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7
2024下半年教资笔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完整版真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属于小学低年级教学的主要特点?A. 系统性B. 活动性C. 理论性D. 实践性答案:B2.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应当树立哪种学生观?A.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B.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C. 学生是教师的助手D. 学生是教育的工具答案:B3. 以下哪项属于小学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A. 符合社会需求B. 符合学生兴趣C. 符合学科体系D. 符合教育目标答案:D4.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以下哪种教学方法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A. 讲授法B. 案例分析C. 探索性学习D. 演示法答案:C5. 以下哪种评价方式属于形成性评价?A. 期末考试B. 期中考试C. 平时作业D. 毕业考试答案:C---真题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6. 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
答案:小学教育的特点包括:- 基础性: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 全民性:小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不论性别、民族、家庭背景等,都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 全面性:小学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
- 活动性:小学教育注重通过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7. 简述小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答案:小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包括:- 教育性原则:课程内容应符合教育目标,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 科学性原则:课程内容应科学、准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 实用性原则:课程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 发展性原则:课程内容应促进学生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8. 简述小学教育的教学原则。
答案:小学教育的教学原则包括:-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教学内容既要科学准确,又要体现思想教育。
-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政治B.经济C.文化D.人口答案:B解析: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即能提供多少劳动年龄人口、多少社会剩余产品、多少可以从事学习的富余时间,以及多少以教育经费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用于教育活动的条件;另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制约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
分数:22.“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这表明教育的本质是( )。
A.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B.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C.传递人类文化的活动D.保存人类文明的活动答案:B解析: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这一属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第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分数:23.1912年,藉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提出了世界观教育,并指明实现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是( )。
A.德育B.智育C.美育D.体育答案:C解析:美感教育即美育,蔡元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也是我国第一个把美学理论应用于教育的人,是美感教育的首倡者,认为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
分数:24.在小学阶段,榜样作为一种重要的德育手段,主要是将道德规范( )。
A.具体化与人格化B.标准化与系统C.标准化与制度化D.人格化与系统化答案:A解析: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了,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出自于《孟子·尽心上》,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的著作是《学记》2.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动物界不存在教育)(2)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3.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3)心理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4.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思想(1)孔子①因材施教原则②启发诱导的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的由来)③学思行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苏格拉底问答法:讽刺、定义、助产术;提出“美德是否可教”(3)柏拉图《理想国》;培养哲学王;以培养未来统治者为宗旨;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渊源;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按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分阶段教育(5)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著作5.教育学的创立阶段思想(1)培根(英) 《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①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确立②提出了实验归纳法,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2)洛克(英) 《教育漫话》①教育作用: 白板说②教育目标:绅士教育(3)卢梭(法) 《爱弥儿》①自然主义教育: 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②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4)裴斯泰洛齐(瑞士)《林哈德与葛笃德》首次提出了教育的心理学化(5)康德(德) 《康德论教育》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6.教育学的分化拓展阶段思想(1)布鲁纳(美) 《教育过程》①结构教学论②倡导发现学习(2)布卢姆(美) 《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①教育目标分类(认知、情感、动作技能)②掌握学习理论(3)赞科夫(苏) 《教育与发展》①发展教学论: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②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全体学生得到一般发展(4)巴斯基班(苏) 《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令人满意的效果(5)瓦·根舍因(德) 《范例教学原理》范例教学论:范例即典型事例(6)苏霍姆林斯基(苏)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谐教育思想: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7.身心发展规律(1)顺序性:身心发展由低级到高级,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要求:循序渐进(2)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和任务教育要求:有针对性(3)不平衡性:①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平衡;②不同方面发展不平衡性教育要求:抓关键期(4)互补性:①生理和生理之间的互补;②生理和心理之间的互补教育要求:长善救失;扬长避短(5)个别差异性:①不同个体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②不同个体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③不同个体所具有的个性心理倾向性不同;④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间教育要求:因材施教8.旧中国学制类型(1)壬寅学制,清政府颁布,参照日本第一个国家颁布的近代学制,未实施(2)癸卯学制,清政府颁布,参照日本第一个国家颁布并正式实施的近代学制(3)壬子癸丑学制,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参照日本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将学堂改为学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4)壬戌学制,北洋政府颁布,参照美国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9.教育目的的内容(1)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
教育知识与能力小学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学基础第一节教育的概念和本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教育具有教育性、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目的、教育过程、教育制度、教育环境、教育结果等12个构成要素。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的功能在于增进人的体质,传承文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因此,教育既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也是在社会发展中形成和发展的。
