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视角下的新闻稿叙事方法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新闻的叙事视角探索首先,新闻的叙事视角应该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尽可能真实地反映事实。
新闻报道的本质是把事实传递给受众,所以报道应该坚持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
然而,现实中却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和中立,因为新闻报道往往涉及到人的行为和态度,而这些行为和态度往往不是客观事实,而是加入了新闻工作者的主观意见和情感因素。
因此,新闻叙事视角需要在保持事实真实性的同时,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实现客观、公正的报道。
其次,新闻的叙事视角应该从多角度出发,呈现事件的多面性。
一个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不同的人或机构会有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评价这个事件。
因此,一个客观的新闻报道应该同步呈现各个角度的看法和评价,让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这个事件的各个方面。
当然,这种多角度的呈现不应该只是机械的刻意平衡,也需要新闻工作者贴近实际,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展示。
第三,新闻的叙事视角应该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注重信息的传递效果。
新闻报道不仅要传递事实信息,更要做到传播知识、引导舆论、激发思考。
因此,新闻叙事视角需要考虑受众的需求和自身接受能力,通过恰当的呈现方式和语言表达,实现信息的最大程度传递。
比方说,对于一场重大事件,新闻工作者可以采用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展示,体现人物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加深读者的理解和关注;也可以从现实的历史和社会经验中引入信息,帮助读者更好的把握事件的涵义和意义。
最后,新闻的叙事视角应该注重主题的呈现和突出。
新闻报道往往面对的是一大堆信息碎片,如何从这些碎片中发掘并呈现出一个突出的主题,成为了一种挑战。
而主题的呈现需要新闻工作者具备一定的报道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能够从事件的细节和背后的因果关系中发掘核心主题,准确传递给受众。
只有通过呈现出鲜明的主题和立场,新闻报道才能够真正引发受众的思考和共鸣。
总之,新闻的叙事视角是新闻报道成功的关键之一。
采用客观、多角度、受众导向的视角,注重主题的呈现和突出,才能够做到既真实又有说服力。
新闻的叙事视角探索新闻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报道事件和事实,传递信息给公众。
不同的新闻媒体在报道同一件事件时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叙事视角,这种视角差异可能导致公众对事件的理解产生偏差。
本文将探讨新闻的叙事视角,分析其对公众理解事件的影响,并就如何理解和应对不同的叙事视角提出一些建议。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叙事视角。
简单来说,叙事视角是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呈现同一事件的报道方式。
不同的媒体、记者、编辑和评论者会根据自身的立场和观点来选择角度,突出或隐藏某些方面的事件。
这种选择和加工过程可能导致报道的内容和效果产生巨大差异。
新闻的叙事视角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是媒体所处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
不同国家、地区的新闻媒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政治控制和舆论压力,这必然会影响它们的叙事视角。
其次是新闻从业者个体的意识形态和利益诉求。
记者、编辑、评论者等人员在报道新闻时会受到自身的观点、信仰和利益的影响,这也会影响他们的叙事角度。
最后是受众期望和市场需求。
新闻行业是市场化的产业,受众的需求和期望也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叙事视角。
针对不同的叙事视角,我们有必要做到理性对待,客观分析。
我们需要多方获取新闻信息,尝试从不同的媒体和角度获取信息,形成一个相对全面的认知。
我们需要学会对新闻进行批判性思考,不盲目接受某种叙事视角的报道,而是要审慎思考和分析,理性判断。
我们需要关注多元声音,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充分听取不同的声音,做出自己的判断。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事件,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新闻叙事视角的探索中,媒体从业者也需要有所作为。
媒体从业者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做到客观、公正、真实地报道事件。
他们需要加强自身的责任感,不以市场需求和政治压力为借口,做到对事件的报道不偏不倚。
