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概论1 - 副本
- 格式:ppt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43
第一章动画历史第一节梦想与发明(1824 - 1895)一.技术实验1.技术装置决定动画艺术存在的方式。
如果没有现代技术的研发,动画形式也许还停留在指翻图谱的状态。
因此,我们要了解并且记住那些技术实验,以便认识实验的各种意义。
2.皮特●马克●罗葛特(1)伦敦大学的皮特●马克●罗葛特(Pete Make Roget)1824年的物理实验发现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图形在视网膜上可以保留不到一秒钟的片刻记忆,如果连续的速度够快,观看者就能够从一系列静止图形的变化过程中获得动态的幻觉,由此引发了对古代分解运动图形图式的技艺研究。
3.约翰●A●帕瑞斯(1)英国物理学家约翰●A●帕瑞斯(John● A● Paris)1825年创造了一个叫做幻盘(thaumatrope)的玩具,这个玩具是用一个圆形纸板的两画面上互补的图形,一面画鸟,另一面是笼子,用一根细线系在横轴的两边,当旋转捻动线段时,两面互补的图形融为一体,这个小东西启发了比利时的科学家约瑟夫●普拉托(Joseph Plateau)。
4.约瑟夫●普拉托(1)比利时科学家约瑟夫●普拉托1832年发明了一个叫诡盘的光学玩具,这个玩意儿的装置较复杂,起初,一个枢轴连接圆形木板中心,在圆盘边缘上画着运动物体的不同阶段的图形,当旋转圆盘时,观者通过一个小缝隙观看运动图形的幻觉,后来不断通过改进和发展出更多的样式。
画在这个圆盘上的连续动态就是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动画序列图。
5.埃米尔●雷诺(1)法国人埃米尔●雷诺(Emile Reynard)的研究让这种技术成为19世纪末的朝阳温文化——电影工业的雏形。
最初他用一个圆柱体盒子连接一个枢纽,在圆柱盒子内壁贴上连续变化的图形,当圆筒形柱体快速旋转时,这些不同阶段的运动图形连续向安装在枢轴上的棱镜折光体反射,观者看到的是棱镜上的运动的影像,这也许就是放映机雏形的胚胎。
它完成了一个重大突破,即对当时的各种发明进行了全面研究与实验后进行大胆的技术改造。
动画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动画源流第一节动画是什么。
动画(Animating)在词典中的解释是“赋予生命”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是一种手段,使得本来没有生命的的形象活动起来,它的应用范围广泛,除了作为电影的一种类型之外,还有在电影特技制作的动画、科学教育动画、介绍产品形象的广告动画、电子游戏动画、远程教育动画、网页动画等。
动画通过连续播放一系列的画面,给视觉造成连续变化的影像传统动画每秒24帧,也就是说每一秒钟的动画需要绘制24个画面。
动画片: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形态而成的为电影的一种类型,可以说是一种特殊形式,动画片与常规电影的不同点是:拍摄对象本身不是生命体而是用造型艺术手段制作的假定性形象,即美术范畴的形象,萨杜尔对动画片的解释是“以画平面上的图画或者立体的偶以及物品作为拍摄对象的电影”(摘自世界电影史)。
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方式,他有叙事、审美双成功能。
动画片作为描述事件的手段利方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强大的综合艺术基础上的技能。
动画是艺术同时也是技术,它是一种方法,其中包含了漫画家、插图画家、画家、剧作家、音乐家、摄影师、电影导演等艺术家的综合技能,这种综合技能构成一种新型的艺术家——动画家。
动画技术和艺术的关系:动画是艺术和技术高度结合的产物。
它”赋予事物生命与灵魂”。
动画艺术家们赋予他们的创作以生命和灵魂。
动画决不是通过技术而制作的机械呆板的动作。
它要艺术家将自己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意图纳入物体的运动中去。
也就是说静止的物体可以有意义的移动,是因为在“移动”的背后有艺术家的艺术灵感。
技术对于动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动画发展的早期,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伴随着动画领域的突破性发展。
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能帮助艺术家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