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1、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对教育的制约作用3、教育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决定力量4、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5、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6、教育对个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就是以这一观点为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②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需要的充分满足,是指人的需要的实现或人的各种需要在个体身上的协调发展;③人的全面发展还应包括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1、学校教育的含义和任务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影响活动。
学校教育具有教育性、广泛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正规性、严格性、可接受性和强制性等特征。
(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 2)学校教育是有组织的系统化教育,这是它的最突出的特征。
( 3)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并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理论知识: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方法、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需要了解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知识: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
同时,还需要了解如何组织教学过程,包括课堂管理、学生合作、个别辅导等方面的知识。
3. 教学评价知识:学生需要了解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方法,学会制定合适的评价标准,选择合适的评价工具,以及分析和利用评价结果。
4. 学科教学知识:学生需要了解所教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熟悉教材和教学资源的选择和使用,以及教学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5. 教育法律法规知识:学生需要了解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包括教育法、中小学教育法规、学生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
6. 专业发展知识:学生需要了解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方法,以及教育教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以上是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主要重点知识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学基础1. 教育的定义与功能- 教育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个性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2. 教育目的-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和品德。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
3. 教育原则-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
- 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学习。
- 循序渐进:按照知识逻辑和学生认知水平逐步推进教学。
二、心理学基础1. 学习心理- 学习动机: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 学习策略:学生为达成学习目标采取的方法和技巧。
- 学习迁移:已学知识在新情境中的应用。
2. 发展心理- 认知发展:个体认知能力的成长过程。
- 情感与人格发展:个体情感和性格的形成与变化。
3. 评价与测量- 学生评价:对学生学习成果和行为表现的评价。
- 心理测量:运用科学方法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评估。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教学设计-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所要达成的具体目标。
- 教学内容组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和结构。
- 教学媒体选择: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辅助工具。
2. 教学实施- 课堂管理:维护课堂秩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 互动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互动。
- 反馈与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及时反馈和评价。
3. 教学反思- 教学经验总结:对教学实践的回顾和总结。
- 问题诊断与解决:识别教学中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 持续改进: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四、课程与教材1. 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明确课程所要达成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目标。
- 课程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 课程结构: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顺序和组织形式。
2. 教材分析与运用- 教材结构:分析教材的编排逻辑和体系结构。
- 教材内容:理解和掌握教材的核心知识点。
- 教材活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材。
五、教育评价1. 评价类型- 形成性评价: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持续性评价。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该部分主要测试考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能力的运用。
下面是该科目的重点笔记知识点。
一、教育心理学1.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等。
2.发展心理学:包括儿童生理、智力发展、语言发展、情感发展等内容。
3.教育评价:包括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以及对学生学业水平、学法和学风的评价方法。
二、教育学1.教育目标:教育目标的分类以及确定教育目标的原则。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分类以及确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3.教学法:教学法的分类以及不同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4.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教学组织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课程与教材1.课程理论:包括课程开发、课程评估、课程等内容。
2.教材原则:教材编写的原则、教材评价以及选择教材的方法。
四、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包括教学评价的意义、功能以及与学生评价的关系等。
2.教学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正式测试评价和非正式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工具的选择方法。
五、教育法律法规与教育政策1.教育法律法规:包括《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2.教育政策:包括当前教育中的政策措施、教育发展的规划等。
以上是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笔记知识点,希望可以对备考有所帮助。
考生可以结合相关教材和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灵活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一、学科知识1. 语文- 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 常见教学方法和技巧- 教学模式与策略- 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2. 数学- 数与代数- 几何与观察- 数据与统计- 空间与形状- 探究与解决问题3. 英语- 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 语法与词汇- 听力与口语教学- 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二、教育心理学1.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社会文化学习理论2. 学生发展理论- 儿童身体发展- 儿童认知发展- 儿童社会情感发展- 儿童道德发展3. 学习评价理论- 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评价的方法与工具- 评价结果的运用和反馈三、教育法律法规1. 义务教育法律法规- 义务教育法- 学校管理条例- 教育工作者从业法- 学生权益保护法2. 班级管理法规- 班级管理制度与规范- 学生考勤与请假制度- 学生纪律和行为规范3. 学科教学法规- 语文教学法规- 数学教学法规- 英语教学法规四、教育教学方法1. 概念与特点- 教学方法的概念与分类-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分析-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2. 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教师与学生互动合作3.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评价方式与工具选择- 回顾与总结课堂教学五、课程设计与教学评价1. 教学设计与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的层次与结构- 教学计划的编制与实施2. 教学媒体与资源-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 网络资源的利用3. 效果评价与反思- 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教师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 教学反思与教师成长。