他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公众对新闻报道的反馈,积极改进和完善报道的叙事方式,让公众更好地理解事件。
“新闻反转”中的“陌生化”运用作者:王保超任佳雨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2期摘要:在文学中的形式主义是以“陌生化”,为核心概念,是文学中的一种“反常化”、“奇特化”现象。
由于“陌生化”追求新奇,使读者超越了“期待视野”,不断地感到惊艳。
后真相语境环境下的新闻反转是指由于一些片面的、片段的图像成为所谓“有图有真相”的新闻来源,加之一些媒体不加取证就评头论足甚至口诛笔伐,导致“反转新闻”屡屡发生,可以说“陌生化”和“反转新闻”的产生都是对于某种效果的追求。
本文试图从形式主义的“陌生化效果”和后真相时代“新闻反转”所产生的原因、特点及产生的效果分析,最终得出二者的相似之处。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新闻反转;形式主义;陌生化一、“陌生化”意义下的“新闻反转”什克洛夫斯基在提出“陌生化”的理论时,他主张描写某件事物,就要写得象第一次见到它那样新鲜;描述某桩事情,就要写得象是第一次发生那样生动。
[1]这就像新闻报道中,“新闻是关于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2],他是关于新闻新和真的论述,而在当前后真相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真和新的追求已经退居其次,人们更加倾向于情感和个人信念。
[3]人们习惯于从“陌生化”的事件中追求新鲜感,并期待着新闻反转,将这种文学上的艺术具体化了。
二、“新闻反转”中的“陌生化”现象随着网络应用技术的创新和普及,迅速地解构原有的媒介生态环境,在信息生产中心化——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的信息流程中,网络技术悄然改变着人们观察世界和审视世界的方式。
从反转新闻的类型来看,最为常见的是“真假反转”,[4]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然而在网络时代,“有图未必有真相”,技术已经成为新闻叙事表达的重要元素,它将文字、图片、音频与视频等传播元素糅合起来再造新闻,这样的新闻既有可能是真相,也有可能是假象。
在形式主义的“陌生化”效果中,是把生活中熟悉的内容变得陌生,是把思想和文化中熟悉的内容变得陌生,正是通过这种对传统形式上的反叛和否定,在时空的穿梭中产生重大的“位移”,打破人们原有的刻板印象,再次使文学陌生化,进行重塑。
新闻的叙事视角探索
在新闻报道中,叙事视角是决定读者对事件理解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篇好的新闻报道不仅要全面、准确地呈现事件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要考虑读者的背景、观点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叙事视角来进行报道。
第一种视角是客观视角,即以事实为基础,尽量避免加入个人情感和价值判断,让读者自己进行理性判断。
这种视角在新闻报道中非常常见,尤其在大规模事件的报道中。
例如,在报道一起恐怖袭击事件时,新闻媒体通常以客观冷静的口吻,描述袭击的时间、地点、人数等基本信息,并会引用相关当局的声明和证词。
这种叙事视角的优点是能够尽量避免人为干扰,让读者自行判断,缺点则是可能会让报道显得过于苍白乏味,缺少读者情感共鸣。
第二种视角则是主观视角,即从个人的情感、态度、立场等角度出发,对事件进行评价和解读。
这种叙事视角的优点是能够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有助于增加读者对事件的关注程度和共鸣。
然而,这种视角也容易引发争议和分歧,因为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情感和态度。
第三种视角则是第三人称叙述,即采用旁观者的视角,对事件进行观察和描述,同时尽量避免受个人情感和立场的影响。
这种视角的优点是能够保持客观性和中立性,减少受到主观情感的影响。
缺点则是可能会显得较为冷漠和缺乏共鸣。
在选择叙事视角时,新闻媒体需要根据事件的性质、背景和读者的特点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加以平衡。
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保障读者的知情权和表达权,才能让新闻报道真正起到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作用。
第16卷 第3期2008年9月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 U RN AL O F CH EN G DU U N IV ER SI T Y O F T ECH N OL OG Y(Social Sciences) V ol.16 N o.3Sep.,2008收稿日期:2008-01-20作者简介:徐瑞(1984-),女,湖北钟祥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出版编辑。
/陌生化0理论视角下的新闻同质化探析徐 瑞(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武汉 430079)摘 要:目前各大媒体的新闻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新闻的品味和质量日益下降,其内容愈加庸俗、无聊。
新闻同质化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并使受众对媒体的忠诚度和信任度下降,也使一部分人对媒体报道的相关内容产生了逆反心理。
因此,应从传播者对新闻报道的手段和策略方面,用/陌生化0理论来破解新闻同质化的困境。