技术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动画生产的效率和简化工作流程。
把更多的人从繁重的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够投入到动画的创造性劳动环节中去。
技术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第一部分 动画理论第一章 动画的起源 第一节 动画的产生动画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甚至数万年之前。
在摄影技术出现之前,捕捉和留住动态的事物是人们的一个梦想。
电影的开端便是从动画开始了。
当人们尝试捕捉动态的时候,几乎想也没想便使用了动画的形式。
最早发现视觉残留原理(普拉托原理)的科学家 约瑟夫·普拉托。
“诡盘”是普拉托发明的最原始的电影形态。
“诡盘”的原理很简单,人们在一个圆形的纸板上画下十几幅动作连续的动物或人物,然后转动纸盘,并通过一个缝隙去观看,从这个缝隙中人们只能看到一个画面,这个画面上的物体便是活动的。
可以说,“诡盘”既是故事电影最原始的形态,也是动画电影最原始的形态。
电影在技术上的发展一直在追求连续的拍摄和放映,而绘画为基础的动画电影则只要求连续的放映,而不要求连续的拍摄。
换句话说,动画电影对技术的要求要比故事电影低得多。
动画片的首创人无可争议地还是应用普拉多原理的埃米尔·雷诺。
第二节 雷诺的贡献一、造型雷诺的动画片和30年之后迪斯尼精美的动画片相比毫不逊色。
二、动画技术雷诺原创了透明纸张复制和打孔固定技术。
还有一项今天在动画片制作中被经常使用的技术——摹片。
摹片是指在动画的绘制过程中,为了取得逼真的动态效果,通过逐格描摹连续拍摄的影片的方法来完成动画的画面。
三、音箱效果四、巨作五、商业运作第三节 逐格拍摄技术和勃莱克顿在雷诺之后,是美国人勃莱克顿首先发明了“逐格拍摄”的技术。
第四节 动画电影的发明者科尔动画在英语中有三个称谓:“animated ”、“cartoon ”和“animated cartoon ”。
将“漫画”这一绘画的形式导入电影是科尔的首创。
主流动画片的美术形式一直是以“cartoon ”(漫画)或与之接近的单线勾勒的图形为主。
人们在商业性的动画电影制作中不放弃“cartoon ”的传统,除了其具有“善变”的优点外,还有着其经济上的原因。
动画概论复习大纲第一章动画概述一、动画的定义1、“使……活动”把一些原先不活动的东西,经过影片的制作与放映,变成会活动的影像,即为动画。
“动画”的中文叫法应该说源于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称以线条描绘的漫画作品为“动画”。
时至今日,动画媒体已经包含了各种形式:赛璐珞沙剪纸偶共同点:1影像是以电影胶片、录像带或数字信息的方式逐格记录的。
2影像的“动作”是被创造出来的幻觉,而不是原本就存在的。
在电脑动画没有出现以前,所有动画的共性和本质特征是“逐格拍摄”。
2、视觉暂留的原理1824年,英国科学家彼得·罗杰出版的《移动物体的视觉暂留现象》,第一次指出人眼有“视觉暂留”现象的特点这本书引发了其后将近50年的研究,也有很多人开始根据这个原理制作一些视觉玩具和器具:手翻书西洋镜魔术画片换透镜人类发明了使画面动起来的机器,配合将画面投射到墙壁或屏幕的设备,人类“视觉暂留”的生理特性,这三项要素组合在一起,就是动画的完整装置。
二、动画片的特征(一)本质特征动画片与美术的共性与区别(1)共性O(∩_∩)O~1动画片与美术一样都是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
O(∩_∩)O~2它们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哲学、美学、文化艺术思潮的影响,所以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思潮和流派。
O(∩_∩)O~3它们的发展都是以一定的经济发展为基础,不可避免地都要受到民族性及上层建筑的制约,所以它们又都有一定的教化意义。
O(∩_∩)O~4美术与动画片都是视觉艺术,它们都有共同的审美特征。
O(∩_∩)O~5动画片中包括了美术的各种艺术形态,它以美术为一定的手段,视觉形象在其中起主要的作用。
(2)区别O(∩_∩)O~1美术作品表现的是事物的瞬间形象,是静止的。
美术创作者必须选取事物发展过程中最具典型的瞬间、最能代表事物形象的一个面,来表现创作者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所要体现的内容;而动画片创作者却有更大的自由,相对于美术作品的“静止”、“瞬间”,动画影片表现的是“运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