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最新版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笔记

真题:

材料解析:

1、对“教学即对话”的理解,教师在对话中的角色定位。

2、怎样给学生写评语。

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四、课堂教学评价

1、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

2、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

五、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怎样教育学生。

4、学习方式的有关理念。

5、课程评价存在哪些问题。

6、从学生参与、学习方式转变、语言发展等方面综合评述两个设计。

7、对于课堂吵闹现象老师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

十、如何创建优良的班集体?

1、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形成班级骨干力量;

3、培养良好的班风,形成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

4、坚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

教材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基础性

3、义务性

4、全面性

二、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

2、创造性

3、示范性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长期性

6、系统性

第二章学生指导

三、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后象;4、感觉的相互补偿;5、联觉。

知觉的特性:1、选择性;2、理解性;3、整体性;4、恒常性。

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分为:1、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

意志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持性;4、自制性。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五、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势力说”)、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高尔登(“优生学”)。

2、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给我一打健康婴儿,培养成领袖、小偷等)、斯金纳(强化)。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七、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教育启示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

2、阶段性——“成人化”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教育工作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能搞“一刀切”。

3、不平衡性——关键期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平衡;二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

4、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的技能受损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别差异性——“聪明早慧”、“大器晚成”

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八、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实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条件: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九、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

4、改进教学方法

5、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除此之外,激发需要、明确目的、积极的鼓励、适当的竞赛、教师的期望等。

十、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知——即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意——即道德意志,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十一、小学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

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十二、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途径: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方法:1、说理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指导实践法

5、品德评价法

6、品德修养指导法

十三、美育的任务。

①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

②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形成他们对于美和艺术的爱好;

③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

十四、美育的内容:形式教育、理想教育、艺术教育

十五、美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途径:1、课堂教学

2、开展课外活动

3、利用美化校园、教室环境进行美育

4、教师的示范作用

方法:1、教师教导法

2、欣赏法

3、活动法和实践法

十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1、强化法