关键词:/陌生化0理论;新闻报道;同质化;反思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39(2008)03-051-04一、新闻同质化的内涵及表现新闻同质化是指新闻产品在传播过程中被大量复制、加工所产生的新闻内容重复、单一的现象。
新闻同质化的特征及其表现是:1.主题材料雷同,新闻来源单一首先,新闻报道只满足于简单的事实堆砌,缺乏深层次、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美国学者罗恩#史密斯在他的书中写到:/那个时代(50年代)的记者就是这样报道新闻的:他们在飓风中呼叫自己的报纸,报道风暴来临的消息,可编辑却要求他们与消防署署长或警察局长联系,请他们确认风正在劲吹。
0[1]这种观念似乎在今天很有市场。
例如,2007年11月26日5武汉晚报6报道了5沈阳亿万豪富结婚摆阔动用38辆悍马6,而5武汉晨报6、5楚天都市报611月17日也仿效此文章以大量的篇幅进行报道。
另外,不少报纸在版面上设置/读者热线0,依据报料线索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对/线人0进行奖励。
例如,5楚天都市报6设置的奖金分别为500元、200元、100元、50元不等,这种高额奖励措施的实施,无形中鼓励了一些新闻线人为了物质和金钱利益而从事这项活动,这就造成新闻来源的严重/同质化0。
第9卷第5期2012年5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May.2012Vol.9No.5在当今社会,为了最大程度地增强新闻作品的表现力,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新闻创作者不可谓不“卖力”:语言修辞上考究刁钻,形式上追求多样化,创意上力争标新立异。
从本质上讲,新闻活动的创新乃至异化都是陌生化诗学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隐性运用,新闻作品中的“陌生化”受益和借鉴于文学中的“陌生化”。
目前,陌生化手法已在戏剧、雕塑、媒介等诸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陌生化的新闻创作也是屡见不鲜,重大新闻奖项的折桂作品大多是运用陌生化的成功案例,然而相关的理论研究却严重滞后。
本文拟从陌生化的诗学内涵出发,探究其对新闻创作的借鉴意义、应用诉求,及陌生化新闻的负面社会影响等问题,旨在为新闻创作提供多维视角和新的见解。
一、陌生化理论的诗学内涵“陌生化”是由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来的,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核心概念。
什克洛夫斯基在《艺术即手法》一文中说:“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1]P6这段话集中体现了什克洛夫斯基对于艺术本质、艺术目的及研究方法的看法。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诗歌等艺术表现形式均不是对现实的严格模仿或反映,而是一种有意识的拓展、偏离,甚至异化,旨在展示新奇的、与日常现实截然不同的面貌。
雅各布逊学派认为,与日常生活语言不同,诗性语言无论是从语音还是从语义讲都是解构性的,普遍代表一种语意的转移和错位。
经过陌生化处理的语言,通过应用语境的变换,从其惯常所处的语义联想中解脱出来,使受体在惊奇之余,重新感知语言的含义。
语言陌生化的第二层含义是诗性本质的复位或还原,其过程是多维和多元的,既可以寓义于形、蕴意于术,也可以俗雅联袂、古今结合,还可以由上而下,由此及彼,但其终极目的是恒定的:艺术的审美质感。
陌生化视角下的新闻稿叙事方法研究
作者:乔丹
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24期
摘要:所谓“陌生化”,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异于常规的表现手法。
它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打破形式逻辑却又合乎情感逻辑,使读者不但不觉得别扭,反而感到新颖别致,于不经意中把人引入一个奇美的艺术之境通俗地说,“陌生化”即推陳出新、化腐朽为神奇。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新闻写作的难度也发生了改变,新闻工作当中对于叙事视角的要求越发严格。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表达新闻事件,从而使新闻事件更加引人注目,陌生化的创作手法不仅在各大文学作品中显现,同时也在新闻特稿中被新闻工作者频频使用。
关键词:陌生化;新闻稿;写作手法
一、陌生化写作手法的相关涵义
“陌生化”原本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它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
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者最关心的问题。
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
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心理学纲要》指出,人们对外界的刺激有“趋新”、“好奇”的特点,而那些“完全确实的情境(无新奇、无惊奇、无挑战)是极少引起兴趣或维持兴趣的”。
所以新奇的东西才能唤起人们的兴趣,才能在新的视角、新的层面上发掘出自我本质力量的新的层次并进而保持它,而“陌生化”正是化熟悉为新奇的利器。
二、“陌生化”理论的发展概况
