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最新七年级地理下册 8.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必做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1019.07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3《撒哈拉以南非洲》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到非洲大陆的历史、文化、地理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了解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非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特点和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了解和关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特点和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非洲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非洲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特点和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介绍了非洲大陆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人文特点和经济现状。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非洲大陆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地理、气候、资源和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非洲大陆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详细情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和经济现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数据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非洲大陆的兴趣,增强其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和经济现状。
2.难点:非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通过观察地图,让学生了解非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范围。
2.数据分析:通过数据表格,让学生了解非洲大陆的人口、经济增长等情况。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非洲大陆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和经济现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非洲大陆的典型国家,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地理、气候、资源和人文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学地图:准备非洲大陆地图、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图等。
2.数据表格:准备非洲大陆的人口、经济增长等数据表格。
3.案例资料:准备非洲大陆典型国家的地理、气候、资源和人文特点资料。
4.教学多媒体: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非洲大陆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非洲大陆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你们对非洲大陆有哪些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本节内容。
8.3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知识目标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和图片,了解本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知道本区是以黑色人种为主的地区,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外来移民的关系。
3.初步了解非洲黑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以及政治地图的变化。
4.了解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5.了解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和后果。
6.通过具体实例及图片,认识本区人口和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能力目标1.通过本区大量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图像、地理分布图、气候图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像获取知识和记忆知识的能力。
2.通过比较分析本区的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图、本区某些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统计表、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变化与自然灾害的关系示意图,以及人口、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的综合分析,培养理解、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
3.通过非洲黑人原始居住地与外来移民长期殖民统治问题、初级产品为主的单一经济问题、人口粮食环境与贫穷问题及如何解决的讨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辩证思维的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综合分析,理解本区人口和粮食、干旱和荒漠化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培养正确的人地观。
2.通过对非洲黑色人种文化、风俗、艺术和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知识讲解,进行种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国际主义教育。
3.通过本区关于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和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案例的讲解,培养学生树立国家之间不仅需要平等互利、相互合作,而且还要独立自主、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经济的观点。
教学重点1.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区。
2.黑人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3.本区人口、粮食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4.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教学难点1.干旱和土地荒漠化问题的形成原因。
2.如何协调人口、粮食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3.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录像《走进非洲》,让学生用眼用心去感受一下非洲这片神奇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3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3撒哈拉以南非洲》一课,主要介绍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城市、经济发展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非洲地区的认知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非洲的大致情况,对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该地区的人口、城市、经济发展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等方面,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城市、经济发展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数据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非洲地区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学生关爱非洲、关注全球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城市、经济发展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和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数据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地图、图片、数据等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风光、动物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非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对非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针对呈现的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撒哈拉以南非洲》教案一. 教材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非洲大陆的历史、地理和文化,提高学生对非洲的认识和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于非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深入探究非洲大陆的各个方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提高学生对非洲的认识和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非洲大陆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2.难点:非洲大陆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自然资源的分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非洲大陆的各个方面。
2.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非洲国家案例,使学生了解非洲大陆的实际情况。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地图、图片、视频等。
2.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非洲大陆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非洲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5分钟)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展示的图片和视频,分析非洲大陆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自然资源的分布。
山东省郯城县七年级地理下册8.3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案1 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东省郯城县七年级地理下册8.3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案1 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东省郯城县七年级地理下册8.3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案1 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时间第周第课时课题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色人种的故乡.2、理解单一产品经济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1、在地图上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读图了解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综合评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的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的情况.教学难点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出示一张“黑人小朋友的照片"[提问]首先请同学们端详一下这个小朋友和我们在外貌上有什么不同?[学生]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等。
[教师]之所以我们和这个小朋友在外貌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是因为我们属于黄色人种,而他们属于黑色人种。
他们的家在哪?他们的生活环境怎么样?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他们的故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板书]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显示]地图“非洲大陆轮廓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分界线”.[讲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 [提问]请作图标出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分别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是什么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维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提问]请在板图中注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一个半岛、一个大岛、一个海湾,说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海岸线有什么样的特点?[提问]请在板图中注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和刚果盆地,说明撒哈拉以南的非[学生填图]赤道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中部,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北部,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