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古之王者建国军民,教学为先。
”这向话出自()。
A. 《论语》B. 《学记》C. 《孟子》D. 《大学》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记》。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出自《学记》,意思是古代的君王,在建设国家、统治人民方面,总会将兴办教育作为首要任务,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有学者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老师和教材的史实,认为数有起源与儿童观对成人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这种观点称为()。
A. 生物起源论B. 神话起源论C. 劳动起源论全人D. 心理起源论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起源。
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代表人物是孟禄。
3.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是()。
A. 洛克B. 赫尔巴特C. 杜威D. 果斯基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创立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观点。
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他提出的主要观点有:①“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②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③学校即社会;④从做中学;⑤五步教学法。
4.某地大力扶持薄弱学校,组织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
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A. 促进教育均衡B. 促进教育民主C. 维护教育尊严D. 提高教育效率法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的相关内容。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在“加快校际均衡发展”中指出“以推进师资配置均衡化为重点,加快缩小校际办学质量差距。
”“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办学条件薄弱学校流动。
”题干中,某地大力扶持薄弱学校,组织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促进教育均衡。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
1考试目标
1.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
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2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
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
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
具体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如下:1教育基础
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2学生指导
1.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2.了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般方法。
3.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4.了解小学生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的相关知识。
5.掌握指导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
6.掌握小学生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7.能够根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
8.能够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促进小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3班级管理
1.了解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
2.了解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3.了解小学班队活动的基本类型。
4.了解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知识。
5. 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6.掌握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7.能够针对班级实际和小学生特点,分析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
8.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有效的班队活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4学科知识
1.了解小学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学科发展的重大事件。
2.了解小学有关学科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掌握小学有关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领域所涵盖的核心知识及其关联。
4.能够针对小学生综合学习的要求,适当整合小学有关学科内容,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教学设计
1.了解小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依据和步骤。
2.了解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的基本认知特点;。
4.了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5.理解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能力、学习经验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影响。
6.掌握小学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步骤和要求。
7.能够依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案设计。
6教学实施
1.了解小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2.了解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基本方法。
3.了解小学课堂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
4.了解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和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
5.掌握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和主要方法。
6.掌握小学课堂教学总结的基本方法。
7教学评价
1.了解小学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类型和主要方法。
2.了解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类型和主要方法,以及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3.能够针对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进行恰当评价。
3试卷结构
4题型示例
1单选选择题
(1)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D.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2)课堂导入方式多种多样。
通过对旧知识的回忆、复习、做练习等活动,对照新内容,发现新问题,明确学习任务来导入新课。
这种导入方式称之为
A.直接导入
B.练习导入
C.事例导入
D.温故导入
2简答题
(1)小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小学课堂教学常用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3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有一位班主任在介绍班风建设经验时谈到:“在我们学校,校长要求班主任在教室‘盯班’,及时了解班级情况,适时处理突发事件。
只要学生出教室门、宿舍门都要排队,班主任都要在场。
同时还制定了‘班主任十到位制度’:学生上课要到;课前打了预备铃要到;学生听广播要到;学生做眼保健操要到;学生上室外课要到;学生去宿舍要到;学生去餐厅吃饭要到;学生生病要到;学生看电视时要到;学生打扫卫生时要到。
这一制度的施行,使班风、班纪大为好转。
”可是,有的教师却对这种做法提出异议。
问题:
请运用小学班级管理的有关理论分析“班主任十到位制度”。
(2)一位初任教师在进行《伊犁草原漫记》教学时,要求学生归纳课文中描写猎人猎熊果敢的词句,但是,有一名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归纳,反而说猎人很残忍,同时指出猎人的猎熊行为是违法的。
原本课文是歌颂猎人的,学生却痛斥猎人的猎熊行为,这是教师始料未及的。
这位教师并没有因为学生提出不同观点而气恼或回避,而是因势利导,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意见。
问题:
请结合所选择的材料谈谈你对小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及其关系的理解。
4教学设计题
材料一:“周长的认识”(具体教学内容略)。
材料二:“汉语拼音·认识汉字”(具体教学内容略)。
材料三:(具体学科及其教学内容略)
问题:
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