要说“陌生化”理论,我们得先知道俄国形式主义,因为“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
形式主义盛行于20世纪初的俄国,最早出现在对文学作品的探讨中。
1914年,什克洛夫斯基发表《词的复活》一文,通常认为这标志着形式主义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当时俄国的主流文学理论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导致主流文学分析多立足于作品的历史性、社会性和政治性,像形式主义这样关注作品文学性的理论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
前期的形式主义主要运用在文学作品的分析上,后期逐渐发展到对所有艺术作品的分析中。
三、新闻稿中陌生化手法的巧妙运用
(一)使用不平常的词语或运用修辞。
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
在指称上,要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在语言结构上,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陌生化乃是各种艺术的一个基本法则,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修辞也对此有特别的重视。
它在语言运用中,变习见为新异,化腐朽为神奇,传递鲜活的感受,制造令人震惊的效果,是修辞艺术中的普遍现象与基本规律。
这种类型在新闻稿中并不常见,但却常出现在文学作品里,比如: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鲁鲁的声音,那种清脆的能让我联想到少女头上鲜艳的蝴蝶结的声音。
”----《在细雨中呼喊》
“呕吐物散发出来的气味使沙子眼花缭乱,于是他决定撤退了。
”----《难逃劫数》
与新闻写作语言相比,以上小说文本中的三段文字,它们更具有想象力,大胆的使用了拟人、通感的表现手法,在视觉、听觉、味觉之间巧妙地转换。
(二)使用不同的叙事视角。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新媒体不断涌现的当下,尤其是报纸媒体迫切需要在写法上创新,寻找别出心裁的视角,推陈出新。
新闻叙事的视角一方面有助于增强作者的权威性,令读者信服,这也是媒体公信力的要求所在;另一方面,这一叙事模式长期下来使新闻报道日渐单调,同质化现象严重。
新闻稿中,由外视角转向内视角,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上便由局外人转向局内人,叙事者本身参与或目击了事件,这样就必然增添了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真实感。
(三)使用故事性的语言视野。
新闻特稿采取的讲故事的形式写新闻正是一种“陌生化”的叙事策略。
众所周知,新闻的职责是传播信息,充当的是一种“告知”功能。
所以,新闻中最常见的叙事就是客观陈述新闻事实,事件、理论、数据、权威说法,这些客观之物构成了新闻一个正式、客观、严肃的形象。
这是必要的,但久而久之读者会感觉乏味。
因此,为了吸引受众眼光,新闻写作不如讲讲故事。
要想更好地影响受众,就必须改变叙事策略,用一种新奇的叙事来唤醒读者的感觉和好奇心。
而吸引人最好的方法是讲故事。
一个新奇、反常的故事会给人以反思,带领读者重新思考我们身边的现实。
(四)将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区别开来。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学语言大大区别于日常语言。
文学语言是新且鲜的,所以也更困难,简单来说就是需要思考才能读懂。
比如陈柏龄举的“春天来了,江南岸边的草又绿了”。
这是日常的表达方式,表达的对象是“春天来了,青草绿”。
但是“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里表达的对象依然是“春天来了,青草绿了”,但是这里却成为了文学,由此可见,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不在于表达的内容,而在于表达的方式。
但文学语言不会永远是文学语言,日常语言也不见得不能成为文学语言。
四、陌生化写作手法在新闻稿中运用的现存状况
相对于传统新闻而言,新闻稿无论是在语言、叙事、篇幅段落、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其实就是“陌生化”理论,新闻稿自身也在发展、创新,有意无意中在“陌生化”自己。
新闻稿的陌生化,在语言上使新闻形象生动,在叙事技巧上让新闻文本呈现一种形式美,在表现形式上让新闻更形象可感,追根究底是在提升新闻阅读品质,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同时,语言的陌生化也给阅读带来了一种新的感官刺激和审美革命。
参考文献:
[1]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04)
[2]新闻美学[J]. 季水河,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3]新闻叙事学[J]. 何纯.长沙.岳麓书社.2006
[4]当代新闻写作学[]. 周胜林、尹德刚、梅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01)
[5]新闻学概论新编[J]. 蔡铭泽.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02)
[6]新闻学核心[M]. 李希光.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09)
作者简介:乔丹,1995年1月,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