本能力,形成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全面认识和深入思考。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广播电视概述(2 学时)1. 了解广播电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 理解广播电视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的区别;3. 掌握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影响。
第二章广播电视的发展历史(4 学时)1. 了解广播电视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理解广播电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特点;3. 掌握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4 学时)1. 了解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和传播方式;2. 理解广播电视的传播优势和传播劣势;3. 掌握广播电视的传播效果和受众心理。
第四章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4 学时)1. 了解广播电视的信息传播功能;2. 理解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功能;3. 掌握广播电视的文化传承功能。
第五章广播电视的业务流程(4 学时)1. 了解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和制作;2. 理解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和传输;3. 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的营销和评估。
第六章广播电视的经营管理(4 学时)1. 了解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和经营模式;2. 理解广播电视的市场竞争和营销策略;3. 掌握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
第七章广播电视的节目类型(6 学时)1. 了解广播电视的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社教节目等主要类型;2. 理解不同类型广播电视节目的特点和制作要求;3. 掌握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章世界广播电视的诞生与发展第一节广播的问世与广播事业的发展一、无线电的发明1819年,丹麦的汉斯·克里斯蒂·奥斯特发现电与磁有密切的关系。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确立电磁感应定律。
詹姆士·克拉克·麦克斯韦是历史上最早研究无线电波的人。
他于1873年发表了《电磁理论》,在理论上为后来的电磁学确定了最初的概念。
他还用数学论证,电波向外传播的速度和光速一样,每秒钟约3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7.5周。
麦克斯韦被公认为“无线电之父”。
1884年起,德国科学家海泥瑞基·赫兹开始在德国若干大学进行一系列实验,最终找到了产生无线电波、发射无线电波以及接收无线电波的方法,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理论。
1888年,发表了《电磁波及其反应》的研究报告,是有关电磁波特性分析的最早著作。
为了纪念赫兹发现无线电波的贡献,人们一度把无线电波称为赫兹波。
1965年,国际无线电协会确定以“赫兹”为无线电波波长的计算单位。
1889年俄国的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提出了利用电磁波进行无线电通讯的设想,并于1894年研制成一台无线电发报机。
但是未被推广、运用。
西方国际普遍认为,无线电的发明人是意大利科学家古格列莫·马可尼。
1897年,马可尼在伦敦成立无线电报通讯公司。
1899年,美国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在新泽西州成立。
1901年12月,马可尼完成了第一次跨越大西洋两岸的远距离无线电通讯。
◆无线电的发明对人类信息传播的意义是什么?无线电通讯技术是人类传播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对20世纪社会生活产生过深刻影响的无线电报、无线电话、无线传真、无线电广播、无线电视等,都是运用无线电技术的成果。
二、无线电广播的试验首次成功地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人类自己的声音的是雷金纳德·奥布里·费森顿和李·德福雷斯特。
费森顿想利用无线电波,并把声音变成电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